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教学,要求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我尝试运用“问题导学”这一教学方法,探索通过问题导学提高课堂效率。
一、创设悬疑,激发兴趣
问题导学并非要求所有的问题一定要教师或学生提出,也可通过特定的情境创设。物理学科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科。在导入新课时,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创设悬疑,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大气压强”时,上课刚开始,我什么都没说,直接做纸托杯水的实验。开始就给学生来个课堂留白,学生自然不知道老师要干嘛,都很好奇,各种猜测。当我将纸托杯水的实验呈现在课堂上时,学生直接就沸腾了,各种疑问随之而来。又如,在探究“光的直线传播”时,我将事先准备好的一杯砂糖水端上讲台,杯子里还有半杯没溶解的砂糖,故意喝上一小口,正当学生摸不着头脑时,拿出激光笔,让激光水平地穿过接近杯底的糖水,只见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是一条弧线,学生沸腾了,实验现象和现实认知的差异,碰撞出许多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接下来的课堂中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参与。
二、鼓励提问,引导归纳
通过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给学生带来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的与本节课有关,有的则严重偏题。此刻,教师应允许学生“胡说八道”、“胡思乱想”,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创造性。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将问题分类总结,归纳出与本节课有关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将一些有价值的偏题问题,留给学生课后思考,提升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做“光在糖水中沿弧线传播”的实验后,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光弯了?光的传播不是直的吗?还有的学生提出:水里面放的东西是什么?是不是水少了就这样?换了别的液体会不会这样?空气中有没有水中的这种现象。此时,我引导学生归纳,以上所提问题基本集中在:光能不能直线传播?什么情况下光沿直线传播?光为什么会发生弯折?什么情况下光不是直线传播?这样引导学生提问和归纳,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层层设问,共同探讨
当一节课的主要问题提出后,教师要设计一系列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共同解决第一阶段提出的问题。在这一阶段,教师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导”,要用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例如,在探究“光能不能沿直线传播”时,教师:刚刚光在糖水是沿传播吗?学生:不是。教师:你怎么知道?学生:看见的。教师:那你看得见光在空气中的传播吗?边问边拿激光笔演示。学生:看不见。此刻部分学生已经冒出很多想法。教师:为什么刚刚在糖水中能看见?边问边做光的清水中的传播实验。学生还在思考着上一个问题,突然发现水中的光线也看不见。于是想到:糖水不干净,干净的看不见;透明的看不见,要不太透明,也不能不透明;雾天,车灯光好像能看见。经过讨论,学生想到显示光路的办法,探究出光在空气中和水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就连光在固体中的传播,也想到可以用果冻做实验。在上面实验中,如果教师一上来就直接演示,学生就处在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少了很多发现问题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四、留有破绽,鼓励质疑
问题导学的重点在于问题。不仅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学生也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质疑。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故意留下些破绽,让学生有发现这些破绽的机会,从而提出自己的疑惑。例如,在探究光在空气、水、玻璃中沿直线传播后,类似的,总结出光在固体、液体、气体中沿直线传播。这结论一出,马上有个别学生议论起来,其他学生见氛围不对,也回过神来,也开始思考或讨论起来。一会就有学生大胆地提出来:老师,你刚才做的糖水,光是弯的;光在不透明的固体里传不过去。肯定学生的质疑后,学生就更想弄清楚光到底在什么样的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果说课堂留白很重要,那么课堂故意留下破绽也很重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绽放自己的思维,培养自己的能力。
总之,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导学结合实验教学,打破了传统的物理授课模式,使物理课堂不再沉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问题导学比传统教学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教师要让物理课堂成为平等交流的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创设悬疑,激发兴趣
问题导学并非要求所有的问题一定要教师或学生提出,也可通过特定的情境创设。物理学科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科。在导入新课时,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创设悬疑,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大气压强”时,上课刚开始,我什么都没说,直接做纸托杯水的实验。开始就给学生来个课堂留白,学生自然不知道老师要干嘛,都很好奇,各种猜测。当我将纸托杯水的实验呈现在课堂上时,学生直接就沸腾了,各种疑问随之而来。又如,在探究“光的直线传播”时,我将事先准备好的一杯砂糖水端上讲台,杯子里还有半杯没溶解的砂糖,故意喝上一小口,正当学生摸不着头脑时,拿出激光笔,让激光水平地穿过接近杯底的糖水,只见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是一条弧线,学生沸腾了,实验现象和现实认知的差异,碰撞出许多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接下来的课堂中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参与。
二、鼓励提问,引导归纳
通过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给学生带来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的与本节课有关,有的则严重偏题。此刻,教师应允许学生“胡说八道”、“胡思乱想”,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创造性。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将问题分类总结,归纳出与本节课有关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将一些有价值的偏题问题,留给学生课后思考,提升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做“光在糖水中沿弧线传播”的实验后,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光弯了?光的传播不是直的吗?还有的学生提出:水里面放的东西是什么?是不是水少了就这样?换了别的液体会不会这样?空气中有没有水中的这种现象。此时,我引导学生归纳,以上所提问题基本集中在:光能不能直线传播?什么情况下光沿直线传播?光为什么会发生弯折?什么情况下光不是直线传播?这样引导学生提问和归纳,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层层设问,共同探讨
当一节课的主要问题提出后,教师要设计一系列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共同解决第一阶段提出的问题。在这一阶段,教师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导”,要用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例如,在探究“光能不能沿直线传播”时,教师:刚刚光在糖水是沿传播吗?学生:不是。教师:你怎么知道?学生:看见的。教师:那你看得见光在空气中的传播吗?边问边拿激光笔演示。学生:看不见。此刻部分学生已经冒出很多想法。教师:为什么刚刚在糖水中能看见?边问边做光的清水中的传播实验。学生还在思考着上一个问题,突然发现水中的光线也看不见。于是想到:糖水不干净,干净的看不见;透明的看不见,要不太透明,也不能不透明;雾天,车灯光好像能看见。经过讨论,学生想到显示光路的办法,探究出光在空气中和水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就连光在固体中的传播,也想到可以用果冻做实验。在上面实验中,如果教师一上来就直接演示,学生就处在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少了很多发现问题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四、留有破绽,鼓励质疑
问题导学的重点在于问题。不仅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学生也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质疑。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故意留下些破绽,让学生有发现这些破绽的机会,从而提出自己的疑惑。例如,在探究光在空气、水、玻璃中沿直线传播后,类似的,总结出光在固体、液体、气体中沿直线传播。这结论一出,马上有个别学生议论起来,其他学生见氛围不对,也回过神来,也开始思考或讨论起来。一会就有学生大胆地提出来:老师,你刚才做的糖水,光是弯的;光在不透明的固体里传不过去。肯定学生的质疑后,学生就更想弄清楚光到底在什么样的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果说课堂留白很重要,那么课堂故意留下破绽也很重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绽放自己的思维,培养自己的能力。
总之,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导学结合实验教学,打破了传统的物理授课模式,使物理课堂不再沉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问题导学比传统教学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教师要让物理课堂成为平等交流的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