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祥与老工匠的故事

来源 :商品与质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195084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85年开始,旧家具自广州等地大量流出大陆,南方商人纷纷北上找货,古家具价格暴涨。张德祥将这种情况告诉了王世襄先生并带他私下看了几家倒爷的家具库房,建议王先生提请有关部门加强管理。于是王先生给国家文物局写了一份报告,之后,文物局下文并派人赶赴广州,各方协力阻止高档古典家具的外流。这才暂时挡住了这股潮流。
  自广州人撤离了北京后,朝外有个木器商人的明式黄花梨架子床怕砸在手里,就主动上门请张德祥买下来。这张床非常精美,内翻马蹄,藤屉很好,床四周围屏由六方格组成,整床起码有几百个格子,上千对榫。每个六方格由门根短棍组成,每根短棍双面都起泥鳅背线。做工精细浩繁,令人惊叹。床围子是用双暗榫插起的六方格组合起来的,典型明代式样。可惜的是,很多部位都都散了,成堆散架的小棍,远看像枣一样,红彤彤一段一段的,最后是用纺织袋和菜筐子盛着拿到北京来的。
  王世襄出书之前,将他收藏的家具都修理了一遍,打上借拍照。他请的修家具师傅就是原先鲁班馆的名师祖连鹏,是鲁防御馆最善于修细活的一位高手。王世襄收藏在《明式家具珍赏》书内、后来捐献、现在陈设在上海博物馆展厅内的那些家具,都是经祖连鹏师傅修复过的,修得几乎完善无缺。
  祖师傅每天在王世襄先生位于南小街芳嘉园的小西跨院里修家具,张德祥时常过去观摩。等祖师傅修完王先生的家具,张德祥接着请他去修自己的几件黄花梨家具。修完问他要多少工钱时,祖师傅回答:“你看着给吧!”老艺人的作风,很老派!
  祖师傅白胡子茬,白寸头,说话带有浓重的冀中口音,待人朴实谦和。他虽然没念过多少书,但浑身上下都透出一种手艺高超的匠人所特有的智慧和坦然。
  祖师傅给张德祥修了黄花梨香儿和桌子等不少家具,后来,张德祥又请祖连鹏师傅修复他那张散架了的明式架子床。祖师傅在自家闷热的小厨房里,用台钳夹着小木块一点一点地拼凑、还原,然后补配缺失,一干就是半天,水都顾不上喝,几次累得血压都升高了。靠着祖师傅高超的技艺和敬业精神,终于修好了这张明式四柱架子床。现在这床还完好地摆放在张德祥家里。
  看真正的工匠干活是一种艺术享受。祖师傅干活时,张德祥目不转睛地看着,听他用质朴简练的语言解释其中的道理,这让张德祥对榫卯结构、对木材的木性及古家具的款式和部件名称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使喜爱一切手艺活的他对于家具修复开了窍。渐渐地,他对木性、温度、木材的干燥程度 、结构、气候对家具的影响等因素融会贯通,能根据木材的手感、木纹、声响辨识木材。等祖师傅修完张德祥的几件藏品,张德祥大体上也能模仿祖师傅的方法修复家具了,连砸鳔的手艺也学会了。
  每天吃完晚饭,张德祥就从家过来,在北河槽的小屋里干到晚上,十一二点再回家睡觉。天黑,风冷,每次张德祥离开自家温暖明亮的小屋时,看看妻女总有些不舍,但让那些残破的旧家具有自己手里一点点地恢复神韵,这个乐趣对他的吸引力更大。况且他的修复技术正是需要锤炼的阶段,需要抓紧时间掌握这门几近失传的技艺。
  这种修复的实践,使张德祥对古典家具的工艺、用断、结构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有了更深的体会。木器一上手,他马上就能分辨出哪件是行活,哪件是急功近利之作,哪件是登峰造极的经典之作;能从一个家具残件的某个局部做工,判断出这件东西原来的整体造型、产地和流派。
  可以说正是结识了张怀谦、王世襄、李大江等这些人,使张德祥对于古家具的鉴赏水平从一个结纯粹的爱好者达到了登堂入室的境界。祖连鹏、王更祥等都是鲁班馆的匠人,他们对于修复家具虽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但一辈子修制木器却磨练出了一身精湛高超的技艺。张德祥更是从他们那里学到了那些从不见书本、由历代师徒口口相传的古家具传统木器修复技术。后来他又用心总结,探索地总结了这些木器修复理念的技术,并撰写成教材,多次在全国文博系统培训班上讲授。
  跟大多数木器收藏家一样,张德祥也经历了这样一个收藏过程:从开始喜欢硬木的质感和纹理,进而喜欢硬木家具的造型,最后喜欢任何木质的优秀木器的质感和韵味。随着眼光的扩展,张德祥发现明式家具中,黄花梨家具是中国古典家个艺术的顶峰,于是他的收藏重点从清式红木移向明式黄花梨木器的收藏。最终,他的明式黄花梨家具收藏已成系列:明式黄花梨的架子床、罗汉床,香儿、画案、画桌、官帽椅、条案、圈椅、贴架、笔筒等。
  至此,张德祥凭感性和灵性收藏古家具的时代结束了,他现在是一个以系统理念做基础的藏家。
其他文献
在本刊2011年第3期刊中,有一篇名为《跨越“战壕”买红木》的文章。该文登出后,颇引业内同行们的关注。很多客户出于好奇远赴云南瑞丽找到居家宜购买红木,还有企业到了那儿一定要去看看那座“战壕”还在不在。  居家宜的产品主要集中在缅甸酸枝、花梨这两大类上,产品多以沙发类、桌类、床类等畅销家具为主。现在,居家宜也正在积极开拓高端产品,将店面由瑞丽开到北京。据了解,其在北京市海淀区北沙滩桥附近的新展厅即将
期刊
提起紫檀缘,总会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兰亭序十三件套”,这是张剑伟同它的团队通过不断的设计、修改,历时一年多才创作出的以“兰亭序”为题材的家具作品。同样,也是这种在题材上的创新,使紫檀缘的产品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从而一举奠定了其市场地位。  纵览红木家具产业,众多红木家具企业一直是依照传统家具款型不断模仿、寻其精髓。而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传统家具本身也在不断经历着改变与创新。紫檀缘通过
期刊
如今说起“仿”这事儿,可是大有来头。对高“仿”这档子事儿,也早有耳闻,东施效颦古代就很流行,到了宋代再发扬光大,“彷”黑旋风就很时尚。今天的科技发达,人类步入了互联时代,“山寨”也应运而生。更高级的“仿”就是“克隆”了,那可是一项顶级生物技术,更是一门货真价实的高端科技,一般人“仿”不了,不服不行!  让人既养眼又叫绝的“仿”活,当属“仿”古典家具。金銮殿上的龙椅,如果想坐就给你“仿”一把,不但“
期刊
在仙游,几乎所有客户没有不认识本刊市场二部媒介经理牟宗志的,不过大家都喜欢称他为“小牟”。  初见小牟的人,都会认为他性格外向,做起事来风风火火,是一个对红木家具市场非常了解的人。特别当他通过电话与客户沟通,介绍本刊的一些状况和活动以及红木家具行业的一些新动向时,你会感觉到洋溢在他的周围的那种对工作的热爱和激情。但当你和小牟相处久了,就会发觉他骨子里还是挺内向的。  在本刊,小牟算得上是老员工了,
期刊
2012的降临,或许最令人担心的并不是所谓的“经济下行”,而是在这种现实中行业所集体展示出的态度、认识与谋略。因为毕竟未来的路还需要我们自己去践行。但与明日息息相关的,仍是今日之储备与见地。  “探寻我们今日之储备与见地是什么”便成为我们制作本期关注的目的,之所以将关注焦点锁定在协会上,则是因为协会代表着一个区域的共同声音,集中了区域市场的整体特性,也显示出区域市场的不同瓶颈。通过协会,我们将较为
期刊
走进位于北京马甸红木卖场的元盛隆博店,一眼便能看到两张同样用红酸枝做的皇宫椅。如果对中国红木古典家具了解不够深入,乍一看可能会认为这两张椅子并没什么区别:座屉都是采用京作家具典型的鼓腿彭牙结构,从高到低一顺而下的椅圈,由鹅脖、联帮棍、立柱、靠背板与座屉相连,椅圈在尽头扶手处的云头外都透雕一组花纹。但如果上手搬一搬,就会发现两张椅子的重量不一样。那张重的来自其他坊间制作,而那张较轻的则是由元盛隆博打
期刊
雍正一朝虽然只有短短13年,却如同它在历史上对清王朝的发展起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一样,在清式家具,至少是以紫檀为首的清式宫廷家具的形成与发展上,也是一个承上启下、新品迭出的重要历史时期。目前,一些传世的清式家具,虽无年款,但从结构考究、用料精选、属清式风格且无繁琐之蔽上可断定,当属雍正时期的作品,且是清式家具中的佼佼者。  就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雍正特别有兴趣、着意指点、参与设计的陈设及文玩种类有
期刊
一、中式家具文化的复兴是时代的召唤  “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文化所浸润的出来的中式家具,是一个东方帝国贵族神韵与精神内涵的高度浓缩,它所包含的高贵、堂皇、大气、平和的气息,是不可企及的。  唐、宋以来,中式家具经数百年的发展至明末清初达到鼎盛时期,处于世界家具界的巅峰,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人文思想与精神智慧的集中体现,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奢侈品。尤其是明式家具,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家具的发展,从
期刊
玩儿古家具,“一眼货”有讲究,古家具由于年代久远,充满了岁月留下的印迹,有老味、有残破、有包浆、有光韵,有些物件外表苍老,行家一眼就可看出,这就是行中常用的一句术语“一眼货”。在玩家眼里,开门的老家具无需鉴别,几十年的磨练,品相好的物件只需一眼,就喜上眉间,印在心田。  但“品相好的“一眼货”越来越少了。  康先生在老家具行里,子承父业,玩了几十年,经多识广,对他来说,“一眼货”虽不完全可靠,但还
期刊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一词共出现了68次,而且明确指出了今年改革的六大重点任务: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深化价格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推进政府改革。这些领域在以往都是“禁区”,既得利益和体制机制障碍重重,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难度相当之大。  目前中国的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已经没有“软骨头”可啃,已经不能回头,改革攻坚是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