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一直是百花齐放,但无论如何都应该不能脱离语文的本真,即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向每个学生传授真知是每个教师的神圣使命。在一个真实的课堂里,学生才会永远充满好奇心,求知欲,创造力,真实的课堂才是富有语文味的课堂。
关键词:充盈 弥漫 浸润
翻开《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清楚地读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课标对语文的这一定位中,不难看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解读语文的关键字眼。那么,语文的工具性是什么?是在于它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要交际自然得凭借于语言。
语文课堂需要“语文味”,“语文味”在哪里?我们的课堂怎样才能凸显浓浓的“语文味”呢?
1.语文味充盈在扎扎实实的字词教学中。
现阶段,小学高年级的字词教学普遍存在弱化、简化、僵化的“三化”现象。许多教师认为,词语教学只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高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阅读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自学能力,完全可以自主学习,不必占用课堂宝贵的时间。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我想听听你们的预习情况。(生汇报预习情况。)初看课题,你们一定认为这是一个童话故事。其实不然,“小草”和“大树”与课文中的人物有关。课文中的人物都来自英国,名字不好读,我们先来读一读。(出示: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安恩、罗伯特.骚塞。生认读。)
师:我们再来认读这些词语。
第一组:罕见、荆棘、权衡、毅力、训诫、前辈、撇下
第二组:要强好胜、节衣缩食、枉费心血、陡峭狭窄、脱颖而出
第三组:寥寥无几、惴惴不安、孜孜不倦、大名鼎鼎、嗷嗷待哺
生个别认读,全班朗读。
师:第一组词语中有几个生字,请大家将画线的生字抄写两遍,相互提醒一下易错字的书写。(生抄写生字)
生:我提醒大家注意“撇”字的笔顺,先写上面的“两点”,再写外围的“框”和中间的“竖”……
生:我提醒大家,“毅力”的“毅”字左下部分不要漏掉最后两笔。(生说完,师让其他学生再抄写这几个字。)
师:这些词语中,你们理解了哪一个,选择一个说说自己的理解。(生说自己对词语的理解。)
师:第三组词语的构词方式是一样的,大家照样子说几个。
生:比比皆是、步步为营、彬彬有礼、楚楚动人……
检查课文中两个长句子的朗读。
师:有两个句子特别难以读通顺。(出示)
艾米莉的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和安恩的长篇小说《安格尼斯。格雷》相继出版,同样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三姐妹同时脱颖而出,震动了英国乃至世界文坛,成为世界文学史上少有的盛事。
以长篇小说《简爱》著称于世的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堪称逆境成才的典范。她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
(后进生朗读)
吉老师的教学昭示着这样的“语文味”理念:字、词、句是语文材料的基础元素。对于语文学习,生字新词是基础,是根本。有了对生字、新词的吸收和内化,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会有强有力的保障。陶行知说“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2.语文味弥漫在有滋有味的琅琅书声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课上,教师的第一要务便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交流对话,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涵咏其丰富内蕴,进而学会阅读。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的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才能有层次性的训练。
课始,为使学生充分感知文意,铺设读好文章的基础,支老师用了近20分钟的时间给孩子们创设出一个层次渐进的“四读”课文的经历:自由放声诵读、随机指名接读、听录音赏读、再听录音学读。而如何引导孩子有感情地“用心灵去诵读”呢?请看以下教学片断:
生:(朗读,语速略显急促)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
师:停一下,你这么读就读不出味儿来。“我——不—知道—”(边满怀深情地范读,边依据句读停顿做手势打节奏。)你读得太匆忙了。“我——不—知道—”(再范读)。
生: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
(语速仍旧较快)师:忙!慢慢地,你听我读:“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范读后和蔼亲切地问)“行吗?慢慢读”。
(生再读,较前有进步,但仍不理想。)师: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一句,一块儿学学这种味道。“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见该生迟迟不得要领,便再连续两次范读并引众生随读。)“能这样读吗?就这两句,谁来试试?”
(指名读。该生读得声情并茂,台下听课教师一片掌声。大家齐读,效果渐好。)
舍得多花时间、下大力气,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感知文意,循循善诱地点拨学生诵读文章,是支玉恒老师用实践凸现“以读为本”的具体诠释。透析以上教学片断,仅指导文中的一句话,支老师便运用范读、引读、伴读、对比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点拨引导学生,而且是反反复复、不厌其烦,使得朗读的指导过程清晰可见,朗读的指导成效令人赞叹,而弥漫其间的浓浓的语文味更是令人心醉。
3.语文味浸润在酣畅快意的自我表达里。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可能地挖掘教材的语言因素,通过对典型“言语作品”(各科书面的、口头的、声像的教材)剖析、玩味,积累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常用的词语,典型的成品等),学习运用语言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际。运用的关键在于结合文章找到恰当的引燃点,有效启动学生的表达欲望。每一次语言的实际运用,都要有目标的达成,有提升,使学生在一次次笔墨泼洒、交流表达中厚重起来。请看全国名师张祖庆老师的《詹天佑》教学片断:
师:面对着高大的铜像,你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詹天佑爷爷说。来,孩子们,拿起我们的笔,先将要说的话写下来。写的时候,可以选用课文当中学过的词语,也可以不用这些词语。但是,一定要表达此时此刻你内心最真挚的情感。(音乐《沉思曲》渐起)
课件屏幕出示:
假如你目睹了“詹天佑铜像揭幕仪式”,面对高大的铜像,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詹天佑爷爷说。先将要说的话写下来,寫的时候可以选用课文中学过的词语:
(学生在《沉思曲》音乐声中写话,足足给了学生6分钟时间。)
师:好,孩子们,放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面对詹天佑的铜像,让我们表达内心的一份真情。(和着音乐让学生交流)
生:詹天佑爷爷,您太棒了!如果当时没有您那毅然接受的任务,现在,不会有我们的伟大创举。你不管遇到种种困难,总是为自己的祖国、为自己的国人着想。我为您所做出的一切感到骄傲、自豪!……
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所得创造性地“投入周转”。从表达的情况来看,学生的交流不是原有水平的简单重复,而有实质性的发展:没有千人一面的简单描述,没有大同小异的机械模仿,而是自由地调动自己的语言储备,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大胆地展示自己的独特认识,独特感受。
倘若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充满了“语文味”,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够享受更加广阔而自由的精神空间,一定能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也一定会在语文的路上洒下一路花香……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汪潮 《对“语文味”的深度思考》 《福建教育》 2008.9
3.程少堂 《语文课如何具有“语文味”》 www.yuwenwei.net
4.张祖庆 《<詹天佑>教学实录赏析》 www.xxywjs.com
5.陶行知经典语录
关键词:充盈 弥漫 浸润
翻开《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清楚地读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课标对语文的这一定位中,不难看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解读语文的关键字眼。那么,语文的工具性是什么?是在于它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要交际自然得凭借于语言。
语文课堂需要“语文味”,“语文味”在哪里?我们的课堂怎样才能凸显浓浓的“语文味”呢?
1.语文味充盈在扎扎实实的字词教学中。
现阶段,小学高年级的字词教学普遍存在弱化、简化、僵化的“三化”现象。许多教师认为,词语教学只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高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阅读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自学能力,完全可以自主学习,不必占用课堂宝贵的时间。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我想听听你们的预习情况。(生汇报预习情况。)初看课题,你们一定认为这是一个童话故事。其实不然,“小草”和“大树”与课文中的人物有关。课文中的人物都来自英国,名字不好读,我们先来读一读。(出示: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安恩、罗伯特.骚塞。生认读。)
师:我们再来认读这些词语。
第一组:罕见、荆棘、权衡、毅力、训诫、前辈、撇下
第二组:要强好胜、节衣缩食、枉费心血、陡峭狭窄、脱颖而出
第三组:寥寥无几、惴惴不安、孜孜不倦、大名鼎鼎、嗷嗷待哺
生个别认读,全班朗读。
师:第一组词语中有几个生字,请大家将画线的生字抄写两遍,相互提醒一下易错字的书写。(生抄写生字)
生:我提醒大家注意“撇”字的笔顺,先写上面的“两点”,再写外围的“框”和中间的“竖”……
生:我提醒大家,“毅力”的“毅”字左下部分不要漏掉最后两笔。(生说完,师让其他学生再抄写这几个字。)
师:这些词语中,你们理解了哪一个,选择一个说说自己的理解。(生说自己对词语的理解。)
师:第三组词语的构词方式是一样的,大家照样子说几个。
生:比比皆是、步步为营、彬彬有礼、楚楚动人……
检查课文中两个长句子的朗读。
师:有两个句子特别难以读通顺。(出示)
艾米莉的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和安恩的长篇小说《安格尼斯。格雷》相继出版,同样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三姐妹同时脱颖而出,震动了英国乃至世界文坛,成为世界文学史上少有的盛事。
以长篇小说《简爱》著称于世的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堪称逆境成才的典范。她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
(后进生朗读)
吉老师的教学昭示着这样的“语文味”理念:字、词、句是语文材料的基础元素。对于语文学习,生字新词是基础,是根本。有了对生字、新词的吸收和内化,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会有强有力的保障。陶行知说“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2.语文味弥漫在有滋有味的琅琅书声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课上,教师的第一要务便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交流对话,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涵咏其丰富内蕴,进而学会阅读。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的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才能有层次性的训练。
课始,为使学生充分感知文意,铺设读好文章的基础,支老师用了近20分钟的时间给孩子们创设出一个层次渐进的“四读”课文的经历:自由放声诵读、随机指名接读、听录音赏读、再听录音学读。而如何引导孩子有感情地“用心灵去诵读”呢?请看以下教学片断:
生:(朗读,语速略显急促)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
师:停一下,你这么读就读不出味儿来。“我——不—知道—”(边满怀深情地范读,边依据句读停顿做手势打节奏。)你读得太匆忙了。“我——不—知道—”(再范读)。
生: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
(语速仍旧较快)师:忙!慢慢地,你听我读:“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范读后和蔼亲切地问)“行吗?慢慢读”。
(生再读,较前有进步,但仍不理想。)师: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一句,一块儿学学这种味道。“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见该生迟迟不得要领,便再连续两次范读并引众生随读。)“能这样读吗?就这两句,谁来试试?”
(指名读。该生读得声情并茂,台下听课教师一片掌声。大家齐读,效果渐好。)
舍得多花时间、下大力气,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感知文意,循循善诱地点拨学生诵读文章,是支玉恒老师用实践凸现“以读为本”的具体诠释。透析以上教学片断,仅指导文中的一句话,支老师便运用范读、引读、伴读、对比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点拨引导学生,而且是反反复复、不厌其烦,使得朗读的指导过程清晰可见,朗读的指导成效令人赞叹,而弥漫其间的浓浓的语文味更是令人心醉。
3.语文味浸润在酣畅快意的自我表达里。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可能地挖掘教材的语言因素,通过对典型“言语作品”(各科书面的、口头的、声像的教材)剖析、玩味,积累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常用的词语,典型的成品等),学习运用语言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际。运用的关键在于结合文章找到恰当的引燃点,有效启动学生的表达欲望。每一次语言的实际运用,都要有目标的达成,有提升,使学生在一次次笔墨泼洒、交流表达中厚重起来。请看全国名师张祖庆老师的《詹天佑》教学片断:
师:面对着高大的铜像,你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詹天佑爷爷说。来,孩子们,拿起我们的笔,先将要说的话写下来。写的时候,可以选用课文当中学过的词语,也可以不用这些词语。但是,一定要表达此时此刻你内心最真挚的情感。(音乐《沉思曲》渐起)
课件屏幕出示:
假如你目睹了“詹天佑铜像揭幕仪式”,面对高大的铜像,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詹天佑爷爷说。先将要说的话写下来,寫的时候可以选用课文中学过的词语:
(学生在《沉思曲》音乐声中写话,足足给了学生6分钟时间。)
师:好,孩子们,放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面对詹天佑的铜像,让我们表达内心的一份真情。(和着音乐让学生交流)
生:詹天佑爷爷,您太棒了!如果当时没有您那毅然接受的任务,现在,不会有我们的伟大创举。你不管遇到种种困难,总是为自己的祖国、为自己的国人着想。我为您所做出的一切感到骄傲、自豪!……
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所得创造性地“投入周转”。从表达的情况来看,学生的交流不是原有水平的简单重复,而有实质性的发展:没有千人一面的简单描述,没有大同小异的机械模仿,而是自由地调动自己的语言储备,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大胆地展示自己的独特认识,独特感受。
倘若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充满了“语文味”,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够享受更加广阔而自由的精神空间,一定能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也一定会在语文的路上洒下一路花香……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汪潮 《对“语文味”的深度思考》 《福建教育》 2008.9
3.程少堂 《语文课如何具有“语文味”》 www.yuwenwei.net
4.张祖庆 《<詹天佑>教学实录赏析》 www.xxywjs.com
5.陶行知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