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9年,沙洲县(今张家港市)钢铁厂刚有点起色时,沈文荣曾经想方设法要改掉“农民”身份,让政府把这个小钢厂改为“全民所有制”,这样厂里的农民可以“脱胎换骨”,当上国家的工人。但他的努力失败了,只好对工人们说:“人家政府不要,还是当你的农民吧。”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个靠集资45万元起家的小作坊有一天会成为世界级的钢铁集团。沙钢的民营性质使它拥有了其他钢铁企业所不具备的灵活性和成长能力,同时在很多时候也为政策所苦恼。
电影《创业》曾经给年轻的沈文荣以极大的震撼,以至于他习惯于从生死攸关的层面上去理解艰苦奋斗。沈文荣向往大公司的规模,却从不愿意丢弃小公司的好处。他不要秘书,写字楼依旧简陋陈旧,并且坚持每天早晨6点40在工厂门口迎候员工,当面给相关人员布置工作。
如果要找一个“大象能跳舞”的典型,沈文荣和他的沙钢可谓名副其实,这一切得益于沈文荣始终保持创业者的心态,这个被同行称为有“铁一样的强悍性格”的人一直把积累和扩张放在第一位。沈文荣说:“贪图享乐的不配做沙钢人,从我做起,沙钢上下必须为下一步的发展继续加速资金积累。”而和沙钢同时冒烟的小钢厂在江苏就有上千个,当年它们的赢利能力大多不在沙钢之下,由于忽视积累加上管理混乱,现在90%以上都倒闭了。
1988年底,沙钢已经积累了1亿多元资金,当时业界传言其可以“坐吃十年”。沈文荣还是决定把家底都砸进去,从英国比兹顿钢厂买下一条75吨超高功率电炉炼钢、连铸、连轧短流程生产线,生产螺纹钢。这次投入,可以说是背水一战。沈文荣当时曾说:“如果这个项目引进失败,就把它作为展览馆,我去卖门票。”
创新对于沈文荣而言,就是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引进先进的生产线)”,再提高机器设备的效率,从而获得竞争力。提高效率归根到底便是优化管理。沈文荣历次从境外获得的东西,不但使沙钢的产品线更丰富、产品更高端,同时,产能到了他手里,往往都会比预计的要上一个台阶。多特蒙德钢铁厂这个曾经是“制造帝国”德国的标志性企业,最终被沈文荣当废铁收购,整体搬迁回国。这不经震惊了钢铁世界,同时使沈文荣进入了高端的汽车钢板市场。沃尔夫斯堡设计的轿车,仍将采用多特蒙德精湛技术生产的钢材,只是整个制造流程将在长江三角洲展开。沈文荣在国内的收购,同样是先拿来,再进行有沙钢特色的管理改造,可谓“夺胎换骨”。沈文荣的“技术改造高起点,不搞循序渐进”是沙钢跳跃式发展的成功之道。
无论是购买国外生产线,还是收购国内钢铁公司,沈文荣始终坚持用“小企业”的灵活性来对其进行技术上的、管理上的改造,从而在效率上胜过竞争对手。从一个指标看可以说明这一点,沙钢2006年钢产量1463万吨(世界行业排名第14),人均1100吨钢。国内钢厂一般人均600~800吨钢。“一个企业,往往是人家做不到的,你做到了,你就有了超越别人的竞争力;别人能做到的,你也做到了,不能叫竞争力。”沈文荣说。
沈文荣坚决不赞同多元化经营的思路,“扪心自问,你的企业在本行业做到了全国第一、世界第一了吗?你所从事的行业还存在发展空间吗?如果没有,你就应该坚持下去。因为对我来说,做企业不单要赚钱,还是一种使命。”
英国《金融时报》前驻北京首席记者金奇在《中国震撼世界:饥饿之国的崛起》(China Shakes the World: the Rise of a Hungry Nation)一书中写道:“工厂前院,我们所站之处,就是沈文荣他们开始创业的地方,当时还是芦苇荡。沈文荣的童年十分贫困,孩提时代的农舍,已湮没在大片建筑之中。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