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得此“情”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nuq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人都说“至情《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1]《牡丹亭》题词里这段经典的话,成了千古爱情绝唱。当年《牡丹亭》成书出版,便有无数人为之伤心落泪,更有甚者伤心至死。“据载,‘当日娄江女子俞二娘,酷嗜其词,断肠而死’;扬州才女冯小青‘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扬州女子金凤钿读《牡丹亭》成癖抑郁而亡,临终嘱咐家人以《牡丹亭》陪葬;女伶商小伶在一次演出中唱到‘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个梅根相见’哀伤过度气绝台上。”[2]如此这般,可见仅在古代就有这样多情伤怀的女子,如今更是居多。白先勇先生将原著进行改编,联手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打造了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以来,在台湾、大陆、外国相继演出,都受到了极大的好评,观众的热情与欢迎更是不在话下。若非《牡丹亭》自身的魅力,岂能有这样的效果!
  阅览《牡丹亭》的相关研究资料,笔者发现大多的评论者都偏爱去分析论证汤显祖在《牡丹亭》里表现的“情”是怎样的“情”,一般说来,大家都是把“情”分为几种,然后分别分析阐述。如《至情牡丹亭》,写了“梦中结情、旷世奇情、无理有情、人世常情”[3]四种情。又如这“本体意义的‘情’及‘至情’的世界理想、自然意义的‘情’及‘一生爱好是天然’的个性呼吁、社会意义的‘情’及‘千般爱惜,万种温情’的自由情爱”的三重递进。[4]再如除了“至情”还写了“才情”的“奇和丽”[5]。类似的研究太多,却很少有人去分析汤显祖是如何通过《牡丹亭》将这些“情”表现出来的。换句话说,只研究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知道了效果与影响,却忘了说方法与手段。笔者认为关于此是可以提出并进行分析的。为什么《牡丹亭》里的“情”这么让我们感动让我们为之落泪伤怀呢,一般读者知道是“情”的丰富与深刻就好,而作为研究者就应该知道缘由,我们应该去探讨为什么会这样,而不仅仅只有“是什么”,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一一论述。
  
  一、悲甚于喜
  
  仅从悲喜剧界定上来说,就有各家观点。“郑振铎认为《牡丹亭》于喜气重重中闭幕,是一部离奇的喜剧。赵景深肯定《牡丹亭》是悲剧。尚永亮认为《牡丹亭》是一部兼悲剧、喜剧、趣剧和闹剧因素于一体的复合戏,全剧55出,前28出大体属于以喜衬悲的悲剧,后27出属于以悲衬喜的喜剧。叶长海则认为如果把这个剧本归为喜剧,则对剧本主人公的境遇、命运和性格发展趋势以及剧中许多戏剧场面的悲剧性效果难以解释;但如果把它归为悲剧,则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至少要削去剧本的一半,否则这个悲剧将缺乏应有的严肃性和统一性,因为它除了笼罩着一股悲剧的气氛以外,还充满着另一股喜剧的气氛。因而《牡丹亭》应是一部悲剧和喜剧糅合在一起的悲喜剧。”[6]笔者认为,尽管在《牡丹亭》里有一些喜剧的因素,但《牡丹亭》仍然是一个悲剧,彻彻底底的大悲剧。
  从理论上来区分悲喜剧,若是根据西方悲剧理论学说,则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有关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句的各个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7]西方戏剧也大抵采用了这一模式。至于中国戏剧,尤其是中国古典戏剧,其实是不符合亚里士多德这一定义的。因为中国古典戏剧有自己的一套叙事方式,正如中国古典小说一样,都有其本身特色的叙事结构,并非适用于西方理论。如果仅仅因为《牡丹亭》中的插科打诨与搞笑因子,就判定为兼含喜剧,那其实就太表面化了。有学者说“科诨是喜剧精神的体现,这还体现了剧作家对戏曲娱乐功能的重视,”[8]我不否认《牡丹亭》里插科打诨的喜剧因子,但“与西方悲剧强调的严肃性、崇高性相反,中国古典悲剧讲究苦乐相乘,悲喜交错,往往在关目的冷处插入丑、净插科打诨的戏剧性表演,加强悲剧的舞台效果,以乐衬悲,加深悲剧的思想深度。”[9]《牡丹亭》里的这些搞笑因子,不是为了告诉读者这兼有喜剧,而是为了衬托那个悲而特地加入文本中的。让人觉得这样一部悲剧里还有这些个科诨在,实则让人更觉悲悯。至于结尾的“大团圆”,实际上也是中国古典戏剧的一种传统。“我国戏曲悲剧的性质,通常取决于戏剧的高潮性质,而不是像西方悲剧那样取决于结局。”[10]所以这样貌似喜剧的结尾,并不能作为判定《牡丹亭》兼含喜剧的论据。它所反映的,只能是一种无奈的安慰。
  鉴定完《牡丹亭》的悲剧属性,再来谈其主题思想。明显的,既然这已经是一个悲剧,其思想就不可能不是悲的。在剧本第一出《汉宫春》词里,汤显祖便把剧情梗概告诉了我们,“杜宝黄堂,生丽娘小姐,爱踏春阳。感梦书生折柳,竟为情伤。写真留记,葬梅花道院凄凉。三年上,有梦梅柳子,于此赴高唐。果尔回生定配,赴临安取试,寇起睢淮扬。正把杜公围困,小姐惊惶。教柳郎行探,反遭疑激恼平章。风流况,施行正苦,报中状元郎。”[11]仅从这简单的叙述,很难看出有什么悲凉的故事。而真进入剧本文中,那才是为情所伤,为春而感啊!可怜那如花美眷的杜丽娘,身处深深闺阁,连自家后花园都不曾知晓。幸得春香发现,得以一游。“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12]游园而伤春,入梦而遇一男子。“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着湖山石边。和你把领扣松,衣带宽,袖稍儿揾著牙儿苫也,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13]被花神惊醒后,一直不忘梦中事儿,却死了。一美娇娃儿就这样自画写真遗像而葬了。而后的爱情,却是阴阳鬼人结合。得以复生而最终结为连理,算是全部结束。纵观这二人爱情发展,可怜的他们不能在现世里好好恋爱,却要借由阴间转换,死了又复生之后才有结果。多么可悲啊!无论从哪个角度,这都只能是一部悲剧的爱情故事,要不怎会有那么多有情女子读后伤怀甚而死者呢?!
  正因为它的悲,才显得它的“情”重,因为悲剧更能引起人的怜悯。如果这是一个喜剧,其主题思想是喜悦的,那带给读者的,或许就只有简单的开怀一笑罢了。能引起巨大感情宣泄的,才更能打动人,才知道那“情”深。
  
  二、情反于理
  
  关于这一点,主要从杜丽娘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她自身具有的这种双重性,实际上也就是汤显祖自己的心情写照。有学者说,他创作了《牡丹亭》,“实际上是换一种方式去奋争,追寻他心中的‘王国’,因而这个‘情’包含了三点——追求个性解放的自由之情、反对封建礼法束缚的愤激之情、反映市民生活情趣的市俗之情”。[14]汤显祖把他在现实中没能实现的梦想写入戏曲中,也算是圆了他心中的梦。那还有的,就直接说《牡丹亭》的主旨是“寄托政治理想、讽刺科考制度”[15]。究其原因,是因为“情”与“理”的对立,二者在斗争,“理”束缚着“情”,“情”要突破这个束缚。在此,我用的是“情反于理”。
  杜丽娘年方二八,才貌端研,聪慧过人,却被深锁闺阁,除了课女工也就是睡眠。连自家有恁个美丽的后花园都不知道,裙上绣一对鸳鸯就被母指责。请个先生来教书,挑来挑去也就是个删减了的《毛诗》。出身贵族之家,丽娘被父母管制,深受封建礼教束缚。可她毕竟也是位青春年少的女子,有自己的想法和心情。学《关雎》,丫头春香问先生陈最良为甚好好的求他被一句多嘴顶回。小姐则心里明白为甚陈最良不继续解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不可能将男女之事拿到台面上来讲的,更何况是先生在私塾上教书。丽娘嘴上没说,心里可忧愁的很啊。所以当春香告诉小姐有一后花园时,课一结束,她就迫不及待的问春香花园在哪里。可见,她希望走出闺阁,看看外面的春色如许。进而游园,赏过美景,丽娘“低首沉吟,‘天呵,春色恼人,信有之乎!常观诗词乐府,古之女子,因春感情,遇秋成恨,诚不谬矣。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昔日韩夫人得遇于郎,张生偶逢崔氏,曾有《题红记》《崔徽传》二书。此佳人才子,前以密约偷期,后皆得成秦晋。’又长叹‘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再哭‘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16]丽娘的这番感慨,就透露了她盼望有个“折桂之夫”,才不枉“虚度青春”!后来白日做梦,得与一男子交欢,在梦中满足了她的愿望。可惜梦醒后太过伤感,一病伤春而死了。到阴间后,幸得那判官查了婚姻簿,放丽娘出了枉死城,让她去寻夫见父母。丽娘鬼魂游游荡荡,找到了柳梦梅,发现他拿了她的春容自画又瞧见他的名字,不觉好苦也呵。但阴阳两间,鬼人幽媾。从梦中情变成阴阳情,进而得以还魂,变成人世情。这一路走来,杜丽娘为了自己的幸福不断追求,为了心中的理想而自由努力,从人变为鬼又还原为人。不顾封建礼教束缚,在抗争中与理搏斗。最终,通过汤显祖的笔下神功,得以美满的结局。
  在整个戏曲中,杜丽娘都在反抗,从闺塾到游园到闹殇到冥判到幽媾到冥誓到回生到圆驾。这都是为封建“理”所不能接受与容忍的。一个少女怎可以追求私欲,怎可以慕色而亡,怎可以寻夫还魂,怎可以私定终生!可杜丽娘都做到了。如果只有杜丽娘的“情”而没有当时“理”的压制,这些就显得不过如此了。杜丽娘大胆追求爱情、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叛逆者形象也就不复存在了。而如果“理”太重,“情”太少,“情”不足以反“理”,同样也没什么深意。那只是一部典型的封建教育读物,女子就要遵守三从四德好好地做个烈女。只有“情反于理”才是最好的表现手法,才能让读者知道杜丽娘这些行为的独特性,借着充斥在作品里的封建礼
  教,正好体现这“情”之艰难之不易。
  
  三、因梦而死死而复生
  
  这一点是《牡丹亭》最大的特色,杜丽娘因一梦伤春感怀而死了,后又还魂复生,与夫君结成美好婚姻。剧情结构安排之怪诞、奇异,是前所未有的。之前的《西厢记》也不过是红娘穿针引线,为张生和莺莺不断地创造机会,两个主人公都是在阳世为爱情努力,不曾涉及阴间。《牡丹亭》则缘起就是一个美丽的梦,赏完后花园如许的春色,不禁伤春自怜,哀叹虚度青春,犯困入梦。在梦里遇到了男子,并发生了美好的交欢。醒后丽娘恋恋不忘,无法自拔,一病不起竟至死了。就在冥判时,判官也说那是“谎也。世有一梦而亡之理?”[17]这样的开头,就给读者不一样的惊奇之感,被吸引着继续往下读。然后更有甚者,是的确有那么个柳梦梅书生感应到了丽娘的梦,而后赴高唐,与丽娘的鬼魂相遇,由此展开了人鬼之间的爱情。在冥誓之后,与石道姑姑商议后,乃使丽娘还生。向人间别画个葫芦重新做人了。此后的情节发展,其实没有什么太大的惊奇了。不过是杜宝不承认这个再生的丽娘是他女儿,也不承认柳梦梅是他女婿,最后得皇帝令而终结为夫妇。精华之处就是从第十出《惊梦》到第三十五出《回生》,这一段极度离奇的安排,极度动人。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三种手法,汤显祖把《牡丹亭》的“情”发挥到了极致,成就了如此经典的戏曲之作,而那如花美眷的杜丽娘也流芳百世了。
  
  注释:
  [1]汤显祖,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4月第1版 “作者题词”.
  [2]何小平,曾艳.牡丹亭,悲剧审美形态论,文教资料.2007年7月号上旬刊,第75页.
  [3]梁秀玲,至情牡丹亭——汤显祖《牡丹亭》赏析 《新疆教育学院院报》2007年9月第23卷第3期 第99-101页.
  [4]何姗,罗嗣亮 《牡丹亭》中“情”的多重意蕴 《兰州学刊》2006年第8期总第155期 第74-76页.
  [5]魏琳.“情”的颂歌——论《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 《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0月第5期总第68期 第129页.
  [6]同注[5],第73页
  [7]资料来源:http://www.dhbc.net/da talib/qikan/2005/2005_08/qikan.2005-08-0 4.4760009507
  [8]伍光辉.我本无心说笑话,谁知笑话逼人来——论《牡丹亭》的插科打诨艺术 《电影文学》2007年7月下半月 第81页
  [9]同注[8],第74页
  [10]同注[8],第74页
  [11]同注[8],第1页
  [12]同注[8],第53-54页
  [13]同注[8],第55页
  [14]朱小利.浅谈《牡丹亭》中“情”的丰富性 《四川戏剧》2006年第5期 第82页
  [15]李振中.怎一个“情”字了得——论《牡丹亭》主旨的多元性特征 《四川戏剧》2008年第1期 第29-30页
  [16]同注[15],第54页
  [17]同注[15],第135页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是扩大党内基层民主、保障党员民主、增强党的基层组织生机活力的客观需要。如何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探索和实践的新课题。   【关键词】党务公开;基层党组织;运行机制;基本途径    近年来,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1],到十七大“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
期刊
有人说音乐是流动的文字。同样,优美的文字也可以构成动人的乐章。而旋律和节奏可以通过大脑感应引发情绪反应。阅读与鉴赏又是读者借助语言的媒介同作者在思想感情上同悲共喜的再创造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较好地引入音乐,借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创设特定的氛围来引导、调节学生的情绪,往往会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激活其联想与想象的因子,进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
期刊
二十一世纪是科学与艺术结缘互补的世纪。一方面在广阔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学术背景下培养造就艺术人才,另一方面在浓郁的艺术氛围熏陶下培养造就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人才,两者和谐互补、相得益彰,既有利于人才智商、情商全面协调的发展,又有利于科学与艺术、大学与社会的和谐共进。综合性大学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艺术教育都有一定基础,能够发挥这一融合的优势,促进学科和学校的发展。    一、单一学科、单一专业发展的
期刊
在中外厂商竞争激烈的电脑市场,学生电脑市场因其所具有巨大市场潜力而被众多厂商和研究机构所重视。然而由于他们没有准确把握在校大学生电脑消费价值观念,使得厂商在进入这一市场时显得有些底气不足。因此本文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在消费者价值理论指导下,对大学生购买过程各个阶段所关注的消费者价值进行分析从而帮助企业在营销策略制定中能更好满足大学生价值需求。    一、消费者价值理论    Sheth,Newman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入,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被逐渐打破,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了外出务工。这种流动对传统的农村家庭劳作模式产生了冲击,出现了许多新的农民家庭模式和新的特殊群体。留守妇女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丈夫长期外出打工,妻子留守家庭,留守妇女肩负着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动和家庭抚养照料责任。但是由于智力与体力等多方面的局限,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困难重重,
期刊
一、文体与文体学    文体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为了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而选择的某种语言方式。文体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文体指文学文体,包括对作家创作风格的研究;广义的文体则包括各类文体,如公文体,广告文体,新闻报道文体,口语体,书面体等。  文体学( stylistics) 又译为“语体学”或“风格学”,是指对语言风格进行研究的学科,是介于语言学和文学理论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其研
期刊
一、CBI 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CB I 起源于二十世纪60年代末加拿大的浸入式教学法,含义为“内容教学手段”“内容本位教学”或“以内容为基础的教学。”近年来它受到了我国学者的关注,并且通过实验取得了成功范例。其教学模式主要有主题式( Theme Based Instruction) 、保护式( Sheltered Subject MatterInstruction) 、辅助式(Adjunc
期刊
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第二册第一单元的小说时,曾让学生尝试着自主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品味其妙处。令人意外的是,学生对于《祝福》的环境描写分析要准确细致一些,而对《边城》中的环境描写则感到无所适从,找不准方向,缺少一个依据;《祝福》环境描写的意蕴相对说来要明显一些,《边成》给人的感觉是比较散漫,似乎是闲来之笔,不知道根据什么来分析挖掘其内涵。学生存在这种困惑实际上是由于忽视了环境描写的目的,即暗
期刊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在高校中扮演的特殊角色,决定了这一队伍必须达到专业化。  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受到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多重影响。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高校辅导员建设工作,多次指示要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这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期刊
一、主位推进模式    (一)主位与述位:主位结构指的是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的结合体。最早提出主位和述位概念的是布拉格学派的马泰休斯。早在语篇语言学形成之前,马泰休斯在二十世纪30年代就功能角度研究信息在句子中的分布,用信息论的观点,修改了“主语”和“谓语”的提法,提出“主位”和“述位”。“主位”指的是已知事实或公认的事实,意为已知信息。句子的其余部分是“述位”,它包含了要传达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