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戚继光“领兵擢将”之道

来源 :西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eed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戚继光长于治军,其“领兵擢将”之道尤其值得称赞。他重视士兵的训练,在士兵队伍的建设上,他从选拔、编组、训练方面做出了详细的阐述;他重视武将的选取培养,视将德为将领最基本的要求,把将才、将识、将艺看作将领的必备素质,把设立武庠作为培养将领的重要手段,对将领队伍的素质要求、建设方法都进行了总结和阐述。正是由于戚继光在“领兵擢将”上的正确实践,才使得一支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战功卓著的“戚家军”得以建立。
  关键词:戚继光;领兵擢将;古代军事思想
  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1-0080-03
  戚继光(公元1528—1588年),字元敬,号南塘,登州(今山东蓬莱)人,明朝时期著名抗倭将领,同时也是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他先后在东南沿海和北方担负区域统兵之责,参加指挥过多场战役,在抗击倭寇骚扰进犯和改善明朝边防颓势方面成效显著。其中,戚继光在“领兵擢将”方面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占有相当地位。所谓“领兵擢将”主要指军队中人才队伍的建设使用。从戚继光的军事实践及其军事著作中不难发现,戚继光“领兵擢将”之道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练精兵
  在戚继光之前,历来的军事家多注重对士兵的指挥使用,较少对如何练兵提出过明确、系统的见解。作为直接参与的作战力量,士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编练士兵,戚继光有着深刻的认识,这在他的著作中可见一斑。在《纪效新书》中,戚继光将“束伍篇”置于全书之首,然后循序渐进地指出编练士兵队伍的步骤,凸显了他对练出精锐士兵队伍的重视。
  (一)选兵
  “兵之贵选尚矣。”[1]9-17士兵作为军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元素,其来源必须要严格把控,戚继光十分重视选兵问题,提出了许多选取兵源的方法。
  戚继光选兵,以精神胆气作为首要条件。“丰大而胆不充,则缓急之际,脂重不能急趋,反为肉累,此丰伟不可恃也。艺精而胆不充,则临事怕死,手足仓皇,至有倒执戈矛,尽失故态,常先众而走,此艺精不可恃也。伶俐而胆不充,则未警之先,爱择便宜;未阵之时,预思走路;临事之际,除己欲先奔—犹之未可,由复以利害恐人,使作他辈为己避罪之地,此伶俐不可恃也。力大而胆不充,则临时足软眼花,呼之不闻,推之不动,是力大不可恃也。”[1]9-17他认为,一个人即便是身材健硕,武艺精熟,聪明伶俐,力气强大,但若没有胆气,在战场上都不可用,甚至还会贻误战机。因此,他认为以上四种条件(丰大、艺精、伶俐、力大)不能够完全作为选兵的依据,只能作为选兵的一个方面,要以胆气精神为选兵的最主要依据——“所奈此数者,皆选兵之一筹,而必以胆为主。”[1]9-17
  戚继光把胆气看作是选兵中的首要条件,这也和他“练兵必先练胆”的军事思想相吻合。除了胆气以外,戚继光还提出凭借观察人的体貌、了解人的经历和品质等方法来判断是否可选作为士兵的方法。
  (二)编组
  一支军队之所以为军队而不是一群乌合之众,是因为军队有着明确的编组层级。在招募来士兵之后,应该怎样才能让队伍组织的有条不紊?戚繼光认为“节制”是最好的方法。“节制者何?譬如竹之有节,节节而制之。故竹虽抽数丈之笋,而直立不屈;故军士虽众,统百万人如一夫,举措不惑。”[1]332-333“节制”作为戚继光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备受重视。对于如何“节制”,戚继光的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从基层自下而上开始编组。“夫节制工夫,始于什伍以至队哨,队哨而至部曲,部曲而至营,一营而至大将。”[1]332-333通过这样一级管制一级的方式,达到层次分明的编组形式。
  其次,要“令自选”,即让各级将领挑选自己的手下。“听各任真任怨,择各平素所知,或先同当兵,或系同乡相认,或见同歇相邻。”[1]9-17这种让各级将领自己挑选自己部下的方法一方面可以压实责任,当部下上战场胆怯不敢杀敌,选择他的人也有一定责任;另一方面,各级将领都会选择自己了解的人,更加有利于加强各级将领对部下的了解管控,从而提高队伍的凝聚力。他同时强调,上级将领不应刻意干预下级的决策,应让下级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他将这一点看作是军中的关键之处:“上一层不可有意掣肘,任要多方开譬,使等等自择。此乃军中第一要着,第一至彀。”[1]9-17
  再次,戚继光主张要灵活编组。“但顺风土之利,相时措之宜,因兵食之额,要之不出乎用法而不泥于法是已。”[1]9-17他认为,军队编组不是一成不变、死板僵硬的,而是要根据具体环境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作战。例如,为适应和倭寇的战斗,戚继光发明了“鸳鸯阵”的战斗方法。根据“鸳鸯阵”的战斗形式和方法,戚继光对以往的编组进行了改进和提高。他把一个队编组为十二个人,包括队长一名,两名藤牌手,两名狼筅手,四个长枪手,两个镋钯手和一名伙夫。这样的编组和以往的编组形式不同,一个队就是一个基本的作战单元,队内每个人的职责分明,武器上长短结合、攻防有序,在抗倭的斗争中取得了良好成效。
  (三)练兵
  “训练有备,兵之事也。”[2]在长期的军事实践中,戚继光深刻地认识到练兵的重要性,他本人也以善于练兵著称。
  在练兵过程中,戚继光非常重视对士兵胆气的训练,“练胆气乃练之本也”[1]237-253,以期让士兵们能够在战场上具备不惧强敌、勇于拼杀的血性精神。戚继光认为,有了“胆气”,士兵在战场上就能“百败不可挫,天下莫当父子之兵也”[1]237-253。为了让士兵有“胆气”,戚继光认为要从“练心”入手,具体着手于两个方面:一是重视思想教育。“夫我军为国家役,即舍身而捍御”,戚继光让军中识字的人在闲时给每个队的士兵宣讲这些道理,让士兵记牢,感化他们,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同倭寇和北虏有本质的区别,从而提升他们勇于为国家献身的觉悟,这在当时是非常超前的做法。二是将赏罚作为辅助手段。“必佐之以不时之赏,斧钺之威,而行吾仁义于其中,乃为本之有用。”[1]237-253戚继光在以仁义感化士兵的同时,佐以赏罚,从而激励、提高队伍的胆气和战斗力。这样“练胆”之后,就能训练出一支“万人一心,心齐而万人为一死夫”[1]237-253的强大之师。   此外,在练兵中戚继光还非常注重以身作则,以情带兵,其身先士卒、同甘共苦的行为作风在无形之中感化了士兵。他号召将领们要通晓“身率之道”,给士兵做表率,做到“倡忠义之礼,每身先之,以诚感诚”[1]237-253“饮食为之通、疾病为之通、患难为之通、甘苦为之通”[1]319-323,用真心实意去感化关心爱护士兵。戚继光认为这样才能让士兵们团结一心,“可与之赴深溪”,才能达到“爱行恩结,力行气奋,万人一心,何敌不克”[3]211-215,这样的队伍才是一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强大力量。
  除了训练士兵的“胆气”和以情带兵之外,戚继光还重视教授士兵武艺,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士兵的操练。作为军事家和兵器专家,他在《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中花了很大的篇幅来阐述士兵具体的操练方法、武器(如鸟铳、虎蹲炮、狼筅等)的使用,以及作战时的指挥、行军等。戚继光提出,军队技战术训练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训练只能比战时还要严格,切忌“花法”。他提出要设立专门的校场以供队伍在号令、武艺、行军、营阵、进退等方面的操演之用。他还建立考核机制,对表现良好、进步较大的士兵进行褒奖,对没有进步、武艺不精熟的予以惩罚。这样将士兵的个人利益和训练表现结合起来,赏罚分明,大大提升了士兵的训练热情。
  从源头上注重选兵到灵活地将队伍进行编组,再到精神层面和身体素质上对士兵进行淬炼,三个过程的紧密衔接是“戚家军”得以成为一支技术精、本领强、万众一心、保卫地方的强大力量的基础所在。
  二、擢良将
  关于良将的标准,孙武认为是“智、信、仁、勇、严”;管子提出将领要能“三知”,即“知形”“知能”“知意”;《六韬》主张将领要有“勇、智、仁、信、忠”“五才”。戚继光对他之前的军事理论有所继承,同样认为培养、选拔良将是治军的关键。与以往的兵书理论对将领选拔、培养的简略概述不同,戚继光在《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中均有专门的篇幅对将领的选拔、任用、培养等进行详细阐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一)视将德为将领最基本的要求
  将德,即将领的道德品质。戚继光非常重视将领的将德,围绕提升、培养将领的种种优良品质提出了一系列的“擢将”主张。
  首先,戚继光要求将领有良好的品行、端正的心术。“夫将有本,心术是也”。“善学将者,光明正大,以实心行实事,思思念念在于忠君、卫国、敬人、强兵、爱军、恶敌,任真任难做去,不以死生颠越易其念。”[1]319-323戚继光认为端正的心术是做将领的根本,“此为将之根本,而建功立业、光前裕后左券也”[1]319-323,惟其如此,才能承担起一个将领的职责,切实去全身心地投入军营,才能不因为个人的生死和身处逆境就改变自己的信念。
  其次,戚继光要求将领有远大的志向。“为将第恨无志”[1]319-323,戚继光就怕做将领的没有志向。戚继光自身就志向远大,“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就是他自己以天下安危为己任的崇高志向的真实写照。他将立志向和种子作比较:“譬如花草树木种子,小者如沙如尘,大者如拳如卵,可谓混茫之甚,一入土中,萌芽勾甲,蚁可食而尽之,及其长成参天合抱之木,栋梁取材,霜雪不能摧”[1]319-323。他说,虽然立了志向不能保证一定成功,但是不立志向注定会是一事无成,形象地指出了立志向和取得成就的辩证关系,以此来鼓励将领们树立志向。
  最后,戚继光对将领在将德其他方面也有要求。例如,戚继光要求将领们要避开“七害”:声色犬马、贪图财物、刚愎自负、嫉贤妒能、阿谀奉承、萎靡不振、贪图功名。此外,戚继光还有对“勤职业”“坚操守”“宽度量”“尚谦德”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为明将德指出了方法方向。
  (二)把将才、将识、将艺看作将领的必备素质
  戚继光认为,将才、将识、将艺都是将领所需要具备的必备素质,缺一不可。
  将才,指的是将领的管理和指挥才能,这也是一个将领和士兵在职责上最根本的不同。为了提升将领们的将才,戚继光一方面主张要“正名分”,辨正名位与身份,这样才能使部队上下相安、职责分明;二是主张将领要多读兵书,多看兵法,使得胸中有韬略,成为全才。
  将识,指的是将领的认知能力。“夫如是而教养之矣,则理明,理明而后认定,认定而后利害不挠,利害不挠而胆不壮者,未之有也。”[3]211-215为了增加将领的将识,戚继光要求将领们要读书以明理。他认为只有将领有很高的认知能力才能明辨是非,分清利害关系,看透事件本质,这样才能有胆气去指挥军队,达成行动目的。
  将艺,指的是将领的军事技能。“为将者,不拘于三军各色武艺,长短器具,必一一习之,即不能皆精,必精其一二技,而余技必习知其概。”[3]211-215戚继光认为将领作为管理者和指挥者,也必须对基本的军事技能有所了解。他主张,将领的将艺不能拘泥于单个方面,而是要学习三军的各种武器技艺,即使不能样样精通,也行该对其中的一些十分了解。只有将领在武艺层次上有所了解,才能辨别实法、花法,才能辨别士兵武艺水平的高下,进而能带领指导士兵进行操训演练。“为将者,己不先学,何以倡人?”[3]186,戚继光认为,将领更应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擁有将艺的将领,自己的胆气精神才会显现,士兵才会敬佩服从,队伍才会稳定团结、士气高涨。
  (三)把设立武庠作为培养将领的重要手段
  只有在平时重视对将领的培养,战时才有将领堪用、够用。为在平时就完成对将领的选拔培养,建立人才的“蓄水池”,戚继光提出要建武庠,对兴办武庠有很高的评价,认为其可以为国家储存军事人才,是利国利民的正确举措。
  在入学人员的选取上,戚继光说:“无分于武弁也,无分于草莱也,无分与生儒也,遴其有志于武者,群督而理之。”[3]208戚继光不拘于人的出身,无论是什么身份,只要是有志于在军队建功立业的,都可以招来入武庠进行学习。这样的做法既招揽了人才,同时也为有志的人提供了实现抱负的机会。   在培养将领的过程中,戚继光以将德、将才、将识、将艺为主导。戚继光自幼受儒家文化熏陶,对儒家文化非常熟悉和赞同。因此,他将一些儒家经典如《孝经》《忠经》《论语》《孟子》等书籍作为武庠的教材,引导生员们正心术、摒外诱,培养良好的将德,为成为优秀将领打下基础。他要求生员们学习中国古代兵书著作,如《孙子兵法》《吴子》《武经总要》等书,了解书中的观点知识,增进军事素养。同时,武庠还配备有素质较高的老师,有了良好的老师才能教出出色的学生。戚继光提出,老师的选用也应不拘一格,只要文章和德行兼备,熟知武术技艺,通过考核,就可以任用。
  此外,戚继光尤其重视军事实践在军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要将武庠里的生员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将领,必须将其投入实践。“夫如是而教养之矣,而不履夫实境,是犹瞽目者谈五色之丝。”[3]211-215他让生员们在真实的战场环境里磨砺摔打、躬身实践,一方面可以让其做到知行合一,提升其做将领所需要的素质能力,从而避免纸上谈兵,成为一个懂得打仗的将领。另一方面也能检验不同人员的真实能力水平,在大浪淘沙中遴选出真正适合带兵打仗的人选。“出战则置之战阵之后,于实境以试之。试之既真,且小委以尝之。尝之无疑,然后可用。”[3]211-215根据生员不同的实践表现给予他们不同的职务,比如文武全才的人可以委以重任;有武无文,只能给级别较低的官位;有才智却没有志向的,只能当作小将使用;而没有德行的人,则不能轻易给与职位。
  三、结语
  综观戚继光“领兵擢将”之道,在无形之处,他重视胆气、精神、品德等,并将其作为选拔培养人员的标准;在有形之处,他操练士兵,设立武庠,改革战法,更新兵器,这也使得戚继光成为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历史上把“领兵擢将”理论化、系统化、标准化的军事家。戚继光承前启后,一方面他对前人的军事思想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他又不拘泥于陈法,结合自己丰富的军事实践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在战法的创新、编制的创新、武器的创新、理论的创新上都独树一帜,其军事著作《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都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戚继光.纪效新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9.
  [2] 戚祚国.戚少保年谱耆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3:19.
  [3] 戚继光.练兵實纪[M].北京:中华书局,2001.
  作者简介:刘润(2001—),男,汉族,四川绵阳人,单位为海军航空大学,研究方向为古代军事理论。
  吕超(1984—),男,汉族,山东乳山人,海军航空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军事基础理论。
  (责任编辑:朱希良)
其他文献
摘要:宋徽宗赵佶的艺术成就一直被世人称道,他所创造的瘦金体书法独辟蹊径,自成一家。梳理近代以来有关瘦金体书法的研究发现,关于其本体的研究主要包含两类:一类是字帖形式的著作;第二类主要是从用笔、结构、法度等方面对瘦金体进行分析的期刊论文。对于瘦金体书法的渊源研究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师承渊源研究;第二类是道学思想对瘦金体的影响研究;第三类是绘画对瘦金体的影响研究;第四类是帝王身份对瘦金体的影响研究。有
摘要:与法定证据制度相比,自由心证制度适应现代民事诉讼的发展需要,具有运用经验法则、心证公开、考量辩论全趣旨的优势,能使审判结果更加真实公正。在肯定自由心证制度优势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法定证据制度、经验法则、法官职业道德的约束作用。自由心证的发展离不开必要的限制与约束,应提高法官的法律思维能力,确保自由心证的内容全面公开,完善外部监督机制,使自由心证制度与法治契合,从而在民事诉讼中发挥更大效用。 
摘要:有些历史学家在编写历史书时往往是先搜集细枝末节的东西,之后将其拼凑起来形成著作。而法国历史学家普罗斯特则强调“任何一个写作者都要从整体出发,根据文本的主题需要而搜集材料”,“历史学的运作是从整体到部分”。普罗斯特将历史著作分为叙事、描绘和评论三种类型,他以历史著作这一文本作为切入点,注重文本的情节化、情节与叙事解释、叙事性解释与描绘。强调历史学家应当以自有的意识形态内涵、偏好的解释模式和情节
摘要:司法鉴定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共享有助于实现司法鉴定活动的工具理性及内在价值,促进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有机统一。总结梳理全国28个省、市、区司法鉴定档案管理制度及规范,发现各地区司法鉴定档案管理普遍存在规范陈旧、管理制度不统一等问题。基于此,司法鉴定档案管理完善与信息共享可分三步走:制定高位阶的司法鉴定档案管理统一法规范,在此基础上建立司法鉴定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强化公、检、法、司等部门与司法鉴定社会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翻译》课有必要引进“工作坊”式翻译课堂教学.所谓工作坊,既包含了静态场域概念,又涉及了动态过程意义,即一群从事某项工作活动的人聚集在一起,就具体的
鸦片战争以来,东亚宗藩体系在内外双重压力下逐渐发生动摇.随着明治维新的进行,日本逐渐吞并琉球,成为最先直接挑战这一区域秩序的国家.而宗主国清朝在“球案”处理过程中所
摘要:对于《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五条规定的“必要措施”是否指与“删除”相当的措施,以及与“删除”相当的措施能否适用于新型网络服务提供者,司法實务界有不同认识,这使界定“必要措施”的内涵与外延有了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通知-必要措施”语境下对必要措施的判断涉及技术控制能力、利益平衡等因素。在这些因素的检验下,“转通知”的要求对于网络用户实名注册的网络服务,可以成为“必要措施”。  关键词:网络服务
原罪与自由意志的问题,一直是基督教神学中的重要论题.运用存在主义的观点,对《圣经·创世纪》第二、三章进行进一步的诠释,有助于探讨理性与原罪以及和自由意志论题的潜在联
通过检视我国现行的刑事辩护模式发现,辩护律师独立辩护存在诸多弊端.各界一致认为应对现有刑事辩护模式进行改革和修正,多主张对被告人中心主义辩护观和辩护律师独立辩护观
具有多重身份的民国参议院议员雷殷撰写的《华人侨日被灾纪略》,主要记录了1923年9月1日关东大地震发生后,在日华人受灾状况、华工被杀及交涉、灾后安置等方面的信息,集中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