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落日熔金,暮色苍茫,夏日的黄昏宁静、肃穆,我置身于素有“漳南第一关”之称的诏安分水关遗址下,静静地远眺,大地、村庄、远山错落有致的延展开来,灿烂的霞光染红了天边,一声清脆的雁鸣划过天际,一只孤独的大雁飞向远方巍峨的群山。视野中的景致显得如此辽阔、苍远,而且辽阔得明净,苍远得深沉,让人内心不由自主地变得很空、很松弛、很单纯,我很沉醉于这种空、松弛和单纯,因为它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历史和文化的魅力在向我遥遥地呼唤。
分水关,山岭连绵,峰峦叠嶂,丛林莽莽,地势险要,扼闽粤两省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故雄关高踞,关上竖着古老界碑。明嘉靖年间诏安知县李尚理与龙溪知县林松,在关下立“闽粤之交”的石坊,作为两省界碑。由于地势险要,为漳南之咽喉,明清之间均在此设防驻兵。清同治六年(1867),知县杨庆容见关城年久失修不牢固,延工围石,重新整修,关门得以雄壮,炮台亦再增高,署其门曰“漳南第一关”。时光流逝,风雨沧桑,城垣逐渐荒废,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由于修筑公路,拆毁城垣,从此,分水关城便成了历史陈迹。
遥想苍茫的历史,三百多年风云变幻,白云苍狗,抚今追昔,不由让人感慨万端。我在历史的残存遗迹前逡巡、凝望、遐思,我的目光落在了一座古朴沧桑的石牌坊上。此座石牌坊,系明崇祯年间,福建广东乡缙绅士民为大总戎都督郑芝龙立,花岗岩仿木结构,单檐歇山顶式加两坯,面阔三间,月梁三层,高9.6米,宽9.6米,东西朝向。东面匾书“功覃闽粤”,西面匾书“声震華夷”,字体雄浑,笔力苍劲。福建广东乡缙绅士民之所以为大总戎都督郑芝龙立此石牌坊,是因为郑芝龙在明崇祯十三年(1640)任南澳副总兵后,采取一系列措施,一方面多次击败了横行海面,窜扰闽粤的荷兰殖民者船队,保卫了祖国的海防安全;另一方面征服平息了称雄闽粤之交的海寇,“海上诸贼俱为所併,海氛一度比较平静,使官绅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故闽粤两省的官绅士民感其恩德,立此牌坊褒扬纪念。”不管后世历史学家对郑芝龙如何评价,老百姓是最质朴最真诚的,只要为国家人民谋福祉,百姓就在心里为你树起永久的丰碑。
我继续追寻历史的脚步,石牌坊在一株虬髯苍翠古榕的掩映下显得如此高大巍峨,而在它旁边的一座胜利亭就显得小巧玲珑了,不过亭内的一块“抗倭纪绩碑”却记载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历史。抗日战争期间,诏安县军民据分水关之天险,曾三次打退来犯之日寇。抗战胜利后,时任国民党诏安县长的钟日兴为宣扬抗日战绩,于分水关上竖立《抗倭纪迹碑》供后人缅怀当年抗日英雄的英勇往事。抚摸着坚硬苍凉的碑石,诵读着气壮山河的碑文:“既自七七(事变)抗倭以迁,潮汕、南澳相继沦敌,(敌)遂以汾水关为陆道窥闽之门户。今者敌降,战息回顾,吾诏(安)前后抗战三次,皆有可歌可泣之史绩,存为其阻,敌不得逞,卒保闽西南半壁安如磐石者,固以关之天险,先得地利之胜,殊不知万众一心、誓死不渝,始为完成致胜之第一义用,告来者之固国不以山谷之险也,爰撮其岭末于左……”,内心涌起的是无限敬仰,激起的是满腔的热血。万众一心方可筑起一座坚不可摧的万丈雄关。当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依据山关之险修筑万里长城,销锋镝,墮名城,自以为万道雄关可保其万世帝业,可惜暴政早已使其民心尽失,一个小小的孟姜女就哭倒了万里长城,难道孟姜女不就是民心的化身吗?相比之下康熙帝却高明得多,康熙当年平定了吴三桂叛乱后,巡视北方防务,足迹遍布长城内外,面对着被战火损毁得破败不堪的长城堡垒,许多大臣建议重修长城以固国本,康熙却下一道谕旨:“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固,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康熙不愧为雄视古今的千古一帝,在民心中修筑一座万里长城,那将是万古常青的,今人应更胜古人,如今故垒变通途,分水关已成为连接闽粤的交通要道,为海峡硒都的崛起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踏入胜利亭旁的长乐寺,丝丝凉风渗透心间,缕缕梵音飘过耳际,澎湃的心潮渐渐平息下来,世间所有的纷纷扰扰都飘荡到了九霄云外,留下的只有质朴本真。此寺为传统抬梁式木构架,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主祀观音菩萨,两侧供奉十八罗汉。吟诵着门联:“古亭踞雄关,一缕香馨僧礼佛;乐寺临古道,三更月朗客参禅。”不由让人击节赞叹,此联端是情调高雅,韵味十足,写景写人,俱入化境,既彰显边陲要塞地理位置之险要,又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一幅关口古道旁的“月夜拜佛图”,鼓敲三更,月色融融,空庭寂静,佛殿清寒,树影斑驳,老僧荐清香一炷,礼拜佛祖,莅此的檀越香客,或焚香默祷,或合掌参禅。寺院里篆烟缭绕,大殿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屋脊塑有双龙抢珠,花鸟画屏,镶嵌彩瓷,流金溢彩 。仰望殿堂上悬挂“万德庄严”黑漆金字匾额,敬畏之心油然而生,殿台正中供奉观音菩萨塑金像,法相庄严,始终用悲悯的眼光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善财童子、龙女分列两旁。两侧殿台上的十八罗汉像,栩栩如生,神态可掬。摇曳的香火烛照心空,暮鼓晨钟中留下的只是满心的虔诚。
暮色渐渐笼罩了大地,夕阳收起了最后一抹余晖,沧桑的牌坊,古朴的石亭,苍翠的古榕,雄伟的佛寺共同营造出浓浓的古早味,肃穆、高远、庄严,让人心灵宁静,思绪悠远,我仿佛回到了历史的原点。飞驰的列车、呼啸的汽笛又把我拉回到现实中来,终点又回到起点,文化仿佛一个首尾相连的圆,具有无穷无尽的意味,好好把握住文化的源头,它会激发我们精神的高贵,它会给我们的灵魂增添无穷的力量,回眸历史,未来我们将走得更坚定、更踏实。
分水关,山岭连绵,峰峦叠嶂,丛林莽莽,地势险要,扼闽粤两省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故雄关高踞,关上竖着古老界碑。明嘉靖年间诏安知县李尚理与龙溪知县林松,在关下立“闽粤之交”的石坊,作为两省界碑。由于地势险要,为漳南之咽喉,明清之间均在此设防驻兵。清同治六年(1867),知县杨庆容见关城年久失修不牢固,延工围石,重新整修,关门得以雄壮,炮台亦再增高,署其门曰“漳南第一关”。时光流逝,风雨沧桑,城垣逐渐荒废,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由于修筑公路,拆毁城垣,从此,分水关城便成了历史陈迹。
遥想苍茫的历史,三百多年风云变幻,白云苍狗,抚今追昔,不由让人感慨万端。我在历史的残存遗迹前逡巡、凝望、遐思,我的目光落在了一座古朴沧桑的石牌坊上。此座石牌坊,系明崇祯年间,福建广东乡缙绅士民为大总戎都督郑芝龙立,花岗岩仿木结构,单檐歇山顶式加两坯,面阔三间,月梁三层,高9.6米,宽9.6米,东西朝向。东面匾书“功覃闽粤”,西面匾书“声震華夷”,字体雄浑,笔力苍劲。福建广东乡缙绅士民之所以为大总戎都督郑芝龙立此石牌坊,是因为郑芝龙在明崇祯十三年(1640)任南澳副总兵后,采取一系列措施,一方面多次击败了横行海面,窜扰闽粤的荷兰殖民者船队,保卫了祖国的海防安全;另一方面征服平息了称雄闽粤之交的海寇,“海上诸贼俱为所併,海氛一度比较平静,使官绅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故闽粤两省的官绅士民感其恩德,立此牌坊褒扬纪念。”不管后世历史学家对郑芝龙如何评价,老百姓是最质朴最真诚的,只要为国家人民谋福祉,百姓就在心里为你树起永久的丰碑。
我继续追寻历史的脚步,石牌坊在一株虬髯苍翠古榕的掩映下显得如此高大巍峨,而在它旁边的一座胜利亭就显得小巧玲珑了,不过亭内的一块“抗倭纪绩碑”却记载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历史。抗日战争期间,诏安县军民据分水关之天险,曾三次打退来犯之日寇。抗战胜利后,时任国民党诏安县长的钟日兴为宣扬抗日战绩,于分水关上竖立《抗倭纪迹碑》供后人缅怀当年抗日英雄的英勇往事。抚摸着坚硬苍凉的碑石,诵读着气壮山河的碑文:“既自七七(事变)抗倭以迁,潮汕、南澳相继沦敌,(敌)遂以汾水关为陆道窥闽之门户。今者敌降,战息回顾,吾诏(安)前后抗战三次,皆有可歌可泣之史绩,存为其阻,敌不得逞,卒保闽西南半壁安如磐石者,固以关之天险,先得地利之胜,殊不知万众一心、誓死不渝,始为完成致胜之第一义用,告来者之固国不以山谷之险也,爰撮其岭末于左……”,内心涌起的是无限敬仰,激起的是满腔的热血。万众一心方可筑起一座坚不可摧的万丈雄关。当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依据山关之险修筑万里长城,销锋镝,墮名城,自以为万道雄关可保其万世帝业,可惜暴政早已使其民心尽失,一个小小的孟姜女就哭倒了万里长城,难道孟姜女不就是民心的化身吗?相比之下康熙帝却高明得多,康熙当年平定了吴三桂叛乱后,巡视北方防务,足迹遍布长城内外,面对着被战火损毁得破败不堪的长城堡垒,许多大臣建议重修长城以固国本,康熙却下一道谕旨:“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固,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康熙不愧为雄视古今的千古一帝,在民心中修筑一座万里长城,那将是万古常青的,今人应更胜古人,如今故垒变通途,分水关已成为连接闽粤的交通要道,为海峡硒都的崛起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踏入胜利亭旁的长乐寺,丝丝凉风渗透心间,缕缕梵音飘过耳际,澎湃的心潮渐渐平息下来,世间所有的纷纷扰扰都飘荡到了九霄云外,留下的只有质朴本真。此寺为传统抬梁式木构架,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主祀观音菩萨,两侧供奉十八罗汉。吟诵着门联:“古亭踞雄关,一缕香馨僧礼佛;乐寺临古道,三更月朗客参禅。”不由让人击节赞叹,此联端是情调高雅,韵味十足,写景写人,俱入化境,既彰显边陲要塞地理位置之险要,又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一幅关口古道旁的“月夜拜佛图”,鼓敲三更,月色融融,空庭寂静,佛殿清寒,树影斑驳,老僧荐清香一炷,礼拜佛祖,莅此的檀越香客,或焚香默祷,或合掌参禅。寺院里篆烟缭绕,大殿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屋脊塑有双龙抢珠,花鸟画屏,镶嵌彩瓷,流金溢彩 。仰望殿堂上悬挂“万德庄严”黑漆金字匾额,敬畏之心油然而生,殿台正中供奉观音菩萨塑金像,法相庄严,始终用悲悯的眼光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善财童子、龙女分列两旁。两侧殿台上的十八罗汉像,栩栩如生,神态可掬。摇曳的香火烛照心空,暮鼓晨钟中留下的只是满心的虔诚。
暮色渐渐笼罩了大地,夕阳收起了最后一抹余晖,沧桑的牌坊,古朴的石亭,苍翠的古榕,雄伟的佛寺共同营造出浓浓的古早味,肃穆、高远、庄严,让人心灵宁静,思绪悠远,我仿佛回到了历史的原点。飞驰的列车、呼啸的汽笛又把我拉回到现实中来,终点又回到起点,文化仿佛一个首尾相连的圆,具有无穷无尽的意味,好好把握住文化的源头,它会激发我们精神的高贵,它会给我们的灵魂增添无穷的力量,回眸历史,未来我们将走得更坚定、更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