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故我在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yuanbo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是一门艺术。教师的有效追问,能够在学生的心田开出智慧而鲜艳的花朵;教师的有效追问能够架起预设和生成的桥梁;教师的有效追问能够让课堂成为快乐的思维驿站。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有效追问,其实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定教”的微型诠释。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我更加体会到有效追问带给课堂的精彩。
  一、有效的纠错追问能让学生迷途知返
  叶圣陶曾有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露痕迹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学生在成长的路上发生错误是非常正常而且是难以避免的。学生在探索知识的旅途中,同样会发生很多错误。如果教师能有效指导学生在错误面前稍作停留,激发学生去自我反思,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案例再现】教学《孔乙己》片段:
  师:以嘲讽孔乙己来娱乐自己的冷漠看客,在当时产生了哪些影响?
  生1:使孔乙己在悲惨中死去。
  生2:使鲁迅也受到了不良的影响,也变成了冷漠的人。
  (显然,这个学生误把小说中的线索人物“我”和作者鲁迅画上等号了。)
  师追问:看来鲁迅的经历还真丰富,《孔乙己》里在咸亨酒店当过伙计,《藤野先生》里告诉我们曾东渡日本学医,《狂人日记》里却又不幸神经失常,最后,还成了伟大的文学家。力求用文字来摇旗呐喊唤醒国人麻木灵魂的鲁迅先生,他真的曾那么冷酷地对待过孔乙己吗?
  生2(恍然大悟):我忘记这篇是小说了,小说里的“我”并不一定是作者。
  师:对。这篇小说中的“我”并不是鲁迅先生,但鲁迅先生安排小伙计这个角色,却大有深意……
  【教学反思】学生之所以发生错误,是因为学生在学习散文,写作记叙文的时候形成了思维的定势,“我”就是作者。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往往就是教学的难点,我要感谢这位出现错误的学生。他的出错是那么自然,他犯的错,把教师和学生的目光都聚焦到了小说中线索人物“我”的作用上来。在这个前提之下,教师的有效追问就能化腐朽为神奇。
  我们经常在课堂上发现学生把修辞和说明方法混淆了,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杂糅了,主题理解偏差了,文言文解释短路了……凡此种种,如同知识的嫩芽被干旱的牢笼死死网住,这时教师的启迪如同载着雨滴的云朵及时降临,一两拨千斤的语言,把那个“迷途的羔羊”顺利地牵引了回来。在这同时,也带回了可能会犯错的一大批同学。
  二、有效的启迪追问能使课堂教学画龙点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有多少意外不可以预约?有多少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教师要能够抓住学生生成的资源,为我所用。用学生的智慧去启发其他学生的智慧。把课堂变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启迪智慧的场所。实际上,许多学生独特的发现往往就是一节课的重点。如果教师善于利用启迪式追问,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案例再现】《谈生命》教学片段:
  师:读文章最高的境界是涵咏品读,读出灵魂,读出自己。请大家结合“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谈谈你的理解。
  生1:黄莺清吟如同别人对你的赞美,杜鹃啼血就像听到悲伤的消息,而枭鸟的怪鸣,可以联系到他人对你的责难。
  生2:黄莺清吟是和我一起欢笑的人,杜鹃啼血陪我一起痛哭的人,枭鸟的怪鸣指的是在我痛哭时欢笑的人。
  师追问:作者在文章最后说:“愿你的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就一个美丽的黄昏。”同学们,对那些枭鸟怪鸣般的责难与幸灾乐祸,你会报以怎样的态度呢?
  生1:如果我因此失落颓废,不是会受到更多的责难吗?我会让自己成长得更好,就算没有黄莺清吟,我也会唱歌给自己听。
  生2:我感谢那些在我哭泣时幸灾乐祸的人,我不能让别人左右我的生活。
  【教学反思】《谈生命》的作者以达观的胸怀书写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这正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也是我们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认识。如果学生的理解止步于生命中会有来自外界的各种“频道”的声音,而不去自我追问“面对责难与讥讽,我该如何?”那就和作品的主旨擦肩而过,也不能在情感上种植这样的观念: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教师的启迪式追问,巧妙地处理了生成性资源,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有效的顺延式追问能使学生拨云见月
  有时想想,语文的课堂教学真的只能是农业而非工业。工业可以是快节奏的,大容量的,流水线的,批量出产的。而农业则是有季节的,时令的,成长规律的。更重要的是,长在农田里的,没有完全一样的禾苗,没有完全相同的谷穗。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固然非常丰富。但有些往往是学生探索失败的一个例证,又或者,对于一个话题会百家争鸣,不可定锤。教师的提示性追问就要让学生拨开自己看不见的云雾,在他自己的角度去仰望青天。
  【案例再现】《那树》教学片段:
  师:那树走过了城市建设风风雨雨的几十年,毫无保留地奉献着它的绿、它的阴凉,却又在一天深夜被无情的电锯宣判了死刑。那树的消亡到底是不是悲剧?
  生1:是悲剧。大树被砍了,连蚂蚁也来参加葬礼。动物王国的恻隐之心也恰恰是作者的恻隐之心,作者觉得那树是不应该被砍的。
  师追问:这场冲突以大树的信仰消亡为结局,的确有几分悲剧色彩。所以你认为作者也觉得那树不该砍。是否是悲剧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谁?
  生2:那树。
  师继续追问:那树是如何面对自己的死的?
  生3:在屠刀面前,那树是坦然从容的。“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
  师小结:在经历过自己的辉煌后坦然接受退出的命运,坦然地用自己年迈生命的消亡换得新生事物的成长。看来,大树最终的消亡不是喜剧,不是悲剧,而是正剧。
  【教学反思】在这个片段中,老师的追问是有指向性的。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第二次追问,使学生的发现走出了主题理解的歧途。因为此文语言悲愤而深沉,不少读者容易单纯地理解为作者反对人类文明,主张回到过去田园生活时代。其实不然。本文写作大树命运引发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的命意表面看简单,其实有一定的复杂性。看来作者只是反对文明发展的负面影响,只是期待以更好的文明来取代已有的文明。
  顺延式追问,避免了痕迹明显的牵引,多了顺藤摸瓜的喜悦。教师的顺延式追问,是指向月亮的手指,让学生巧借文本,用思维之光拨开误读的云雾,领会创作者的用意。
  “最清晰的脚印,总是印在最泥泞的路上。”对于有效追问的体会恰恰来自于自己上课时曾有的盲点。不知道怎么给足面子地纠错,不知道怎么不露痕迹地启迪,不知道怎么水到渠成地顺延。反思,让我明白了提问的学问,追问的技巧。“我问故我在”,有效的追问,终将使教师把教学中的“?”拉直成豁然开朗的“!”。
  作者单位:浙江余姚市世南中学。
其他文献
在进行诗歌鉴赏时,首先是进行快速阅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只要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准确了,由于其他内容都是为这个主旨服务的,了解并掌握一些方法即可。正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古代诗歌反映的内容无非就是山水田园、咏物咏史、离别边塞等几大类。说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常能体味到,借优美风景来排遣自己的郁结之情,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的伤感情怀,离别送远的伤感之情、戍边建功的
【摘 要】现代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部分。入选教材中的现代文,篇幅往往较长,如若按照文言文教学一句一段的慢慢讲解,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也局限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如何进行现代文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们不断努力探索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兴趣的培养、课堂合作探讨和课外阅读等方面对阅读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究。  【关键字】现代文阅读 语文素养 兴趣的培养  现代文阅读教学进入语文教学中已经有着差不多一个
【摘 要】现行人教版教材分别设置了必修和选修教材两种形式,对于选修教材的处理成为当下许多教师比较困惑的问题。笔者在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的教学处理上有一些自己独到的体会和经验,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述。  【关键词】新课程 选修教材 教学处理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设置了必修和选修课程,选修课程的设置是新课程的亮点,但对于其教学策略的研究尚显不足。笔者就其中的《中国小说欣赏》的教学进行了一
上星期,我们进行了一次自测考试,用的是襄阳五中出的稳派试卷。作文题是一个给材料命题作文,要求以“逃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我带的一个理科生交试卷的时候特意嘱咐我,说:“这篇作文用尽了我毕生的心血,您一定要看看。”  后来改作文的时候,我特意找出这位男生的试卷,认真阅读了他写的作文。这孩子写的是记叙文,主人公是一只威武勇猛有谋略的公鸡,这只鸡本来被关在笼子里,但随着笼子里的鸡数量不断减少
【摘 要】文言文教学中古汉语的字词处理方法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本文分析了传统教学法中的固定模式,提出了适度的“架空分析”的个性化教学策略,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指出“言”“文”并非需要时时并重,在具体的文本教学中可以偏一,以期达到教学重点突出的效果。  【关键词】文言文 字词教学 架空分析     在某次以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为课题的市区高中语文优课评比赛中,有一堂颇有个性的课引起了
【摘 要】文学作品解读题是高考语文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文针对学生普遍得分不高的情况,对这类题目的答题方式进行了归纳总结,概括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答题“公式”,让学生便于掌握。  【关键词】文学作品 阅读 审题 答题    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中的文学作品题满分为22分,是基础题中的重点,但学生得分率都偏低,其难度可见一斑。针对这一问题,我结合我连续七年指导高三的经验,试着让文学作品解题能“公式化”——
记得世界最短的一幕戏,是这样的。  (幕启,边境附近山间一幢木屋里,一个山里人正坐在炉边烤火,一阵敲门声,流亡者进屋了)  流亡者:不管您是谁,请可怜可怜一个被追捕的人吧!他们正在悬赏捉拿我呢!  山里人:悬赏多少?  (流亡者马上离开了·幕落)  这个戏剧的矛盾冲突很显然,一个流亡者被追捕到边境,显然面临着饥寒、生死考验,找到小木屋里的山里人本来是希望得到救助的,救还是不救?山里人选择义还是利?
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深刻认识到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口头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需要,是开掘学生潜能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关键是教师要把“说话”教学贯穿入课堂。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三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塑造的“烛之武”“邹忌”“触龙”就是学生学习说话艺术的典范。我上课时,在要求学
【摘 要】“云”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常用的意象,在不同的文本、不同的搭配及不同的语境中,有着各不相同的特殊意义。本文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论述了“云”意象丰富而复杂的内在意蕴。  【关键词】古诗 意象 文化意蕴    云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意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喻义。这里笔者无意对“云”的文化意义进行全面的考察,仅就其在中国文学里的表现作一个浅浅的勾勒。  祥瑞之征兆 史载“黄帝将
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让沉闷已久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焕发生机。然而由于人们对新课标认识理解的不到位,致使分组讨论这一时尚而实际的教学手段又陷入尴尬的境地。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问题:  一、评教者对分组讨论认识的不合理  新课标的宗旨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使学生从课堂中学有所得,劳有所获,小组讨论的意义也在于此。但是,许多的评教者却不把学生从分组讨论中得到了什么、这堂课通过讨论达到了什么目的作为评价准则,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