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动导学是以活动学习以活动教学为基础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理念,它也是“活动单导学”完善以及深化后的结果。本文主要根据小学语文来阐述活动导学的基本概念,并且全方位的研究了活动导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实施路径。
一、小学语文“活动导学”的基本含义
活动导学主要是一类具体的学习方式,它指的是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相关情境的创设以情感、知识以及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再运用有关探索性、自主性与实践性的主体活动来推动学生的整体发展。对于老师来说,活动导学则是以活动為平台来指引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学习以及提升的一类创新型教学模式。这不仅突显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还强调了老师的主导作用。
二、小学语文“活动导学”实施的具体价值
小学生的志向、个性、特长、兴趣、能力、基础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仅仅通过相关活动来让学生自主的去研读文本,与同学合作交流,他们所得到的感受、感知以及感悟等也将形成不同的水平。对于某些特定的问题来说,小学生单纯的自主探究以及自主学习无法得到预设的学习效果,为此,老师必须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点拨,将“导学”运用得恰到好处。通常情况下,老师对于那些非本质、非重点以及非关键的问题上老师只需轻轻的导入,学生就能立即明白,这样可以为学生节省思考的时间,为其提供更多的展示成果、合作交流以及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们在文本的重点问题上多交流、多感悟、多展示,以此来突显出具体的教学重点,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三、小学语文“活动导学”实施的具体路径
第一,充分理解“导”的内容。
说到“导”,大部分人都会单纯的说成知识,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讲解知识,大家就会认为此老师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导学水平。其实这种认为相对比较片面。实际上导学只是一条原则,它并不是导具体的知识,更是导出方法以及思想等,主要目的是为了将老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为此,它也是一类学习的导航。在导的过程当中,实则对学习方法进行有机渗透,操练必备基本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学习《窃读记》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加真切的体会林海音进入书店时的心情,老师可以先将这段文字导出来,之后,老师再对此段文字展开评价,然后指导学生朗读文章,通过朗读文章来感悟文段中的内涵,对其加以揣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会收获到更多的知识。
第二,恰当的运用“活动导学”的形式。在这里所讲到的恰当也就是与客观需要和实际相符合的情况下进行导学。一般来说,导学的形式是五花八门的,但是在选择导学形式时必须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设定,小学语文老师在实施导学形式时需要做到下面两个适合。
首先,必须适合于具体的文本,小学语文中的文本体裁多样、内容丰富,而且主题也异常鲜明。为此,老师在实施导学的过程中,其方法、形式需要与文本的主题、体裁、内容相匹配。比如,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这一篇文章时,由于此篇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基调真切且深沉,为此,老师可以通常图片展示、语言描述以及与实际相联系的形式展开导学,老师通过组织学生竞赛朗读、以演助读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对文章的情感、内容加以感悟,这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适合于生本,就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来看,由于他们年龄小,富有表现力,所以,老师在展开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通过一些创设性的问题来导入接下来的教学任务,比如在学习《一路花香》这篇文章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可以问到“同学们还记得自己学习过的寓言故事吗?”“有哪位想与大家分享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呢?”“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篇新的寓言故事。”这样能够有效的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就无法获得相应的效果,由于这些学生年龄的增长、生理变化以及身体发育等原因,他们已经开始在不自觉的按捺自己的表现欲望了,基于此,老师必须选择与生本相符合的导学方式来提升具体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需要将活动导学的具体概念理解到位,在完全理解导学内容的基础上来把控导学的最佳时机、恰当的运用导学的形式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226000)
一、小学语文“活动导学”的基本含义
活动导学主要是一类具体的学习方式,它指的是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相关情境的创设以情感、知识以及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再运用有关探索性、自主性与实践性的主体活动来推动学生的整体发展。对于老师来说,活动导学则是以活动為平台来指引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学习以及提升的一类创新型教学模式。这不仅突显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还强调了老师的主导作用。
二、小学语文“活动导学”实施的具体价值
小学生的志向、个性、特长、兴趣、能力、基础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仅仅通过相关活动来让学生自主的去研读文本,与同学合作交流,他们所得到的感受、感知以及感悟等也将形成不同的水平。对于某些特定的问题来说,小学生单纯的自主探究以及自主学习无法得到预设的学习效果,为此,老师必须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点拨,将“导学”运用得恰到好处。通常情况下,老师对于那些非本质、非重点以及非关键的问题上老师只需轻轻的导入,学生就能立即明白,这样可以为学生节省思考的时间,为其提供更多的展示成果、合作交流以及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们在文本的重点问题上多交流、多感悟、多展示,以此来突显出具体的教学重点,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三、小学语文“活动导学”实施的具体路径
第一,充分理解“导”的内容。
说到“导”,大部分人都会单纯的说成知识,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讲解知识,大家就会认为此老师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导学水平。其实这种认为相对比较片面。实际上导学只是一条原则,它并不是导具体的知识,更是导出方法以及思想等,主要目的是为了将老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为此,它也是一类学习的导航。在导的过程当中,实则对学习方法进行有机渗透,操练必备基本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学习《窃读记》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加真切的体会林海音进入书店时的心情,老师可以先将这段文字导出来,之后,老师再对此段文字展开评价,然后指导学生朗读文章,通过朗读文章来感悟文段中的内涵,对其加以揣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会收获到更多的知识。
第二,恰当的运用“活动导学”的形式。在这里所讲到的恰当也就是与客观需要和实际相符合的情况下进行导学。一般来说,导学的形式是五花八门的,但是在选择导学形式时必须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设定,小学语文老师在实施导学形式时需要做到下面两个适合。
首先,必须适合于具体的文本,小学语文中的文本体裁多样、内容丰富,而且主题也异常鲜明。为此,老师在实施导学的过程中,其方法、形式需要与文本的主题、体裁、内容相匹配。比如,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这一篇文章时,由于此篇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基调真切且深沉,为此,老师可以通常图片展示、语言描述以及与实际相联系的形式展开导学,老师通过组织学生竞赛朗读、以演助读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对文章的情感、内容加以感悟,这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适合于生本,就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来看,由于他们年龄小,富有表现力,所以,老师在展开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通过一些创设性的问题来导入接下来的教学任务,比如在学习《一路花香》这篇文章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可以问到“同学们还记得自己学习过的寓言故事吗?”“有哪位想与大家分享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呢?”“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篇新的寓言故事。”这样能够有效的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就无法获得相应的效果,由于这些学生年龄的增长、生理变化以及身体发育等原因,他们已经开始在不自觉的按捺自己的表现欲望了,基于此,老师必须选择与生本相符合的导学方式来提升具体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需要将活动导学的具体概念理解到位,在完全理解导学内容的基础上来把控导学的最佳时机、恰当的运用导学的形式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2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