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柯仁的博物学实践转型及其思想研究r——以《中国科学美术杂志》为中心(1923—1937)

来源 :中国科技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y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柯仁是英国著名博物学家,长期在中国进行博物学实践活动,对中国科学,尤其是生物学的发展十分关注.20世纪20年代左右,他的工作重心发生转变,由田野考察转向文字写作和学术团体,于1923年在上海创办《中国科学美术杂志》,第二年成立中国科学美术学会,学会与杂志有效推动了科学知识的传播与普及.本文主要以苏柯仁传记、美国克拉克艺术研究所图书馆藏书信、《中国科学美术杂志》及民国相关报刊等文献资料为基础,对苏柯仁工作重心转变的原因进行分析,还原杂志和学会的创办、发展及转变过程,并结合时代背景与外国人在华科考引发的争论,探讨苏柯仁的观点,分析引发争论的原因及杂志特征.
其他文献
在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WHO)因美国中止缴纳会费,而第一次陷入经费紧张、预算冻结的困境.WHO初级卫生保健战略在反对声中宣告失败,疲于应对艾滋病的全球流行,却被欧美国家指责行动不力,同时还要应对新兴全球卫生行为体的竞争,由此面临丧失全球健康治理领导者地位的窘境,前后两任WHO总干事均在重压之下黯然卸任.追溯这场全球健康治理的危机,探究其国际政治背景、历史脉络及后续影响,能够对理解全球健康治理格局的变迁,应对当下的全球健康治理各方势力的较量提供资鉴.
通过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藏《回回历法》道光抄本,文章分析了自康熙朝回回天文学丧失官方地位之后,回回历法在道光年间的传承情况.与其他回回历法著作不同,道光本《回回历法》以道光甲午为历元,并对相应天文常数和算表进行了调整.该书在具体内容上参照了《明史·回回历法》以及梅文鼎的相关著作,但也做了不少调适,其中既有继承中国传统历法的内容,也借鉴了当时西洋历法的一些编撰特点.此外,本文还结合道光年间的历法改革,讨论了道光本《回回历法》的可能编撰动机.
麻醉的传入是西医东渐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关于中国首例成功哥罗芳麻醉术的日期说法不一,但却均称依据的是传教士医生伯驾发表在《中国丛报》上的医院报告.经查对,发现其实这些日期都不是《中国丛报》中首例成功哥罗芳麻醉术的时间.究其原因,主要是未注意到该报告病例并没按时间排序,病例号后的日期为首诊或手术日期并不统一,而且出现“首次”字样指的是患者或该病种的首次麻醉术而非医院的首次麻醉手术.研究还发现医院报告的单行本比公开发行版本多了两个哥罗芳麻醉病例,而且都是女性外生殖器手术.第一例女患者的手术时间是1849年6月初
宫颈癌筛查是人类首次就恶性肿瘤开展的大规模筛查,在当下施行的众多肿瘤筛查计划中扮演着模型示范作用.然而自巴氏涂片技术诞生之日起,围绕此筛查的争议就从未停止过.细胞学技术的高难度使得筛查的假阴性率居高不下,流行病学研究质疑筛查计划不证自明的有效性,HPV疫苗的出现更是极大降低了筛查的基本价值.尽管按照“有效筛查”原则,宫颈癌细胞学技术远非“适宜的试验或检查方法”,但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广泛开展的癌症筛查项目,考察其在不断争议中持续开展的历史,有助于理解新型诊断技术与疾病以及疾病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塑造过程.
期刊
土族酩馏酒酿制技艺是青海省一项省级土族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媒体对土族酩馏酒的原料、制作等曾有简要的介绍,但大多未见关于其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笔者实地调查了互助土族自治县的酩馏酒酿制技艺,结合文献记载对土族酿酒装置、技艺及习俗进行了有效记录.
19世纪中叶,西医产科止痛技术随着医书和报刊的译介进入中国.中国医学界就产痛的意义、止痛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女性需求等方面展开了争论.在女性报刊的宣扬下,少数上层阶级女性止痛意识觉醒,开始主动寻求止痛技术的使用,大多数女性依旧认为忍痛是理所当然的.本文利用书籍报刊等原始资料,追溯近代西医产科止痛技术传入的历史脉络,并探讨相关影响;认为分娩中是否应该止痛,不仅与止痛技术自身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关,也取决于医学界和社会对产痛意义的考量以及女性止痛意识的觉醒.在近代中国,尽管对止痛技术有诸多译介,但实践依旧鲜见
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中美两国科技交往是中美两国关系恢复最早的领域之一.美国耶鲁大学的植物生理学家阿瑟·高尔斯顿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微生物学家伊桑· 西格纳于1971年5月访问我国,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应邀来华进行学术交流的美国学者.他们的访华产生了巨大影响,被当时美国新闻界称为:“打开了第二轮的乒乓外交.”本文根据当事人的访谈、档案、西格纳日记及其他相关文献梳理了两位美国科学家的访华过程并进行分析.他们个人的访华得到了中国领导层的重视,开启了中美两国民间科技交流的大门,直接促成了美中两国科学家代表团互
由“四立”与“两分两至”组成的八节,在二十四节气内部具有重要结构性意义.文章从二十四节气的生成过程入手,讨论了二十四节气内部由一气而分为阴阳,由阴阳而分为四时,由四时而分为八节的形成过程;并对古代中国典籍中记载的“分、至、启、闭”概念以及时空一体化的宇宙想象做了梳理.文章指出八节与八风之间的对应性,并指出八节与八风的同构,都根源于一气周流的古代中国世界想象,并且是其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同构也为我们为什么要讨论二十四节气的生成结构,提供了外部的逻辑必要性.
爬梳剔抉日本古代气象史料中的怪奇记录并进行初步分类,比较后确定其中一大类的三种记录适合作为研究用的基础性史料.通过探讨怪奇记录的夸张书写方式,厘清其书写方式来源及其对于后人研究的影响边际,明确该书写传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减弱其夸张化.从“恠雨”的案例来看,怪奇记录中的若干种类需要强化辨析其真伪后方可使用.而挖掘该种史料的古代记录模式,也可用作为气候与政治的侧写.因此,怪奇记录在一定使用原则下的合理使用,能够获得更多古代自然环境变迁与气候政治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