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房边上开面馆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宋宣和年间,苏州府拱辰门南面有一条西塘街,街东头靠河有一个小面馆,巴掌大个门面,经营苏式素面。别看品种简单,老板张阿福祖传的手艺,小小一碗汤面清而不油、鲜而不腻,口味令食客赞誉有加,加上靠近城门的优势,生意很不错。街西头有一家经营苏帮菜的酒楼叫聚贤楼,掌柜的是人称刘半街的地痞刘老二,之所以叫作刘半街,是因为他家大业大,加上其人性格霸道,心狠手辣,这西塘街一半的店面基本上都是他家的。
  刘老二眼红张阿福的生意,三番五次要聘请张阿福去自己的酒楼当厨师,想着有了张阿福汤面的手艺,自己酒楼的生意肯定会红火。张阿福知道刘老二的意图,他断然回绝了刘老二,与其去受刘老二的管制不如自己经营小面馆自在。刘老二对张阿福的不合作很是不满,另外张阿福有个年方二八的闺女,模样极标志,已经娶了正妻的刘老二三番五次找人上门提亲。去给刘老二当小老婆,自然是墙上挂帘子──没门儿。为着这件事,张阿福和他的小面馆就成了刘老二的眼中钉、肉中刺。
  这一天,张阿福开门做生意,听得店后人声嘈杂,跑去一看,原来一群工匠在屋后又是锯木头,又是平地基。
  “你们这是干什么?”张阿福很是奇怪。
  “盖茅房。”
  “这茅房怎么盖我面馆后面?”
  “那您如厕可不就方便了。”
  张阿福知道事出蹊跷,细细打听才知是刘老二要在此处建一所茅房。刘老二并非善人,把公用的茅房建在张阿福面馆后面,险恶用心昭然若揭。张阿福无权无势,有苦没处诉,毕竟刘老二买下了自己面馆后面的那块杂草丛生的荒地,怎么使用那是刘老二的自由啊。
  茅房盖起来了,比张阿福的面馆还要大,由于疏于打扫,那刺鼻的味道使得路人皆掩鼻疾走,谁还肯移步面馆呢。张阿福愁容惨淡,有空只好去清扫茅房。一个经营小吃的又兼着打扫茅房,面条谁人愿吃,慢慢地小面馆越来越冷清。张阿福没有其他产业,靠着之前的老本勉强敷衍,加上金兵从北方打到皇城汴京了,人心惶惶,民不聊生,张阿福盘算给女儿寻一门忠厚人家,自个儿跑到南边去要饭算了。
  这一日,天快黑了,因为没有生意,张阿福在店里收拾锅碗,嘱咐女儿去关店门。忽然,听女儿“啊”的一声尖叫,张阿福心里“咯噔”一下,赶紧出门瞧,却见女儿紧张地指着树下一个模糊的影子,张阿福壮胆一看,原来是个倒在地上的男子。
  张阿福也不多想,和女儿将男子扶进屋,男子气若游丝、奄奄一息,眼睛直勾勾盯着张阿福身后盛着面汤的面盆。
  “赶紧,盛一碗面。”兵荒马乱,饿死人的事情不少。
  这男子看来确实是饿坏了,连吃三碗。吃完后他恢复了一些精气神,眼睛熠熠发亮。张阿福细细打量,这人衣服虽破旧,但质地上乘,刺绣精美,举手投足隐隐透着一股贵气。前阵子金军洗劫了皇城,宗室贵族、豪门巨子流落民间的不少,这人大约也是非富即贵。
  吃完面的男子冲着张阿福的女儿一笑,张阿福的女儿乖巧,又去盛了一碗,这人头摇得像拨浪鼓。
  “茅房就在屋后,我掌灯带你去吧。”张阿福知道男子的心思。“茅房建在面馆后面,这生意──”面馆和茅房紧挨着,男子听了很是纳闷。
  “哎……”张阿福叹了一口气。“老人家,如今天下大乱,您还可以守着面馆,就不要烦恼了。”男子安慰道。
  男子稍整衣衫就要辞别父女俩,“您的面味道绝美,我身上一文不名,我看您的面馆没有招牌,要不题个招牌就当面钱了如何?”男子问道。
  张阿福本就不打算收钱,听男子说要写个招牌,自然满心欢喜。张阿福粗通文墨,家中有纸有笔,他忙让女儿磨墨润笔。男子提笔沉吟一会儿,“奥灶面馆”四个遒劲朴拙的大字映入张阿福父女眼帘。
  “奥灶谐音懊糟,奥秘在灶头,管它在不在茅房边上。”男子抱拳道了声珍重,自去了。
  金兵南下后,宋廷又和金人重修旧好,宋朝皇帝建都临安,时局稍微稳定了些。时局混乱时张阿福和女儿避难乡下,如今见转危为安,又重返家乡,找人照着男子的四个字做了个布招牌,挂在店门外的树梢上,面馆又开张了。茅房年久失修,臭气如旧,张阿福也没钱修。但奇怪的是,张阿福的生意竟然好起来了,吃面的客人一天比一天多。来人大多是书画爱好者,自然不是奔着面而来,而是来品评店招牌上的字,据懂书法的人说此字深得米黄真传,与被金人掠走的皇帝赵佶相比,可谓不分伯仲了。张阿福算是时来运转了,心里老是惦记写店招牌的男子,落难的贵人也是贵人,张阿福总想找到这个男子当面感谢一番。
  就在张阿福数钱数到手软的时候,县太爷把张阿福连同他女儿抓了起来。说是刘老二家有个略知天文地理的老掌柜,去官府告发张阿福以下犯上,亵渎当今圣上。这从何说起呢?原来问题就出在店招牌上,店招牌上左下题名是永康殿,永康殿是当今皇帝赵构做王子的时候住的寝殿,永康殿自然也是赵构的代称,此事往大了說,可是要掉脑袋的。
  张阿福苦不堪言,字不是他写的,会不会就是流落民间的赵构写的还是谁开了个玩笑也不得而知,这脑袋算是摇摇欲坠了。
  果然过了几日官府就下告示,查封了张阿福的面馆,拆掉了招牌,张阿福和女儿一并押赴刑场正法,因为事关皇家体统,没有示众,秘密处决了。这事情算是告一段落,从此没人敢提奥灶面馆,这可是掉脑袋的事情。
  大约过了二十多年,刘老二早已是风烛残年,聚贤楼生意还算红火。这天,来了一个中年男子,说自己小时候流落外地,如今赚了些钱回乡做生意。他一来就马不停蹄修缮西塘街东头的茅房,并派专人打扫,然后在茅房边,当年张阿福面馆附近一处开阔地界盖起了楼房,这是一幢三层小楼,雕梁画栋,气势派头直压刘老二的聚贤楼,取名依旧是奥灶面馆。
  有好心人告知张阿福冤死之事,男子微微一笑,“张阿福是我师傅,他老人家在临安西湖边开面馆呢,身康体健着呢。”
  这就奇怪了,二十几年前官府不是对外宣称张阿福被处以极刑了吗?原来当年题“奥灶面馆”四字的正是赵构本人,也就是如今的太上皇,赵构书法独步天下,这也是为什么当年奥灶面馆四个字备受文人骚客推崇的原因。县太爷将此事上报苏州府,苏州府直接呈报到赵构本人那里,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暗地里赵构将恩人张阿福和他女儿接到都城临安,赐田宅金帛,安顿好他们的生活。至于为什么对外称斩首,主要是赵构刚登基,南宋偏安一隅,江山不稳,自己狼狈出逃,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经历自然不想别人多提起。如今南宋政权稳固,歌舞升平,已为太上皇的赵构对落难之事早已不介怀,甚至还帮张阿福在临安的面馆重提了“奥灶面馆”四个字。
  八百多年过去了,如今西塘街边上确实有一家奥灶面馆,来这里观光旅游的人必定要来此品尝其味。面馆旁边有一个公厕,公厕一墙之隔是一个经营煎饼的早餐摊,吃客如堵,生意和奥灶面馆一样红火,你说奇怪不奇怪。
  选自《民间文学》
其他文献
1904年,徽州商人周忠良获得德国“狮马牌”颜料的独家经营权。当时,“狮马牌”颜料是市场上销量最好的颜料。  不久,上海严格控制外来颜料进入本地市场,“狮马牌”一家独大。许多颜料经销商认为颜料价格肯定会暴涨,纷纷叫苦不迭。就在经销商们愁眉不展时,周忠良一一发帖将他们召集过来,说:“你们是我的客户,一直以来,我们之间的信誉都非常好,合作也很愉快。因此,我依然按以前的價格供应给你们。”周忠良的一席话给
期刊
潘玉走进教师办公室,一眼看到了坐在椅子上的爷爷,脸立刻红了。坐在潘玉爷爷对面的,是潘玉的班主任刘颖,她注意到潘玉脸红的这个细节。  潘玉粗声粗气地对爷爷说:“您怎么又来了?我都说了,学校没人欺负我,没人!您快回去吧!”  刘颖脸一沉,心说:这孩子,长得挺清秀,对自己的独腿爷爷居然如此强势,真是看不出来。  潘玉爱画画,班里的黑板报都是他带着同学们一起出的。这段时间,学校成立了一个绘画兴趣小组,刘颖
期刊
清晨,雪在寒风中飞舞。  寒意透骨。衣衫单薄的他冻得脸色发青。  和他一起在风雪中等待的还有十七人──确切说,十七个厨师。他们在焦急地等待着,等待着张财主每年一度的赛厨、招厨。  张财主好吃,也吃精了。菜肴被他瞧一眼、尝一口,他就能说出用料的缺憾,能道出烹制的纰漏。所以,张财主极少吃到十分满意的饭菜。  张财主常说,人生在世,吃穿二事。穿衣为人看,吃喝自己乐。于是,吃精了的他便不惜重金聘请高厨。 
期刊
父亲有一项工作,“捡金”,这在乡间是被称作“仵作”的下贱行当。亡者以薄木材料为棺,浅埋入土一二尺,以使尸体快速腐朽。三五年后(只取单数),子孙在八月初一这一天请人揭坟开棺,将尸骨腐肉洗净,按坐姿置骨架于高约二尺、直径一尺的陶瓮内,俗称陶瓮为“金坛”,称装骨于金坛内为“捡金”。金坛内以朱砂撒于骨上,并书死者姓名、生卒年月,封盖深埋于家族墓地,立墓碑,我们村将这种风俗叫“亡人起身”。除了“捡金”,父亲
期刊
民国初年,江南毗陵城里有个姓李的富商,开了五家当铺。他爱热闹,常约朋友来家里喝酒谈天说地,还喜欢开玩笑打赌。趁酒兴打赌,他还赢过人家一个漂亮的小妾。  这年腊月,雪下得特别大,天特别冷,天井里水缸中的大半缸水竟冻到底,把缸胀破了。李老板身穿皮袍躲在屋里不出门都觉得冷,只能手捧铜手炉脚踏铜脚炉,却又觉得无聊,便差伙计去请锦货店王老板、米行周老板、银楼朱老板三位酒友来小聚。  四人喝着聊着,兴致正浓,
期刊
敲 诈  一间黑暗的地下室里,李科又盗了一个QQ,钱包里只有几元钱。李科编织了一个生病的谎言,进行群发,不一会儿,就接到一个回复,说要在他的卡上打一万元钱。  李科等了半天,手机短信才响起,是银行通知。李科打开一看,气得咬牙切齿,对方打来一元钱,实在可恶。  QQ消息响起,有很多人发来红包。李科打开一看,气得吐血,每个红包都是一分钱。李科好奇,这个QQ的主人到底是谁?为何都是吝啬的朋友?  就在李
期刊
陈州这地方儿憋邪,家家不爱养猫。原因有二:一是怕猫脏,在屋里又屙又尿,吃了老鼠,三下五除二抿几下胡须,便钻人的被窝儿,无论大姑娘小媳妇,概钻勿论;二是怕猫叫春,发情期来了,叫声如恶鬼,耽误自家人睡觉不说,还影响了别人。后来又听说猫能传染狂犬病,更使陈州人不敢恭维。当然,这是后话。清末,陈州人大概是不懂得这些的。  不养猫并不等于不用猫。耗子横行起来,就去租猫。租上一天两天,等消灭了耗子,又物归原主
期刊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国会大厦和林肯纪念堂的轴线上,有一座为纪念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而建造的华盛顿纪念碑。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座断断续续花了41年,于1885年建成的高达169米的建筑,内部竟然藏着一段和中国清朝民间有关的故事:在华盛顿纪念碑的第十层,有一块刻有汉字的神秘石碑。  这块石碑是1853年,浙江宁波人张斯桂赠给美国华盛顿纪念馆的,上面刻着一段汉字:“按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
期刊
九姑娘嫁到申家的时候,那丰厚的嫁妆,令人咂舌。  九姑娘的娘家门第显赫。祖辈出过文秀才,也出过武举人,到九姑娘这辈,她的两个哥哥现在就在张大帅跟前效力,一个当旅长,一个做团长。  先前,申家托媒说亲的时候,九姑娘爹娘犹豫过。申家是涞阳大户,申公子当时十八岁,风流俊雅,又念过洋学堂,九姑娘全家都满意。尤其是九姑娘,也是念过洋学堂的,就想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如意郎君,自打见过申公子,心里一下子就喜欢上了。
期刊
张子祥是清末画家,他一辈子痴迷于画画。  有一天,张子祥在画室里忙碌,妻子忽然走进来,说厨房里用来炖汤的一个锅不见了,问他是否借给了邻居。张子祥从来没有注意过那个锅,更没有借给邻居,正沉醉于作画的他,只是摇了摇头。妻子见丈夫竟然这样敷衍自己,勃然大怒,不由分说把张子祥的画具全都丢到了地上。  这时,张子祥看到一盒红色的颜料溅在了空白的畫纸上,星星点点,煞是好看,当场就着这些红色,挥笔画了一幅天竹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