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非语言符号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和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人际沟通过程中,非语言符号有时比语言符号包含更多的内在意义。本文从听损儿童康复的角度出发,结合实践经验针对听障儿童非语言行为表现及其康复策略进行论述。
中图分类号:G76文献标识码:A
1 缘由
人类在传播活动中使用的符号,一般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是以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既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们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非语言符号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的动作、眼神和表情等,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和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人际沟通过程中,非语言符号有时比语言符号包含更多的内在意义。有学者认为,人们在交往中,有声语言只能起到45%的作用,而55%的作用是通过非语言符号实现的。对于未产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婴幼儿或者听损儿童来说,这种非语言行为正是其表达信息,完成与他人交流,沟通的重要手段和媒介。如刚出生的婴儿会用哭声表达自己的意愿,可能是要求哺乳,也可能是要求调整位置等等;听损儿童也会高频率的使用身体的动作、表情、手势等告诉成人他们的需求。
然而,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训练机构为了防止非语言应用对语言能力发展的影响,而严禁听损儿童使用非语言进行交往的现象,甚至有些机构将其作为自己的心得进行交流。本文就听损儿童的非语言行为表现及其康复策略进行论述。
2 听损儿童非语言行为的表现
(1)需求:听损儿童习惯用“哭喊”表达自身的感受,如饥饿,身体不适等;用手指某一件物品表达索取。
(2)不满:当听损儿童的请求得不到满足时往往会转化为不满。哭闹不休,摔东西、踢人、打人,跺脚,拒绝要求等是听损儿童表达不满的常用表达方式。
(3)描述:听损儿童在经历了一些有趣的事情后,也会试图向成人描述这件事情。他们可能是出声的咿咿呀呀,或者不出声的指指点点,或者应用各种姿势和表情力求说得更贴切。
(4)疑问:当听损儿童对周围世界感到新奇、陌生时,常常会用迷惑不解的眼光向训练师和家长提出问题。
(5)回应:是听损儿童对成人的动作和表达产生的回答。比如:看到教师手中拿着食品,就跑到桌前坐下等待分食品;用摇头或摆手表示不知道、否定等。另完成指令和及时模仿也是听损儿童常用的回应方式。
3 听损儿童非语言交流的意义
听损儿童,是一个在听觉和语言方面都有着特殊需要的儿童。在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初级阶段,受听觉语言能力水平的限制,他们往往听不懂训练师的有声语言,也无法使用有声语言表达自己的信息。通常情况下,他们更喜欢使用非语言进行交流与沟通。有机构认为这种无声的非语言交流将会影响到听损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然而,事实上,笔者认为对于这个阶段的听损儿童来说,这种非语言交流方式应该远远要比有声语言交流方式更适用、更有效的多。一方面,这种非语言交流能够帮助听损儿童完成正常的交流活动和各项康复训练活动,从而帮助他们获取更多的信息,满足其成长发展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前期的非语言交流,可以帮助听损儿童习得正式交往过程中的目光接触、轮替等交往规则。另外,非语言交际的语言训息积累更是促进语言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语言形成与发展的前期准备。因此,非语言交流在听损儿童康复训练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
4 康复策略
4.1 充分肯定并努力理解听损儿童的非语言行为
大量的实践表明,良好的非语言交往能让听损儿童体会到与人交往的满足感、愉悦感和对训练师的信赖感。对于听损儿童来说,康复机构是个可怕、不安全的地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紧张的气氛,特殊的训练,新佩戴的助听设备等等一切都给给听损儿童带来不适应,使他们常常感到不安、焦虑和恐惧。因此,当一个听损儿童使用非语言向你进行表述时,如果不给予其任何答复,而反复强调要求用语言进行表达,这样极有可能会挫伤他与你交往的积极性,因为他会认为你没有“听”懂,或者不喜欢他的表达方式。在听力语言康复训练中,虽然我们始终强调要在交往中抓住孩子的需求进行语言的学习,但首先要尽可能保证孩子成功的交往以保护孩子的交往积极性,并且顾及到孩子语言发展的水平。相反,我们抓住时机,努力分辨听损儿童利用非语言性表达传递的信息,并给予其正确的回答,却能使得听损儿童感到愉悦和信赖,从而促进这种自发的交往需要将有意义的沟通进行下去。
因此,在训练中,应该重视听损儿童用非语言表达发出的各种信号,对于每一次表达的非语言信息训练师能够努力的去理解,并能在同一时间里用准确的可被理解的非语言进行回应,这一样一次次成功的沟通可以树立听损儿童继续交往的信心。
4.2 在非语言交往行为中伴随语言刺激,激发听损儿童学语动力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的一种形式,是人类最快、最有效的交流工具。对于儿童来说,通过语言活动,能够表达个体的情感和观点,同时也能够知晓他人的情感并能对他人的情感表达作出反应,达到友好相处的目的。因此,帮助听损儿童获得语言能力是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的重要任务。
行为主义者认为儿童语言行为的发展是需要大量的语言刺激,并在接受一定的语言刺激后,经过模仿、强化、练习与巩固而习得。儿童的语言理解先于语言表达。对于听损儿童来说,大量的语言刺激更为重要。因此,在与听损儿童进行非语言性交往过程中,训练师使用非语言符号进行表达的同时,应该给与其有声语言信号的刺激,而不只是非语言信号。应保证听障儿童在接受训练者的表达信号时,语言是动作的概括,动作是对语言的理解和说明。这样既达到帮助听损儿童完成交往活动,又能够让听损儿童明白沟通还有另一种方式,通过意义丰富而又极其简单的语言符号来实现,从而激发其主动学习有声语言。
4.3 抓住每一次非语言的表达,进行有声语言学习
对于学习语言的儿童来说,与他人沟通和交往的需要,是每一个儿童学习有声语言的动机。因此,听损儿童每一次非语言交往的尝试,都是对他进行语言教学的机会。比如,听损儿童想玩某一个玩具时,可能会用手指着这个玩具,并用眼神告诉你他的需要,这个时候就是教他语言表达的最好时机,我们可以先用语言表述该玩具的名称,然后再把模型给他,并适当的重复要求其进行简单模仿发音。初始,他们可能说得很模糊,也可能只是发出“啊啊”的音节,但是尽管这样,我们也要进行鼓励和表扬,因为这时已经有了模仿的意识。千万不能强迫要求其把每一个音位都说出来、说清楚;更不能有不满情绪,或者用手硬托起孩子的下巴,强迫他看你的口型,因为这样会引起孩子反感和惊恐,丧失学语热情。
因此,在康复训练中,我们应该充分抓住听损儿童每一次非语言表达机会,只有经过无数次的强化与尝试,才能帮助听损儿童习得语言。
5 结语
可见,非语言行为不仅是正常儿童前语言期的重要活动形式,也更加是听损儿童语言能力发展之前的一种重要的沟通和表达行为。因此,在听力语言康复训练中,训练师在发展听损儿童语言能力的同时,要重视听障儿童初期以非语言方式表达的各种信息,要尽力去理解,分辨听损儿童非语言表达的含义,并能善于运用非语言交往的手段和技巧与听损儿童进行交往;同时充分利用每一次与听损儿童进行非语言交流的机会激发其学语动机和兴趣,让听损儿童在交往中习得有声语言。
参考文献
[1]刀维洁.听障儿童康复教学教法.新华出版社,2004:20-23.
[2]闫顺玲.浅议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中的作用.卫生职业教育,2010:157-159.
[3]孙亚茹.非语言行为在儿科病人护理中的应用.医学信息,2010:182.
中图分类号:G76文献标识码:A
1 缘由
人类在传播活动中使用的符号,一般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是以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既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们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非语言符号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的动作、眼神和表情等,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和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人际沟通过程中,非语言符号有时比语言符号包含更多的内在意义。有学者认为,人们在交往中,有声语言只能起到45%的作用,而55%的作用是通过非语言符号实现的。对于未产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婴幼儿或者听损儿童来说,这种非语言行为正是其表达信息,完成与他人交流,沟通的重要手段和媒介。如刚出生的婴儿会用哭声表达自己的意愿,可能是要求哺乳,也可能是要求调整位置等等;听损儿童也会高频率的使用身体的动作、表情、手势等告诉成人他们的需求。
然而,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训练机构为了防止非语言应用对语言能力发展的影响,而严禁听损儿童使用非语言进行交往的现象,甚至有些机构将其作为自己的心得进行交流。本文就听损儿童的非语言行为表现及其康复策略进行论述。
2 听损儿童非语言行为的表现
(1)需求:听损儿童习惯用“哭喊”表达自身的感受,如饥饿,身体不适等;用手指某一件物品表达索取。
(2)不满:当听损儿童的请求得不到满足时往往会转化为不满。哭闹不休,摔东西、踢人、打人,跺脚,拒绝要求等是听损儿童表达不满的常用表达方式。
(3)描述:听损儿童在经历了一些有趣的事情后,也会试图向成人描述这件事情。他们可能是出声的咿咿呀呀,或者不出声的指指点点,或者应用各种姿势和表情力求说得更贴切。
(4)疑问:当听损儿童对周围世界感到新奇、陌生时,常常会用迷惑不解的眼光向训练师和家长提出问题。
(5)回应:是听损儿童对成人的动作和表达产生的回答。比如:看到教师手中拿着食品,就跑到桌前坐下等待分食品;用摇头或摆手表示不知道、否定等。另完成指令和及时模仿也是听损儿童常用的回应方式。
3 听损儿童非语言交流的意义
听损儿童,是一个在听觉和语言方面都有着特殊需要的儿童。在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初级阶段,受听觉语言能力水平的限制,他们往往听不懂训练师的有声语言,也无法使用有声语言表达自己的信息。通常情况下,他们更喜欢使用非语言进行交流与沟通。有机构认为这种无声的非语言交流将会影响到听损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然而,事实上,笔者认为对于这个阶段的听损儿童来说,这种非语言交流方式应该远远要比有声语言交流方式更适用、更有效的多。一方面,这种非语言交流能够帮助听损儿童完成正常的交流活动和各项康复训练活动,从而帮助他们获取更多的信息,满足其成长发展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前期的非语言交流,可以帮助听损儿童习得正式交往过程中的目光接触、轮替等交往规则。另外,非语言交际的语言训息积累更是促进语言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语言形成与发展的前期准备。因此,非语言交流在听损儿童康复训练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
4 康复策略
4.1 充分肯定并努力理解听损儿童的非语言行为
大量的实践表明,良好的非语言交往能让听损儿童体会到与人交往的满足感、愉悦感和对训练师的信赖感。对于听损儿童来说,康复机构是个可怕、不安全的地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紧张的气氛,特殊的训练,新佩戴的助听设备等等一切都给给听损儿童带来不适应,使他们常常感到不安、焦虑和恐惧。因此,当一个听损儿童使用非语言向你进行表述时,如果不给予其任何答复,而反复强调要求用语言进行表达,这样极有可能会挫伤他与你交往的积极性,因为他会认为你没有“听”懂,或者不喜欢他的表达方式。在听力语言康复训练中,虽然我们始终强调要在交往中抓住孩子的需求进行语言的学习,但首先要尽可能保证孩子成功的交往以保护孩子的交往积极性,并且顾及到孩子语言发展的水平。相反,我们抓住时机,努力分辨听损儿童利用非语言性表达传递的信息,并给予其正确的回答,却能使得听损儿童感到愉悦和信赖,从而促进这种自发的交往需要将有意义的沟通进行下去。
因此,在训练中,应该重视听损儿童用非语言表达发出的各种信号,对于每一次表达的非语言信息训练师能够努力的去理解,并能在同一时间里用准确的可被理解的非语言进行回应,这一样一次次成功的沟通可以树立听损儿童继续交往的信心。
4.2 在非语言交往行为中伴随语言刺激,激发听损儿童学语动力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的一种形式,是人类最快、最有效的交流工具。对于儿童来说,通过语言活动,能够表达个体的情感和观点,同时也能够知晓他人的情感并能对他人的情感表达作出反应,达到友好相处的目的。因此,帮助听损儿童获得语言能力是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的重要任务。
行为主义者认为儿童语言行为的发展是需要大量的语言刺激,并在接受一定的语言刺激后,经过模仿、强化、练习与巩固而习得。儿童的语言理解先于语言表达。对于听损儿童来说,大量的语言刺激更为重要。因此,在与听损儿童进行非语言性交往过程中,训练师使用非语言符号进行表达的同时,应该给与其有声语言信号的刺激,而不只是非语言信号。应保证听障儿童在接受训练者的表达信号时,语言是动作的概括,动作是对语言的理解和说明。这样既达到帮助听损儿童完成交往活动,又能够让听损儿童明白沟通还有另一种方式,通过意义丰富而又极其简单的语言符号来实现,从而激发其主动学习有声语言。
4.3 抓住每一次非语言的表达,进行有声语言学习
对于学习语言的儿童来说,与他人沟通和交往的需要,是每一个儿童学习有声语言的动机。因此,听损儿童每一次非语言交往的尝试,都是对他进行语言教学的机会。比如,听损儿童想玩某一个玩具时,可能会用手指着这个玩具,并用眼神告诉你他的需要,这个时候就是教他语言表达的最好时机,我们可以先用语言表述该玩具的名称,然后再把模型给他,并适当的重复要求其进行简单模仿发音。初始,他们可能说得很模糊,也可能只是发出“啊啊”的音节,但是尽管这样,我们也要进行鼓励和表扬,因为这时已经有了模仿的意识。千万不能强迫要求其把每一个音位都说出来、说清楚;更不能有不满情绪,或者用手硬托起孩子的下巴,强迫他看你的口型,因为这样会引起孩子反感和惊恐,丧失学语热情。
因此,在康复训练中,我们应该充分抓住听损儿童每一次非语言表达机会,只有经过无数次的强化与尝试,才能帮助听损儿童习得语言。
5 结语
可见,非语言行为不仅是正常儿童前语言期的重要活动形式,也更加是听损儿童语言能力发展之前的一种重要的沟通和表达行为。因此,在听力语言康复训练中,训练师在发展听损儿童语言能力的同时,要重视听障儿童初期以非语言方式表达的各种信息,要尽力去理解,分辨听损儿童非语言表达的含义,并能善于运用非语言交往的手段和技巧与听损儿童进行交往;同时充分利用每一次与听损儿童进行非语言交流的机会激发其学语动机和兴趣,让听损儿童在交往中习得有声语言。
参考文献
[1]刀维洁.听障儿童康复教学教法.新华出版社,2004:20-23.
[2]闫顺玲.浅议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中的作用.卫生职业教育,2010:157-159.
[3]孙亚茹.非语言行为在儿科病人护理中的应用.医学信息,201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