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创造力,是新课标对我们教师提出的要求。本人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创新思维及其特征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思维,一般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
在数学学习中,创新思维表现为依据已学过的数学知识,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不同的途径。它能够迅速根据实际问题提供的信息,主动、灵活、快速地开拓思维新途径,克服常规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在由已知探索未知的过程中导致新的发现、新的突破、新的规律、新的方法和途径。
二、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思维。
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应细心把握,把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潜能。
3.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教师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并且要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这更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中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培养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三、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创新思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给学生创造思维的环境和条件,使其有问题可想。在教学中,我们不要把问题的答案强加给学生,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我们要给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动手进行操作,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合理的猜测和推理,从而得出结论。
如在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景:如果有两个三角形,它们的三个角对应相等,并且其中的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学生绝大部分会回答全等。例如,△ABC、△DEF中,三个角对应相等,其中两条边又相等,但两个三角形明显不全等。此时,学生不禁会问:为何三边、三角六个量中五个量相等,两个三角形还不能全等呢?两个三角形全等到底需要满足怎样的条件呢?这一“悬念”情景的创设在学生的大脑里立即产生了撞击,思维被迅速地激活了,此时,学生会产生强烈地求知欲望。
四、加强变式教学,激活发散思维。
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思维的灵活性,体现在数学教学中就是‘求异和多解’。”在数学的例题教学中一题多解,主要是运用联想、转化的思维方式,根据观察题目角度的不同,解题思维方式的不同和解题过程的局部要求,选择不同转化依据和转化途径解决同一数学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特别是发散思维具有良好的功能,进而造就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本类与它类、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例如,求一次函数y=3x-1与y=-3x+5的交点的坐标,可以利用圖像法解,也可以利用求方程组的解得出,不同的解法既可以揭示出数与形的联系,又沟通了几类知识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题多解,让学生用不同的思路、方法来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另外,有意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答等具有发散性的题型进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在实际问题教学中,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自编题目,也有助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复杂而系统的领域,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再探索、再研究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五、充实学生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地、自主地发展。
课外活动要讲究内容的丰富、新颖,形式的多样,方法的灵活,以及教师的指导得当。学生通过课外制作、探索、小试验、参观、访问等活动,通过动脑、动手,在多思、多做中产生灵感,增添创新的意向。让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课内教学所不曾看出的道理,去领悟课内教学所来不及渗透的奥秘。例如,开展“比比谁的数学小报编得好”活动,学生在完成一张小报编制过程中,既要考虑内容可读性、趣味性,又要考虑排版的新颖、巧妙,整体效果别具一格,这一切处处渗透着创新。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认真钻研课程目标,做到三个超越,即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让数学学习焕发生命力,充满成长气息。同时,我们要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他们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他们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他们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在数学教学中真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数学素质。
一、创新思维及其特征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思维,一般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
在数学学习中,创新思维表现为依据已学过的数学知识,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不同的途径。它能够迅速根据实际问题提供的信息,主动、灵活、快速地开拓思维新途径,克服常规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在由已知探索未知的过程中导致新的发现、新的突破、新的规律、新的方法和途径。
二、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思维。
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应细心把握,把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潜能。
3.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教师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并且要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这更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中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培养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三、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创新思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给学生创造思维的环境和条件,使其有问题可想。在教学中,我们不要把问题的答案强加给学生,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我们要给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动手进行操作,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合理的猜测和推理,从而得出结论。
如在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景:如果有两个三角形,它们的三个角对应相等,并且其中的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学生绝大部分会回答全等。例如,△ABC、△DEF中,三个角对应相等,其中两条边又相等,但两个三角形明显不全等。此时,学生不禁会问:为何三边、三角六个量中五个量相等,两个三角形还不能全等呢?两个三角形全等到底需要满足怎样的条件呢?这一“悬念”情景的创设在学生的大脑里立即产生了撞击,思维被迅速地激活了,此时,学生会产生强烈地求知欲望。
四、加强变式教学,激活发散思维。
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思维的灵活性,体现在数学教学中就是‘求异和多解’。”在数学的例题教学中一题多解,主要是运用联想、转化的思维方式,根据观察题目角度的不同,解题思维方式的不同和解题过程的局部要求,选择不同转化依据和转化途径解决同一数学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特别是发散思维具有良好的功能,进而造就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本类与它类、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例如,求一次函数y=3x-1与y=-3x+5的交点的坐标,可以利用圖像法解,也可以利用求方程组的解得出,不同的解法既可以揭示出数与形的联系,又沟通了几类知识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题多解,让学生用不同的思路、方法来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另外,有意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答等具有发散性的题型进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在实际问题教学中,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自编题目,也有助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复杂而系统的领域,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再探索、再研究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五、充实学生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地、自主地发展。
课外活动要讲究内容的丰富、新颖,形式的多样,方法的灵活,以及教师的指导得当。学生通过课外制作、探索、小试验、参观、访问等活动,通过动脑、动手,在多思、多做中产生灵感,增添创新的意向。让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课内教学所不曾看出的道理,去领悟课内教学所来不及渗透的奥秘。例如,开展“比比谁的数学小报编得好”活动,学生在完成一张小报编制过程中,既要考虑内容可读性、趣味性,又要考虑排版的新颖、巧妙,整体效果别具一格,这一切处处渗透着创新。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认真钻研课程目标,做到三个超越,即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让数学学习焕发生命力,充满成长气息。同时,我们要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他们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他们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他们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在数学教学中真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数学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