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绿色建筑是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其设计理念在环境日益恶化倡导节能环保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设计是建筑项目的灵魂,本文从绿色建筑的内涵入手,着重分析厘清相关的概念,探讨绿色节能技术的应用,从而更好地指导绿色建筑的设计。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节能技术
建筑设计环节是主导整个建筑项目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他对后续的建筑活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科技迅猛发展而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被逐渐引入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需求中来,要实现真正的绿色建筑设计,设计师不仅要革新观念,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指导自己的设计活动,还需要对最新的设计模式方法有全面地跨学科跨专业的掌握。
1 绿色建筑的内涵
近年来,绿色建筑的理念迅速兴起,其内涵和设计理念也不断扩充,然而,关于绿色建筑的内涵与定义,学界至今尚未形成完全一致的意见,但基本观点是大致相同的:在整个建筑使用寿命期内,绿色建筑消耗最少的资源与能源,对生态环境产生最小的影响,并能够为人类提供舒适健康的工作居住生活空间。
1.建筑与生态
针对我国人均资源相对匮乏,生产模式相对落后的现状,我国很早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尤其针对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并大力投入进行可再生资源的发展和利用。绿色建筑有效地贯彻实践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生态友好,循环利用资源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建筑与环境
建筑在设计上要适应融入其所在的周边环境,建筑的整体风格,、结构、外观等等都应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结合,使建筑成为整个环境中的和谐的有机的组成部分。绿色建筑正是顺应了这一思想的产物,它有有效地处理好了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和保护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遵循了生态平衡的法则,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再生,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的和谐共处。
3.建筑与节能
绿色建筑不同于以往的建筑,不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的混合体,它把建筑本身视作赋有生命的有机体,能够随着气温湿度风力光照等不同自然条件进行自我调节,以提供更加人性化和舒适的生活空间,同时能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以绿色建筑的外部围护结构为例,它就好像人体的皮肤一样,通过这层具有渗透性的外部结构,交换室内外的各种物质、能量,自由调节室内的湿度温度光照,保证了健康舒适的室内生存环境,同时,由于其环保的设计,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能源的消耗和由此产生的碳排放量。
2 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1.绿色建筑与持续发展
建筑是人类改造自然和适应环境的产物,建筑的过程本身就包含消耗各种资源,改变地理地貌,转化能量等过程,这些过程也将深远地影响着环境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人么很早就意识到了建筑过程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们为了尽量减少这种负面的效应,设计师们普遍在总体设计阶段就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如何使建筑陈伟一个整体运作的系统,这一系统能够同时兼具节约能耗和提高生存质量的功效。
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所倡导的“绿色”概念是生命活力以及自然生态的象征,它代表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统一的精神,能够直观地表达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绿色建筑的兴起和发展,更是顺应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要求和引入这种绿色设计理念的结果,是人类为更好地和自然和谐共生提出的积极解决办法,它也将必然成为未来建筑设计领域的主导趋势。
2.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是在反思传统建筑设计思想基础上提出的具有环境友好和节能减排要求的建筑理念,它对设计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方式和对跨学科知识的充分理解掌握等,与传统的建筑相比,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应当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关注建筑的整个使用寿命周期
建筑从最初的设计到建造、使用、改造已尽最后的拆除构成了其整个的使用寿命周期,关注建筑的整个使用寿命周期就意味着,在建筑的各个环节都要将节能环保舒适健康作为最重要的目的和考量标准,从设计规划阶段开始就应该充分考虑和利用环境因素,充分实现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到施工阶段就应该尽量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在试用阶段应该尽量为人们提供舒适低耗健康的生活空间,在拆除的过程中就应该考虑最大限度的资源回收利用和减少随环境的损害。
(2)适应环境,保护自然
绿色建筑的设计规划首先应当充分考察其周边的自然环境因素,建立完整的地形地貌、植被水体、光照风力等自然条件的数据资料,同时还应该认真考察周边的人文环境条件,如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等。在充分考虑了上述因素之后,结合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环境,在尽量保护环境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设计建造绿色建筑,使得建筑在风格规模功能上都与周边的环境实现协调一致,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周围环境达到增加舒适程度和减少能耗和污染的目的。
(3)綜合利用,舒适节能
绿色建筑的设计和管理,应当实现全面综合利用各种条件技术,达到资源优化组合配置的目的,从而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占有,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提供给使用者更加优美和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并最大限度地延长整个建筑的使用寿命从根本上达到节能环保和舒适健康的统一。
3 绿色建筑的节能技术应用
有效降低建筑能是绿色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的设计、建造、使用、改造规程中,通过采用先进的节能设备材料和技术工艺,达到整体降低能量消耗的目的,具体包括提高建筑物保温隔热的性能,提高空调制冷和采暖供热的能量利用率,提高整个建筑的污水处理净化能力,提高资源循环再生能力等等。
1.外部围护结构
建筑的外部围护结构的热学性能,直接影响了整个建筑的能耗大小和能源使用率的大小。众所周知,我国地域跨度广,各个地区气候差异季节差异都很大,因此外部围护家否应与所处的地理自然环境相适应。一般来说,在寒冷地区,外部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是决定能耗大小的重要指标,在墙体外加装具有强力保温作用的保温材料就变得脂粉必要。而在炎热的地区,又应当考虑到夏季隔热和冬季报端的双重需求来进行设计建造。
除此之外,外部围护结构光学性能也十分重要,在现代先注重,建筑外墙对于玻璃的使用率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外部围护结构不仅能够在太阳辐射较强的时候有效阻隔降低室内的辐射,从而达到降低室内温度,减少空调耗能的作用;还能在太阳辐射偏弱的时候有效增强室内的透光量,最大限度减少照明所消耗的能量和碳排放量,同时使室内更加明亮,增加工作生活的效率。
2.室内环境控制
室内环境控制包括利用太阳能、自然通风、空气处理等等。
其中空调采暖系统的技术应用最为重要,在大多数楼宇建筑中,空调采暖系统所产生的能耗占总能耗的50%以上,优化这一系统是整个节能减排的关键,目前,空调采暖系统基本都通过集散控制技术,是节能效率达到30%左右。
此外,绿色建筑还广泛利用太阳能,通过太阳能发电技术和太阳能热水系统为人们提供照明用电以及生活热水等,真正实现了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达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目的。
4 结语
绿色建筑的兴起和发展,给建筑设计与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观念山的革新,在给人们的生活工作提供了更加健康舒适的生存环境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减少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其可持续发展的前进十分美好,在全球化的语境之下,中国的绿色建筑发展也将对世界的经济环境问题的解决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龙惟定,建筑节能与建筑能效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参考文献:2005
[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节能技术
建筑设计环节是主导整个建筑项目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他对后续的建筑活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科技迅猛发展而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被逐渐引入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需求中来,要实现真正的绿色建筑设计,设计师不仅要革新观念,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指导自己的设计活动,还需要对最新的设计模式方法有全面地跨学科跨专业的掌握。
1 绿色建筑的内涵
近年来,绿色建筑的理念迅速兴起,其内涵和设计理念也不断扩充,然而,关于绿色建筑的内涵与定义,学界至今尚未形成完全一致的意见,但基本观点是大致相同的:在整个建筑使用寿命期内,绿色建筑消耗最少的资源与能源,对生态环境产生最小的影响,并能够为人类提供舒适健康的工作居住生活空间。
1.建筑与生态
针对我国人均资源相对匮乏,生产模式相对落后的现状,我国很早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尤其针对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并大力投入进行可再生资源的发展和利用。绿色建筑有效地贯彻实践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生态友好,循环利用资源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建筑与环境
建筑在设计上要适应融入其所在的周边环境,建筑的整体风格,、结构、外观等等都应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结合,使建筑成为整个环境中的和谐的有机的组成部分。绿色建筑正是顺应了这一思想的产物,它有有效地处理好了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和保护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遵循了生态平衡的法则,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再生,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的和谐共处。
3.建筑与节能
绿色建筑不同于以往的建筑,不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的混合体,它把建筑本身视作赋有生命的有机体,能够随着气温湿度风力光照等不同自然条件进行自我调节,以提供更加人性化和舒适的生活空间,同时能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以绿色建筑的外部围护结构为例,它就好像人体的皮肤一样,通过这层具有渗透性的外部结构,交换室内外的各种物质、能量,自由调节室内的湿度温度光照,保证了健康舒适的室内生存环境,同时,由于其环保的设计,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能源的消耗和由此产生的碳排放量。
2 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1.绿色建筑与持续发展
建筑是人类改造自然和适应环境的产物,建筑的过程本身就包含消耗各种资源,改变地理地貌,转化能量等过程,这些过程也将深远地影响着环境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人么很早就意识到了建筑过程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们为了尽量减少这种负面的效应,设计师们普遍在总体设计阶段就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如何使建筑陈伟一个整体运作的系统,这一系统能够同时兼具节约能耗和提高生存质量的功效。
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所倡导的“绿色”概念是生命活力以及自然生态的象征,它代表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统一的精神,能够直观地表达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绿色建筑的兴起和发展,更是顺应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要求和引入这种绿色设计理念的结果,是人类为更好地和自然和谐共生提出的积极解决办法,它也将必然成为未来建筑设计领域的主导趋势。
2.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是在反思传统建筑设计思想基础上提出的具有环境友好和节能减排要求的建筑理念,它对设计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方式和对跨学科知识的充分理解掌握等,与传统的建筑相比,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应当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关注建筑的整个使用寿命周期
建筑从最初的设计到建造、使用、改造已尽最后的拆除构成了其整个的使用寿命周期,关注建筑的整个使用寿命周期就意味着,在建筑的各个环节都要将节能环保舒适健康作为最重要的目的和考量标准,从设计规划阶段开始就应该充分考虑和利用环境因素,充分实现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到施工阶段就应该尽量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在试用阶段应该尽量为人们提供舒适低耗健康的生活空间,在拆除的过程中就应该考虑最大限度的资源回收利用和减少随环境的损害。
(2)适应环境,保护自然
绿色建筑的设计规划首先应当充分考察其周边的自然环境因素,建立完整的地形地貌、植被水体、光照风力等自然条件的数据资料,同时还应该认真考察周边的人文环境条件,如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等。在充分考虑了上述因素之后,结合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环境,在尽量保护环境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设计建造绿色建筑,使得建筑在风格规模功能上都与周边的环境实现协调一致,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周围环境达到增加舒适程度和减少能耗和污染的目的。
(3)綜合利用,舒适节能
绿色建筑的设计和管理,应当实现全面综合利用各种条件技术,达到资源优化组合配置的目的,从而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占有,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提供给使用者更加优美和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并最大限度地延长整个建筑的使用寿命从根本上达到节能环保和舒适健康的统一。
3 绿色建筑的节能技术应用
有效降低建筑能是绿色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的设计、建造、使用、改造规程中,通过采用先进的节能设备材料和技术工艺,达到整体降低能量消耗的目的,具体包括提高建筑物保温隔热的性能,提高空调制冷和采暖供热的能量利用率,提高整个建筑的污水处理净化能力,提高资源循环再生能力等等。
1.外部围护结构
建筑的外部围护结构的热学性能,直接影响了整个建筑的能耗大小和能源使用率的大小。众所周知,我国地域跨度广,各个地区气候差异季节差异都很大,因此外部围护家否应与所处的地理自然环境相适应。一般来说,在寒冷地区,外部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是决定能耗大小的重要指标,在墙体外加装具有强力保温作用的保温材料就变得脂粉必要。而在炎热的地区,又应当考虑到夏季隔热和冬季报端的双重需求来进行设计建造。
除此之外,外部围护结构光学性能也十分重要,在现代先注重,建筑外墙对于玻璃的使用率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外部围护结构不仅能够在太阳辐射较强的时候有效阻隔降低室内的辐射,从而达到降低室内温度,减少空调耗能的作用;还能在太阳辐射偏弱的时候有效增强室内的透光量,最大限度减少照明所消耗的能量和碳排放量,同时使室内更加明亮,增加工作生活的效率。
2.室内环境控制
室内环境控制包括利用太阳能、自然通风、空气处理等等。
其中空调采暖系统的技术应用最为重要,在大多数楼宇建筑中,空调采暖系统所产生的能耗占总能耗的50%以上,优化这一系统是整个节能减排的关键,目前,空调采暖系统基本都通过集散控制技术,是节能效率达到30%左右。
此外,绿色建筑还广泛利用太阳能,通过太阳能发电技术和太阳能热水系统为人们提供照明用电以及生活热水等,真正实现了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达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目的。
4 结语
绿色建筑的兴起和发展,给建筑设计与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观念山的革新,在给人们的生活工作提供了更加健康舒适的生存环境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减少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其可持续发展的前进十分美好,在全球化的语境之下,中国的绿色建筑发展也将对世界的经济环境问题的解决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龙惟定,建筑节能与建筑能效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参考文献:2005
[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