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金融远未成熟。成功的网络金融必然是网络功能与银行产品的成功结合与组合。互联网商人企图通过网络技术而成为网上的银行家,目前我觉得还不具备条件。但另一方面,银行家如果不能熟练驾驭网络或者说是排斥网络金融就会失去网络上的巨大盈利空间和客户,使自己停留在本世纪初。
刚刚过去的2013年留下了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等热门词汇和一些热热闹闹的活动,让人们记忆犹新,并且仍然保留着很高的热度,刺激着人们对于数据、互联网与金融的各类创新的向往,也激励着人们对2014年虚拟网络经济巨大利益空间的狂热追求。如果2013年被认为是互联网金融的元年,我们怎么样期待和评价2014年?
互联网金融远未成熟
在金融领域,从历史脉络看,银行业与互联网的关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传统手工记账逐步转变为会计电算化,即计算机技术和会计核算、资金清算工作中的应用和银行内部数据的集中,关键词是会计电算化和数据集中。其标志性事件是四大银行全面实现了数据的集中。
第二阶段,从本世纪初到2012年,就是2013年元年之前,由局域网技术转换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关键词是电子银行,标志事件是网上银行的出现。在1995年,招商银行首次推出网上企业银行之后,2000年以后中国的国家商业银行陆续推出了自己的网上银行。
第三阶段,从2013年开始,银行业纷纷携手互联网公司正式进军大数据概念下的互联网金融。关键词是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标志事件是阿里巴巴[微博]推出的余额宝和中信银行推出的从评级授信到贷款全流程不落地的网络贷款,这样的贷款真正实现了网络交易的信誉积累,转换成银行风险控制和发放贷款的依据。应该说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去年互联网金融大有威胁实体金融生存的雄心壮志,但是我认为互联网金融也不能被神话,网络对于金融而言说到底就是渠道,渠道能否为王,取决于掌握渠道的主人。主人的性质、属性和特质决定了渠道的作用,如淘宝网[微博]是点上销售日常用品的渠道,当金融业务进入网络才有所谓的网络金融,当然网络也是人格化的虚拟渠道,是富有个性的,在网络上生存要懂得尊重网络个性。
同样,银行也是人格化的经营机构,银行也富有个性,每个银行的风险偏好是不一样的,银行与电商机构或人一样,对规模、效益、广泛的网络和宏大、海量的数据有着贪婪渴望和占有欲望,以及无所不在的挥霍浪费,这些情绪同样会带来多种风险的积累。
互联网为银行提供了新的结算、支付通道,使得支付工具的革命更为迅猛。但是互联网金融远未成熟,成功的网络金融必然是网络功能与银行产品的成功结合与组合,互联网商人企图通过网络技术而成为网上的银行家,目前我觉得还不具备条件。但另一方面,银行家如果不能熟练驾驭网络或者说是排斥网络金融就会失去网络上的巨大盈利空间和客户,使自己停留在本世纪初。
大数据银行是发展方向
数据在生活中像水一样重要,但是又很普通。越是纯净的水越需要好的生产流程,越是缺乏水的地方,水越是重要的资源。数据也是如此,未来谁拥有数据谁就拥有了基本的经营资源。什么是大数据?数据本无大小,但运用数据的格局和立场却分出来大小,实为大数据。数据表现过去,但表达的却是未来。
数据是微观的细节,但汇聚成宏观的潮流,数据将遥远拉近,将悠久缩短,将巨大规聚,将过程减值,使两端对称。当大数据成为流行语时,更重要的是在工作和生活的细节中恰当地运用数据,所有金融管理的活动背后有着信息对称的障碍,而数据是生活中实现这种对称的某种此岸与彼岸为潮流,因此数据成为我们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水分,而大数据则取决于我们有没有大智慧。
所有现实社会的活动都像镜像一样映照成数据,成为记录。
互联网其实只是社会数据的集聚散发之列,一方面银行要通过互联网搜集与自己金融活动有关的各种各样的社会数据,在互联网模式下银行的产品创新、精准营销和风险控制都要学会利用云计算的方法,恰当地运用和处理数据,使数据成为风险管理的对象和工作的基础,否则海量数据就会变成海量负担。这种海量数据对于一般企业来说,早晚会成为巨大的实际存放管理的负担。而未来银行应该承担起社会数据的存放、运用、分析的服务,我觉得数据银行未来是现代商业银行功能的外延性发展。今天的中信银行是最有条件成为数据银行的,建立起强大的数据挖掘、精准营销、运用维护、数据分析和输送等集约性数据服务能力,这是商业银行要着手准备的。
虚拟空间不能取代实体空间
互联网只是实体空间的虚拟延伸,不能取代实体空间,因为网络最终是实体世界的一部分。其二,虚拟空间的所有交易最终还是要在实体空间实现。例如网络上的订购需要实体的物流系统来实现,网络上的贷款最终还是要用于网络下的支付。虚拟空间以实体空间为基础,虚拟经济依附于实体经济而存在,因此虚拟空间的作用不能被无限放大,不能企图失去实体的控制而独立存在,不能神话虚拟空间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深度。
我举一个例子,大概十年以前,我到欧洲VISA总部,问到在欧洲使用现金的比例,他们告诉我现金使用的比例是62%。我开始还不相信,但是后来别人给我证实了,就是这个数字。说明传统的生活方式是不容易被颠覆的,所以也是巨大的市场。
就互联网金融而言,银行的客户大都是线上线下双栖性质的,最终的网络交易还是要归属于网络下的账户管理和核算,以往网络上的交易是网络下交易的补充,未来随着客户消费和交易习惯的改变,网络下实体账户的管理、客户维护、信息的处理和分析,风险管理技术的运用将更多成为网络上金融交易的技术和管理支撑。只有强大的实体空间管理能力才能支撑兴旺的网络交易。
互联网金融的未来
数据和金融之间的关系目前尚难以完全洞彻其中的奥秘,我们知道任何金融的创新都是既有原理的运用,是金融工具、方法和认知的各种整合,经过长期、快速、粗放的发展阶段后,当今的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整合型的新时期,现有框架的经济元素总和效用已经空间无几。整合和重组这些经济元素才能产生新的经济发展和效益空间。
从这个意义上讲,二十一世纪的经济是以整合现有元素为特征的整合型经济,数据互联网和银行功能的整合才是真正的互联网金融的未来,甚至有可能成为未来新的经济模式的样板。
刚刚过去的2013年留下了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等热门词汇和一些热热闹闹的活动,让人们记忆犹新,并且仍然保留着很高的热度,刺激着人们对于数据、互联网与金融的各类创新的向往,也激励着人们对2014年虚拟网络经济巨大利益空间的狂热追求。如果2013年被认为是互联网金融的元年,我们怎么样期待和评价2014年?
互联网金融远未成熟
在金融领域,从历史脉络看,银行业与互联网的关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传统手工记账逐步转变为会计电算化,即计算机技术和会计核算、资金清算工作中的应用和银行内部数据的集中,关键词是会计电算化和数据集中。其标志性事件是四大银行全面实现了数据的集中。
第二阶段,从本世纪初到2012年,就是2013年元年之前,由局域网技术转换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关键词是电子银行,标志事件是网上银行的出现。在1995年,招商银行首次推出网上企业银行之后,2000年以后中国的国家商业银行陆续推出了自己的网上银行。
第三阶段,从2013年开始,银行业纷纷携手互联网公司正式进军大数据概念下的互联网金融。关键词是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标志事件是阿里巴巴[微博]推出的余额宝和中信银行推出的从评级授信到贷款全流程不落地的网络贷款,这样的贷款真正实现了网络交易的信誉积累,转换成银行风险控制和发放贷款的依据。应该说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去年互联网金融大有威胁实体金融生存的雄心壮志,但是我认为互联网金融也不能被神话,网络对于金融而言说到底就是渠道,渠道能否为王,取决于掌握渠道的主人。主人的性质、属性和特质决定了渠道的作用,如淘宝网[微博]是点上销售日常用品的渠道,当金融业务进入网络才有所谓的网络金融,当然网络也是人格化的虚拟渠道,是富有个性的,在网络上生存要懂得尊重网络个性。
同样,银行也是人格化的经营机构,银行也富有个性,每个银行的风险偏好是不一样的,银行与电商机构或人一样,对规模、效益、广泛的网络和宏大、海量的数据有着贪婪渴望和占有欲望,以及无所不在的挥霍浪费,这些情绪同样会带来多种风险的积累。
互联网为银行提供了新的结算、支付通道,使得支付工具的革命更为迅猛。但是互联网金融远未成熟,成功的网络金融必然是网络功能与银行产品的成功结合与组合,互联网商人企图通过网络技术而成为网上的银行家,目前我觉得还不具备条件。但另一方面,银行家如果不能熟练驾驭网络或者说是排斥网络金融就会失去网络上的巨大盈利空间和客户,使自己停留在本世纪初。
大数据银行是发展方向
数据在生活中像水一样重要,但是又很普通。越是纯净的水越需要好的生产流程,越是缺乏水的地方,水越是重要的资源。数据也是如此,未来谁拥有数据谁就拥有了基本的经营资源。什么是大数据?数据本无大小,但运用数据的格局和立场却分出来大小,实为大数据。数据表现过去,但表达的却是未来。
数据是微观的细节,但汇聚成宏观的潮流,数据将遥远拉近,将悠久缩短,将巨大规聚,将过程减值,使两端对称。当大数据成为流行语时,更重要的是在工作和生活的细节中恰当地运用数据,所有金融管理的活动背后有着信息对称的障碍,而数据是生活中实现这种对称的某种此岸与彼岸为潮流,因此数据成为我们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水分,而大数据则取决于我们有没有大智慧。
所有现实社会的活动都像镜像一样映照成数据,成为记录。
互联网其实只是社会数据的集聚散发之列,一方面银行要通过互联网搜集与自己金融活动有关的各种各样的社会数据,在互联网模式下银行的产品创新、精准营销和风险控制都要学会利用云计算的方法,恰当地运用和处理数据,使数据成为风险管理的对象和工作的基础,否则海量数据就会变成海量负担。这种海量数据对于一般企业来说,早晚会成为巨大的实际存放管理的负担。而未来银行应该承担起社会数据的存放、运用、分析的服务,我觉得数据银行未来是现代商业银行功能的外延性发展。今天的中信银行是最有条件成为数据银行的,建立起强大的数据挖掘、精准营销、运用维护、数据分析和输送等集约性数据服务能力,这是商业银行要着手准备的。
虚拟空间不能取代实体空间
互联网只是实体空间的虚拟延伸,不能取代实体空间,因为网络最终是实体世界的一部分。其二,虚拟空间的所有交易最终还是要在实体空间实现。例如网络上的订购需要实体的物流系统来实现,网络上的贷款最终还是要用于网络下的支付。虚拟空间以实体空间为基础,虚拟经济依附于实体经济而存在,因此虚拟空间的作用不能被无限放大,不能企图失去实体的控制而独立存在,不能神话虚拟空间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深度。
我举一个例子,大概十年以前,我到欧洲VISA总部,问到在欧洲使用现金的比例,他们告诉我现金使用的比例是62%。我开始还不相信,但是后来别人给我证实了,就是这个数字。说明传统的生活方式是不容易被颠覆的,所以也是巨大的市场。
就互联网金融而言,银行的客户大都是线上线下双栖性质的,最终的网络交易还是要归属于网络下的账户管理和核算,以往网络上的交易是网络下交易的补充,未来随着客户消费和交易习惯的改变,网络下实体账户的管理、客户维护、信息的处理和分析,风险管理技术的运用将更多成为网络上金融交易的技术和管理支撑。只有强大的实体空间管理能力才能支撑兴旺的网络交易。
互联网金融的未来
数据和金融之间的关系目前尚难以完全洞彻其中的奥秘,我们知道任何金融的创新都是既有原理的运用,是金融工具、方法和认知的各种整合,经过长期、快速、粗放的发展阶段后,当今的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整合型的新时期,现有框架的经济元素总和效用已经空间无几。整合和重组这些经济元素才能产生新的经济发展和效益空间。
从这个意义上讲,二十一世纪的经济是以整合现有元素为特征的整合型经济,数据互联网和银行功能的整合才是真正的互联网金融的未来,甚至有可能成为未来新的经济模式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