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留守学生情况分析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许多家长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纷纷离开家乡外出打工、经商,导致农村中小学存在大量的“留守学生”。与普通学生相比,缺少了父母关爱和管束,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他们的成长令人担忧,在教育上存在严重问题,打工族将学生或留给父母,或托付给亲戚朋友,或让学生独自留在家中。这些学生由于亲情的缺失和疏于管理,许多人形成了孤僻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妒忌、焦虑冷漠等性格,甚至存有叛逆怨恨情绪,以致学业荒废,误入歧途。此外,他们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稍遇到挫折和困难,便产生悲观绝望、妄自菲薄的心理。这些不良的心理极大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性格培养及学习生活。
二、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
在对待农村中学留守学生问题上,学校应担当“主角”。因为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第一,学校应在管理机制上督促家长关注“留守学生”的思想情况,与家长签订学生道德建设责任状,实行预警制和过失追究制。建立“留守学生”突发性事件的应急机制。“留守学生”在校期间如遇突发性事件,依法迅速采取适当的救助处理措施,并立即告知“留守学生”的委托监护人和在外务工的家长,同时按规定及时报告上级有关部门。
第二,广泛开展农村“留守学生”的课题研究,开设心理教育课程,配备专兼职教师,并认真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帮助指导留守学生解决各种困感和疑难,对其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其健康和谐发展。课下充分利用学校阅览室、图书室、兴趣小组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和谐的校园气氛,创建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视野得到开拓,知识得到延伸,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第三,开通心理健康咨询热线,安排亲情接触课,针对“留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部分有条件的学校相继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和“倾诉信箱”,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增强留守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对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学生”,做到及时发现、正确疏导、悉心矫正、有效化解,及时扫除“留守”学生心理的阴霾。
第四,发挥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功能,重视营造良好的民主和谐班集体氛围。班主任要给这些留守学生以特殊的关爱,多接近他们,并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形成一个温暖、宽松的成长环境,让留守学生能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以最大限度地弥补由于亲子关系的缺失而给他们带来的伤害。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爱护集体,团结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把个人的进步与集体的荣誉连在一起。例如把优秀学生与“留守学生”编在一组或同座,建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手拉手”结对子、“小组学习竞赛”、“爱好特长展示”等活动,让全体学生都紧紧地团结在集体之中,让“留守学生”切实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集体的力量,从而弥补其家庭教育中所缺损的情感交流与沟通,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五,教师加大家访力度,随时洞察“留守学生”心理,通过家访、座谈、结对帮扶等办法,给这些学生以更多关心。各学校建立“留守学生”专门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根据情况进行分类教育管理,让在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与外出打工家长及代管人保持经常联系,并建立成长记录卡,保持密切联系。
第六,学校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学生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合力效应。建立对“留守学生”的结对帮扶制度。根据“留守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校教职工和学生跟他们进行“一对一”的结对帮扶,用友情弥补亲情,引导他们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心。经常通过电话交流,向监护人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反馈学生在校期间的情况,会同学生监护人共同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对留守学生的显著成绩和突出表现,用电话告知学生家长,增强学生积极向上的信心。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学校的教育理念要更新,即从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向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上来。理念是行动的向导,只有在观念上发生变化,才能有效地指导教育教学的实践。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拓展思路、解放思想,以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去认真研究和探索“留守学生”教育和管理的特点和规律,本着对学生,对家长,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重树“留守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在爱的雨露阳光的哺育下健康成长,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成为新世纪合格的小主人。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许多家长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纷纷离开家乡外出打工、经商,导致农村中小学存在大量的“留守学生”。与普通学生相比,缺少了父母关爱和管束,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他们的成长令人担忧,在教育上存在严重问题,打工族将学生或留给父母,或托付给亲戚朋友,或让学生独自留在家中。这些学生由于亲情的缺失和疏于管理,许多人形成了孤僻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妒忌、焦虑冷漠等性格,甚至存有叛逆怨恨情绪,以致学业荒废,误入歧途。此外,他们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稍遇到挫折和困难,便产生悲观绝望、妄自菲薄的心理。这些不良的心理极大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性格培养及学习生活。
二、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
在对待农村中学留守学生问题上,学校应担当“主角”。因为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第一,学校应在管理机制上督促家长关注“留守学生”的思想情况,与家长签订学生道德建设责任状,实行预警制和过失追究制。建立“留守学生”突发性事件的应急机制。“留守学生”在校期间如遇突发性事件,依法迅速采取适当的救助处理措施,并立即告知“留守学生”的委托监护人和在外务工的家长,同时按规定及时报告上级有关部门。
第二,广泛开展农村“留守学生”的课题研究,开设心理教育课程,配备专兼职教师,并认真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帮助指导留守学生解决各种困感和疑难,对其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其健康和谐发展。课下充分利用学校阅览室、图书室、兴趣小组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和谐的校园气氛,创建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视野得到开拓,知识得到延伸,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第三,开通心理健康咨询热线,安排亲情接触课,针对“留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部分有条件的学校相继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和“倾诉信箱”,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增强留守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对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学生”,做到及时发现、正确疏导、悉心矫正、有效化解,及时扫除“留守”学生心理的阴霾。
第四,发挥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功能,重视营造良好的民主和谐班集体氛围。班主任要给这些留守学生以特殊的关爱,多接近他们,并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形成一个温暖、宽松的成长环境,让留守学生能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以最大限度地弥补由于亲子关系的缺失而给他们带来的伤害。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爱护集体,团结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把个人的进步与集体的荣誉连在一起。例如把优秀学生与“留守学生”编在一组或同座,建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手拉手”结对子、“小组学习竞赛”、“爱好特长展示”等活动,让全体学生都紧紧地团结在集体之中,让“留守学生”切实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集体的力量,从而弥补其家庭教育中所缺损的情感交流与沟通,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五,教师加大家访力度,随时洞察“留守学生”心理,通过家访、座谈、结对帮扶等办法,给这些学生以更多关心。各学校建立“留守学生”专门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根据情况进行分类教育管理,让在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与外出打工家长及代管人保持经常联系,并建立成长记录卡,保持密切联系。
第六,学校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学生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合力效应。建立对“留守学生”的结对帮扶制度。根据“留守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校教职工和学生跟他们进行“一对一”的结对帮扶,用友情弥补亲情,引导他们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心。经常通过电话交流,向监护人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反馈学生在校期间的情况,会同学生监护人共同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对留守学生的显著成绩和突出表现,用电话告知学生家长,增强学生积极向上的信心。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学校的教育理念要更新,即从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向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上来。理念是行动的向导,只有在观念上发生变化,才能有效地指导教育教学的实践。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拓展思路、解放思想,以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去认真研究和探索“留守学生”教育和管理的特点和规律,本着对学生,对家长,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重树“留守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在爱的雨露阳光的哺育下健康成长,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成为新世纪合格的小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