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给魏微打电话,不能用“喂”打头,不然就变成了“喂喂喂”,感觉很急促,似乎发生了紧要的事。
我们的通话经常是这样开始的:
哎,魏微。
哎,戴来。
挺好的?
挺好的。你在干什么?
什么也没干。正在想是不是该干点什么。这么想想,一个上午就过去了。
你可真够无聊的。
你呢?你在干什么?
我也是什么也没干。
挺好。这样挺好。望保持!
神经病!
我朋友不多,一个行当里的朋友就更少了,不是我挑剔,性格使然。
第一次见魏微是2002年的春天,北京。我俩都是性格内向容易羞涩的人,不会主动和陌生人讲话。区别在于,她看上去的确羞涩内向。那一次见面,我们总共没说几句话,就那三两句也是被别人张罗着说的。这是魏微。我觉得耳熟,心里想,应该不是那个中学课本里的魏巍。你好!你好!俩人相视一笑,然后就没了下文。旁边的人又补了一句,她也是江苏人。江苏哪里?淮安。哦,淮扬菜好吃的。这差不多就是那天我俩所有的对话。当时饭桌上有一条死样怪气的鲈鱼,翻着浑浊的白眼,一副死得很冤屈的样子。它或许也在怪怨厨师,它都离世这么久了,竟然还敢清蒸。魏微也在看那條鱼。天哪,她的眼睛真大啊。
小时候背古诗词,因为偷懒,还老出错,不知道挨了大人多少骂。唯独对那些颂赞美食的,天生有兴趣,背得快,而且准确。最早淮安就是在诗词里以美食的形式一盘盘端到我面前的。一句“淮白美无度,山丹开欲然”让我知道了淮安有美味的白鱼。诗人也调皮,不说怎么个好吃法,好吃到何种程度,反正美味到无边。同时,那个老饕餮苏东坡还在一旁哼哼唧唧添油加醋地表达对白鱼的思念,“三年京国厌藜蒿,长羡淮鱼压楚糟”,反正——反正你就流着口水想象去吧。
还有那个淮安籍的枚乘,他把自己的忧虑和苦口婆心揉巴揉巴烹调成了《七发》,说是劝谏楚太子不要沉溺于享乐,在我读来,其中的“饮食”和“游宴”简直是一份淮扬食单。里面罗列的食材和烹调手法,足以让人边读边咂吧嘴。因此后来每每想起淮安,我都会条件反射地舌下生津,馋虫闹腾。
扯远了,我想说的是吃着美无度的淮白鱼长大的魏微一定和我一样看不上这条鱼。那一刻,客居北京的魏微应该和苏东坡有同感吧。
我们是怎么熟悉起来的,我想不起来了。大概是后来见面的次数多了,互相不反感,就如包办婚姻一样,虽然没有感情基础,生活久了也培养出了情感。我内心是排斥自来熟的人的,也不相信一见如故,和你一见如故的人通常还有许多一见如故。一见如故,很多时候只是一种有目的地迅速拉近距离的说法。我对不善言辞的人容易生出同病相怜的好感,两个病人在一起,至少可以聊聊各自的病情吧,然后从自身的经验出发,给对方开出一帖无用的药方。
魏微是我熟识的人中唯一一个姓魏的。魏这个姓给人的感觉很大气,让人想到魏国,离现在年代很远了,再有就是很有力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这么熟的朋友,没有正经地白纸黑字地夸过,有点像我二十岁之前没有正经逛过苏州园林,总觉得那就是家门口的景致,想去,随时就去了,有的是机会,不太当回事。我经常会在别人谈到魏微时夸她,就像是自家的孩子,怎么看都是喜欢的,也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可自家的孩子总不好意思主动夸,就算别人夸,也要装模作样地谦虚上一番。对魏微,我是可以不吝啬溢美之词的。其实夸来夸去,就是一句,她人挺好的。魏微沉静、踏实、朴实,身上没有女作家身上的通病。我这么说,别的女作家会不快,好在我也是女作家,这一棍子也是打向我自己的。
在我看来,魏微是个认真的人,待人处事内心有原则,有时候近乎较真,而且她经常把原则戴在脸上。我不赞成她这样做,但我喜欢她这样做。
魏微是我的朋友,有时候也像我的老师,她会叮嘱,好好写东西,别贪玩了。老师,我从小就怕的,所以口头上的认错检讨总是深刻而及时的。偶尔我也会像犟嘴的孩子反问,你呢,最近写东西了吗?好像这样就能抵消掉部分自己的错误。如果真是老师,这时候会呵斥,你先管好你自己。魏老师呢,一般也就,呵呵,呵呵。
魏微有时候也像我的学生,那是她老人家电脑出现问题了。我十分享受当她老师的感觉,有时候会故意把问题说严重一点,如此这般才能显得老师水平高嘛,可惜这样的机会不多。
魏微有时候还像我的家长,面对一个不明事理的孩子,无奈又怜惜。她会说,你啊,你啊,这么多年过去了,没一点长进。她这么说,我一点不往心里去,还挺爱听的,甚至故意做出一点更不懂事的举动来印证她的说法。
是啊,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的魏微看上去已经不那么羞涩内向了,如果场面上需要她发言,她也是能对付着说的,甚至还能腾出精力来调动别人说两句。
在我心里,魏微是一个温暖的朋友,也是一个出门在外的家人,虽然见面的次数很少,平均大概是一年一次,和董永七仙女那两口子见面一个频率,但不固定。见面的那几天我们总是过得很浓缩,突击聊天喝酒,然后稀释一下,无聊的时候拿出来回味回味。有时候我会想,老朋友就是用来牵挂和想念的,无需刻意见面联系,放在心里,想想就挺好的。
我们的通话经常是这样开始的:
哎,魏微。
哎,戴来。
挺好的?
挺好的。你在干什么?
什么也没干。正在想是不是该干点什么。这么想想,一个上午就过去了。
你可真够无聊的。
你呢?你在干什么?
我也是什么也没干。
挺好。这样挺好。望保持!
神经病!
我朋友不多,一个行当里的朋友就更少了,不是我挑剔,性格使然。
第一次见魏微是2002年的春天,北京。我俩都是性格内向容易羞涩的人,不会主动和陌生人讲话。区别在于,她看上去的确羞涩内向。那一次见面,我们总共没说几句话,就那三两句也是被别人张罗着说的。这是魏微。我觉得耳熟,心里想,应该不是那个中学课本里的魏巍。你好!你好!俩人相视一笑,然后就没了下文。旁边的人又补了一句,她也是江苏人。江苏哪里?淮安。哦,淮扬菜好吃的。这差不多就是那天我俩所有的对话。当时饭桌上有一条死样怪气的鲈鱼,翻着浑浊的白眼,一副死得很冤屈的样子。它或许也在怪怨厨师,它都离世这么久了,竟然还敢清蒸。魏微也在看那條鱼。天哪,她的眼睛真大啊。
小时候背古诗词,因为偷懒,还老出错,不知道挨了大人多少骂。唯独对那些颂赞美食的,天生有兴趣,背得快,而且准确。最早淮安就是在诗词里以美食的形式一盘盘端到我面前的。一句“淮白美无度,山丹开欲然”让我知道了淮安有美味的白鱼。诗人也调皮,不说怎么个好吃法,好吃到何种程度,反正美味到无边。同时,那个老饕餮苏东坡还在一旁哼哼唧唧添油加醋地表达对白鱼的思念,“三年京国厌藜蒿,长羡淮鱼压楚糟”,反正——反正你就流着口水想象去吧。
还有那个淮安籍的枚乘,他把自己的忧虑和苦口婆心揉巴揉巴烹调成了《七发》,说是劝谏楚太子不要沉溺于享乐,在我读来,其中的“饮食”和“游宴”简直是一份淮扬食单。里面罗列的食材和烹调手法,足以让人边读边咂吧嘴。因此后来每每想起淮安,我都会条件反射地舌下生津,馋虫闹腾。
扯远了,我想说的是吃着美无度的淮白鱼长大的魏微一定和我一样看不上这条鱼。那一刻,客居北京的魏微应该和苏东坡有同感吧。
我们是怎么熟悉起来的,我想不起来了。大概是后来见面的次数多了,互相不反感,就如包办婚姻一样,虽然没有感情基础,生活久了也培养出了情感。我内心是排斥自来熟的人的,也不相信一见如故,和你一见如故的人通常还有许多一见如故。一见如故,很多时候只是一种有目的地迅速拉近距离的说法。我对不善言辞的人容易生出同病相怜的好感,两个病人在一起,至少可以聊聊各自的病情吧,然后从自身的经验出发,给对方开出一帖无用的药方。
魏微是我熟识的人中唯一一个姓魏的。魏这个姓给人的感觉很大气,让人想到魏国,离现在年代很远了,再有就是很有力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这么熟的朋友,没有正经地白纸黑字地夸过,有点像我二十岁之前没有正经逛过苏州园林,总觉得那就是家门口的景致,想去,随时就去了,有的是机会,不太当回事。我经常会在别人谈到魏微时夸她,就像是自家的孩子,怎么看都是喜欢的,也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可自家的孩子总不好意思主动夸,就算别人夸,也要装模作样地谦虚上一番。对魏微,我是可以不吝啬溢美之词的。其实夸来夸去,就是一句,她人挺好的。魏微沉静、踏实、朴实,身上没有女作家身上的通病。我这么说,别的女作家会不快,好在我也是女作家,这一棍子也是打向我自己的。
在我看来,魏微是个认真的人,待人处事内心有原则,有时候近乎较真,而且她经常把原则戴在脸上。我不赞成她这样做,但我喜欢她这样做。
魏微是我的朋友,有时候也像我的老师,她会叮嘱,好好写东西,别贪玩了。老师,我从小就怕的,所以口头上的认错检讨总是深刻而及时的。偶尔我也会像犟嘴的孩子反问,你呢,最近写东西了吗?好像这样就能抵消掉部分自己的错误。如果真是老师,这时候会呵斥,你先管好你自己。魏老师呢,一般也就,呵呵,呵呵。
魏微有时候也像我的学生,那是她老人家电脑出现问题了。我十分享受当她老师的感觉,有时候会故意把问题说严重一点,如此这般才能显得老师水平高嘛,可惜这样的机会不多。
魏微有时候还像我的家长,面对一个不明事理的孩子,无奈又怜惜。她会说,你啊,你啊,这么多年过去了,没一点长进。她这么说,我一点不往心里去,还挺爱听的,甚至故意做出一点更不懂事的举动来印证她的说法。
是啊,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的魏微看上去已经不那么羞涩内向了,如果场面上需要她发言,她也是能对付着说的,甚至还能腾出精力来调动别人说两句。
在我心里,魏微是一个温暖的朋友,也是一个出门在外的家人,虽然见面的次数很少,平均大概是一年一次,和董永七仙女那两口子见面一个频率,但不固定。见面的那几天我们总是过得很浓缩,突击聊天喝酒,然后稀释一下,无聊的时候拿出来回味回味。有时候我会想,老朋友就是用来牵挂和想念的,无需刻意见面联系,放在心里,想想就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