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3563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策略
  数学问题解决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之一。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将致力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客观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教师有目的的提问设疑,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动手操作
  如教学《集合》一课时,教师创设表彰本班6名语文之星和5名数学之星的数学情境,学生发现老师带来的11份奖品没有发完,原因是某同学既是语文之星,又是数学之星这样一个特殊的身份。教师让这些受表彰的学生分左右两边站开,只有1名学生站左、站右都不合适,就站在了中间。
  教师有目的的设疑,是想引发学生对这一矛盾问题的思考,那位双重身份的学生自然想到站中间,站位图的呈现,为下一环节学生创造性的用图示法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做了准备。在这样的成功铺垫下,教师的提问就要准、精,建议教师可以这样提问:这样的站法大家同意吗?说说理由。学生会说,中间同学既是……又是……的特殊身份。师追问:他怎么特殊了?左边同学与中间同学有什么区别?那右边呢?学生在追问下,自然会引出“重复”、“只是……”这样的词句,对于学生来说,思维对问题的理解到位了。
  当学生的姓名已用符号替代后,师:你能否用一个图示来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想到的方法:整理表格、连线、大括号分类等这个问题的解决要让三年级学生很快想到用“维恩图”来表示是有困难的,建议可以这样设计:原来的表格是这样的:
  师:你能找到语文之星和数学之星的同学吗?再美化一下。
  要想真正理解集合图的意义,必须经历集合图的建构过程,即集合图是怎样产生的。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尽管学生无法在一节课内“创造”出与前辈数学家同样的韦恩图,但对“重叠问题”的理解会因自己的“创造”而变得更加深刻、丰富、灵动。学生在经历了“动手创造”的过程中抽象出集合的图形,但这个经历的过程应给学生充分的探究与展示时间,使其真正理解重叠问题的核心。
  二、学会用数学
  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要关注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经历与体验,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索發现过程。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注意让孩子在活动中亲身体验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例如,逛商场时,和孩子一起商量50元钱能够买哪些东西呢?家里来客人时,让孩子帮着想想要准备多少碗、筷?孩子会非常积极、主动、认真地完成这些任务,他们会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充分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逐渐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如学习《认识几分之一》,教师通过“分月饼”激发学生思考“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如何表示其中的一份?”步步引出[12]的意义、读写法等,最后通过折一折的方法创造更多分数。这样的教学环节课堂中,我们是否思考过,学生建立起来的分数是在课件演示中看到平均分的过程比较好,还是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感悟分数的产生更有利?与其将学生创造分数的展示环节看作一堂课的升华,不如让学生经历“同一种图形不同大小的[12]”、“不同形状图形的[12]”操作过程,更深切感受到二分之一的意义。
  又如《用数对确定位置》授课中,教师意识到学生理解“数对”有一定的困难,从左数“第几排第几个”这样的描述又不准确怎么办?教师板书了“(3,2)”来启发学生对某位置的理解,看似学生的抽象能力在这里得到了提升,这种抽象能力提升的方式适合学生发展吗?这实际上是学生的一种模仿,并非创造。建议可以这样来试试:师生共同研究得到某物体的位置在第3列第2行来表示后,检测练习:请记录下这几个位置。师:第5列第1行是谁?第2列第2行?第4列第3行依次类推(速度逐渐加快)记完了吗?生:太快了字太多了。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自然会想到用简单方法记录。
  改进后的设计: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得到的知识是零散的、不规范的,在学生明确了什么是列,什么是行,教师不要急着总结“数对”的表示方法,让学生经历认知冲突,不断经历数对“再创造”的实践活动历程,通过学生分析、解释创造作品的优劣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适合他们开展和参与各种探究活动的条件,使他们在活动中开拓思维,促进个性发展,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各种活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应用价值,真正提升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凤娟.浅谈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J].科学大众,2011(02).
  作者简介
  李素丽,大专学历,一级教师,任教于盘山县羊圈子小学,从教28年,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好中职数学课程不但要注重初中与中职数学的衔接,还要提高中职数学教学策略的有效性,虽然中职学生不同于初中的学生,但是必要的课外辅导也是提高中职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刍议;教好;中职;数学课程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中职数学教育,教育人员开始更深层次的探究数学教学,努力促使数学学科得到良好的发展。搞好中职数学教学对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们来说,不仅能促使他们形成一个职业人员必备的个人
◆摘 要: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系列全新的信息化教学技术相继应用开来,并且发挥出了巨大的教学价值。班班通作为一项极具代表性的信息化教学辅助手段,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有效的改善了传统教学枯燥、乏味的課堂氛围,赋予了课堂更多生机与活力,进而也促使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基于此,本文就针对班班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班班通;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活
◆摘 要:创新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新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也有利于推进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计算机课程在中职学校里是必修课程,本文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教学内容设计等四个角度对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创新思维培养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创新思维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具备一定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很多学生在完成
◆摘 要: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本着不局限与传统的教学制度和教学思想,现在的生物课堂也融入了很多新的元素,新加入了新时代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还有就是教学方式的创新和升级、现在的高校课堂建设也为莘莘学子们提供了很不错的学习环境以及教学设施,为的就是让学生们能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  ◆关键词:新教学政策;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一、前言  初中阶段的生物学科时新加入的入门学科,换句话
◆摘 要:新课改的出现,给初中生物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使初中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创新,翻转课堂作为一种适应于当代学生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教育改革方向同步前进,有效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可以通过中则有利于生物教学。本文基于翻转课堂的特点,来探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更加有效地应用翻转课堂。  ◆关键词:翻转课堂;初中生物;教学策略  翻转课堂,也被称为“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它的学习更倾向于将基础知识处理
◆摘 要:素质教育并非是“一刀切”的教育,而是既面向全体学生,又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的教育.数学教学以培养思维能力、优化思维品质为主要目标,尤其是初中阶段,既是对小学数学的深入和拓宽,更是对高中数学的铺垫和準备。所以,在初中阶段,分层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探讨了如何培养数学优等生思维能力的体会。  ◆关键词:初中数学;优等生;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一、数学优等生思维的特点与表现  主要表现在理
◆摘 要:多元化的教育教学环境,为学生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相应地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得到不同程度地开发和培养。本文以小学数学课堂为例,结合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情况,针对文中所提到的教学方法,就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展开详细地论述和说明。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到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把握好教育教学改革的航向,巧妙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让学生从想问到敢问、再到会问,以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