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基本站新旧址对比观测资料分析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invi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解安徽铜陵国家基本气象站新旧址气象要素对比观测数据差异,分别选取2011年7月、10月及2012年1月新站和旧站气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等要素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利用旧站近20a和新站1a相应观测资料月、年平均值进行连续性检验。结果表明:新旧站气温差值范围在-0.5~0.8℃之间;新站相对湿度较旧站高3~9个百分点;新站风速较旧站偏大,新旧站最多风向及频率略有偏差,但主导风向未变;通过t检验发现:除8月份风速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其余要素均无显著差异。造成气象观测数据差异主要与新旧观测站地理位置、周边环境、海拔高度及下垫面性质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基本站;迁徙;气象资料;对比分析;铜陵
  中图分类号 P4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0-0145-03
  铜陵地面气象观测站属于国家基本气象站,其观测资料参加全球交换。2007年以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铜陵县城关镇北郊箬笠山站(旧站)气象观测环境遭到破坏,部分气象观测数据已不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2011年7月新观测站建成,并与旧站开始进行对比观测。为了解新、旧观测站因地理位置,周围环境等不同而形成气象观测数据差异,选取2站同期气温、风向风速、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进行对比分析,并用旧站近20a和新站1a相应观测资料月、年平均值进行资料序列连续性检验,了解气象要素观测数据变化情况,为气象服务和科研工作者合理使用气象资料提供参考。
  1 新旧测站参数及周边环境对比
  铜陵新、旧气象观测站参数情况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新、旧站直线距离相距6 620.5m,观测场海拔高度相差26.5m。
  图1为新旧测站的地坪圈遮蔽图和人为障碍物仰角对比图。由图1(A)可见,旧站被高大的人为障碍物近距离包围,特别是其西北方被人为障碍物遮挡,仰角达23.0°,探测环境已不符合气象观测规范要求。由图1(B)可见,新测站在郊外,远离城市,四周空旷,最大仰角5.5°,符合气象探测环境标准要求。
  A:旧测站,B:新测站
  2 资料与方法
  选取新、旧站2011年7月、10月及2012年1月同期气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等观测资料,运用差值统计方法,分析、查找2站气象观测数据的差异和原因,同时采用旧站近20a和新站1a相应观测资料月、年平均值进行t检验,分析迁站前后气象资料序列的连续性。
  3 新旧站气象要素对比观测资料分析
  3.1 气温
  3.1.1 月平均气温 由表2可以看出,新旧站7月、1月平均气温新站比旧站分别偏高0.3℃、0.2℃,而10月平均气温2站持平。从图2a日平均气温来看,7月2站差值在-0.7~1.1℃,新站比旧站偏高的有24d,占观测天数的77%,偏低的有6d,占观测天数的19%,相同的有1d;10月2站差值在-0.9~0.7℃,新站比旧站偏高的天数为15d,占观测天数的48%,偏低的有12d,占观测天数的39%,相同的有4d;1月2站差值在-0.8~0.5℃,新站比旧站偏高的有22d,占观测天数的71%,偏低的有7d,占观测天数的23%,相同的有2d。
  3.1.2 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 由表2可见,新站7月、1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比旧站分别偏高0.1℃、0.2℃,而10月最高气温偏低0.1℃,最低气温2站持平。从图2b日最高气温来看,7月、1月新站高于旧站的分别有19d、20d,分别占观测天数的61%、65%,偏低的分别有10d、8d,分别占观测天数的32%、23%,相同的分别有2d和3d,差值在-1.1~1.5℃和-0.8~0.5℃,而10月新站低于旧站有19d,占观测天数的61%,偏高的有11d,占观测天数的35%,相同的有1d,差值在-0.7~0.9℃;从图2c日最低气温来看,7月、1月新站高于旧站分别有22d、21d,占观测天数的71%和68%,偏低的分别有8d、10d,占观测天数的23%和32%,7月相同的有1d,差值分别在-1.6~1.1℃和-2.4~0.7℃;而10月新站高于旧站有17d,占观测天数的55%,偏低的有11d,占观测天数的35%,相同的有3d,差值在-1.3~0.8℃。
  3.1.3 月极端最高、最低气温 由表2可知,7月、10月、1月极端最高气温新站比旧站平均偏低0.3℃,差值分别为
  -0.4℃、-0.5℃、0.0℃;极端最低气温新站比旧站平均偏高0.3℃,差值分别为0.8℃、0.3℃、-0.2℃。由此可见,在7、10、1月新站月极端最高气温平均比旧站偏低0.3℃的情况下,新站月极端最低气温比旧站平均高0.3℃,这说明新站气温日较差比旧站小。
  差值对比
  3.2 风向风速
  3.2.1 风速 新、旧站7月、10月、1月同期日逐时次月平均风速变化情况如图3。由图3可知,新站7、10、1月一日内逐时次月平均风速均大于旧站,差值范围分别在0.2~0.8m/s、0.0~1.0m/s、0.1~1.1m/s,从1d内24h月平均风速来看,7月、10月、1月新站比旧站分别平均偏大0.93m/s、0.49m/s、0.57m/s。此外,7月、10月、1月日逐时次月平均风速最大差值均出现在16:00,而最小差值分别出现在凌晨2:00、19:00、凌晨5:00;两站夜间风速差值偏小,白天差值偏大,而且风速越大差值越大。
  图3 2011年7、10月和2012年1月测站新旧址一日内逐时次月平均风速变化曲线
  3.2.2 风向 新、旧站7月、10月、1月风向频率相符情况如图4。由图4可知,7月新、旧站最多风向均为WSW,出现频率分别为11%、21%,而次多风向新站为N和NNE,出现频率均为10%,旧站为ENE,出现频率为18%。10月新、旧站最多风向均为ENE,出现频率分别为22%、40%,而次多风向新站为NE,出现频率均为16%;旧站为E,出现频率均为13%;1月新站最多风向为NE,出现频率为23%,次多风向为NNE,出现频率均为21%,第三多的是ENE,频率为18%;旧站最多风向为ENE,出现频率为49%,次多风向为NE,出现频率为14%。而当观测风速大于0.2m/s时,根据新址与旧址风向角度差小于22.5°时可以认为2地风向相符[10]的规定,1月新、旧站风向基本一致。   图4 2011年7、10月和2012年1月新旧站月风向玫瑰图比较
  3.3 相对湿度 新、旧站7月、10月、1月同期日逐时次月平均相对湿度变化情况如图5。由图5可见,7、10、1月2站同期日逐时次月平均相对湿度差值范围分别在1%~4%、2%~7%、7%~11%,差值平均分别为3%、4%、9%;新、旧站相对湿度夜间差值偏大,白天差值偏小;冬季差值最大,夏季差值最小。
  3.4 气象要素对比观测数据差异原因
  3.4.1 海拔高度、城市热岛效应对气温的影响 新站气温比旧站偏高,主要由海拔高度造成。2站拔海高度差26.5m,按照近地面层的平均递减率0.65℃/100m计算,减去0.16℃后,表2中7月、10月、1月总体气温新站比旧站平均偏低0.1℃左右。这是由于旧站位于县城,人口密集,生产、生活及交通运输排放的热量比郊区大,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大于郊外,且在春(秋)季较为明显,冬季次之。
  3.4.2 周围环境对风速的影响 新站7月、10月、1月风速大于旧站,主要是旧站受城市化发展影响,周围高大建筑物增多,特别是位于其西北方新建的铜陵县医院大楼,仰角达23.0°(图1A),地面摩擦增大,不仅阻挡了气流,而且在其背风面形成的湍流也削弱风速;而新站地处郊区,四周空旷(图1B),气流畅通,风速更贴近自然气候的风速。
  3.4.3 下垫面性质对相对湿度的影响 相对湿度新站大于旧站。2站相距约6.6km,旧站在城区,新站在郊外,2地植被面不同,且距新站观测场100m外的东、西、北边皆为人工湖(西湖),植被的蒸腾、湖水蒸发作用使新站的相对湿度增大,而旧站位于城区,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气温略有升高,湿度也会降低。
  4 新站与旧站前20a资料检验
  假设[x0]为某要素月(年)平均值,假定样本容量为[n]月(年),这[n]年相应要素月(年)平均值的样本序列为x1,x2,…,xi,…,xn,统计量
  5 小结
  (1)铜陵国家基本站迁站对比观测资料分析表明,新旧站气温差值范围在-0.5~0.8℃、新站较旧站风速偏大、相对湿度偏高;2站主导风向均未发生改变,表现为夏季盛行WSW,冬春季盛行ENE。
  (2)海拔高度差及“城市热岛效应”是造成2站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风速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周围环境改变;相对湿度的差异与2站的下垫面性质等因素有关。
  (3)t检验结果表明,除8月风速存在差异显著外,其余月、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等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对整个资料序列的影响究竟如何评估,尚需新址更长一段时间资料进一步综合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2]陈城,孟丹.1958-2013年武汉市低空风速变化特征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11:30-37.
  [3]周昊楠,王秋香,华烨.乌鲁木齐逐月气温资料均一性检验和订正[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2,6(1):27-30.
  [4]汪永盛,王家助,高洁.台站迁移气象要素对比观测浅议[J].浙江气象,2003(2):43-46.
  [5]宋超辉,刘小宁,李集明.气温序列非均一性检验方法的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1995,6(3):289-296.
  [6]吴必文,温华洋,惠军.基于Γ分布的气压序列非均一性检验方法初探[J].应用气象学报,2008,19(4):496-501.
  [7]永兴等.巧用Excel设计自动站风向角度转换器[J].气象科研与应用,2008(4):9.
  [8]吴华斌,张德苏,陈若荐.阳江新旧站气象观测资料对比分析[J].广东气象,2008,30(增刊Ⅱ):6-8.
  [9]韩兆洲,王斌会.《统计学原理》学习指导及Excel数据统计分析[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10]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关于地面气象观测站站址变动有关问题的函[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
  (责编:吴祚云)
其他文献
统一建模语言(UML)已经广泛应用于基于组件的软件开发过程中.许多UML模型,如交互图、状态图和组件图等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组件的行为,可将其用于基于组件的软件系统的测试.本文首先提出了一个基于UML模型的测试框架,并对基于UML模型的组件集成测试方法进行了比较,然后将基于协作图的组件测试技术应用于ATC系统的集成测试,取得较好效果.
摘 要:该研究开展了翠冠梨多头高接复壮丰产试验,结果表明,综合应用切腹接、皮下腹接等嫁接方法高接翠冠壮芽,配合土肥水、修剪、病虫害防治、促花芽分化等综合管理措施,可实现高接当年恢复树冠并形成花芽,第2年产量11 700kg/hm2,第3年产量21 525kg/hm2。  关键词:梨;高接复壮;丰产试验  中图分类号 S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2-0053-0
目前,气候变化已成为限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该文以汉中市为例,综合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汉中盆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出了相关的应对措施,展望了今后应对气候变化
摘 要:目的:研究土壤水分、水势与谷子出苗率的关系,为生产应用谷子免间苗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2种谷子品种(晋谷29号、张杂谷5号),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研究谷子的出苗规律及基本全苗的水分临界阈值,同时利用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分析土壤水势对谷子出苗的影响。结果:出苗率达到80%以上的土壤水分可作为应用谷子免间苗技术的适宜播种指标,褐土性壤质土表层含水量需达到11.8%,田间持水量达到55%以上,
提出了一个新的三维自治类Lorenz系统,理论分析了该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分析了系统在平衡点处的稳定性,以及产生Hopf分岔的条件.最后对该系统的一个混沌吸引子进行了数值仿真
摘 要:宁国市山区农民采用山蕗-水稻水旱周年轮作的种植模式开展大田种植,替代原有油菜-水稻种植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该文介绍了水稻水旱轮作种植模式的种植特点、比较优势,总结了其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水旱轮作;山蕗;水稻;种植模式  中图分类号 S511;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7-0076-02  山蕗是一种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
摘 要:明清时期皖江流域劳动人民为发展农业生产,兴建一些著名水利工程,曾为该地区水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受自然环境、社会制度和科学技术条件等方面的制约,水利建设严重滞后,工程设施不完善,抗灾能力偏低;由于各种不科学的土地利用和水利兴修方式,水环境日益恶化;水利投资缺乏流域规划,很难持续实施大规模水利建设,无法形成整体防御能力,水利工程废多兴少,水利事业步步履维艰,故任凭水旱灾害摆布,仍
摘 要:酶工程是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课。该文根据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需要,结合酶工程课程的教学实践,从优化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以期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酶工程;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教学改进  中图分类号 Q93-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7-136-02  Abstract:Enz
采用乌龟坐标变换,在视界面附近把Dirac场方程化成波动方程,得到黑洞的辐射温度.用薄膜brick—wall模型计算黑洞的熵,结果表明熵与视界面积成正比,熵的表达式与静态或稳态情况一样
摘 要:利用由山东省闪电定位系统获取的菏泽地区2006年7月—2014年6月雷电监测资料,分析评估周围5km范围内的地闪密度、地闪随时间变化规律以及雷电幅值参数。结果表明:利用闪电定位系统监测数据计算得到的雷击大地密度与人工观测数据差距较大,前者更准确;雷电活动随时间有明显变化,应根据变化规律合理安排生产运行进程,规避风险;分析雷电流强度变化得出雷电流强度分布和累积概率,在计算电涌保护器每一保护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