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完善,体育课堂教学正在绽放其持久、多彩、时尚的生命力。本文通过对厦门市体育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从数据上加以分析,说明厦门体育课程改革在专家的引领下,广大教师齐心协力、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在继承的基础上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一、课程改革的初步成效
1.良好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体育课堂教学首先在时间上有保证,按照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初中每周三节体育课,高中每周二节体育课;其次是教师数量上有保证,有92%的教师认为学校体育教师数量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另外,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定期与不定期的培训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基本符合当前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有98%的教师认为现在与过去相比,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有82.3%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提高课堂效率,以技能为主,兼顾体能和情感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逐年增加,田径场地基本完成塑胶跑道的修建,有体育馆的学校也逐年增多。
2.以研促教,带动学科发展
波斯纳认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的旧有理念和不适当的行为就很难改变,其结果是他的教学将有可能长期维持在原来的水平而止步不前,即使他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可见,课改贵在思考、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厦门市学校在教育局、教科院的领导下,形成很好的教科研氛围,研讨在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如在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过程中没有统一的统计软件,教师们自行开发研究;为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教师们积极探索,完成了厦门市“十一五”2008年教育科研规划课题——“高中学生体育学习指导的研究”;不仅如此,各学校踊跃参加课题研究,目前3所学校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完成2项省级课题研究,4项市级课题研究,完成2部书籍的编写,并在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教师们通过参与课堂研究,提高对新课程的认识,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同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获得良性循环,成为课程改革实践中绽放的一朵奇葩。
3.独特新颖的大课间活动
大课间是令体育教师费脑筋的事,如何在有限的场地内划分运动区域?采用什么样的手段与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新的内容、新的模式呈现,确实能让学生兴奋一些时日,但很难持之以恒,使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尽管有67.2%的教师认为大课间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有促进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确实有很大难度。教师们在积极探索有效大课间的方法。例如,厦门市金尚中学率先在全市乃至全国开展了独具特色的心理大课间活动,将拓展运动与心理放松操很好地融入大课问,有效激发了学生运动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造力。因此,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学》编辑部主任王子朴教授认为,该课间操实现了三结合:素质教育和体质健康的结合,心理游戏和大课间的结合,趣味性和竞争性的结合。厦门海沧实验中学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大课间,不断提高集合速度,也使生命安全教育不再是走过场的形式,可以说彼此之间的观摩、交流为全市广大教师的大课间改革提供了思路。
以中考年级带动其他年级大课间的运动,由于要参加中考体育加试,学生往往容易将压力转化为动力自觉、自愿加入到练习和运动中。自中考体育加试三年来,学生的体育意识得到增强,身体素质也得到明显的提高。
4.体锻、课外活动被占用的情况得到改善
教育行政部门重视学校体育,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体锻、课外活动情况,尽管不能杜绝体锻、课外活动被占用,但情况有所改善。在调查中,有77.6%的学生认为体锻或课外活动被占用仅仅是“偶尔发生”或“从来没有发生”,只有23.4%的学生认为体锻或课外活动“有时”会被其他学科占用。学生在体育课堂获取知识、技能,需要在体锻和课外活动尝试与实践。体锻与课外活动是体育课堂的延伸。
采用多种手段、方法促进课余体育运动的发展,厦门市目前有福建省田径传统校4所,足球传统校2所,篮球传统校3所;每年定期进行田径、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等项目的比赛;学校每学年开展春、秋两季学校运动会,秋季以传统田径项目为主,春季以趣味运动会为主,为不同的学生创设展示的舞台;学校成立优势项目俱乐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聘请体育教师或其他教师为教练员、裁判员,以此促进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发展。
课余体育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落实情况有所好转。依据调查,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达5天以上的占79.6%,每天锻炼一小时不足5天的占20.4%。这主要得益于大课间、体锻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以及学生体育意识的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学业负担重,睡眠不足,早餐情况不好
据调查,有45.5%的学生认为学业负担“很重”,36.6%的学生认为睡眠不足,96%的学校上午第四节安排体育课,而每天吃早餐的学生只有45%,造成49%的学生感觉自身肠胃功能“不太好”,甚至“不好”。学生学业负担重,没有营养丰富的早餐很难应对繁重的学业和第四节体育课的运动负荷,直接影响学生的体质健康。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仍是努力的方向
运动能力弱、运动知识的匮乏,严重影响体质健康的发展。要提高学生的运动意识,自觉参与体育运动,必须提高学生的“会”“能”度。学生只有掌握了知识,提高运动能力,自觉参与的欲望也就高。因此,体育教师要以体育课堂为核心,带动课余体育锻炼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应做到:上好健康教育专题,将必要的知识和方法向学生传授,让学生明确锻炼的目的和方法,从思想上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加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因此,课堂上既忌讳“放羊”式教学,也忌讳“走马观花”式教学,看起来什么都学其实最后什么也没学会。
我们应尽力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研讨氛围,以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为目标,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发挥一切能够发挥的因素,共同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让学生实现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转换,让运动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一、课程改革的初步成效
1.良好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体育课堂教学首先在时间上有保证,按照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初中每周三节体育课,高中每周二节体育课;其次是教师数量上有保证,有92%的教师认为学校体育教师数量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另外,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定期与不定期的培训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基本符合当前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有98%的教师认为现在与过去相比,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有82.3%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提高课堂效率,以技能为主,兼顾体能和情感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逐年增加,田径场地基本完成塑胶跑道的修建,有体育馆的学校也逐年增多。
2.以研促教,带动学科发展
波斯纳认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的旧有理念和不适当的行为就很难改变,其结果是他的教学将有可能长期维持在原来的水平而止步不前,即使他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可见,课改贵在思考、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厦门市学校在教育局、教科院的领导下,形成很好的教科研氛围,研讨在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如在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过程中没有统一的统计软件,教师们自行开发研究;为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教师们积极探索,完成了厦门市“十一五”2008年教育科研规划课题——“高中学生体育学习指导的研究”;不仅如此,各学校踊跃参加课题研究,目前3所学校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完成2项省级课题研究,4项市级课题研究,完成2部书籍的编写,并在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教师们通过参与课堂研究,提高对新课程的认识,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同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获得良性循环,成为课程改革实践中绽放的一朵奇葩。
3.独特新颖的大课间活动
大课间是令体育教师费脑筋的事,如何在有限的场地内划分运动区域?采用什么样的手段与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新的内容、新的模式呈现,确实能让学生兴奋一些时日,但很难持之以恒,使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尽管有67.2%的教师认为大课间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有促进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确实有很大难度。教师们在积极探索有效大课间的方法。例如,厦门市金尚中学率先在全市乃至全国开展了独具特色的心理大课间活动,将拓展运动与心理放松操很好地融入大课问,有效激发了学生运动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造力。因此,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学》编辑部主任王子朴教授认为,该课间操实现了三结合:素质教育和体质健康的结合,心理游戏和大课间的结合,趣味性和竞争性的结合。厦门海沧实验中学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大课间,不断提高集合速度,也使生命安全教育不再是走过场的形式,可以说彼此之间的观摩、交流为全市广大教师的大课间改革提供了思路。
以中考年级带动其他年级大课间的运动,由于要参加中考体育加试,学生往往容易将压力转化为动力自觉、自愿加入到练习和运动中。自中考体育加试三年来,学生的体育意识得到增强,身体素质也得到明显的提高。
4.体锻、课外活动被占用的情况得到改善
教育行政部门重视学校体育,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体锻、课外活动情况,尽管不能杜绝体锻、课外活动被占用,但情况有所改善。在调查中,有77.6%的学生认为体锻或课外活动被占用仅仅是“偶尔发生”或“从来没有发生”,只有23.4%的学生认为体锻或课外活动“有时”会被其他学科占用。学生在体育课堂获取知识、技能,需要在体锻和课外活动尝试与实践。体锻与课外活动是体育课堂的延伸。
采用多种手段、方法促进课余体育运动的发展,厦门市目前有福建省田径传统校4所,足球传统校2所,篮球传统校3所;每年定期进行田径、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等项目的比赛;学校每学年开展春、秋两季学校运动会,秋季以传统田径项目为主,春季以趣味运动会为主,为不同的学生创设展示的舞台;学校成立优势项目俱乐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聘请体育教师或其他教师为教练员、裁判员,以此促进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发展。
课余体育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落实情况有所好转。依据调查,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达5天以上的占79.6%,每天锻炼一小时不足5天的占20.4%。这主要得益于大课间、体锻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以及学生体育意识的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学业负担重,睡眠不足,早餐情况不好
据调查,有45.5%的学生认为学业负担“很重”,36.6%的学生认为睡眠不足,96%的学校上午第四节安排体育课,而每天吃早餐的学生只有45%,造成49%的学生感觉自身肠胃功能“不太好”,甚至“不好”。学生学业负担重,没有营养丰富的早餐很难应对繁重的学业和第四节体育课的运动负荷,直接影响学生的体质健康。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仍是努力的方向
运动能力弱、运动知识的匮乏,严重影响体质健康的发展。要提高学生的运动意识,自觉参与体育运动,必须提高学生的“会”“能”度。学生只有掌握了知识,提高运动能力,自觉参与的欲望也就高。因此,体育教师要以体育课堂为核心,带动课余体育锻炼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应做到:上好健康教育专题,将必要的知识和方法向学生传授,让学生明确锻炼的目的和方法,从思想上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加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因此,课堂上既忌讳“放羊”式教学,也忌讳“走马观花”式教学,看起来什么都学其实最后什么也没学会。
我们应尽力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研讨氛围,以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为目标,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发挥一切能够发挥的因素,共同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让学生实现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转换,让运动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