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研究的理论框架进行梳理,得出国内外研究新型农合社会化服务主要从背景、内涵、特征、原因、基本构想、发展评析、主要问题和实现途径等七个角度展开,对当前国内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评述,并提出了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
在当今世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状况,已成为一个国家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组织载体“多层次”、服务内容“多元化”、服务机制“多形式”的格局基本形成。但是尽管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公共服务能力相对薄弱等问题普遍存在[2]。面对农业发展的新形势,传统农业服务体系逐渐“失灵”,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已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3]。
构建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在扬弃以服务农户家庭农业生产经营为基础的传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基础上进行的[4]。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其它社会力量包括龙头企业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服务的体系。
尽管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同时还存在着很多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整体推动尚处于起步阶段,认识差异较大,缺乏统筹设计安排,缺乏完整工作思路,缺乏必要工作手段,缺乏专项财政支持,总体发展水平比较低、体系建设不完善、服务能力相对弱等问题普遍存在[5]。其次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业的内部分工不断深化,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各地不断涌现[4]。加之农业劳动力呈现低质化、老龄化、妇女化的特点,且农业生产的人工成本不断上升,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上升,对农业服务的种类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由于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农业服务供给既存在市场失灵问题,又存在政府失灵问题,所以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迫在眉睫[6]。
在构建新型农业社會化服务体系时,首先我们应当认识到,不同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式各具特色,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因此各国各地区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多形式发展,并使各种服务组织相互补充彼此配合,同时充分发掘和利用当地资源,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合本地特色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7]。其次,要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在“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领域,建立政府与市场有机耦合的机制[4]以及强化政府责任,加强市场建设。此外,要从健全服务体系、培育服务主体、创新服务机制三方面入手。不仅要重在从单一性、专项性服务转向多主体、多形式、多样化服务[8]。还应当因地制宜,开展主体建设,即对公共服务机构、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分析各自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主体建设[9]。同时应着力在生产经营服务、农村金融服务、公共监管服务三个方面进行创新。
综上所述,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且势在必行,但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情况和新的挑战,因此,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虽然当前,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战略的提出、相关政策的研究以及实际的调查研究取得了基本成绩,使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为实现现代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有几个问题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或探讨。首先在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时,应当明确“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传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相比,“新”在哪里。同时明确当前我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包括取得的成绩和当前遇到的问题,然后也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未来的发展构想、目标和战略规划。最后,要明确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问题,即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具体应当如何运作。当然也应当注意如何因地制宜地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切实可行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简介:韩伟,1993年生,女,辽宁大学2017(国民经济学)学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
参考文献
[1] 龚道广.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一般理论及其对农户选择的应用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0,(06):25-34+78.
[2] 关锐捷.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探[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04):6-12+114.
[3] 高湘媛,高炜.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J].学术交流,2015,(07):124-129.
[4] 王定祥,李虹.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与配套政策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6,(06):93-102.
[5] 关锐捷.共同破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难题[J].农村经营管理,2012,(11):1-3.
[6] 孔祥智,楼栋,何安华.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必要性、模式选择和对策建议[J].教学与研究,2012,(01):39-46.
[7] 郭翔宇,范亚东.发达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共同特征及其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1999,(07):4.
[8] 文华成,杨新元.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框架、机制与路径[J].农村经济,2013,(10):28-32.
[9] 仝志辉,楼栋.农业社会化服务: 体系研究的肢解和进行整体性研究的可能[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4,(02):124-128.
关键词: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
在当今世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状况,已成为一个国家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组织载体“多层次”、服务内容“多元化”、服务机制“多形式”的格局基本形成。但是尽管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公共服务能力相对薄弱等问题普遍存在[2]。面对农业发展的新形势,传统农业服务体系逐渐“失灵”,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已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3]。
构建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在扬弃以服务农户家庭农业生产经营为基础的传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基础上进行的[4]。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其它社会力量包括龙头企业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服务的体系。
尽管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同时还存在着很多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整体推动尚处于起步阶段,认识差异较大,缺乏统筹设计安排,缺乏完整工作思路,缺乏必要工作手段,缺乏专项财政支持,总体发展水平比较低、体系建设不完善、服务能力相对弱等问题普遍存在[5]。其次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业的内部分工不断深化,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各地不断涌现[4]。加之农业劳动力呈现低质化、老龄化、妇女化的特点,且农业生产的人工成本不断上升,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上升,对农业服务的种类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由于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农业服务供给既存在市场失灵问题,又存在政府失灵问题,所以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迫在眉睫[6]。
在构建新型农业社會化服务体系时,首先我们应当认识到,不同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式各具特色,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因此各国各地区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多形式发展,并使各种服务组织相互补充彼此配合,同时充分发掘和利用当地资源,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合本地特色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7]。其次,要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在“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领域,建立政府与市场有机耦合的机制[4]以及强化政府责任,加强市场建设。此外,要从健全服务体系、培育服务主体、创新服务机制三方面入手。不仅要重在从单一性、专项性服务转向多主体、多形式、多样化服务[8]。还应当因地制宜,开展主体建设,即对公共服务机构、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分析各自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主体建设[9]。同时应着力在生产经营服务、农村金融服务、公共监管服务三个方面进行创新。
综上所述,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且势在必行,但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情况和新的挑战,因此,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虽然当前,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战略的提出、相关政策的研究以及实际的调查研究取得了基本成绩,使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为实现现代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有几个问题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或探讨。首先在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时,应当明确“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传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相比,“新”在哪里。同时明确当前我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包括取得的成绩和当前遇到的问题,然后也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未来的发展构想、目标和战略规划。最后,要明确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问题,即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具体应当如何运作。当然也应当注意如何因地制宜地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切实可行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简介:韩伟,1993年生,女,辽宁大学2017(国民经济学)学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
参考文献
[1] 龚道广.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一般理论及其对农户选择的应用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0,(06):25-34+78.
[2] 关锐捷.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探[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04):6-12+114.
[3] 高湘媛,高炜.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J].学术交流,2015,(07):124-129.
[4] 王定祥,李虹.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与配套政策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6,(06):93-102.
[5] 关锐捷.共同破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难题[J].农村经营管理,2012,(11):1-3.
[6] 孔祥智,楼栋,何安华.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必要性、模式选择和对策建议[J].教学与研究,2012,(01):39-46.
[7] 郭翔宇,范亚东.发达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共同特征及其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1999,(07):4.
[8] 文华成,杨新元.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框架、机制与路径[J].农村经济,2013,(10):28-32.
[9] 仝志辉,楼栋.农业社会化服务: 体系研究的肢解和进行整体性研究的可能[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4,(02):12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