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问题情境
一、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
通过平时与学生的接触、谈话、观察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生活经验,然后巧妙地应用到教学中。具体来说,要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对那些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的生活经验要巧妙利用,而对那些不利于数学学习的内容要重视、同时对学生进行点拨。
如,9+5=?学生认为9+5=10+5-1=14这种方法比9+5=9+1+4=14更加简单好用,主要原因就是生活中的“借与还”现象为前一种方法提供了基础。对此,要给予理解和尊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第一种算法,以方便后续学习的需要。
二、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从现实生活出发,根据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具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欲望。例如:在教学“厘米的认识”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叫阿福,到裁缝店去做衣服,裁缝店的师傅给他量出身长是三拃,第二天,师傅有事出门了,就交待小徒弟做,小徒弟用自己的手很认真地量出三拃,结果做出的衣服又瘦又小,师傅回来量了量身长才两拃半,小徒弟心想明明量的是三拃,怎么会是两拃半呢?这时,学生对这一问题就产生了好奇心,同样是量了三拃,为什么两个人测量的结果会不同呢?在这一好奇心的驱动下,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办法去解决这一问题,那么在这节课当中学生也就会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去找出问题的答案,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改当中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
三、依托教材,促进学习材料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和许多研究者的认识一致的是,目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仍然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笔者这样重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二是选择信息。在学生所列举的众多信息中选择出一条“为绿化道路环境,在校外公路栽种树木,一共栽了500棵,成活了490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知领域,让学生自己解决。四是教师引导。告诉同学们“这批树木的成活率是98%。“从而提问“成活率“和“98%“的含义,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这样重组,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的熟知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很好地解决“死知识“适应“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让教学根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有价值的案例,从而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四、鼓励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是学习数学的一种方式。让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是必然的,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是现实的、是有用的。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使数学知识充分应用于生活中。
例如,学习了“平均数应用题”后,我设计了“隐藏的危险”的活动:小明跟他的同学去游玩,遇到一个小河,小河的水平均深度是1.2米,小明的身高是1.5米请问小明过河有危险吗?学生凭借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平均数的理解,认为小明可能有危险,因为“平均水深1.2米”并不是指每个地方的水深都是1.2米,有些地方会超过1.5米,这对于不会游泳的小明来说就会有危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是一种“数学期望值”,从而深化了对平均数的认识。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实践中体验、尝试,从而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品尝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问题情境
一、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
通过平时与学生的接触、谈话、观察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生活经验,然后巧妙地应用到教学中。具体来说,要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对那些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的生活经验要巧妙利用,而对那些不利于数学学习的内容要重视、同时对学生进行点拨。
如,9+5=?学生认为9+5=10+5-1=14这种方法比9+5=9+1+4=14更加简单好用,主要原因就是生活中的“借与还”现象为前一种方法提供了基础。对此,要给予理解和尊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第一种算法,以方便后续学习的需要。
二、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从现实生活出发,根据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具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欲望。例如:在教学“厘米的认识”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叫阿福,到裁缝店去做衣服,裁缝店的师傅给他量出身长是三拃,第二天,师傅有事出门了,就交待小徒弟做,小徒弟用自己的手很认真地量出三拃,结果做出的衣服又瘦又小,师傅回来量了量身长才两拃半,小徒弟心想明明量的是三拃,怎么会是两拃半呢?这时,学生对这一问题就产生了好奇心,同样是量了三拃,为什么两个人测量的结果会不同呢?在这一好奇心的驱动下,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办法去解决这一问题,那么在这节课当中学生也就会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去找出问题的答案,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改当中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
三、依托教材,促进学习材料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和许多研究者的认识一致的是,目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仍然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笔者这样重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二是选择信息。在学生所列举的众多信息中选择出一条“为绿化道路环境,在校外公路栽种树木,一共栽了500棵,成活了490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知领域,让学生自己解决。四是教师引导。告诉同学们“这批树木的成活率是98%。“从而提问“成活率“和“98%“的含义,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这样重组,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的熟知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很好地解决“死知识“适应“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让教学根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有价值的案例,从而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四、鼓励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是学习数学的一种方式。让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是必然的,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是现实的、是有用的。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使数学知识充分应用于生活中。
例如,学习了“平均数应用题”后,我设计了“隐藏的危险”的活动:小明跟他的同学去游玩,遇到一个小河,小河的水平均深度是1.2米,小明的身高是1.5米请问小明过河有危险吗?学生凭借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平均数的理解,认为小明可能有危险,因为“平均水深1.2米”并不是指每个地方的水深都是1.2米,有些地方会超过1.5米,这对于不会游泳的小明来说就会有危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是一种“数学期望值”,从而深化了对平均数的认识。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实践中体验、尝试,从而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品尝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