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想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就要正确认识并恰当处理主体与对话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有着同样重要的位置,三者缺少任何一项,阅读教学便无法形成。阅读教学,是基于文本而产生的一个多方对话过程。语文教学不必要拘泥于一种教学模式,而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 主体 对话 教学模式
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一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的过程。教学,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这种文化是现实的交互主体性关系的一种表现。这其中“主体”与“对话”是相互依存的一组关系。没有主体,对话就无所依附;没有对话,主体便毫无意义。要想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就要正确认识并恰当处理主体与对话的关系。
1、阅读教学中谁是主体
重提阅读教学的主体,有人会觉得已没有必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由此就自然地衍生出一个问题:谁是教的主体?当然是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师生的主体地位在变。教师发言,是说的主体。相对于教师来说,学生是客体,必须要听。但从听的角度来说,学生是听的主体。听多听少,如何取舍,是吸纳,还是排斥,一切全在学生主观的心。反之亦然。学生主体是果,教师主体是因。因决定果,果又反作用于因。这里我们还需明确一个事实,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而非自学。即教与学是一个复合体,教师是实施的主体,学生是学习与价值的主体。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相互转化,又都是相对的客体。在知识传授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能力训练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主体不能以活动多少确定,而应以在活动中的地位确定,会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目的的变化而变化,变化的终极目标就是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吸纳知识,提高能力。
文本就是教本。教本教本,教学之本。它是阅读教学的依托,没有它,就无法形成阅读教学。传统的教学仅仅把文本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载体,而忽略了它的主体地位,中心作用。阅读教学是离不开文本的,即使是超文本教学也是从文本出发,进行能力训练,最终还要回到文本中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作者,学生与文本作者,教师学生与文本作者都在不断的发生关系,发生碰撞。可以这么说,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交融、彼此影响。文本,从脱离作者而独立存在于客观世界起,就具有高于生命力的开放性,经过读者的分析解读,才真正成为一部社会的作品,才最终确立自身的价值,在影响别人的同时使自身得到升华。没有文本,阅读教学便成无米之炊。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有着同样重要的位置,三者缺少任何一项,阅读教学便无法形成。如果一定要区分出阅读教学中究竟谁是主体,谁是客体,那么教师、学生、文本都是主体,又都是客体。这里要说明的是,三者不可能同时成为主体,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他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或主体,或客体。但他们的目标指向是一致的,即让学生这一主体在教学活动中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2、阅读教学中谁和谁对话
对话,就是双方或多方进行言语的对白。目前对话已超出语言学范畴,成为人与人沟通的一种策略。将这一词语移植到阅读教学中,传统的对话就是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独白。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对话已经由单纯的教师问学生答,或学生问教师答,深化为一种语言的交流、心灵的交汇、情感的沟通,已不仅限于言语。阅读教学,是基于文本而产生的一个多方对话过程。
对话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可分为微观对话和宏观对话。微观对话是一种显性的对话方式,被教师们较多地运用,也较受重视,主要包括问答,即师生问答或生生问答。讨论,就某一话题师生、生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争鸣,就某一问题展开辩论,形成思想、心灵的碰撞。朗读,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领悟以及再创造。写作,让学生通过写作来交流思想,发表看法,表达情感。宏观对话是一种隐性的对话方式。对话双方配合默契,影响对方或受对方影响。有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互相鼓励,互相参与,互相分享等。
要想让对话真正收到实效,首先要做好双边对话:
(1)教师文本的对话。文本被编入教材,说明其价值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但要想在阅读教学中实现其教学价值,教师首先要对其正确解读。教师对文本作认真的分析理解、品读赏析,借助文本透析作者的创作意图,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并进而与作者、编者进行对话。在此基础上,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编写教案,这样才有利于发扬学生的自主性,而不至于出现教师独白的传统对话形式。
(2)教师学生对话。阅读教学能否生成预设的效果,关键就看教师能否树立平等的对话观点,师生能否进行有效的对话。所谓平等,是权利上的平等,而非绝对的平等。教师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不宜指挥学生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但他可以用自己的理性感悟、人格魅力在学生中形成一股向心力,去影响学生。教师和学生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学识水平、分析和理解能力都不在同一个领域,师生对文本的解读必然发生偏差。教师不能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实施积极有效的调控,借助对话实现思维的相互转向,心灵的相互回应。这样师生对话才能平等有效。
(3)学生文本对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与文本有效对话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与文本对话需要视觉与听觉的共同参与,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从自己的经验、智力、修养等出发,深入思考。与文本对话可以是课外的自由对话。在上课前,学生先预读课文,主要是熟悉文本,了解相关知识,为上课作准备。再一个是课内对话,这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对话,有目的,有要求,能通过对话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阅读教学有没有固定模式
语文教学历来是教学研究与改革最活跃的领域,名家辈出,众说纷纭,自成一体,卓有成效的模式就有读写结合、情境教学、问题教学、探究教学等等。这些模式从不同视角、不同层次提出,都代表了一种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推动着教学改革向多元化、深层次发展。既然这么多的教学模式都被教学实践证明是有效的,那我们不禁要问,课堂教学还有模式吗?作为一名一线的普通教师,非专业研究人员,有必要去追求教学模式吗?我觉得,如果不是专门进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仅仅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终极目标,那么语文教学不必要拘泥于一种教学模式,而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对话,没有具体规定。也就是说,阅读教学重要的是适时凸现教学主体,灵活运用对话方式,方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模式,说白了,就是一种教学理念,而不是具体的教学套路,只要做到眼前无风雨,胸中有丘壑,那么有模式就是无模式,无模式就是有模式。让教师、学生、文本等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对话,这就是我们阅读教学必须遵守的模式。
关键词:阅读教学 主体 对话 教学模式
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一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的过程。教学,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这种文化是现实的交互主体性关系的一种表现。这其中“主体”与“对话”是相互依存的一组关系。没有主体,对话就无所依附;没有对话,主体便毫无意义。要想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就要正确认识并恰当处理主体与对话的关系。
1、阅读教学中谁是主体
重提阅读教学的主体,有人会觉得已没有必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由此就自然地衍生出一个问题:谁是教的主体?当然是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师生的主体地位在变。教师发言,是说的主体。相对于教师来说,学生是客体,必须要听。但从听的角度来说,学生是听的主体。听多听少,如何取舍,是吸纳,还是排斥,一切全在学生主观的心。反之亦然。学生主体是果,教师主体是因。因决定果,果又反作用于因。这里我们还需明确一个事实,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而非自学。即教与学是一个复合体,教师是实施的主体,学生是学习与价值的主体。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相互转化,又都是相对的客体。在知识传授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能力训练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主体不能以活动多少确定,而应以在活动中的地位确定,会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目的的变化而变化,变化的终极目标就是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吸纳知识,提高能力。
文本就是教本。教本教本,教学之本。它是阅读教学的依托,没有它,就无法形成阅读教学。传统的教学仅仅把文本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载体,而忽略了它的主体地位,中心作用。阅读教学是离不开文本的,即使是超文本教学也是从文本出发,进行能力训练,最终还要回到文本中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作者,学生与文本作者,教师学生与文本作者都在不断的发生关系,发生碰撞。可以这么说,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交融、彼此影响。文本,从脱离作者而独立存在于客观世界起,就具有高于生命力的开放性,经过读者的分析解读,才真正成为一部社会的作品,才最终确立自身的价值,在影响别人的同时使自身得到升华。没有文本,阅读教学便成无米之炊。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有着同样重要的位置,三者缺少任何一项,阅读教学便无法形成。如果一定要区分出阅读教学中究竟谁是主体,谁是客体,那么教师、学生、文本都是主体,又都是客体。这里要说明的是,三者不可能同时成为主体,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他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或主体,或客体。但他们的目标指向是一致的,即让学生这一主体在教学活动中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2、阅读教学中谁和谁对话
对话,就是双方或多方进行言语的对白。目前对话已超出语言学范畴,成为人与人沟通的一种策略。将这一词语移植到阅读教学中,传统的对话就是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独白。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对话已经由单纯的教师问学生答,或学生问教师答,深化为一种语言的交流、心灵的交汇、情感的沟通,已不仅限于言语。阅读教学,是基于文本而产生的一个多方对话过程。
对话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可分为微观对话和宏观对话。微观对话是一种显性的对话方式,被教师们较多地运用,也较受重视,主要包括问答,即师生问答或生生问答。讨论,就某一话题师生、生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争鸣,就某一问题展开辩论,形成思想、心灵的碰撞。朗读,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领悟以及再创造。写作,让学生通过写作来交流思想,发表看法,表达情感。宏观对话是一种隐性的对话方式。对话双方配合默契,影响对方或受对方影响。有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互相鼓励,互相参与,互相分享等。
要想让对话真正收到实效,首先要做好双边对话:
(1)教师文本的对话。文本被编入教材,说明其价值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但要想在阅读教学中实现其教学价值,教师首先要对其正确解读。教师对文本作认真的分析理解、品读赏析,借助文本透析作者的创作意图,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并进而与作者、编者进行对话。在此基础上,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编写教案,这样才有利于发扬学生的自主性,而不至于出现教师独白的传统对话形式。
(2)教师学生对话。阅读教学能否生成预设的效果,关键就看教师能否树立平等的对话观点,师生能否进行有效的对话。所谓平等,是权利上的平等,而非绝对的平等。教师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不宜指挥学生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但他可以用自己的理性感悟、人格魅力在学生中形成一股向心力,去影响学生。教师和学生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学识水平、分析和理解能力都不在同一个领域,师生对文本的解读必然发生偏差。教师不能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实施积极有效的调控,借助对话实现思维的相互转向,心灵的相互回应。这样师生对话才能平等有效。
(3)学生文本对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与文本有效对话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与文本对话需要视觉与听觉的共同参与,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从自己的经验、智力、修养等出发,深入思考。与文本对话可以是课外的自由对话。在上课前,学生先预读课文,主要是熟悉文本,了解相关知识,为上课作准备。再一个是课内对话,这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对话,有目的,有要求,能通过对话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阅读教学有没有固定模式
语文教学历来是教学研究与改革最活跃的领域,名家辈出,众说纷纭,自成一体,卓有成效的模式就有读写结合、情境教学、问题教学、探究教学等等。这些模式从不同视角、不同层次提出,都代表了一种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推动着教学改革向多元化、深层次发展。既然这么多的教学模式都被教学实践证明是有效的,那我们不禁要问,课堂教学还有模式吗?作为一名一线的普通教师,非专业研究人员,有必要去追求教学模式吗?我觉得,如果不是专门进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仅仅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终极目标,那么语文教学不必要拘泥于一种教学模式,而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对话,没有具体规定。也就是说,阅读教学重要的是适时凸现教学主体,灵活运用对话方式,方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模式,说白了,就是一种教学理念,而不是具体的教学套路,只要做到眼前无风雨,胸中有丘壑,那么有模式就是无模式,无模式就是有模式。让教师、学生、文本等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对话,这就是我们阅读教学必须遵守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