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解安徽铜陵国家基本气象站新旧址气象要素对比观测数据差异,分别选取2011年7月、10月及2012年1月新站和旧站气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等要素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利用旧站近20a和新站1a相应观测资料月、年平均值进行连续性检验。结果表明:新旧站气温差值范围在-0.5~0.8℃之间;新站相对湿度较旧站高3~9个百分点;新站风速较旧站偏大,新旧站最多风向及频率略有偏差,但主导风向未变;通过t检验发现:除8月份风速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其余要素均无显著差异。造成气象观测数据差异主要与新旧观测站地理位置、周边环境、海拔高度及下垫面性质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基本站;迁徙;气象资料;对比分析;铜陵
中图分类号 P4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0-0145-03
铜陵地面气象观测站属于国家基本气象站,其观测资料参加全球交换。2007年以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铜陵县城关镇北郊箬笠山站(旧站)气象观测环境遭到破坏,部分气象观测数据已不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2011年7月新观测站建成,并与旧站开始进行对比观测。为了解新、旧观测站因地理位置,周围环境等不同而形成气象观测数据差异,选取2站同期气温、风向风速、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进行对比分析,并用旧站近20a和新站1a相应观测资料月、年平均值进行资料序列连续性检验,了解气象要素观测数据变化情况,为气象服务和科研工作者合理使用气象资料提供参考。
1 新旧测站参数及周边环境对比
铜陵新、旧气象观测站参数情况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新、旧站直线距离相距6 620.5m,观测场海拔高度相差26.5m。
图1为新旧测站的地坪圈遮蔽图和人为障碍物仰角对比图。由图1(A)可见,旧站被高大的人为障碍物近距离包围,特别是其西北方被人为障碍物遮挡,仰角达23.0°,探测环境已不符合气象观测规范要求。由图1(B)可见,新测站在郊外,远离城市,四周空旷,最大仰角5.5°,符合气象探测环境标准要求。
A:旧测站,B:新测站
2 资料与方法
选取新、旧站2011年7月、10月及2012年1月同期气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等观测资料,运用差值统计方法,分析、查找2站气象观测数据的差异和原因,同时采用旧站近20a和新站1a相应观测资料月、年平均值进行t检验,分析迁站前后气象资料序列的连续性。
3 新旧站气象要素对比观测资料分析
3.1 气温
3.1.1 月平均气温 由表2可以看出,新旧站7月、1月平均气温新站比旧站分别偏高0.3℃、0.2℃,而10月平均气温2站持平。从图2a日平均气温来看,7月2站差值在-0.7~1.1℃,新站比旧站偏高的有24d,占观测天数的77%,偏低的有6d,占观测天数的19%,相同的有1d;10月2站差值在-0.9~0.7℃,新站比旧站偏高的天数为15d,占观测天数的48%,偏低的有12d,占观测天数的39%,相同的有4d;1月2站差值在-0.8~0.5℃,新站比旧站偏高的有22d,占观测天数的71%,偏低的有7d,占观测天数的23%,相同的有2d。
3.1.2 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 由表2可见,新站7月、1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比旧站分别偏高0.1℃、0.2℃,而10月最高气温偏低0.1℃,最低气温2站持平。从图2b日最高气温来看,7月、1月新站高于旧站的分别有19d、20d,分别占观测天数的61%、65%,偏低的分别有10d、8d,分别占观测天数的32%、23%,相同的分别有2d和3d,差值在-1.1~1.5℃和-0.8~0.5℃,而10月新站低于旧站有19d,占观测天数的61%,偏高的有11d,占观测天数的35%,相同的有1d,差值在-0.7~0.9℃;从图2c日最低气温来看,7月、1月新站高于旧站分别有22d、21d,占观测天数的71%和68%,偏低的分别有8d、10d,占观测天数的23%和32%,7月相同的有1d,差值分别在-1.6~1.1℃和-2.4~0.7℃;而10月新站高于旧站有17d,占观测天数的55%,偏低的有11d,占观测天数的35%,相同的有3d,差值在-1.3~0.8℃。
3.1.3 月极端最高、最低气温 由表2可知,7月、10月、1月极端最高气温新站比旧站平均偏低0.3℃,差值分别为
-0.4℃、-0.5℃、0.0℃;极端最低气温新站比旧站平均偏高0.3℃,差值分别为0.8℃、0.3℃、-0.2℃。由此可见,在7、10、1月新站月极端最高气温平均比旧站偏低0.3℃的情况下,新站月极端最低气温比旧站平均高0.3℃,这说明新站气温日较差比旧站小。
差值对比
3.2 风向风速
3.2.1 风速 新、旧站7月、10月、1月同期日逐时次月平均风速变化情况如图3。由图3可知,新站7、10、1月一日内逐时次月平均风速均大于旧站,差值范围分别在0.2~0.8m/s、0.0~1.0m/s、0.1~1.1m/s,从1d内24h月平均风速来看,7月、10月、1月新站比旧站分别平均偏大0.93m/s、0.49m/s、0.57m/s。此外,7月、10月、1月日逐时次月平均风速最大差值均出现在16:00,而最小差值分别出现在凌晨2:00、19:00、凌晨5:00;两站夜间风速差值偏小,白天差值偏大,而且风速越大差值越大。
图3 2011年7、10月和2012年1月测站新旧址一日内逐时次月平均风速变化曲线
3.2.2 风向 新、旧站7月、10月、1月风向频率相符情况如图4。由图4可知,7月新、旧站最多风向均为WSW,出现频率分别为11%、21%,而次多风向新站为N和NNE,出现频率均为10%,旧站为ENE,出现频率为18%。10月新、旧站最多风向均为ENE,出现频率分别为22%、40%,而次多风向新站为NE,出现频率均为16%;旧站为E,出现频率均为13%;1月新站最多风向为NE,出现频率为23%,次多风向为NNE,出现频率均为21%,第三多的是ENE,频率为18%;旧站最多风向为ENE,出现频率为49%,次多风向为NE,出现频率为14%。而当观测风速大于0.2m/s时,根据新址与旧址风向角度差小于22.5°时可以认为2地风向相符[10]的规定,1月新、旧站风向基本一致。 图4 2011年7、10月和2012年1月新旧站月风向玫瑰图比较
3.3 相对湿度 新、旧站7月、10月、1月同期日逐时次月平均相对湿度变化情况如图5。由图5可见,7、10、1月2站同期日逐时次月平均相对湿度差值范围分别在1%~4%、2%~7%、7%~11%,差值平均分别为3%、4%、9%;新、旧站相对湿度夜间差值偏大,白天差值偏小;冬季差值最大,夏季差值最小。
3.4 气象要素对比观测数据差异原因
3.4.1 海拔高度、城市热岛效应对气温的影响 新站气温比旧站偏高,主要由海拔高度造成。2站拔海高度差26.5m,按照近地面层的平均递减率0.65℃/100m计算,减去0.16℃后,表2中7月、10月、1月总体气温新站比旧站平均偏低0.1℃左右。这是由于旧站位于县城,人口密集,生产、生活及交通运输排放的热量比郊区大,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大于郊外,且在春(秋)季较为明显,冬季次之。
3.4.2 周围环境对风速的影响 新站7月、10月、1月风速大于旧站,主要是旧站受城市化发展影响,周围高大建筑物增多,特别是位于其西北方新建的铜陵县医院大楼,仰角达23.0°(图1A),地面摩擦增大,不仅阻挡了气流,而且在其背风面形成的湍流也削弱风速;而新站地处郊区,四周空旷(图1B),气流畅通,风速更贴近自然气候的风速。
3.4.3 下垫面性质对相对湿度的影响 相对湿度新站大于旧站。2站相距约6.6km,旧站在城区,新站在郊外,2地植被面不同,且距新站观测场100m外的东、西、北边皆为人工湖(西湖),植被的蒸腾、湖水蒸发作用使新站的相对湿度增大,而旧站位于城区,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气温略有升高,湿度也会降低。
4 新站与旧站前20a资料检验
假设[x0]为某要素月(年)平均值,假定样本容量为[n]月(年),这[n]年相应要素月(年)平均值的样本序列为x1,x2,…,xi,…,xn,统计量
5 小结
(1)铜陵国家基本站迁站对比观测资料分析表明,新旧站气温差值范围在-0.5~0.8℃、新站较旧站风速偏大、相对湿度偏高;2站主导风向均未发生改变,表现为夏季盛行WSW,冬春季盛行ENE。
(2)海拔高度差及“城市热岛效应”是造成2站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风速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周围环境改变;相对湿度的差异与2站的下垫面性质等因素有关。
(3)t检验结果表明,除8月风速存在差异显著外,其余月、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等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对整个资料序列的影响究竟如何评估,尚需新址更长一段时间资料进一步综合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2]陈城,孟丹.1958-2013年武汉市低空风速变化特征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11:30-37.
[3]周昊楠,王秋香,华烨.乌鲁木齐逐月气温资料均一性检验和订正[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2,6(1):27-30.
[4]汪永盛,王家助,高洁.台站迁移气象要素对比观测浅议[J].浙江气象,2003(2):43-46.
[5]宋超辉,刘小宁,李集明.气温序列非均一性检验方法的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1995,6(3):289-296.
[6]吴必文,温华洋,惠军.基于Γ分布的气压序列非均一性检验方法初探[J].应用气象学报,2008,19(4):496-501.
[7]永兴等.巧用Excel设计自动站风向角度转换器[J].气象科研与应用,2008(4):9.
[8]吴华斌,张德苏,陈若荐.阳江新旧站气象观测资料对比分析[J].广东气象,2008,30(增刊Ⅱ):6-8.
[9]韩兆洲,王斌会.《统计学原理》学习指导及Excel数据统计分析[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10]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关于地面气象观测站站址变动有关问题的函[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
(责编:吴祚云)
关键词:基本站;迁徙;气象资料;对比分析;铜陵
中图分类号 P4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0-0145-03
铜陵地面气象观测站属于国家基本气象站,其观测资料参加全球交换。2007年以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铜陵县城关镇北郊箬笠山站(旧站)气象观测环境遭到破坏,部分气象观测数据已不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2011年7月新观测站建成,并与旧站开始进行对比观测。为了解新、旧观测站因地理位置,周围环境等不同而形成气象观测数据差异,选取2站同期气温、风向风速、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进行对比分析,并用旧站近20a和新站1a相应观测资料月、年平均值进行资料序列连续性检验,了解气象要素观测数据变化情况,为气象服务和科研工作者合理使用气象资料提供参考。
1 新旧测站参数及周边环境对比
铜陵新、旧气象观测站参数情况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新、旧站直线距离相距6 620.5m,观测场海拔高度相差26.5m。
图1为新旧测站的地坪圈遮蔽图和人为障碍物仰角对比图。由图1(A)可见,旧站被高大的人为障碍物近距离包围,特别是其西北方被人为障碍物遮挡,仰角达23.0°,探测环境已不符合气象观测规范要求。由图1(B)可见,新测站在郊外,远离城市,四周空旷,最大仰角5.5°,符合气象探测环境标准要求。
A:旧测站,B:新测站
2 资料与方法
选取新、旧站2011年7月、10月及2012年1月同期气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等观测资料,运用差值统计方法,分析、查找2站气象观测数据的差异和原因,同时采用旧站近20a和新站1a相应观测资料月、年平均值进行t检验,分析迁站前后气象资料序列的连续性。
3 新旧站气象要素对比观测资料分析
3.1 气温
3.1.1 月平均气温 由表2可以看出,新旧站7月、1月平均气温新站比旧站分别偏高0.3℃、0.2℃,而10月平均气温2站持平。从图2a日平均气温来看,7月2站差值在-0.7~1.1℃,新站比旧站偏高的有24d,占观测天数的77%,偏低的有6d,占观测天数的19%,相同的有1d;10月2站差值在-0.9~0.7℃,新站比旧站偏高的天数为15d,占观测天数的48%,偏低的有12d,占观测天数的39%,相同的有4d;1月2站差值在-0.8~0.5℃,新站比旧站偏高的有22d,占观测天数的71%,偏低的有7d,占观测天数的23%,相同的有2d。
3.1.2 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 由表2可见,新站7月、1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比旧站分别偏高0.1℃、0.2℃,而10月最高气温偏低0.1℃,最低气温2站持平。从图2b日最高气温来看,7月、1月新站高于旧站的分别有19d、20d,分别占观测天数的61%、65%,偏低的分别有10d、8d,分别占观测天数的32%、23%,相同的分别有2d和3d,差值在-1.1~1.5℃和-0.8~0.5℃,而10月新站低于旧站有19d,占观测天数的61%,偏高的有11d,占观测天数的35%,相同的有1d,差值在-0.7~0.9℃;从图2c日最低气温来看,7月、1月新站高于旧站分别有22d、21d,占观测天数的71%和68%,偏低的分别有8d、10d,占观测天数的23%和32%,7月相同的有1d,差值分别在-1.6~1.1℃和-2.4~0.7℃;而10月新站高于旧站有17d,占观测天数的55%,偏低的有11d,占观测天数的35%,相同的有3d,差值在-1.3~0.8℃。
3.1.3 月极端最高、最低气温 由表2可知,7月、10月、1月极端最高气温新站比旧站平均偏低0.3℃,差值分别为
-0.4℃、-0.5℃、0.0℃;极端最低气温新站比旧站平均偏高0.3℃,差值分别为0.8℃、0.3℃、-0.2℃。由此可见,在7、10、1月新站月极端最高气温平均比旧站偏低0.3℃的情况下,新站月极端最低气温比旧站平均高0.3℃,这说明新站气温日较差比旧站小。
差值对比
3.2 风向风速
3.2.1 风速 新、旧站7月、10月、1月同期日逐时次月平均风速变化情况如图3。由图3可知,新站7、10、1月一日内逐时次月平均风速均大于旧站,差值范围分别在0.2~0.8m/s、0.0~1.0m/s、0.1~1.1m/s,从1d内24h月平均风速来看,7月、10月、1月新站比旧站分别平均偏大0.93m/s、0.49m/s、0.57m/s。此外,7月、10月、1月日逐时次月平均风速最大差值均出现在16:00,而最小差值分别出现在凌晨2:00、19:00、凌晨5:00;两站夜间风速差值偏小,白天差值偏大,而且风速越大差值越大。
图3 2011年7、10月和2012年1月测站新旧址一日内逐时次月平均风速变化曲线
3.2.2 风向 新、旧站7月、10月、1月风向频率相符情况如图4。由图4可知,7月新、旧站最多风向均为WSW,出现频率分别为11%、21%,而次多风向新站为N和NNE,出现频率均为10%,旧站为ENE,出现频率为18%。10月新、旧站最多风向均为ENE,出现频率分别为22%、40%,而次多风向新站为NE,出现频率均为16%;旧站为E,出现频率均为13%;1月新站最多风向为NE,出现频率为23%,次多风向为NNE,出现频率均为21%,第三多的是ENE,频率为18%;旧站最多风向为ENE,出现频率为49%,次多风向为NE,出现频率为14%。而当观测风速大于0.2m/s时,根据新址与旧址风向角度差小于22.5°时可以认为2地风向相符[10]的规定,1月新、旧站风向基本一致。 图4 2011年7、10月和2012年1月新旧站月风向玫瑰图比较
3.3 相对湿度 新、旧站7月、10月、1月同期日逐时次月平均相对湿度变化情况如图5。由图5可见,7、10、1月2站同期日逐时次月平均相对湿度差值范围分别在1%~4%、2%~7%、7%~11%,差值平均分别为3%、4%、9%;新、旧站相对湿度夜间差值偏大,白天差值偏小;冬季差值最大,夏季差值最小。
3.4 气象要素对比观测数据差异原因
3.4.1 海拔高度、城市热岛效应对气温的影响 新站气温比旧站偏高,主要由海拔高度造成。2站拔海高度差26.5m,按照近地面层的平均递减率0.65℃/100m计算,减去0.16℃后,表2中7月、10月、1月总体气温新站比旧站平均偏低0.1℃左右。这是由于旧站位于县城,人口密集,生产、生活及交通运输排放的热量比郊区大,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大于郊外,且在春(秋)季较为明显,冬季次之。
3.4.2 周围环境对风速的影响 新站7月、10月、1月风速大于旧站,主要是旧站受城市化发展影响,周围高大建筑物增多,特别是位于其西北方新建的铜陵县医院大楼,仰角达23.0°(图1A),地面摩擦增大,不仅阻挡了气流,而且在其背风面形成的湍流也削弱风速;而新站地处郊区,四周空旷(图1B),气流畅通,风速更贴近自然气候的风速。
3.4.3 下垫面性质对相对湿度的影响 相对湿度新站大于旧站。2站相距约6.6km,旧站在城区,新站在郊外,2地植被面不同,且距新站观测场100m外的东、西、北边皆为人工湖(西湖),植被的蒸腾、湖水蒸发作用使新站的相对湿度增大,而旧站位于城区,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气温略有升高,湿度也会降低。
4 新站与旧站前20a资料检验
假设[x0]为某要素月(年)平均值,假定样本容量为[n]月(年),这[n]年相应要素月(年)平均值的样本序列为x1,x2,…,xi,…,xn,统计量
5 小结
(1)铜陵国家基本站迁站对比观测资料分析表明,新旧站气温差值范围在-0.5~0.8℃、新站较旧站风速偏大、相对湿度偏高;2站主导风向均未发生改变,表现为夏季盛行WSW,冬春季盛行ENE。
(2)海拔高度差及“城市热岛效应”是造成2站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风速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周围环境改变;相对湿度的差异与2站的下垫面性质等因素有关。
(3)t检验结果表明,除8月风速存在差异显著外,其余月、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等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对整个资料序列的影响究竟如何评估,尚需新址更长一段时间资料进一步综合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2]陈城,孟丹.1958-2013年武汉市低空风速变化特征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11:30-37.
[3]周昊楠,王秋香,华烨.乌鲁木齐逐月气温资料均一性检验和订正[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2,6(1):27-30.
[4]汪永盛,王家助,高洁.台站迁移气象要素对比观测浅议[J].浙江气象,2003(2):43-46.
[5]宋超辉,刘小宁,李集明.气温序列非均一性检验方法的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1995,6(3):289-296.
[6]吴必文,温华洋,惠军.基于Γ分布的气压序列非均一性检验方法初探[J].应用气象学报,2008,19(4):496-501.
[7]永兴等.巧用Excel设计自动站风向角度转换器[J].气象科研与应用,2008(4):9.
[8]吴华斌,张德苏,陈若荐.阳江新旧站气象观测资料对比分析[J].广东气象,2008,30(增刊Ⅱ):6-8.
[9]韩兆洲,王斌会.《统计学原理》学习指导及Excel数据统计分析[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10]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关于地面气象观测站站址变动有关问题的函[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
(责编:吴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