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学生微型作文在日常作文训练中占有重要一环,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留心观察生活,将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用心写出,久而久之,将大大提高作文水平。
关键词: 中学生 语文 写作
一、感情要真
所谓“真”,就是要求文章有真情实感,言从心出,在情字上下工夫。“情动而辞发”,自己心中有感情的冲击波,写出来的文章才会以冲击波叩响别人的心扉。
诗人艾青说:“我的保姆你们可能认为很美,其实长得不好看,诗里没有写它的相貌。他养了好多孩子,喂养我时已是第五个了,奶已不多,不可能哺育得很好。不过我幼小的心灵中总是爱她,直到我成年,也还是深深地爱她。”“是在一种比较冷漠的环境中生活的,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我才能感到温暖,得到宠爱。‘大堰河’很爱我,我也爱她。”“《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出于一种感激心情写的。”正因为诗人在写作时说真话,抒真情,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所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发表出来,就“轰动了全国,许多人看了流泪”。由此可见,作文要有感而作,写出真情实感。微型作文更应如此,切不可矫揉造作,为文造情。
二、角度要小
所谓“小”,就是要求作者从平日生活的零碎见闻中,点滴感恩,信笔成文。重岩叠嶂,悬泉飞瀑,固然使人惊心动魄,而夜宿山村古寺,卧听山谷中一声声纤细的岩滴,不亦撩人情思吗?因为你可以从中想见宇宙的深沉。置身于争气斗艳的百花丛中,自然使人赏心悦目,而郊野路旁的一枝野花,则使你凝目遐思,因为它使你感受到大地的温馨。
微型作文,就像这山谷的“岩滴”,路旁的“野花”,叫人从一个极小、极细的“平凡处所”,走进一个丰富而深邃的“极乐世界”。你可以从树声、鸟语里聆听到宇宙的妙理;你可以在绿潭清溪边明心见性,或者在“一缕感想”、“一星冥想”里,咀嚼出人生的甘苦滋味。总之,写微型作文角度要小,着眼点要集中,精选突破口,切不可求大求全。朱自清的精短散文《白水濠》便是最好的范例:
几个朋友伴我游白水濠。
这也是个瀑布,但是太薄了,又太细了。有时闪着些许白光;等你定睛看去,却又没有,只剩一片飞烟而已。从前有所谓“雾亮”,大概就是这样了。所以如此,全由于岩石中间突然空了一段;水到哪里,无可凭借,凌虚飞下,便扯得又薄又细。当那空出,最是奇迹。白光变成飞烟,已是影子;有时却连影子都不见。有时微风过来,用纤手挽着那影子,它便涓涓地成了个软弧;但她的手才松,它又像橡皮带儿似的,立刻伏伏贴贴地缩回来了。我所以猜,或者另有双不可知的巧手,要将这些影子织成一个幻网。微风想夺了她的,她怎么肯呢?
幻网里也许织着诱惑;我的依恋是个老大的证据。
朱自清十分强调体物察真,他总是发掘描写对象的“新异的滋味”,要写“独特的秘密”。在《白水濠》里,他通过精密的观察,选择精小的突破口,灵思独用地借助风力的描写,捕捉“影子”的存在,从而把那渺如“飞烟”的细流写得活灵活现、富有生气。风吹水动,薄细的水流在微风吹拂下波动不已,这完全是实际情景,又有两只纤手在争夺它,则完全是想象了。作者通过这一奇思妙想,把那“凌虚飞下”薄如飞烟、渺如影子的薄流“奇迹”写得充满灵气、富有韵味。
三、立意要新
所谓“新”,就是在严格的题意要求之内创新,不落前人窼臼。密切联系当前实际,内容富有新意,写新人新事新风尚,论新形势、新任务、新精神。
微型作文要想立意新颖,应注意两点:一是开掘寄托点,使其丰富内涵与作者的深刻认识相沟通。作者以深刻认识和独特见解,将事物内涵丰富的内容含蓄地揭示和表现出来,这样写的虽然是万物之一鳞,却能暗示出深广而复杂的生活背景,让人悟出深刻、精辟的人生意义。二是深化感受点,使“万虑一交”,加强对寄托点的“投射”。自然物本身并不包孕丰富深刻的生活内容,但一经“人间趣味”的“投射”,便有了动人的生命和思想。请看阿富汗著名作家乌尔法特写的短文《生活》:
同是一个溪中的水。可是有的人用金杯盛它,有的人却用泥制的土杯子喝水。那些既无金杯又无土杯的人就只好用手捧水喝了。
水,本来是没有任何差别的,差别就在于盛水的器皿。
君王与乞丐的差别就在“器皿”上面。
只有那些最渴的人才最了解水的甜美。从沙漠中走来的疲渴交加的旅行者是知道水的滋味的人。
在烈日炎炎的正午,当农民们忙于耕种而大汗淋漓的时候,水对他们是最宝贵的东西。
当一个牧羊人从山上下来,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能趴在河边痛饮一顿,那他就是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
可是,另外一个人,尽管他坐在绿荫下的靠椅边,身边放着漂亮的水壶,拿着精致的茶杯喝上几口,也仍然品不出这水的甜美。
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旅行者和牧羊人那样干渴,没有在烈日当头的时候耕过地,所以他不会觉得那样需求水。
无论什么人,只要他没有尝过饥与渴是什么味道,他就永远也享受不到饭与水的甜美,不懂得生活到底是什么滋味。
这篇短文给我们讲了一个哲理:人人都在生活着,可真正享受到生活的甘甜的,并不是那些富翁,而是那些时时都有饥渴感的劳动者、奋斗者和精神富有者。沙漠中疲渴交加的旅行者,烈日下辛勤劳作的农民,山上下来口干舌燥的牧羊人,最了解水的甜美,最懂得水的可贵;而坐在绿荫下靠在椅上拿着精致茶杯喝水的人,却品不出水的甜美。从而揭示出:能否品尝到水的甜美,并不在盛水的器皿,而在于喝水者是否干渴,是否需要水。盛水的器皿并不等于水的滋味。如此立意,可谓新颖独到。
微型作文做到了这几点,就能起到以“小”见“大”的功效。
关键词: 中学生 语文 写作
一、感情要真
所谓“真”,就是要求文章有真情实感,言从心出,在情字上下工夫。“情动而辞发”,自己心中有感情的冲击波,写出来的文章才会以冲击波叩响别人的心扉。
诗人艾青说:“我的保姆你们可能认为很美,其实长得不好看,诗里没有写它的相貌。他养了好多孩子,喂养我时已是第五个了,奶已不多,不可能哺育得很好。不过我幼小的心灵中总是爱她,直到我成年,也还是深深地爱她。”“是在一种比较冷漠的环境中生活的,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我才能感到温暖,得到宠爱。‘大堰河’很爱我,我也爱她。”“《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出于一种感激心情写的。”正因为诗人在写作时说真话,抒真情,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所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发表出来,就“轰动了全国,许多人看了流泪”。由此可见,作文要有感而作,写出真情实感。微型作文更应如此,切不可矫揉造作,为文造情。
二、角度要小
所谓“小”,就是要求作者从平日生活的零碎见闻中,点滴感恩,信笔成文。重岩叠嶂,悬泉飞瀑,固然使人惊心动魄,而夜宿山村古寺,卧听山谷中一声声纤细的岩滴,不亦撩人情思吗?因为你可以从中想见宇宙的深沉。置身于争气斗艳的百花丛中,自然使人赏心悦目,而郊野路旁的一枝野花,则使你凝目遐思,因为它使你感受到大地的温馨。
微型作文,就像这山谷的“岩滴”,路旁的“野花”,叫人从一个极小、极细的“平凡处所”,走进一个丰富而深邃的“极乐世界”。你可以从树声、鸟语里聆听到宇宙的妙理;你可以在绿潭清溪边明心见性,或者在“一缕感想”、“一星冥想”里,咀嚼出人生的甘苦滋味。总之,写微型作文角度要小,着眼点要集中,精选突破口,切不可求大求全。朱自清的精短散文《白水濠》便是最好的范例:
几个朋友伴我游白水濠。
这也是个瀑布,但是太薄了,又太细了。有时闪着些许白光;等你定睛看去,却又没有,只剩一片飞烟而已。从前有所谓“雾亮”,大概就是这样了。所以如此,全由于岩石中间突然空了一段;水到哪里,无可凭借,凌虚飞下,便扯得又薄又细。当那空出,最是奇迹。白光变成飞烟,已是影子;有时却连影子都不见。有时微风过来,用纤手挽着那影子,它便涓涓地成了个软弧;但她的手才松,它又像橡皮带儿似的,立刻伏伏贴贴地缩回来了。我所以猜,或者另有双不可知的巧手,要将这些影子织成一个幻网。微风想夺了她的,她怎么肯呢?
幻网里也许织着诱惑;我的依恋是个老大的证据。
朱自清十分强调体物察真,他总是发掘描写对象的“新异的滋味”,要写“独特的秘密”。在《白水濠》里,他通过精密的观察,选择精小的突破口,灵思独用地借助风力的描写,捕捉“影子”的存在,从而把那渺如“飞烟”的细流写得活灵活现、富有生气。风吹水动,薄细的水流在微风吹拂下波动不已,这完全是实际情景,又有两只纤手在争夺它,则完全是想象了。作者通过这一奇思妙想,把那“凌虚飞下”薄如飞烟、渺如影子的薄流“奇迹”写得充满灵气、富有韵味。
三、立意要新
所谓“新”,就是在严格的题意要求之内创新,不落前人窼臼。密切联系当前实际,内容富有新意,写新人新事新风尚,论新形势、新任务、新精神。
微型作文要想立意新颖,应注意两点:一是开掘寄托点,使其丰富内涵与作者的深刻认识相沟通。作者以深刻认识和独特见解,将事物内涵丰富的内容含蓄地揭示和表现出来,这样写的虽然是万物之一鳞,却能暗示出深广而复杂的生活背景,让人悟出深刻、精辟的人生意义。二是深化感受点,使“万虑一交”,加强对寄托点的“投射”。自然物本身并不包孕丰富深刻的生活内容,但一经“人间趣味”的“投射”,便有了动人的生命和思想。请看阿富汗著名作家乌尔法特写的短文《生活》:
同是一个溪中的水。可是有的人用金杯盛它,有的人却用泥制的土杯子喝水。那些既无金杯又无土杯的人就只好用手捧水喝了。
水,本来是没有任何差别的,差别就在于盛水的器皿。
君王与乞丐的差别就在“器皿”上面。
只有那些最渴的人才最了解水的甜美。从沙漠中走来的疲渴交加的旅行者是知道水的滋味的人。
在烈日炎炎的正午,当农民们忙于耕种而大汗淋漓的时候,水对他们是最宝贵的东西。
当一个牧羊人从山上下来,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能趴在河边痛饮一顿,那他就是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
可是,另外一个人,尽管他坐在绿荫下的靠椅边,身边放着漂亮的水壶,拿着精致的茶杯喝上几口,也仍然品不出这水的甜美。
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旅行者和牧羊人那样干渴,没有在烈日当头的时候耕过地,所以他不会觉得那样需求水。
无论什么人,只要他没有尝过饥与渴是什么味道,他就永远也享受不到饭与水的甜美,不懂得生活到底是什么滋味。
这篇短文给我们讲了一个哲理:人人都在生活着,可真正享受到生活的甘甜的,并不是那些富翁,而是那些时时都有饥渴感的劳动者、奋斗者和精神富有者。沙漠中疲渴交加的旅行者,烈日下辛勤劳作的农民,山上下来口干舌燥的牧羊人,最了解水的甜美,最懂得水的可贵;而坐在绿荫下靠在椅上拿着精致茶杯喝水的人,却品不出水的甜美。从而揭示出:能否品尝到水的甜美,并不在盛水的器皿,而在于喝水者是否干渴,是否需要水。盛水的器皿并不等于水的滋味。如此立意,可谓新颖独到。
微型作文做到了这几点,就能起到以“小”见“大”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