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在初中学科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学科本身涉及字、词 、句、篇及语法、逻辑、修辞等多方面的内容,对听说读写具有很高的要求。传统教学中过于重视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只重视学习结果,而将生动活泼的语文课上得枯燥无味,将学生完全排斥在教学之外,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附属,接受知识的容器。新课程针对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观念,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倡导探究性学习,这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应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要充分运用问题教学法来诱发学生探究动机,引导学生主体参与、主动探究,在自主探究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从而顺利地达成三维教学目标。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运用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探究动机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行为的先导,是强大的内部学习动机。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产生主动参与的主观意愿,才能发自内心地、主动而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相反,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则会影响到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的产生。以往的语文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讲为主,按照作者简介、时代背景、主题思想、写作手法等固定的套路机械化、程式化地进行教学,教学平铺直叙,没有丝毫的吸引力,无法激起学生主体参与的动机。而采用问题教学法,可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面前所呈现的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将学生带入求知的愤悱状态中,诱发学生强烈的参与和探究动机,从而提高学生教学的参与度。如在学习《山中访友》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我在题目上大做文章,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让你前往山中拜访好友,你会去拜访哪些好友呢?”这一问题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会积极而踊跃地进行发言。大多数学生回答会去访问最要好的朋友。在此基础上,我再追问:“山中会有哪些好朋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好友。”这样的导入性问题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怀着饱满的学习热情与浓厚的学习兴趣来展开阅读。这样的导入比起直接阅读、直接讲述更加富有吸引力与艺术魅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现代建构主义学说提出:“学生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客体,而是积极的构建主体。”教学不只是教的过程,更是学生自主学的过程,这正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本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设置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可以确定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独立思考,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性活动,在探究活动中主动提取信息,完成知识的构建过程。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具体的学情,在教学的关键处、学生思维转折处设计问题,以问题来引导学生的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思考与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真正以主体地位来展开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调用知识储备、生活阅历等来完成探究,经历探究过程,享受探究的乐趣,从而真正成为知识的拥有者,实现教学的多向交流与互动,使整个课堂教学处于不断的动态生成中,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的“学堂”。如在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一课时,我让学生阅读文本,并主动思考:“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我将课堂充分地交给学生,让学生深入文本,从文本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提炼与总结。在学生阅读与思考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大胆发言。这样的活动真正树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进行了阅读、思考、发表与交流,而不是直接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来让学生进行记忆。经过探究,学生所得到的认识记忆更深刻,理解更透彻。
三、激发学生充分想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是机械地运用现成的书本知识的人,而是能够创新,有所发明与创造的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这对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与探索性的问题,以问题为契机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张扬学生的个性,释放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能够突破固有思维的限制,延伸学生的认知与思维空间,使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学习,有所创新,有所创造。
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实施个性化教学策略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生存》一书也指出:“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是没有掌握一定知识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只重传授的教学模式,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学会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自主提问。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要把眼光放远,不要怕学生的提问会打乱正常的教学进程,扰乱教学秩序,而是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挑战,鼓励学生将阅读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与教材不同的意见与见解,这也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个性化阅读。我们不要以所谓的标准答案与作者的思想来限定学生的思维,束缚学生的思想,压抑学生的个性,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来学习与思考,提出更多富有个性化的见解,提出更多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达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同时,我们要让学生能够真正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不是还原作者的生活,而是运用自己的生活来理解。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可以让学生将学与用结合起来,促进知识的内化,真正为我所用,更能使学生个性化与全面发展的协调发展。这样的课堂才是灵动的课堂、有效的课堂,这样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总之,问题教学法具有无穷的魅力与强大的优势,我们要以问题为主线来贯穿教学始末,以问启思,以问导行,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参与、主动思考,经历探究过程,促进学生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全面发展。
(责编 张翼翔)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探究动机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行为的先导,是强大的内部学习动机。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产生主动参与的主观意愿,才能发自内心地、主动而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相反,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则会影响到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的产生。以往的语文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讲为主,按照作者简介、时代背景、主题思想、写作手法等固定的套路机械化、程式化地进行教学,教学平铺直叙,没有丝毫的吸引力,无法激起学生主体参与的动机。而采用问题教学法,可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面前所呈现的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将学生带入求知的愤悱状态中,诱发学生强烈的参与和探究动机,从而提高学生教学的参与度。如在学习《山中访友》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我在题目上大做文章,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让你前往山中拜访好友,你会去拜访哪些好友呢?”这一问题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会积极而踊跃地进行发言。大多数学生回答会去访问最要好的朋友。在此基础上,我再追问:“山中会有哪些好朋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好友。”这样的导入性问题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怀着饱满的学习热情与浓厚的学习兴趣来展开阅读。这样的导入比起直接阅读、直接讲述更加富有吸引力与艺术魅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现代建构主义学说提出:“学生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客体,而是积极的构建主体。”教学不只是教的过程,更是学生自主学的过程,这正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本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设置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可以确定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独立思考,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性活动,在探究活动中主动提取信息,完成知识的构建过程。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具体的学情,在教学的关键处、学生思维转折处设计问题,以问题来引导学生的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思考与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真正以主体地位来展开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调用知识储备、生活阅历等来完成探究,经历探究过程,享受探究的乐趣,从而真正成为知识的拥有者,实现教学的多向交流与互动,使整个课堂教学处于不断的动态生成中,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的“学堂”。如在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一课时,我让学生阅读文本,并主动思考:“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我将课堂充分地交给学生,让学生深入文本,从文本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提炼与总结。在学生阅读与思考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大胆发言。这样的活动真正树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进行了阅读、思考、发表与交流,而不是直接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来让学生进行记忆。经过探究,学生所得到的认识记忆更深刻,理解更透彻。
三、激发学生充分想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是机械地运用现成的书本知识的人,而是能够创新,有所发明与创造的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这对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与探索性的问题,以问题为契机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张扬学生的个性,释放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能够突破固有思维的限制,延伸学生的认知与思维空间,使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学习,有所创新,有所创造。
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实施个性化教学策略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生存》一书也指出:“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是没有掌握一定知识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只重传授的教学模式,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学会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自主提问。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要把眼光放远,不要怕学生的提问会打乱正常的教学进程,扰乱教学秩序,而是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挑战,鼓励学生将阅读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与教材不同的意见与见解,这也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个性化阅读。我们不要以所谓的标准答案与作者的思想来限定学生的思维,束缚学生的思想,压抑学生的个性,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来学习与思考,提出更多富有个性化的见解,提出更多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达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同时,我们要让学生能够真正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不是还原作者的生活,而是运用自己的生活来理解。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可以让学生将学与用结合起来,促进知识的内化,真正为我所用,更能使学生个性化与全面发展的协调发展。这样的课堂才是灵动的课堂、有效的课堂,这样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总之,问题教学法具有无穷的魅力与强大的优势,我们要以问题为主线来贯穿教学始末,以问启思,以问导行,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参与、主动思考,经历探究过程,促进学生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全面发展。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