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样的场景在哪里出现过?
10个中央巡视组,日前正式进驻了各地方,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反腐巡察。
一场暴风雨即将到来—许多媒体和民众感到颇为兴奋,它们看到并强调着这一次与往年的不同,比如,巡视组组长都是在未满70岁的正部级离休干部中精挑细选而来,并且取消固定组长制,每年更换;又比如,他们的主要巡视对象是各省部级官员,除了工作,还可抽查官员的“个人有关事项”。
各位组长们被赋予了强大的权力,并带有考察民情的性质,他们在多家官方媒体公布了个人联系方式—上访者甚至都不必亲自到京了。
这个大有把所有贪官一网捞尽的架势,“感动”了很多人,尤其是它强调“老虎与苍蝇一起打”的决心,似乎让人们感觉到腐败猖獗终有尽头。
民众们之所以热议此事,更大的原因在于那些深植于他们头脑中的反腐倡廉故事,无论是戏曲还是电视剧,无论是什么时代,钦差大人手拿尚方宝剑对坏人“斩立决”的戏码总是大快人心。
尤其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到整治腐败的决心,更加让此次中央巡视行动及它所指向的未来治理腐败的方式,受到赞许和认可。
但是,假如我们更认真地思考,就会发现事实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乐观。
不管是“钦差大臣”还是中央大员,依靠他们进行地方治理的方式,从根本上来说,仍然是人治,而非法治。
人治之所以遭人诟病是因为它的诸多弊端。人治必然导致权力集中,继而形成特权阶级—在人类历史的那些典型人治社会中,呈现出几个特征,比如特权阶级居于少数却占据统治地位,在这个前提下,国家的各项法规政策都将围绕统治阶级的利益进行,法律政策也经常因决策人意志而发生更改。
而法治之所以受到推崇,则在于它规定任何人的权力都不得高于法律,包括政府行政权力。任何人犯法与民同罪的事,不应仅发生在特定的斗争里,或单纯依靠“良心”及道德。
如今的中央巡视做法,我们也曾经在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的治理风格中看到过,比如“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仇和,在他于2000年初担任江苏宿迁市委书记的几年间,治安及城市治理的政绩显著,但同时其铁腕推进改革的手段也颇受争议,他干的几件事曾经轰动了全国,比如让教师去招商引资,让小偷上电视念检讨书,让官员轮岗经商等等。
仇和的独断专行、以激进的手段推进改革的做法,使他成为了中国官员“人治”的代表。
但中国更广泛的人治还在于行政权力经常高于法律。中央巡视组或许的确能够练就一双“千里眼”、“顺风耳”,他们或许也恰好廉洁,但这种集中在两个月内对腐败官员搞震慑的做法,还是像“文革”时期的运动做派一样,今日来了明天走,并不能形成长久的监督能力。巡视组的任务之一是通过发现“生活作风”问题来揭发腐败。一些民众为贪腐官员刻画了几个标签:比如身边常有闲杂随从、情妇,“在百姓中口碑不高”,还有烧香拜佛,子女横行霸道等。这些标签或许形象,但并不科学。真正的检举应证据确凿、通过有效司法机关进行审理。
中国腐败猖獗有很多积重难返的原因,而其一就是行政权力高于法律。在这个基础不发生改变的前提下治理腐败,必然无法达成。不久前,几个核心官方媒体试图以文章改变民间“无官不贪”的印象,却在微博上被转发时被喝倒彩并遭遇吐槽。
“钦差大臣”和“无官不贪”的疑问其实都是同一个没有法治基础的社会结出的果实。
10个中央巡视组,日前正式进驻了各地方,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反腐巡察。
一场暴风雨即将到来—许多媒体和民众感到颇为兴奋,它们看到并强调着这一次与往年的不同,比如,巡视组组长都是在未满70岁的正部级离休干部中精挑细选而来,并且取消固定组长制,每年更换;又比如,他们的主要巡视对象是各省部级官员,除了工作,还可抽查官员的“个人有关事项”。
各位组长们被赋予了强大的权力,并带有考察民情的性质,他们在多家官方媒体公布了个人联系方式—上访者甚至都不必亲自到京了。
这个大有把所有贪官一网捞尽的架势,“感动”了很多人,尤其是它强调“老虎与苍蝇一起打”的决心,似乎让人们感觉到腐败猖獗终有尽头。
民众们之所以热议此事,更大的原因在于那些深植于他们头脑中的反腐倡廉故事,无论是戏曲还是电视剧,无论是什么时代,钦差大人手拿尚方宝剑对坏人“斩立决”的戏码总是大快人心。
尤其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到整治腐败的决心,更加让此次中央巡视行动及它所指向的未来治理腐败的方式,受到赞许和认可。
但是,假如我们更认真地思考,就会发现事实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乐观。
不管是“钦差大臣”还是中央大员,依靠他们进行地方治理的方式,从根本上来说,仍然是人治,而非法治。
人治之所以遭人诟病是因为它的诸多弊端。人治必然导致权力集中,继而形成特权阶级—在人类历史的那些典型人治社会中,呈现出几个特征,比如特权阶级居于少数却占据统治地位,在这个前提下,国家的各项法规政策都将围绕统治阶级的利益进行,法律政策也经常因决策人意志而发生更改。
而法治之所以受到推崇,则在于它规定任何人的权力都不得高于法律,包括政府行政权力。任何人犯法与民同罪的事,不应仅发生在特定的斗争里,或单纯依靠“良心”及道德。
如今的中央巡视做法,我们也曾经在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的治理风格中看到过,比如“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仇和,在他于2000年初担任江苏宿迁市委书记的几年间,治安及城市治理的政绩显著,但同时其铁腕推进改革的手段也颇受争议,他干的几件事曾经轰动了全国,比如让教师去招商引资,让小偷上电视念检讨书,让官员轮岗经商等等。
仇和的独断专行、以激进的手段推进改革的做法,使他成为了中国官员“人治”的代表。
但中国更广泛的人治还在于行政权力经常高于法律。中央巡视组或许的确能够练就一双“千里眼”、“顺风耳”,他们或许也恰好廉洁,但这种集中在两个月内对腐败官员搞震慑的做法,还是像“文革”时期的运动做派一样,今日来了明天走,并不能形成长久的监督能力。巡视组的任务之一是通过发现“生活作风”问题来揭发腐败。一些民众为贪腐官员刻画了几个标签:比如身边常有闲杂随从、情妇,“在百姓中口碑不高”,还有烧香拜佛,子女横行霸道等。这些标签或许形象,但并不科学。真正的检举应证据确凿、通过有效司法机关进行审理。
中国腐败猖獗有很多积重难返的原因,而其一就是行政权力高于法律。在这个基础不发生改变的前提下治理腐败,必然无法达成。不久前,几个核心官方媒体试图以文章改变民间“无官不贪”的印象,却在微博上被转发时被喝倒彩并遭遇吐槽。
“钦差大臣”和“无官不贪”的疑问其实都是同一个没有法治基础的社会结出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