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交通建筑一体化、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进行了研究,强调了现代交通建筑换乘的便捷性和高效性的重要性,同时就现代交通建筑高效设计理念和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交通建筑;一体化;人性化;高效
0 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交通枢纽的建设对于一个城市的运转和发展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城市交通组织是将各种交通站点分布在城市的不同地段,现在,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传统交通站点独立设置的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近年来,随着地面、地下综台交通网络的形成.机场、铁路客运站、地铁、汽车站在空间组织、服务方式以及与城市交通的连接等诸多方面都趋于一体化、人性化的发展模式。
1 交通建筑趋于“一体化设计”的发展模式
城市结构的日益复杂与有限城市空间之间的矛盾,促使城市当中各个系统从各自为政的单独发展状态,演变为统筹分配有限城市空间,走一体化发展道路
交通工具数量的增长与新型交通方式的加入,改善了交通条件,提高了城市运转效率。这种数量上的增长,受到城市用地、城市空间的限制,达到一定程度就会遇到发展瓶颈,另一方面,交通与城市其它功能也存在合理比例,城市资源平衡分配给各个系统,而非单独向交通系统倾斜。因此,交通包含的各项设施在量上无法无限扩张,为了提高交通运行和换乘效率,必须从质而非量的角度入手,优化换乘体系结构,在既定条件下发挥系统最大功效。
交通换乘体系进入与城市的一体化整合发展阶段,可以看作是在交通换乘在立体化基础进一步发展与提高的阶段,通过对与交通换乘有关的城市空间进行优化,对交通换乘的硬件进行重组,对交通换乘的软件大力应用,在有限的空间范围之内,尽可能改善城市交通换乘条件。
交通站点及周边用地的一体化设计其核心精神是充分体现轨道交通建设与土地合理使用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的发展理念。
以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为例,作为一个以面向全国、服务“长三角”的超大型、世界级综合交通枢纽,虹桥枢纽日旅客吞吐量110万人次,集结了除水运以外的所有常規及最新的交通模式,是一个“轨、路、空”三位一体的超大型交通综合体。轨道交通包括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磁悬浮列车、地铁等各种轨道类交通;路面交通包括公交、长途、出租车、私家车等各种路面交通;航空交通为虹桥国际机场航空运输。各种交通工具在此集结停留,穿行于各自不同的标高层面,井然有序。所谓枢纽,其意义就体现为不同交通方式之间大量的中转换乘。经上海市交通研究所预测,在虹桥枢纽内完成的连接方式有64种可能,56种换乘。虹桥枢纽的建设集中了各类先进的交通模式,也集中了与之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化、综合配套设施的集约化、城市环境资源的集约化。设施高度集成,彼此换乘量便可集中在一个交通综合体中解决,消除了原本彼此间分散建设所带来的市内交通量,对改善城市环境做出了贡献,是上海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需要。
2 交通建筑越来越注重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在当代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尤其显得重要。这就要求设计者从人与建成环境的关系入手,将行为研究的知识结合到具体的建筑设计。因为一个成功的设计必须关心社会需求,建筑设计的质量不仅取决于设计者,更是取决于使用者。建筑设计应当比以往更加关注文化和社会因素对实质环境的影响。这一切促使整个建筑设计界重新审视建筑环境的本质并更深刻地理解使用者对建筑环境的需要。对于交通建筑设计而言,其基本的设计理念是为旅客营造舒适的场所,同时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渴望人际交流和情感上的共鸣,追求心理上的归属感和身份的认同。
在室内空间环境营造方面,主要的功能空间尽可能自然采光,从而获得较好的阳光,利于旅客和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内部空间、设备设施、空间尺度适宜,内部空间有序的过渡和适宜的尺度,不仅丰富了空间的层次、而且给人以明晰的条理性与简捷明快的导向性;在旅客的使用空间中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阻挡物,在主要的流程方面,为旅客提供无遮挡、通透视线的空间;积极采用新型材料,尊重人的尺度感及与大空间的比例关系,合理分隔装饰面上材料的模数,在建筑空间内部营造出人与环境、人与建筑相互沟通、理解的氛围;根据每个区域不同的功能需求,通过吊顶造型和灯光布置,为整个交通大厅提供充足、柔和的光线。通过不同部位的绿化设置,把大自然的景观加工提炼引入室内,为人工的建筑环境增添生机和活力,使室内空间自然化,充满生命和朝气。在细部处理和色彩运用方面,建筑与装饰有机结合,在营造一个通透而流畅的交通空间的同时,创造舒适、美丽、安全、实用的休息环境。
安全保障设施方面,在公共场合中妥善设置安全设施,确保建筑物的结构构件安全牢固;建筑物内部空间的细部处理,如楼梯踏步的尺度和坡度、窗扇的开启、栏杆高度设置、地面防滑等应使每个层次的使用人员处处感到安全、可靠、坦然,即便是弱势群体也能借助于相应的安全、可靠的辅助设施方便行动和得到良好的服务。
在旅客设施方面,需要使用的卫生间、公用电话、饮水器等布局与具体设置应以旅客的最方便使用来考虑,如卫生间设置物台等,为残疾人旅客设置专门的车位、信息地图、求助电话,问讯专用柜台、卫生间,公用电话等公共服务设施,均考虑方便残疾人的使用。最终达到对各类人群平等的人性化的设计要求。
3 交通建筑的高效性设计
城市交通建筑及其换乘体系是分层次、多类型的复杂系统,需要与其相适应的设计理念与方法作为设计指导。流程便捷高效是其本质需求。在出入交通设施的车道方面首先应遵循公交优先的原则,集中大流量交通工具的车道尽量靠近出入口,其次是大型交通建筑应尽量立体分层,形成多车道边的格局,增加车道容量,提高车流疏散的效率,其三是合理配置,优化组合,对车道长度、宽度及条数的确定,对不同车种停靠区域的布置,对人行道、中央隔离带宽度的设置,对内外车道边的连接方式等都要在高效的原则下进行综合设计。另外不论是楼前车道还是车库内的车道布置应主次分明,行车方向宜采用单向,避免尽端路和盲区,出入口位置要明显,易于寻找,便于到达。
交通建筑应紧凑布局,以减少旅客步行时间。无自动步道的步行距离应控制在300m以内,有自动步道的步行距离宜控制600m~750m以内,超过750m的步行换乘则考虑捷运或摆渡车。
交通建筑内的换乘大厅、通道、票务排队区、结合商业的空间所需要的宽度或空间有所差别,根据人流量、停留时间、空间尺度选择适宜的、相互匹配的尺寸,营造流畅的空间环境,避免阻塞和瓶颈。
交通建筑设计有其特殊性,通常是按照预测的既定容量和功能要求进行安排,但由于实际情况往往存在和预测以及设想不一致的情况,如由于客流的突发性增长、或功能模式的改变,设计时所确定的容量和功能,与最终的使用之间存在较多出入,难以协调匹配,造成使用后大拆大改。经济在发展、交通量在提高,使用功能在变化,如何超前地、预见性地确定功能和造型,适应未来的各种要求,是设计时亦需要考虑的。为此,交通建筑需要进行弹性设计,立足于今时,面向于后来,要有高度的灵活性,包括区域的分配,流程的安排、空间的容量等都要有适度的可调性,具有灵活扩展的可变性,以适应将来的变化,使设计具有发展性、营造有生命的建筑。
4 小结
交通枢纽是城市的重要节点,它在城市中的位置影响着城市主要人流交通的组织及其附属设施的配置,其体量与形象也折射出整个城市的风貌及地域文化特征。未来,人们对于交通建筑的期待将会更多元化,交通建筑也将更加融入城市生活之中,加强公共交通的发展,构建合理的城市化模式,设计高效快捷、人性化的交通建筑将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钫,刘奕.地域主义理念控制下的城市交通建筑实践—成都东客站综合交通枢纽道路客运场站设计[J].华中建筑,2012,(4)
[2]梁伟志.轨道交通建筑无障碍设计浅析[J].建筑设计管理,2011,(11)
[3]魏端端,林耕.大型交通建筑仿生设计初探[J].中外建筑,2011,(8)
[4]李传成,惠丝思.交通建筑一体化设计—盐城火车站、汽车站建筑设计[J].新建筑,2010,(6)
[5]朱晓琳.现代化交通建筑设计理念的变化及思考[J].建筑技艺,2009,(5)
关键词:交通建筑;一体化;人性化;高效
0 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交通枢纽的建设对于一个城市的运转和发展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城市交通组织是将各种交通站点分布在城市的不同地段,现在,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传统交通站点独立设置的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近年来,随着地面、地下综台交通网络的形成.机场、铁路客运站、地铁、汽车站在空间组织、服务方式以及与城市交通的连接等诸多方面都趋于一体化、人性化的发展模式。
1 交通建筑趋于“一体化设计”的发展模式
城市结构的日益复杂与有限城市空间之间的矛盾,促使城市当中各个系统从各自为政的单独发展状态,演变为统筹分配有限城市空间,走一体化发展道路
交通工具数量的增长与新型交通方式的加入,改善了交通条件,提高了城市运转效率。这种数量上的增长,受到城市用地、城市空间的限制,达到一定程度就会遇到发展瓶颈,另一方面,交通与城市其它功能也存在合理比例,城市资源平衡分配给各个系统,而非单独向交通系统倾斜。因此,交通包含的各项设施在量上无法无限扩张,为了提高交通运行和换乘效率,必须从质而非量的角度入手,优化换乘体系结构,在既定条件下发挥系统最大功效。
交通换乘体系进入与城市的一体化整合发展阶段,可以看作是在交通换乘在立体化基础进一步发展与提高的阶段,通过对与交通换乘有关的城市空间进行优化,对交通换乘的硬件进行重组,对交通换乘的软件大力应用,在有限的空间范围之内,尽可能改善城市交通换乘条件。
交通站点及周边用地的一体化设计其核心精神是充分体现轨道交通建设与土地合理使用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的发展理念。
以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为例,作为一个以面向全国、服务“长三角”的超大型、世界级综合交通枢纽,虹桥枢纽日旅客吞吐量110万人次,集结了除水运以外的所有常規及最新的交通模式,是一个“轨、路、空”三位一体的超大型交通综合体。轨道交通包括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磁悬浮列车、地铁等各种轨道类交通;路面交通包括公交、长途、出租车、私家车等各种路面交通;航空交通为虹桥国际机场航空运输。各种交通工具在此集结停留,穿行于各自不同的标高层面,井然有序。所谓枢纽,其意义就体现为不同交通方式之间大量的中转换乘。经上海市交通研究所预测,在虹桥枢纽内完成的连接方式有64种可能,56种换乘。虹桥枢纽的建设集中了各类先进的交通模式,也集中了与之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化、综合配套设施的集约化、城市环境资源的集约化。设施高度集成,彼此换乘量便可集中在一个交通综合体中解决,消除了原本彼此间分散建设所带来的市内交通量,对改善城市环境做出了贡献,是上海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需要。
2 交通建筑越来越注重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在当代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尤其显得重要。这就要求设计者从人与建成环境的关系入手,将行为研究的知识结合到具体的建筑设计。因为一个成功的设计必须关心社会需求,建筑设计的质量不仅取决于设计者,更是取决于使用者。建筑设计应当比以往更加关注文化和社会因素对实质环境的影响。这一切促使整个建筑设计界重新审视建筑环境的本质并更深刻地理解使用者对建筑环境的需要。对于交通建筑设计而言,其基本的设计理念是为旅客营造舒适的场所,同时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渴望人际交流和情感上的共鸣,追求心理上的归属感和身份的认同。
在室内空间环境营造方面,主要的功能空间尽可能自然采光,从而获得较好的阳光,利于旅客和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内部空间、设备设施、空间尺度适宜,内部空间有序的过渡和适宜的尺度,不仅丰富了空间的层次、而且给人以明晰的条理性与简捷明快的导向性;在旅客的使用空间中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阻挡物,在主要的流程方面,为旅客提供无遮挡、通透视线的空间;积极采用新型材料,尊重人的尺度感及与大空间的比例关系,合理分隔装饰面上材料的模数,在建筑空间内部营造出人与环境、人与建筑相互沟通、理解的氛围;根据每个区域不同的功能需求,通过吊顶造型和灯光布置,为整个交通大厅提供充足、柔和的光线。通过不同部位的绿化设置,把大自然的景观加工提炼引入室内,为人工的建筑环境增添生机和活力,使室内空间自然化,充满生命和朝气。在细部处理和色彩运用方面,建筑与装饰有机结合,在营造一个通透而流畅的交通空间的同时,创造舒适、美丽、安全、实用的休息环境。
安全保障设施方面,在公共场合中妥善设置安全设施,确保建筑物的结构构件安全牢固;建筑物内部空间的细部处理,如楼梯踏步的尺度和坡度、窗扇的开启、栏杆高度设置、地面防滑等应使每个层次的使用人员处处感到安全、可靠、坦然,即便是弱势群体也能借助于相应的安全、可靠的辅助设施方便行动和得到良好的服务。
在旅客设施方面,需要使用的卫生间、公用电话、饮水器等布局与具体设置应以旅客的最方便使用来考虑,如卫生间设置物台等,为残疾人旅客设置专门的车位、信息地图、求助电话,问讯专用柜台、卫生间,公用电话等公共服务设施,均考虑方便残疾人的使用。最终达到对各类人群平等的人性化的设计要求。
3 交通建筑的高效性设计
城市交通建筑及其换乘体系是分层次、多类型的复杂系统,需要与其相适应的设计理念与方法作为设计指导。流程便捷高效是其本质需求。在出入交通设施的车道方面首先应遵循公交优先的原则,集中大流量交通工具的车道尽量靠近出入口,其次是大型交通建筑应尽量立体分层,形成多车道边的格局,增加车道容量,提高车流疏散的效率,其三是合理配置,优化组合,对车道长度、宽度及条数的确定,对不同车种停靠区域的布置,对人行道、中央隔离带宽度的设置,对内外车道边的连接方式等都要在高效的原则下进行综合设计。另外不论是楼前车道还是车库内的车道布置应主次分明,行车方向宜采用单向,避免尽端路和盲区,出入口位置要明显,易于寻找,便于到达。
交通建筑应紧凑布局,以减少旅客步行时间。无自动步道的步行距离应控制在300m以内,有自动步道的步行距离宜控制600m~750m以内,超过750m的步行换乘则考虑捷运或摆渡车。
交通建筑内的换乘大厅、通道、票务排队区、结合商业的空间所需要的宽度或空间有所差别,根据人流量、停留时间、空间尺度选择适宜的、相互匹配的尺寸,营造流畅的空间环境,避免阻塞和瓶颈。
交通建筑设计有其特殊性,通常是按照预测的既定容量和功能要求进行安排,但由于实际情况往往存在和预测以及设想不一致的情况,如由于客流的突发性增长、或功能模式的改变,设计时所确定的容量和功能,与最终的使用之间存在较多出入,难以协调匹配,造成使用后大拆大改。经济在发展、交通量在提高,使用功能在变化,如何超前地、预见性地确定功能和造型,适应未来的各种要求,是设计时亦需要考虑的。为此,交通建筑需要进行弹性设计,立足于今时,面向于后来,要有高度的灵活性,包括区域的分配,流程的安排、空间的容量等都要有适度的可调性,具有灵活扩展的可变性,以适应将来的变化,使设计具有发展性、营造有生命的建筑。
4 小结
交通枢纽是城市的重要节点,它在城市中的位置影响着城市主要人流交通的组织及其附属设施的配置,其体量与形象也折射出整个城市的风貌及地域文化特征。未来,人们对于交通建筑的期待将会更多元化,交通建筑也将更加融入城市生活之中,加强公共交通的发展,构建合理的城市化模式,设计高效快捷、人性化的交通建筑将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钫,刘奕.地域主义理念控制下的城市交通建筑实践—成都东客站综合交通枢纽道路客运场站设计[J].华中建筑,2012,(4)
[2]梁伟志.轨道交通建筑无障碍设计浅析[J].建筑设计管理,2011,(11)
[3]魏端端,林耕.大型交通建筑仿生设计初探[J].中外建筑,2011,(8)
[4]李传成,惠丝思.交通建筑一体化设计—盐城火车站、汽车站建筑设计[J].新建筑,2010,(6)
[5]朱晓琳.现代化交通建筑设计理念的变化及思考[J].建筑技艺,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