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11日,A股上市的3只创业版新股中,移动终端游戏商掌趣科技给其第二大股东华谊兄弟带去了数亿赚头。
5月24日,华谊兄弟的又一笔资本去向浮出水面。观澜湖集团、华谊兄弟和导演冯小刚三方宣布,将共同投资50亿元,打造中国特色电影旅游商业项目—海口观澜湖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观澜湖持股60%,华谊兄弟35%,冯小刚5%;具体运营三足鼎立,观澜湖规划地产,冯小刚授权电影,华谊兄弟则提供电影相关资料、配合策划,并由其子公司实景娱乐收取策划和创意服务费。
电影公社这个新项目,也让久未出面的华谊兄弟的另一大佬、董事长王中军出来表态:电影公社会带来多大的收益,暂时无法预料,但总体来看,是一件对三方都利好的事情。
看似各方利好,实则收益难料。王中军的这句话似乎也暗合了华谊兄弟上市三年来的某些发展规律。
明星再造
从去年开始,华谊就一直在忙着一件事,如何摆脱或降低对超级明星的依赖,比如冯小刚。
作为华谊最大的明星,冯小刚自己也没想到,自己在微博上的一句“撒娇”竟让华谊的市值一天之间少了1亿元。今年2月8日,连续数月在外景地拍摄《一九四二》的冯小刚在微博上喊累:“对电影的爱越来越淡,对这样的生活也开始感到厌恶,也许真的到了要和它说分手的时候了。”当天华谊兄弟的股票逆势下跌1.19%—投资者的逻辑很简单,如果冯小刚不拍电影了,华谊兄弟的赚钱能力必将削弱。
再往前三个月,葛优签约英皇。尽管华谊第一时间就出来澄清,葛优的经纪约和电影约从来就没有签在华谊,但依然没能阻止它的股票连跌5日。投资者的逻辑仍然简单:葛优和冯小刚一直都是华谊兄弟电影票房最有力的黄金组合。去年12月1日,在签约仪式上,英皇老板杨受成大赞葛优:“一个人可以撑得起15亿元票房,真是前无古人。”而这15亿,原来都归入了华谊兄弟的票房。
冯小刚是华谊眼下最大的腕儿,更是招牌。冯小刚出品的片子对主管电影业务的总裁王中磊来说,不用费力宣传,票房就会居高不下。这一点,类似周迅、黄晓明和李冰冰等众星云集的《风声》都无力企及,因为高群书导演的《风声》并没有前期的冯式品牌。
2月喊累的时候,冯小刚正在《一九四二》的片场,《一九四二》也是冯小刚与华谊余下的四部片约之一。微博事件后,冯小刚的“撒娇”说让华谊兄弟的票价在连跌五天后,开始挑头上扬,涨幅1.21%。但纵然如此,冯小刚牵一发而动华谊全身的格局已是王氏兄弟无法回避的议题。
2011年,华谊兄弟启动导演再造的“H计划”,开始了“去冯化”改造。一口气签下的10名导演中,既有徐克这样已经功成名就的大导,也有乌尔善、钮承泽、冯德伦这样锋芒毕露、个性鲜明的另类导演,还有陈天宇、杜家毅这样的新导。与此同时,王中磊也开始大推新人,比如井柏然。在王中磊眼里,因为有华谊兄弟这样的土壤,国内的年青一代很有可能在未来的十年支撑起新的市场。
华谊的压力并不仅仅来自于冯小刚,艺人经纪是华谊兄弟的三大业务板块之一,葛优的离开只是将华谊明星的离开推向了高潮。2009年上市至今,范冰冰、黄晓明、周迅、李冰冰、林心如等一线大牌明星早已在合约期满后陆续离开,日前,现任“一哥”王宝强酝酿单飞的信息也已经传得满天飞。
没走的也面临着被挖的风险,“到处都在挖人,我们公司除了没有人挖我之外,所有人都被挖了一遍。”王中军觉得,这和华谊是上市公司透明有关,“如果不是上市公司,不会有那么多人挖。”
“原来大家很愿意把这些明星或导演与华谊兄弟绑得很紧密,这也是我们希望的。但毕竟是合作形式发生了变化,不管是从娱乐性角度还是观众角度来看,都会觉得这非常具有娱乐性。而对整个产业和华谊兄弟而言,只是在经历一个欧美电影业都经历过的阶段。”王中磊的坦然里当然包括了冯小刚。华谊兄弟与冯小刚四部片子的合约至少要延续至2016年。这也为华谊兄弟的造星计划给了足够喘息的时间。
不过,至少目前看来,2011年陈天宇的《星空》和杜家毅的《转山》口碑热市场冷,今年华谊仍将主打明显脸,继年初钮承泽的《LOVE》大卖明星脸后,接下来年末上档的电影里最常见的依然是大众最为熟知的面孔,《十二生肖》中的成龙,《画皮2》里的赵薇和周迅,以及《太极》里的Angelababy、冯绍峰这样的新一代当红花旦和小生。
电视时代
在整个电影圈大片连上的时候,华谊兄弟2012年一季报的数据并不好看:收入增长和净利润不仅没有呈正比例上涨,反而逆行。一季报中,华谊兄弟的营业收入同比上升40.92%,而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则同比下降达到21.57%。增长中最突出的表现来自电影院收入,同比增加157%,但从收入占比来看,占总体收入7.72%、1821万元的电影院收入并没有带来利润,而是随着影院数量的不断增加继续负增长。
“问题在成本。成本的极大提高没有正面加放到技术层面和娱乐营销层面,而是加放到了演员的高片酬和行业浮躁的热度上,这是整个行业的问题。这一表现在二季度还会更加明显。更深层上也跟去年视频媒体对行业的争夺有关,视频媒体为争夺内容提高市场竞争度,销售收入虚高,导致明星顺应提高价钱。”王中磊这样分析报表不佳的原由。
2009年的上市成功,让华谊成为国内第一家A股上市的影视娱乐公司。2010年,华谊成绩骄人,公司实现营收10.71亿,利润总额1.90亿元。电影《唐山大地震》、《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和《非诚勿扰Ⅱ》更是创造了超过14亿元的票房,占据了2010年内地票房前五中的三席。
2011年,中国电影总票房增长为131.5亿元,相比2010年增幅近30%。这一年各种热钱汹涌,门槛越来越低,投入却越来越高,《战国》 投资1.5亿, 《金陵十三钗》 更号称6亿。钱进来之后,整个行业从创作人才到管理人才,成本都在涨。
“以前5000万的戏,现在成本涨到1亿;以前1亿的投入卖1.2亿就有回报了,现在要卖到1.5亿,但市场没有给你1.5亿的增长。很多公司说赔得起,但华谊赔不起。” 在一次采访中,王中军曾这样感叹。
于是中国电影喷发的2011年,却是华谊电影的“小年”。虽然8.9亿元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了16.73%)达到了预期目标,但支撑这个公司赢利的并不是电影,而是出产的数百集电视剧及其网络版权。
华谊兄弟的电视剧业务始于2007年。和电影不同,它的电视剧起步量仅为100集。2008年,曾出品和制作电视剧《京华烟云》、《琉璃厂传奇》、《末代皇妃》的知名电视人杨善朴加盟华谊,负责公司的电视剧业务运营。
杨善朴和王氏兄弟曾多次探讨华谊电视剧的经营模式,弯路走过不少,学费交了1.5亿,这才摸索出现在的模式。华谊的电视剧模式以制片人为主,有了制片人,便成立工作室。在华谊的架构里,每个工作室相当于旗下的一间独立公司,规模从数人到数十人不等,除了提供资金、营销和法务支持外,其他方面华谊全部授权。王中军将这种模式称为“绑土匪”,该模式现在已为华谊衍生出11个工作室。
2009年,《我的团长我的团》燃起了华谊兄弟的第一把火,张纪中的《倚天屠龙记》和吴毅的《故梦》也是那一年的重头戏。2010年,11部电视剧的产量比规划中少了6部,是因为仅冯小刚就在那一年实现了超过10亿的电影票房。2011年,华谊生产12部电视剧,电视剧业务收入上升了18.21%。在艺人经纪、电影都遇到挑战之时,电视剧业务成了华谊现在最成熟和稳定的增长点。
“经过三四年的磨合期,现在的电视剧团队我觉得到了一个最成熟,磨合最完整的阶段,我们期待电视剧像电影一样,每年给消费者贡献一两部有话题性的戏。”王中军在华谊兄弟2011年年度报告网上说明会上说。
2012年,跟张国立公司合作的《你是我的爱人》和热播剧《夫妻那点事》已经给了华谊更充足的信心,电视剧计划也变得更为具体。准备了一年半的市场调研部在今年正式启动,除了买进调查数据,华谊兄弟还会对电视剧业内的竞争动态研究,给制片人更详尽的数据和参考。
院线扩张
华谊兄弟的版图中,与重头戏电影并立而行的,是院线的扩张。早在十年前,华谊就涉足了院线投资,上市后院线计划更是华谊构建综合娱乐媒体集团的重要布局之一。
2010年6月24日,华谊的第一家电影城在重庆市营业,接着,无锡、上海、长沙等9家电影院相继开业,截至目前,还有5家在建。影院收入也是华谊今年一季报中最漂亮的数字。
王中磊将华谊兄弟在这一领域的突破描述为:“投资影院建设是华谊立足于电影投资、制作发行方面经验丰富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电影产业链,进入影院放映业务,实现公司打造电影产业完整产业链的发展战略。”
尽管竞争激烈,但中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电影产业还在高速发展的区域,把电影产业变成一个全产业,不光是电影制作,影院数量的极大不足正留待更多的银幕去填补。这也给了华谊兄弟和小马奔腾这些院线新军足够的空间去拓展疆域。
根据行业经验,华谊兄弟院线业务亏损仍将有所加大,今年亏损将达到几千万,“相信在未来的2到3年内,华谊影院会实现投资与盈利成正比。”王中磊说。这和专业投资公司对华谊院线的赢利预期—“预计未来20家电影院将为公司贡献6000万元-8000万元净利润,相当于2011年净利润30%-40%”的预测基本重合。
2012年起,王中磊将华谊兄弟院线未来的扩张路径定在了对电影有观看需求又缺少银幕的城市。准确地说,他会按实际情况避开一线城市,加快开发二线城市。“因为城市的屏幕数和观众对电影欣赏的习惯会造成电影本身的创作在不够竞争力的状况下跟好莱坞高科技比尖”,这份双重的压力和拗口的表达也是电影专家卡梅隆参加北京电影节时对王中磊的启示。
“电影院业务现在还是亏损的,但亏得起。从全产业链布局的角度,电影院是公司一定要继续进入的领域。”王中军对院线的期望则显得更为爽快:以每年10家速度开50家影院,建“中国迪士尼”。
电影、电影院、股票、明星投资,是华谊上市三年腾挪不开的核心词。而衍生业务的收入在2011年也占到了华谊总收益的近20%,成为华谊全方位联动的新增长。2011年年底,华谊兄弟已经授权上海嘉华和苏州影城,使用华谊的品牌和电影资源打造影视文化城。2011年一季度,在马云、江南春等新媒体领域的股东将华谊兄弟股票抛售后,腾讯一次性向华谊注资4.5亿,双方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拓在新媒体领域的运营。
在王中军眼里,美国华纳和迪士尼是华谊兄弟最佳的商业范本。“中国电影国际化”、“电影工业的价值观”自然也不是王中磊予以考虑的内容。问及华谊的未来,他的回答直接明了:“华谊兄弟是商业公司,也一定会成为最俗气的电影公司。”
5月24日,华谊兄弟的又一笔资本去向浮出水面。观澜湖集团、华谊兄弟和导演冯小刚三方宣布,将共同投资50亿元,打造中国特色电影旅游商业项目—海口观澜湖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观澜湖持股60%,华谊兄弟35%,冯小刚5%;具体运营三足鼎立,观澜湖规划地产,冯小刚授权电影,华谊兄弟则提供电影相关资料、配合策划,并由其子公司实景娱乐收取策划和创意服务费。
电影公社这个新项目,也让久未出面的华谊兄弟的另一大佬、董事长王中军出来表态:电影公社会带来多大的收益,暂时无法预料,但总体来看,是一件对三方都利好的事情。
看似各方利好,实则收益难料。王中军的这句话似乎也暗合了华谊兄弟上市三年来的某些发展规律。
明星再造
从去年开始,华谊就一直在忙着一件事,如何摆脱或降低对超级明星的依赖,比如冯小刚。
作为华谊最大的明星,冯小刚自己也没想到,自己在微博上的一句“撒娇”竟让华谊的市值一天之间少了1亿元。今年2月8日,连续数月在外景地拍摄《一九四二》的冯小刚在微博上喊累:“对电影的爱越来越淡,对这样的生活也开始感到厌恶,也许真的到了要和它说分手的时候了。”当天华谊兄弟的股票逆势下跌1.19%—投资者的逻辑很简单,如果冯小刚不拍电影了,华谊兄弟的赚钱能力必将削弱。
再往前三个月,葛优签约英皇。尽管华谊第一时间就出来澄清,葛优的经纪约和电影约从来就没有签在华谊,但依然没能阻止它的股票连跌5日。投资者的逻辑仍然简单:葛优和冯小刚一直都是华谊兄弟电影票房最有力的黄金组合。去年12月1日,在签约仪式上,英皇老板杨受成大赞葛优:“一个人可以撑得起15亿元票房,真是前无古人。”而这15亿,原来都归入了华谊兄弟的票房。
冯小刚是华谊眼下最大的腕儿,更是招牌。冯小刚出品的片子对主管电影业务的总裁王中磊来说,不用费力宣传,票房就会居高不下。这一点,类似周迅、黄晓明和李冰冰等众星云集的《风声》都无力企及,因为高群书导演的《风声》并没有前期的冯式品牌。
2月喊累的时候,冯小刚正在《一九四二》的片场,《一九四二》也是冯小刚与华谊余下的四部片约之一。微博事件后,冯小刚的“撒娇”说让华谊兄弟的票价在连跌五天后,开始挑头上扬,涨幅1.21%。但纵然如此,冯小刚牵一发而动华谊全身的格局已是王氏兄弟无法回避的议题。
2011年,华谊兄弟启动导演再造的“H计划”,开始了“去冯化”改造。一口气签下的10名导演中,既有徐克这样已经功成名就的大导,也有乌尔善、钮承泽、冯德伦这样锋芒毕露、个性鲜明的另类导演,还有陈天宇、杜家毅这样的新导。与此同时,王中磊也开始大推新人,比如井柏然。在王中磊眼里,因为有华谊兄弟这样的土壤,国内的年青一代很有可能在未来的十年支撑起新的市场。
华谊的压力并不仅仅来自于冯小刚,艺人经纪是华谊兄弟的三大业务板块之一,葛优的离开只是将华谊明星的离开推向了高潮。2009年上市至今,范冰冰、黄晓明、周迅、李冰冰、林心如等一线大牌明星早已在合约期满后陆续离开,日前,现任“一哥”王宝强酝酿单飞的信息也已经传得满天飞。
没走的也面临着被挖的风险,“到处都在挖人,我们公司除了没有人挖我之外,所有人都被挖了一遍。”王中军觉得,这和华谊是上市公司透明有关,“如果不是上市公司,不会有那么多人挖。”
“原来大家很愿意把这些明星或导演与华谊兄弟绑得很紧密,这也是我们希望的。但毕竟是合作形式发生了变化,不管是从娱乐性角度还是观众角度来看,都会觉得这非常具有娱乐性。而对整个产业和华谊兄弟而言,只是在经历一个欧美电影业都经历过的阶段。”王中磊的坦然里当然包括了冯小刚。华谊兄弟与冯小刚四部片子的合约至少要延续至2016年。这也为华谊兄弟的造星计划给了足够喘息的时间。
不过,至少目前看来,2011年陈天宇的《星空》和杜家毅的《转山》口碑热市场冷,今年华谊仍将主打明显脸,继年初钮承泽的《LOVE》大卖明星脸后,接下来年末上档的电影里最常见的依然是大众最为熟知的面孔,《十二生肖》中的成龙,《画皮2》里的赵薇和周迅,以及《太极》里的Angelababy、冯绍峰这样的新一代当红花旦和小生。
电视时代
在整个电影圈大片连上的时候,华谊兄弟2012年一季报的数据并不好看:收入增长和净利润不仅没有呈正比例上涨,反而逆行。一季报中,华谊兄弟的营业收入同比上升40.92%,而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则同比下降达到21.57%。增长中最突出的表现来自电影院收入,同比增加157%,但从收入占比来看,占总体收入7.72%、1821万元的电影院收入并没有带来利润,而是随着影院数量的不断增加继续负增长。
“问题在成本。成本的极大提高没有正面加放到技术层面和娱乐营销层面,而是加放到了演员的高片酬和行业浮躁的热度上,这是整个行业的问题。这一表现在二季度还会更加明显。更深层上也跟去年视频媒体对行业的争夺有关,视频媒体为争夺内容提高市场竞争度,销售收入虚高,导致明星顺应提高价钱。”王中磊这样分析报表不佳的原由。
2009年的上市成功,让华谊成为国内第一家A股上市的影视娱乐公司。2010年,华谊成绩骄人,公司实现营收10.71亿,利润总额1.90亿元。电影《唐山大地震》、《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和《非诚勿扰Ⅱ》更是创造了超过14亿元的票房,占据了2010年内地票房前五中的三席。
2011年,中国电影总票房增长为131.5亿元,相比2010年增幅近30%。这一年各种热钱汹涌,门槛越来越低,投入却越来越高,《战国》 投资1.5亿, 《金陵十三钗》 更号称6亿。钱进来之后,整个行业从创作人才到管理人才,成本都在涨。
“以前5000万的戏,现在成本涨到1亿;以前1亿的投入卖1.2亿就有回报了,现在要卖到1.5亿,但市场没有给你1.5亿的增长。很多公司说赔得起,但华谊赔不起。” 在一次采访中,王中军曾这样感叹。
于是中国电影喷发的2011年,却是华谊电影的“小年”。虽然8.9亿元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了16.73%)达到了预期目标,但支撑这个公司赢利的并不是电影,而是出产的数百集电视剧及其网络版权。
华谊兄弟的电视剧业务始于2007年。和电影不同,它的电视剧起步量仅为100集。2008年,曾出品和制作电视剧《京华烟云》、《琉璃厂传奇》、《末代皇妃》的知名电视人杨善朴加盟华谊,负责公司的电视剧业务运营。
杨善朴和王氏兄弟曾多次探讨华谊电视剧的经营模式,弯路走过不少,学费交了1.5亿,这才摸索出现在的模式。华谊的电视剧模式以制片人为主,有了制片人,便成立工作室。在华谊的架构里,每个工作室相当于旗下的一间独立公司,规模从数人到数十人不等,除了提供资金、营销和法务支持外,其他方面华谊全部授权。王中军将这种模式称为“绑土匪”,该模式现在已为华谊衍生出11个工作室。
2009年,《我的团长我的团》燃起了华谊兄弟的第一把火,张纪中的《倚天屠龙记》和吴毅的《故梦》也是那一年的重头戏。2010年,11部电视剧的产量比规划中少了6部,是因为仅冯小刚就在那一年实现了超过10亿的电影票房。2011年,华谊生产12部电视剧,电视剧业务收入上升了18.21%。在艺人经纪、电影都遇到挑战之时,电视剧业务成了华谊现在最成熟和稳定的增长点。
“经过三四年的磨合期,现在的电视剧团队我觉得到了一个最成熟,磨合最完整的阶段,我们期待电视剧像电影一样,每年给消费者贡献一两部有话题性的戏。”王中军在华谊兄弟2011年年度报告网上说明会上说。
2012年,跟张国立公司合作的《你是我的爱人》和热播剧《夫妻那点事》已经给了华谊更充足的信心,电视剧计划也变得更为具体。准备了一年半的市场调研部在今年正式启动,除了买进调查数据,华谊兄弟还会对电视剧业内的竞争动态研究,给制片人更详尽的数据和参考。
院线扩张
华谊兄弟的版图中,与重头戏电影并立而行的,是院线的扩张。早在十年前,华谊就涉足了院线投资,上市后院线计划更是华谊构建综合娱乐媒体集团的重要布局之一。
2010年6月24日,华谊的第一家电影城在重庆市营业,接着,无锡、上海、长沙等9家电影院相继开业,截至目前,还有5家在建。影院收入也是华谊今年一季报中最漂亮的数字。
王中磊将华谊兄弟在这一领域的突破描述为:“投资影院建设是华谊立足于电影投资、制作发行方面经验丰富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电影产业链,进入影院放映业务,实现公司打造电影产业完整产业链的发展战略。”
尽管竞争激烈,但中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电影产业还在高速发展的区域,把电影产业变成一个全产业,不光是电影制作,影院数量的极大不足正留待更多的银幕去填补。这也给了华谊兄弟和小马奔腾这些院线新军足够的空间去拓展疆域。
根据行业经验,华谊兄弟院线业务亏损仍将有所加大,今年亏损将达到几千万,“相信在未来的2到3年内,华谊影院会实现投资与盈利成正比。”王中磊说。这和专业投资公司对华谊院线的赢利预期—“预计未来20家电影院将为公司贡献6000万元-8000万元净利润,相当于2011年净利润30%-40%”的预测基本重合。
2012年起,王中磊将华谊兄弟院线未来的扩张路径定在了对电影有观看需求又缺少银幕的城市。准确地说,他会按实际情况避开一线城市,加快开发二线城市。“因为城市的屏幕数和观众对电影欣赏的习惯会造成电影本身的创作在不够竞争力的状况下跟好莱坞高科技比尖”,这份双重的压力和拗口的表达也是电影专家卡梅隆参加北京电影节时对王中磊的启示。
“电影院业务现在还是亏损的,但亏得起。从全产业链布局的角度,电影院是公司一定要继续进入的领域。”王中军对院线的期望则显得更为爽快:以每年10家速度开50家影院,建“中国迪士尼”。
电影、电影院、股票、明星投资,是华谊上市三年腾挪不开的核心词。而衍生业务的收入在2011年也占到了华谊总收益的近20%,成为华谊全方位联动的新增长。2011年年底,华谊兄弟已经授权上海嘉华和苏州影城,使用华谊的品牌和电影资源打造影视文化城。2011年一季度,在马云、江南春等新媒体领域的股东将华谊兄弟股票抛售后,腾讯一次性向华谊注资4.5亿,双方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拓在新媒体领域的运营。
在王中军眼里,美国华纳和迪士尼是华谊兄弟最佳的商业范本。“中国电影国际化”、“电影工业的价值观”自然也不是王中磊予以考虑的内容。问及华谊的未来,他的回答直接明了:“华谊兄弟是商业公司,也一定会成为最俗气的电影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