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链”:眷注链接
即耦合对接。互文材料的选择要多维度、多层次地链接学生已有经验、原文本言语特色、同类主题文本、作者生平背景等,营造多向敞开的链式反应情境。
1.眷注学生已有经验
在组织互文参读的时候,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学生的原有基础是什么,哪些是学生已经知道的,不需要参读;哪些地方是学生认知的空白点,需要引入什么材料帮助他们。这一切基于学情的细节需要教师时时关注。例如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笔者的互文教学虽短小精悍,但“想学生所想,需学生所需”:
师:生活中谁对谁恭恭敬敬?
生纷纷回答:儿子对父母;职工对领导;晚辈对长辈……
师:文中谁对谁恭恭敬敬?
生(齐答):刘备对诸葛亮。
师:“三顾”时候刘备和诸葛亮又各是什么身份呢?
(生哑然无语)
(教师适时呈现互文材料:诸葛亮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种地,当时27岁,住草屋,穿布衣,过着隐士的田园生活。刘备时称“刘皇叔”,年47岁,任汉宗室豫州牧,拥有张飞、关羽等良将和徐庶这样的谋士和不可小觑的兵力。)
师:读了材料,你有什么话说?
生1:不可思议!刘备整整比诸葛亮大20岁!
生2:刘备可以做诸葛亮的父亲了,竟然还是那么恭恭敬敬地下拜。
生3:诸葛亮是一介布衣,是草民,而刘备是首领!
师: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3:刘备确实对诸葛亮非常尊重,非常在意。
生4:刘备求贤若渴,非常谦逊。
生5:刘备尊重人才。
……
2.眷注文本言语特色
引入的参读文本该是紧贴着教材文本的言语特色“着陆、起飞”的,离开言语体验、言语学习的一切互文,即使再美、再高,也无异于空中楼阁,最终带给学生的,不过是过眼云烟。只有基于课文语言、延展语言,沿着语言文字的脉搏穿梭其中,走一来回的互文参读,才拥有其价值。虞大明老师在执教《金钱的魔力》一课时,正是拥有了这种良好的言语特色感:
师: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托德笑的段落。(生找好后交流朗读)
生(齐读):……恰像你所看到的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平地上凝固起来的波状的、满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
师:你知道笑有哪些种类?(生回答不一)
(互文参读引入“笑之最”:最自然的笑——眉开眼笑;最温柔的笑——莞尔一笑;最丑陋的笑——皮笑肉不笑;最爽朗的笑——哈哈大笑……)
师:托德的笑属于什么笑?
生:最丑陋的笑——皮笑肉不笑。
师:托德长得不难看,为什么笑得这么难看?
生:见钱眼开,虚情假意。
(互文参读引入曹雪芹《红楼梦》中描写 “笑”的片段: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惜春离了坐位,拉着她奶母叫揉一揉肠子。)
师:比较阅读,我们再学托德的笑,两位大师的写法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马克·吐温为了体现一个人的性格品质,他用了两种手法(比喻、夸张),仿佛看到了一个见钱眼开的人物的丑恶嘴脸。而曹雪芹善于抓人物动作写笑,呈现了各种人物的个性。
生:马克·吐温不愧为语言大师。
生:马克·吐温的写法讽刺幽默,很有特色。
……
3.眷注同类主题文本
叶圣陶先生曾经有言:倘若死守着作者的几篇文章而不用其他文章比勘,印证,就难免化解不开来,难免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学习一篇课文,引入相关主题的同类优秀文本,犹如在一面镜子前立起另一面镜子,呈现的便是风光旖旎的镜子长廊。
如在教学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一课时,可以引入陆游词《卜算子·咏梅》进行互文对比教学。
◆第一层面:两首词相同点在哪里?(A.都写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B.都写了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C.都写了梅花的高尚品质。)
◆第二层面:两首词不同点在哪里?(A.形象不同:陆游的梅花是寂寞凄凉,饱受打击摧残的形象;毛泽东词里的梅花是傲寒俊俏,积极向上的形象。B.背景不同:毛泽东词是作于1961年12月中国遭受三年困难时期。国内外敌对势力加于党和人民头上的压力沉重,毛泽东以咏梅词创造出一番中国革命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激励斗志;陆游词是南宋中原的大片土地沦陷在金兵的铁骑下时期,作者赞成北伐失败后遭诬陷而愤懑忧郁时写的。C.词风不同:毛泽东词积极乐观,充满自信;陆游词低沉孤高,悲观消沉。)
◆第三层面:通过比较你体悟到什么?(体会毛主席开阔豪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及一代伟人风姿。)
4.眷注作者生平时世
生活上的变动不定,个人经历上的前后差异,会在作者的作品中明显地表现出来。因此,将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和作品整合起来,能实现师生和文本、作者三者之间的立体式对话。
如在教学李清照词《如梦令》一课时,就可以做知人论词、关注背景的互文处理:
◆就词论词:《如梦令》中词人醉了!因乐而酒,因酒而醉,她喝的是什么酒?(乐酒、甜酒、美酒、幸福酒。)
◆互文比照:同写酒,同为醉,她晚年写的《声声慢》与此又有何不同?(呈现互文参读资料:李清照生平及《声声慢》词,教师领读《声声慢》)词人喝的是什么酒?(愁酒、苦酒、闷酒……)
◆知人论世:同样的人喝同样的酒,她的味道为什么就变了呢?(师生一起根据李清照生平背景进行交流。)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在互文教学中,每一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镜子,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一起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但是,任何“互文参读”的引入,必须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注重言语形式的锤炼,注重和文本特色的链接,并关注学生学情,这样的参读才是基于语文学科,有语文味道的,着眼学生言语能力提升的。只有基于“练、炼、链”的互文参读,才能让课堂更有实效,更具语文情韵。
(浙江省上虞市城东小学 212300)
即耦合对接。互文材料的选择要多维度、多层次地链接学生已有经验、原文本言语特色、同类主题文本、作者生平背景等,营造多向敞开的链式反应情境。
1.眷注学生已有经验
在组织互文参读的时候,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学生的原有基础是什么,哪些是学生已经知道的,不需要参读;哪些地方是学生认知的空白点,需要引入什么材料帮助他们。这一切基于学情的细节需要教师时时关注。例如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笔者的互文教学虽短小精悍,但“想学生所想,需学生所需”:
师:生活中谁对谁恭恭敬敬?
生纷纷回答:儿子对父母;职工对领导;晚辈对长辈……
师:文中谁对谁恭恭敬敬?
生(齐答):刘备对诸葛亮。
师:“三顾”时候刘备和诸葛亮又各是什么身份呢?
(生哑然无语)
(教师适时呈现互文材料:诸葛亮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种地,当时27岁,住草屋,穿布衣,过着隐士的田园生活。刘备时称“刘皇叔”,年47岁,任汉宗室豫州牧,拥有张飞、关羽等良将和徐庶这样的谋士和不可小觑的兵力。)
师:读了材料,你有什么话说?
生1:不可思议!刘备整整比诸葛亮大20岁!
生2:刘备可以做诸葛亮的父亲了,竟然还是那么恭恭敬敬地下拜。
生3:诸葛亮是一介布衣,是草民,而刘备是首领!
师: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3:刘备确实对诸葛亮非常尊重,非常在意。
生4:刘备求贤若渴,非常谦逊。
生5:刘备尊重人才。
……
2.眷注文本言语特色
引入的参读文本该是紧贴着教材文本的言语特色“着陆、起飞”的,离开言语体验、言语学习的一切互文,即使再美、再高,也无异于空中楼阁,最终带给学生的,不过是过眼云烟。只有基于课文语言、延展语言,沿着语言文字的脉搏穿梭其中,走一来回的互文参读,才拥有其价值。虞大明老师在执教《金钱的魔力》一课时,正是拥有了这种良好的言语特色感:
师: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托德笑的段落。(生找好后交流朗读)
生(齐读):……恰像你所看到的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平地上凝固起来的波状的、满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
师:你知道笑有哪些种类?(生回答不一)
(互文参读引入“笑之最”:最自然的笑——眉开眼笑;最温柔的笑——莞尔一笑;最丑陋的笑——皮笑肉不笑;最爽朗的笑——哈哈大笑……)
师:托德的笑属于什么笑?
生:最丑陋的笑——皮笑肉不笑。
师:托德长得不难看,为什么笑得这么难看?
生:见钱眼开,虚情假意。
(互文参读引入曹雪芹《红楼梦》中描写 “笑”的片段: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惜春离了坐位,拉着她奶母叫揉一揉肠子。)
师:比较阅读,我们再学托德的笑,两位大师的写法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马克·吐温为了体现一个人的性格品质,他用了两种手法(比喻、夸张),仿佛看到了一个见钱眼开的人物的丑恶嘴脸。而曹雪芹善于抓人物动作写笑,呈现了各种人物的个性。
生:马克·吐温不愧为语言大师。
生:马克·吐温的写法讽刺幽默,很有特色。
……
3.眷注同类主题文本
叶圣陶先生曾经有言:倘若死守着作者的几篇文章而不用其他文章比勘,印证,就难免化解不开来,难免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学习一篇课文,引入相关主题的同类优秀文本,犹如在一面镜子前立起另一面镜子,呈现的便是风光旖旎的镜子长廊。
如在教学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一课时,可以引入陆游词《卜算子·咏梅》进行互文对比教学。
◆第一层面:两首词相同点在哪里?(A.都写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B.都写了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C.都写了梅花的高尚品质。)
◆第二层面:两首词不同点在哪里?(A.形象不同:陆游的梅花是寂寞凄凉,饱受打击摧残的形象;毛泽东词里的梅花是傲寒俊俏,积极向上的形象。B.背景不同:毛泽东词是作于1961年12月中国遭受三年困难时期。国内外敌对势力加于党和人民头上的压力沉重,毛泽东以咏梅词创造出一番中国革命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激励斗志;陆游词是南宋中原的大片土地沦陷在金兵的铁骑下时期,作者赞成北伐失败后遭诬陷而愤懑忧郁时写的。C.词风不同:毛泽东词积极乐观,充满自信;陆游词低沉孤高,悲观消沉。)
◆第三层面:通过比较你体悟到什么?(体会毛主席开阔豪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及一代伟人风姿。)
4.眷注作者生平时世
生活上的变动不定,个人经历上的前后差异,会在作者的作品中明显地表现出来。因此,将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和作品整合起来,能实现师生和文本、作者三者之间的立体式对话。
如在教学李清照词《如梦令》一课时,就可以做知人论词、关注背景的互文处理:
◆就词论词:《如梦令》中词人醉了!因乐而酒,因酒而醉,她喝的是什么酒?(乐酒、甜酒、美酒、幸福酒。)
◆互文比照:同写酒,同为醉,她晚年写的《声声慢》与此又有何不同?(呈现互文参读资料:李清照生平及《声声慢》词,教师领读《声声慢》)词人喝的是什么酒?(愁酒、苦酒、闷酒……)
◆知人论世:同样的人喝同样的酒,她的味道为什么就变了呢?(师生一起根据李清照生平背景进行交流。)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在互文教学中,每一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镜子,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一起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但是,任何“互文参读”的引入,必须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注重言语形式的锤炼,注重和文本特色的链接,并关注学生学情,这样的参读才是基于语文学科,有语文味道的,着眼学生言语能力提升的。只有基于“练、炼、链”的互文参读,才能让课堂更有实效,更具语文情韵。
(浙江省上虞市城东小学 21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