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雨露与阳光让花儿绽放,爱心与教育让人间美丽。教育是全方位的,一切教育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音乐以自己天然的魅力渗透到生活是每一个细节。一句柔和的话语、一个有节奏的踏步、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心中的旋律,都会成为我们生活中变式的音乐。踏着新世纪的脚步,我们在迎接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未来世纪挑战的过程中奋力拼战,教育作为一种产业,肩负着神圣的使命。而作为教育领域里最基层的幼儿园,老师们在幼儿的教育引导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一切为了孩子”、“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适应能力”、“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思维力”、“让幼儿对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一切要在懵懂的幼儿当中实施,对老师们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
音乐教育作为人类美育的一种实施方式,在幼儿园教育工作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幼儿年龄偏小,各方面的能力都还没有发展起来,如果要对幼儿实施较深层次的教育影响只能是一种设想,而无法真正施行。但是,人类对于音乐的敏感却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所以通过音乐的影响达到教育幼儿的目的是一种较为可行的办法。
那么,如何才能让音乐教育在幼儿当中发挥作用呢?我觉得首先是要提起幼儿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兴奋感与成功感的结晶,是在老师的不断引导、启发、练习、创造、反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在音乐活动中,通过听、说、唱、做、想,把幼儿的简单情趣表现引向求知的乐趣之上,教育的目的就算达到了。那么怎样才能让音乐在儿童的成长中美好的存在并发挥音乐特有的作用?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在天性中成长,于无声处见本质
幼儿音乐教育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的灵活性,老师可以根据小集体中孩子发展的特点,适当选择教学内容,这就为老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很多便利。幼儿教育的成功与否在于教师音乐教育的内容选择是第一前提。针对幼儿好动但动作并不平稳、喜爱模仿但经验并不丰富等特点,我们在选择音乐内容时可以适当考虑那些易于表现的、旋律感、节奏感较强的作品,最大限度地感染幼儿,调动幼儿的情绪,吸引幼儿初步的注意力。这样,活动才能较好地继续下去。所有有声的音乐在于教师无声处的付出和教学的功底,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幼儿的心特点来悄无声息的做好教学前准备工作。
二、在情景中成长,于投入中见性灵
许卓娅教授提出的那样:“让儿童在追求把握感动了他们自己的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将其中的知识技能作为作品活生生的生命的一部分自然而然地及时把握。”为音乐作品创设一定的情景,将抽象的音乐形式以可听的、可视的、可说的、可演的形式展示给幼儿,有利于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而接受它。应尽可能多地选择与幼儿游戏、生活、学习相关的音乐作品,如《郊游》、《过家家》、《翘翘板》等;选择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卡通音乐,如《天线宝宝》、《卡通的歌》等;选择孩子们经常耳濡目染的本土化的音乐文化,如在福建,就可选用福建山歌、闽剧、畲族的竹竿舞、闽南的木偶及高甲戏等。例如:教《秋天》一歌时,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些大树,然后随着唱“秋天呀,秋天呀”,然后用黄色粉笔画出飘落的落叶,嘴里唱着“树叶到处飞也飞,树叶到处飞也飞”。这些看似简单的画面不但揭示了歌词的内容,也让幼儿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景象。也使幼儿在寓教寓乐中学会了歌曲。
三、在表演中成长,于体验中见实效
传统的幼儿音乐教育是一种“训练性”的教育,强调通过艰苦的学习与训练获得一定的技艺。先苦后甜、“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便是这种教育的写照。这种音乐教育从成人的视角出发,把孩子们纯粹快乐的艺术活动变成艰苦的学习和工作。“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则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教育,是幼儿人人愿意参与的,是在快乐的游戏与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感受音乐的美、享受参与音乐活动的乐趣并学习一些简单的音乐知识技巧的“愉悦性”教育。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老师最容易走的误区就是太强调自己是一位老师,于是在实施活动时,拼命地按照计划操控活动的发展,希望最大程度的达到教学目的,而在很多方面限制了幼儿,让幼儿的情感没能得到释放。其实,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老师完全可以将主动权交给幼儿,让幼儿充分体验音乐带来的欢乐感受。
四、在色彩中成长,于缤纷中见精彩
孩子天生就对颜色非常的敏感。给他们一些五颜六色的画笔、一张白纸,让孩子尽兴涂画,是他们最热衷的活动之一。如果在音乐教育中抓住了这一点,也能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变得轻松而多彩起来。一个音乐活动结束以后,孩子学会了一首歌曲,或者是一个舞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们不能停滞。给孩子连续的想象,延伸音乐的感染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而要达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赋予音乐以色彩。在学习歌曲《蛀牙虫》时,我先用简单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蛀牙虫凶恶的形象,帮助幼儿了解了该歌曲的内容,在唱第一遍的时候我给幼儿出示了一把牙刷,同时把歌词中“赶快刷刷你的小白牙”的动作表现的淋漓尽致。经过几次的练习后幼儿也不约而同的唱起了这首歌,这时我展示出了蛀牙虫的挂图,蛀牙虫可怕的形象使不少幼儿捂住了自己的小嘴巴,这次真实的表演吸引了幼儿的注意,不仅使幼儿学会了歌曲,而且在歌唱中学到了知识。
音乐教育作为人类美育的一种实施方式,在幼儿园教育工作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幼儿年龄偏小,各方面的能力都还没有发展起来,如果要对幼儿实施较深层次的教育影响只能是一种设想,而无法真正施行。但是,人类对于音乐的敏感却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所以通过音乐的影响达到教育幼儿的目的是一种较为可行的办法。
那么,如何才能让音乐教育在幼儿当中发挥作用呢?我觉得首先是要提起幼儿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兴奋感与成功感的结晶,是在老师的不断引导、启发、练习、创造、反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在音乐活动中,通过听、说、唱、做、想,把幼儿的简单情趣表现引向求知的乐趣之上,教育的目的就算达到了。那么怎样才能让音乐在儿童的成长中美好的存在并发挥音乐特有的作用?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在天性中成长,于无声处见本质
幼儿音乐教育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的灵活性,老师可以根据小集体中孩子发展的特点,适当选择教学内容,这就为老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很多便利。幼儿教育的成功与否在于教师音乐教育的内容选择是第一前提。针对幼儿好动但动作并不平稳、喜爱模仿但经验并不丰富等特点,我们在选择音乐内容时可以适当考虑那些易于表现的、旋律感、节奏感较强的作品,最大限度地感染幼儿,调动幼儿的情绪,吸引幼儿初步的注意力。这样,活动才能较好地继续下去。所有有声的音乐在于教师无声处的付出和教学的功底,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幼儿的心特点来悄无声息的做好教学前准备工作。
二、在情景中成长,于投入中见性灵
许卓娅教授提出的那样:“让儿童在追求把握感动了他们自己的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将其中的知识技能作为作品活生生的生命的一部分自然而然地及时把握。”为音乐作品创设一定的情景,将抽象的音乐形式以可听的、可视的、可说的、可演的形式展示给幼儿,有利于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而接受它。应尽可能多地选择与幼儿游戏、生活、学习相关的音乐作品,如《郊游》、《过家家》、《翘翘板》等;选择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卡通音乐,如《天线宝宝》、《卡通的歌》等;选择孩子们经常耳濡目染的本土化的音乐文化,如在福建,就可选用福建山歌、闽剧、畲族的竹竿舞、闽南的木偶及高甲戏等。例如:教《秋天》一歌时,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些大树,然后随着唱“秋天呀,秋天呀”,然后用黄色粉笔画出飘落的落叶,嘴里唱着“树叶到处飞也飞,树叶到处飞也飞”。这些看似简单的画面不但揭示了歌词的内容,也让幼儿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景象。也使幼儿在寓教寓乐中学会了歌曲。
三、在表演中成长,于体验中见实效
传统的幼儿音乐教育是一种“训练性”的教育,强调通过艰苦的学习与训练获得一定的技艺。先苦后甜、“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便是这种教育的写照。这种音乐教育从成人的视角出发,把孩子们纯粹快乐的艺术活动变成艰苦的学习和工作。“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则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教育,是幼儿人人愿意参与的,是在快乐的游戏与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感受音乐的美、享受参与音乐活动的乐趣并学习一些简单的音乐知识技巧的“愉悦性”教育。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老师最容易走的误区就是太强调自己是一位老师,于是在实施活动时,拼命地按照计划操控活动的发展,希望最大程度的达到教学目的,而在很多方面限制了幼儿,让幼儿的情感没能得到释放。其实,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老师完全可以将主动权交给幼儿,让幼儿充分体验音乐带来的欢乐感受。
四、在色彩中成长,于缤纷中见精彩
孩子天生就对颜色非常的敏感。给他们一些五颜六色的画笔、一张白纸,让孩子尽兴涂画,是他们最热衷的活动之一。如果在音乐教育中抓住了这一点,也能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变得轻松而多彩起来。一个音乐活动结束以后,孩子学会了一首歌曲,或者是一个舞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们不能停滞。给孩子连续的想象,延伸音乐的感染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而要达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赋予音乐以色彩。在学习歌曲《蛀牙虫》时,我先用简单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蛀牙虫凶恶的形象,帮助幼儿了解了该歌曲的内容,在唱第一遍的时候我给幼儿出示了一把牙刷,同时把歌词中“赶快刷刷你的小白牙”的动作表现的淋漓尽致。经过几次的练习后幼儿也不约而同的唱起了这首歌,这时我展示出了蛀牙虫的挂图,蛀牙虫可怕的形象使不少幼儿捂住了自己的小嘴巴,这次真实的表演吸引了幼儿的注意,不仅使幼儿学会了歌曲,而且在歌唱中学到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