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在上海

来源 :现代工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tcow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业在这里家也在这里
  
  上海华懋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奎源,是个香港人,却操着一口流利的上海话接受记者的采访。35岁之前他只在上海呆过数年,现在的他俨然已经成了上海人,事业在这里,家也在这里。
  成立于1992年的上海华懋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是沪港合资企业,注册资金200万美元,持有建设部颁发的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一级企业资质证书,并拥有幕墙安装等施工资质。
  历年来,华懋完成大中型项目几百个,参建的工程曾两次荣获国家建筑界最高奖“鲁班奖”,五次荣获上海市优质工程“白玉兰奖”,还荣获“浦东开发十年建设精品项目建筑金奖”;公司连续多年被评为“上海市信得过企业”;参建工程遍及全国,优良率超过40%,合格率高达100%。中银大厦、外滩3号、锦沧文华大酒店和西郊庄园等等装修项目都是王奎源近年来的得意之作。
  提起华懋,王奎源好象总有说不完的话,那些华懋做过的优秀工程,让他的脸上熠熠生辉。可以毫不含糊地说,华懋所有的工程他都曾经亲历亲为,这在同行的老总中可是不多见的,所以不论多辛苦,多劳累,其中的感情都是放不下的。
  
  抓住时机再次创业
  
  华懋的发展还得从早先的华丰说起。
  1984年,内地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头几年,国家迫切需要引进外资,35岁的王奎源结束了香港的生意,和几个朋友商量着来到上海,打算趁着大好的时机在这里开创另一番事业。由于祖上就是做装修的,他觉得凭着自家的真手艺应该可以在上海做点实实在在的事。那个时候,国内的装修行业还不景气,专业的公司更是少之又少,但是黄浦区的老建筑却需要大规模的重新翻修,王奎源从中看到了机会。由于国家当时还不批准外资直接办企业,王奎源便与黄浦区房地局建立合作关系,于1986年成立了上海华丰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上世纪80年代末,上海进入了大建设时期,华丰凭借自身的实力迈着稳健的步伐发展了起来。回想起当初的第一单生意,王奎源不无自豪地说,他在同行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战胜了国外的同行。那是上海宾馆的重新装修工程,宾馆向世界范围内的装修公司发出了竞标邀请,华丰在与国内四家装修公司的竞争中获胜,参与了国际竞标。在样板间的装修过程中,王奎源几次亲自回香港购买原材料,亲自监督施工,终于在不记名的前提下,得到了九位专家的一致认可。直到今天他还清楚地记得那次竞标华丰的样板问号码是13号,“13”这个被世人看作不太吉利的数字,这一次却给王奎源带来了幸运的光环。
  回首来路,那些艰苦施工的工程至今还让王奎源记忆犹新。其中之一就是上世纪90年代初贵都大酒店的楼顶防水工程。通常情况下,防水层都是做在屋顶里面的,但是酒店要求将防水层做在屋顶的外面,当时在国内还没有那样做的先例,这可给王奎源出了个难题。于是年近40岁的他只身前往新加坡学习相关的技术,并且拿到了该项技术的施工证书,直到现在这个证书在上海还只有王奎源一个人有。同类工程的质量期限一般在八年,但是贵都酒店的工程直到今天仍在完好使用中,现在人们看到的蓝色屋顶就是王奎源当年的杰作。
  
  信誉成就事业
  
  1992年,事业越做越大的华丰已经成功地完成了数十项大型工程,在业内站稳了脚跟。当时的王奎源决定将公司重新注册,更名为华懋。由当时还是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同志签发的批准办厂许可证,至今还被当做宝贝一样地珍藏着,它对于王奎源和华懋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至此,华懋开始了新的征程,成功取得了国家一级企业的资质,进入了稳步增长的阶段,业务范围覆盖全国,而当年一起从香港来的朋友却因为种种原因纷纷回了香港,他不无遗憾地说,现在上海装修业中的香港人已经寥寥无几了。
  1993年底,华懋参建的上海虹桥友谊商城获得了中国建筑界的最高荣誉“鲁班奖”,这是上海合资装修企业参选国家级比赛的第一年。
  因为多年的诚信经营,多年的精益求精,公司承建的装修工程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有影响力,产值一路飚升。在1997年《解放日报》的一次关于上海民营企业的产值调查中,华懋已经跃升到了第七名。中油日航大酒店、锦江饭店、中银大厦银行家俱乐部、上海浦东假日酒店、上海九海百盛、外滩3号5F的中餐厅、锦沧文华大酒店等都被华懋成功拿下。因为讲信誉,重质量,华懋几乎年年都被评为“上海市信得过建筑装饰企业”。
  如今的华懋在上海民营装修业中已经数一数二,但是就象王奎源自己说的“创立信誉事业”一样,他认为自己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信誉放在了第一位。
  从1986年只有20人的管理团队,发展到今天110人的管理队伍和超过500人的工人队伍,华懋走过了近20年的岁月,而最老的员工在这里已经工作了18年,培养的人才更是数不胜数。王奎源始终坚持“关心别人多一点,就是关心自己多一点”,就像他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一样,是个实在人,他的员工也正因为这个才在公司做到退休,这在民营企业中实在是不多见的。
  
  父亲口中“大陆来的学工”
  
  王奎源对建筑行业的热爱受到了家族的影响。他的父亲早年在香港经营着一家做装修生意的老字号,现在,哥哥也还在香港经营着土建生意。从小耳濡目染,加上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学习,直到自己做了老板还亲历亲为,因此他不仅懂得装饰的理论,还精通施工操作,经常亲自为工人示范新工艺,成了装饰业中经验丰富的专家,深得老工人的尊敬。生意场上的王奎源,面对市场上的各种不良竞争,始终坚持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哪怕生意不成交,也不能做违心的事。
  他说,父亲不但传授了他装修的好手艺,更教会了他做人、做生意的原则。记忆中的父亲是个固执又严厉的人,虽然不多话,但是却深深地影响了他。今天,父亲已经不在人世,但是他做人的优秀品质已经化为浓浓的血流淌在了自己的身体里。
  1949年4月,刚刚在美国驻上海的战地医院里出生一个月的王奎源,被父母带到南洋定居。4岁的时候,由于当地没有华语学校,而怀着满腔爱国热情的父亲坚持认为——是中国人就一定要受华语教育,于是,跟同村的人商量,为几个华人小孩请了一位私塾老师教授他们华语文化。7岁时,刚刚懂事的他就被父亲托人送到了香港读小学,因为无人照顾,两年后又被送到了上海,但是刚上四年级,就赶上了国内的“大跃进”热潮,由于来自东洋,他被 “遣送”回了香港。
  高中毕业的王奎源进入父亲的装修公司工作,没有受到特别的优待,与一般员工一样从最基层做起。那时,父亲送他去学木工,跟师傅交代说:“这是从大陆来的学工,什么都不会,要严格要求。”这样一学就是两年,吃了不少苦头的王奎源却学到了很多真本事。香港有个行规:儿子学成后,必须由父亲给师傅送红包。等到王奎源的父亲给师傅送红包时,师傅惊讶地问:“为什么给红包?”父亲这才说出这是自己的儿子,并万分感谢师傅的严格教育。实践了两年后,王奎源积累了丰富的实际经验,之后进入香港中文大学完成了学士学位。
  父亲经营的老字号企业多年来一直因为讲信誉重质量而跟很多老客户保持着长久的合作关系,王奎源认为这是一种荣誉,自己的企业也应该追求这样的信誉。
  也许很多事情当时的王奎源一直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直到成家立业后,他才觉得开始慢慢地了解父亲,了解父亲那些固执的沉默,体会到了父亲当年的做法,让他现在如何受用终生。
  从香港到上海,王奎源早已融入了这里的生活,并在这里第二次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他为华懋自豪,更为所有华懋参建的工程自豪。他相信,在中国,在上海,他和他的梦想一定会有更好、更大的收获……
其他文献
9月6日,上海工商学院第七届董事会举行成立大会。市委统战部副部长金闽珠代表市委统战部宣读新一届董事会人员组成名单:任文燕同志当选为新一届董事会董事长,朱德瀛同志当选为副董事长,季晓东、唐豪等7名同志当选为董事,郭秀珍等12位老同志被聘为顾问。  来自市委统战部、民建上海市委、上海市工商联、上海工商学院、青浦区华新镇、唐氏基金会及民建、工商联部分老领导老同志等30多人参加会议。  上海工商学院是19
期刊
聚少成多,滴水成河。“玉米”最后生死关头的350万票,差不多一半就是这样乞求得来的。  2005年夏,“超级女声”风靡全国,满城风雨。决赛前两三天,“玉米”、“笔迷”和“凉粉”在街头抓壮丁,就象蚊子见血,猫儿闻腥一般。  此图便是一例。八月二十六日,来福士广场,“美人”堵路,“小子”拉票(说实话,是小子还是姑娘,难下定论,中性装扮,时为新潮),两人巴瞪着媚眼,含情脉脉,可怜兮兮:“支持一下我们的春
期刊
2005年6月27日,对上海浦东新区来讲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浦东在全国率先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要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着力转变经济运行方式,着力改变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浦东要把改革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解决本地实际问题与攻克面上共性难题结合起来,把实现重点突破与整体创新结合起来,把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结合起来,率先建
期刊
成长简史 上海斯尔丽制衣厂成立于1993年,1998年创建斯尔丽国际集团(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上海斯尔丽服饰有限公司诞生。  十多年来,斯尔丽公司经历了“想做好生意、如何才能做好生意、通过什么方法才能站稳市场、怎么样创名牌、创了名牌如何才能不仅保住名牌并且还能不断注入新的内涵和利用名牌效应扩大优势”的历程。1993年,公司成立伊始就专门生产女式大衣,1995年正式起用“斯尔丽”商标,并逐渐闻
期刊
成长简史 远成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广东远成储运贸易有限公司创建于1988年,主要是在珠江三角洲从事储运、货运代理和汽车运输业务。10年以后,远成公司承包并开通了第一条铁路行包快运专线——成都至广州线。随后,公司用了一年时间,相继开通了6条铁路行包特快专线,并在北京等大城市建立了分公司。  进入21世纪后,公司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迈出了成为民营物流龙头企业的关键一步。2000年,公司把业务拓展到国外
期刊
近代上海的开埠史,是一部能者平步、弱者败亡的发展史。自洋务运动起始,从近代工商业中发迹的一代名流,无论是“官督商办”的下海官员,勇闯新路的商贾世家,还是白手起家的新兴资本家,虽然功过难说,但还是在宏观上支撑起了整个中国的民族工业基础。不仅如此,他们自己的兴衰过往,也成为历史之镜,演示着财富流动的路径,为今天所鉴。  本期我们所看到的这些代表人物,都曾叱咤风云,在上海滩的历史舞台上煊赫一时。他们在工
期刊
今年二月,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这对于在许多领域仍受着不平等、不公正待遇的民营企业来说如久旱逢雨,受到了莫大的鼓舞。欢呼之后是更多的冷静,不同的群体以相同的心情寄希望于“36条”的后续落实。民营企业老板期待中央政府能将对民营企业的“宏观理论平等”兑现成“微观事实平等”,而工商联也在静候各级政府的“实施细则”的早早问世,以更好地履行政府助手的职责。然
期刊
四年前,大学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父亲介绍我到一位远房舅舅的公司工作。  和我一起报到的还有刚应聘合格的两名大学生小黄和小陈。办完手续后,人事部安排我到销售科工作。我觉得自己天生腼腆,不善言辞,跑销售肯定不行。我找到舅舅,给舅舅陈述了我的观点。舅舅点点头说:“那好吧,我给人事部说一下,安排你到微机室做电脑管理吧!”“电脑管理?!”我不由皱起眉头,我知道自己的电脑水平实在太差,连最简单的文字排
期刊
10年完成项目600个    中华全国工商联与德国中小企业联合总会,以帮助中国各地商会组织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以及推进中德两国中小企业合作为宗旨的合作已有十年。十年来共开展合作项目600个,并有13个省市工商联及民营企业参加了有关项目的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这是近日在上海举行的 “中德中小企业合作成果与发展论坛暨德国中小企业联合总会(zdh)中国合作项目十周年庆典”对外发布的信息。  德国中小
期刊
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以三菱技术为平台,大陆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台湾中华汽车强有力的改型能力,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是它的一大特色。东南汽车自1996年7月第一台得利卡下线,以高品位、高性能和较好的价格性能比亮相中国商务车市场之后,又不断推出新车型以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其中“菱帅”、“菱绅”、“菱动”更是其代表之作。  首先,菱帅独有的INVECS—Ⅱ,(智能型换档学习自排系统)可以说为驾驶者考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