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任务为教学单元,打破原有界限,不管硬件结构、指令、编程的先后顺序,将各部分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为了完成一个任务抽取每个部份的不同知识点,加以组合。
关键词:任务教学法;项目工程;知识组
一、引言
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已深入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绝大多数学校中的机电、计算机等工程类的很多专业都设置了单片机这门课程。据调查,不仅是职中生,就是大专生、本科生在学该门课程时都有一种难以逾越的感觉,有很多人都还徘徊在单片机的大门之外。这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①教材结构不合理。传统的单片机教学,均是以单片机的结构为主线,先讲单片机的硬件结构,然后是指令,软件编程,单片机系统的扩展和各种外围器件的应用,最后再讲一些实例。按照此种教学结构,按照这种结构,学生普遍感到难学。试想一下我们学习英语的经历,这好像要求我们把所有的单词都先学全了,然后才可以造句、写作文等,这绝对不是我们学习英语的方法。我们一般是在学完一课的单词后,就立即予以应用,这样交替地边学边用,显然后者的效果优于前者。②学生基础普遍较差。试想,一个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结构的人,甚至数字电路也是刚刚接触的人,要他去理解单片机内部结构,这实在不是个容易的事,至于很多书一开始就提出的总线、地址等概念,更是初学者难以理解的——不管用什么巧妙的比方都不容易理解。于是糊里糊涂地学完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一开始就是寻址方式,更抽象,好多人直到学完单片机还不能理解寻址方式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需要这么多寻址方式,刚开始学当然更不懂了。然后是指令,111条指令,又不分个重点,反正全是要记住的,等到指令全部学完,大部分人已对单片机望而生畏,开始打退堂鼓了。第三部分是编程,如果说前面的东西不能理解,还能靠记忆来获得知识的话,这部分就纯是理解和掌握了,如果以前没学过编程,短时间内很难掌握编程的有关知识,更不必说编程技巧了。可是教材上明明规定,要编出这样、那样的程序,学的人编不出来,当然只会认为,教材的要求当然是合理的,应该做到的,我做不到就是我没学好,于是很多人长叹一声:单片机太难学了!放弃吧。可是到这里还根本不知道一个单片机开发的完整过程是什么,什么是编程器还不知道。③好多单片机教材教学目的不明确。现在市场上流通的单片机教材有十几种,有好多教材对读者要求的起点较高,在学完该教材后要具备一定水平的开发能力。这显然是不符合一般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二、解决方法
以上是单片机教学经常遇到的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本人认为在校学生在学完该门课程后应具备以下能力:①掌握单片机系统中常用界面的操作技术。②掌握单片机系统中常见故障检测方法。③掌握简单故障的排除方法。④掌握单片机的常用功能模块。⑤看懂单片机系统的方框图和电路原理图。⑥具有初步程序设计的能力。能进行模仿性编程。
为此,本人提出任务中心法。即以任务为教学单元,打破原有界限,不管硬件结构、指令、编程的先后顺序,将各部分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为了完成一个任务抽取每个部分的不同知识点,加以组合,完成第一个任务就能清楚单片机的开发过程,完成第二、三个任务,就能自已模仿性地编出自已的程序,使得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成功地完成任务的过程。当所有任务全部完成,知识点就全学完了。①以人的认知规律为主线,而不是以课程结构为主线。②以任务为单元构建认知单元,而不是以单片机功能为单元构建。③完成第一个任务即可进行单片机的初步应用尝试,不必学完单片机的全部知识体系。随着任务的逐渐进行,知识逐渐完善,能力逐渐提高,所有任务完成时,已具有初步开发能力。④分散难点,把学习的难点分散到各个任务中。⑤学生学习由被动地接收老师传授知识过程变为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方法过程。⑥强调动手能力。一样的东西,自己看过一遍和亲自动手作过一遍是完全不同的效果,不主张用现成的实验套件,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板、选元件、焊接、调试、编程、写片等,全面了解单片机的开发过程。充分利用实验手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道德.单片机接口技术(C51版)[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2]谢维成,杨加国.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及C51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胡汉才.单片机原理及系统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41-42.
[4]李建忠.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5]潘新民.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47-48.
关键词:任务教学法;项目工程;知识组
一、引言
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已深入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绝大多数学校中的机电、计算机等工程类的很多专业都设置了单片机这门课程。据调查,不仅是职中生,就是大专生、本科生在学该门课程时都有一种难以逾越的感觉,有很多人都还徘徊在单片机的大门之外。这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①教材结构不合理。传统的单片机教学,均是以单片机的结构为主线,先讲单片机的硬件结构,然后是指令,软件编程,单片机系统的扩展和各种外围器件的应用,最后再讲一些实例。按照此种教学结构,按照这种结构,学生普遍感到难学。试想一下我们学习英语的经历,这好像要求我们把所有的单词都先学全了,然后才可以造句、写作文等,这绝对不是我们学习英语的方法。我们一般是在学完一课的单词后,就立即予以应用,这样交替地边学边用,显然后者的效果优于前者。②学生基础普遍较差。试想,一个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结构的人,甚至数字电路也是刚刚接触的人,要他去理解单片机内部结构,这实在不是个容易的事,至于很多书一开始就提出的总线、地址等概念,更是初学者难以理解的——不管用什么巧妙的比方都不容易理解。于是糊里糊涂地学完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一开始就是寻址方式,更抽象,好多人直到学完单片机还不能理解寻址方式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需要这么多寻址方式,刚开始学当然更不懂了。然后是指令,111条指令,又不分个重点,反正全是要记住的,等到指令全部学完,大部分人已对单片机望而生畏,开始打退堂鼓了。第三部分是编程,如果说前面的东西不能理解,还能靠记忆来获得知识的话,这部分就纯是理解和掌握了,如果以前没学过编程,短时间内很难掌握编程的有关知识,更不必说编程技巧了。可是教材上明明规定,要编出这样、那样的程序,学的人编不出来,当然只会认为,教材的要求当然是合理的,应该做到的,我做不到就是我没学好,于是很多人长叹一声:单片机太难学了!放弃吧。可是到这里还根本不知道一个单片机开发的完整过程是什么,什么是编程器还不知道。③好多单片机教材教学目的不明确。现在市场上流通的单片机教材有十几种,有好多教材对读者要求的起点较高,在学完该教材后要具备一定水平的开发能力。这显然是不符合一般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二、解决方法
以上是单片机教学经常遇到的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本人认为在校学生在学完该门课程后应具备以下能力:①掌握单片机系统中常用界面的操作技术。②掌握单片机系统中常见故障检测方法。③掌握简单故障的排除方法。④掌握单片机的常用功能模块。⑤看懂单片机系统的方框图和电路原理图。⑥具有初步程序设计的能力。能进行模仿性编程。
为此,本人提出任务中心法。即以任务为教学单元,打破原有界限,不管硬件结构、指令、编程的先后顺序,将各部分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为了完成一个任务抽取每个部分的不同知识点,加以组合,完成第一个任务就能清楚单片机的开发过程,完成第二、三个任务,就能自已模仿性地编出自已的程序,使得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成功地完成任务的过程。当所有任务全部完成,知识点就全学完了。①以人的认知规律为主线,而不是以课程结构为主线。②以任务为单元构建认知单元,而不是以单片机功能为单元构建。③完成第一个任务即可进行单片机的初步应用尝试,不必学完单片机的全部知识体系。随着任务的逐渐进行,知识逐渐完善,能力逐渐提高,所有任务完成时,已具有初步开发能力。④分散难点,把学习的难点分散到各个任务中。⑤学生学习由被动地接收老师传授知识过程变为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方法过程。⑥强调动手能力。一样的东西,自己看过一遍和亲自动手作过一遍是完全不同的效果,不主张用现成的实验套件,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板、选元件、焊接、调试、编程、写片等,全面了解单片机的开发过程。充分利用实验手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道德.单片机接口技术(C51版)[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2]谢维成,杨加国.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及C51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胡汉才.单片机原理及系统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41-42.
[4]李建忠.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5]潘新民.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