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视角下的英语通用语》评介

来源 :外语教学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i7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国际语用学学者Istvan Kecskes继2013年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交互文化语用学》(Intercultural Pragmatics)一书后,又一本新著《语用学视角下的英语通用语》(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The Pragmatic Perspective)由剑桥大学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全书共10章,是涉及语用学及多语多文化研究等的交叉成果,重点关注英语通用语的交际思想、交际创造性、交互能力等方面,运用格赖斯语用学理论范式,系统阐述了英语通用语使用的语言观、交际观、交际能力表现以及意义等问题,揭示了通用语交际的语用特征及所出现的语用问题,对国际化背景下通用语使用与理解的研究具有重要启示.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日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因果范畴标记进行多语体的历时考察,探讨古代日语因果范畴标记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中汉文训读的透过效应.研究发现:1)日本平安时期的汉文训读体文本与同时期的和文体文本在因果范畴标记的使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2)差异产生的原因在于汉语源语通过训读产生的透过效应,它不仅体现在结构形式层面,还体现在语义用法层面;3)由汉文训读引发的语言特征会迁移至下一个时期的日语原创文本中,其透过效应在日语中具有阶段性.本研究进而认为汉文训读作为语言接触变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日语语言系统的形式化程度和语义
汉语完结情状未终结解读的来源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学者们一般基于汉语的特殊性对其进行解释,认为其语法体或词汇体系统有别于一些欧洲语言(如英语、法语).本文广泛考察了编码三种不同来源终结点的完结情状,平行对比汉语和法语母语者对不同类型完结情状语义的理解,得出如下结论:汉法完结情状在完整体语境中都存在表达终结解读和未终结解读的情况,且终结解读占优势.进一步的词汇语义分类表明,所考察的大部分汉法完结情状的语义都呈现出相似性,其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毁坏类完结情状和部分与属性变化相关的完结情状上.因此,不同于前人观点
在认知语言学框架内,转喻一般被视作一种认知工具和思维方式.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种重要理论,识解与转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转喻的运作机制涉及详略度、聚焦、凸显与视角等,同时转喻与西方修辞学中的“在场”概念也存在一定的关联.本文在梳理“在场”概念的基础上,基于识解与转喻之间的关系以及识解对在场的阐释,从识解的维度探究转喻的“在场”.研究表明,不同的识解方式影响不同的转喻选择,而不同的转喻选择会折射出不同的在场,体现出语篇构建者的特定意图.
为研究SPOC常态化背景下的学习效果及学习者对教学的评价,本文对自评的学习行为、客观在线学习行为与听力成绩的关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学习者对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持积极态度和较高评价;基于学习者自评的在线学习行为与听力成绩没有相关性.探究其原因后显示,教师在设计OER时,应考虑梯度性、创新性、挑战度,尽量满足不同水平的学习者的需求,且客观的在线学习行为对听力成绩有预测性.本研究结果可为相关外语课程的教学设计与研究提供参考.
概念迁移研究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内外均发表了不少论著.但在关于概念迁移的观点中仍存在前后矛盾、术语歧义等问题;仍缺少能揭示概念迁移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和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很多实证研究判断概念迁移的思路不科学,方法欠严谨.鉴于此,本文对前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批判性综述,肯定其贡献,指出其不足.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概念迁移的基本观点,提出了概念迁移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框架.
在日益密切的跨国交往以及逐渐成熟技术手段驱使下,翻译这一古老的人类实践活动在当今呈现出技术化转向的趋势.翻译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提升生产效率、规范质量管理、协调翻译合作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译者与翻译技术之间的“认知摩擦”问题.为此,本文从设计心理学视角出发对翻译技术中“认知摩擦”问题进行审视,在明确其成因的前提下,指出只有通过技术设计者、技术使用者和技术引进方的共同努力,才能使“认知摩擦”消解,并实现译者与翻译技术之间的良性互动.
古汉语辞书内容及体例的复杂性是其翻译难点,以《尔雅》英译为例,难点主要体现在近义字词辨析、训诂体例呈现、解经义旨传递等三个方面.文章翻译学的“义、体、气”三合之说,为解决上述难题提供了路径.基于此说,《尔雅》译文可用以下八种方法加以构建:汉语原文在场、被释汉字不译、汉英义素匹配、词源语义解析、注疏文本英译、训诂气韵呈现、典籍语境溯源、辞文义旨注释.基于这八种方法所构建出的英译文本,充分传递了汉语辞书在释义、体例、功能等方面的特点.
已有研究表明词汇复杂度具有多维性,且交际任务影响学习者的产出性词汇复杂度多维性的构成.但交际任务如何影响词汇复杂度的多维性,进而影响词汇指标对学习者语言能力的预测,现有研究并未做出针对性回答.本研究以不同水平学习者的大学英语四六级口头讨论为例,研究口头互动中词汇复杂度多维性维度的构成以及这些维度如何预测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言水平.研究发现:1)词汇复杂度具有多维性,但相比书面表达,在口头讨论任务中,词汇复杂度维度构成的重心逐渐向功能词倾斜;2)功能词具体程度、双词词频和搭配强度、实词具体程度、名词上下义关系
论元结构的句法研究历来是学者们探讨的热点话题.目前针对论元结构较为前沿的研究当属构式语法和生成语法,其中构式语法以Goldberg(1995,2006等)为代表,生成语法以Borer(2005a,b,2013等)为代表.然而,当前国内对于构式的研究还主要基于构式语法的范畴,而生成语法中的构式研究没有受到足够关注,其构式理念在汉语语言现象中的应用更显不足.胡旭辉撰写的《编码事件:功能结构和变异》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这些空白.本书由牛津大学出版社推出,不仅引入了新构式语法(主要是Borer的Exo-Skelet
期刊
1.引言rnBarreiro et al.(2011)指出“歧义”和“认知复杂性”(cognitive complexity)是自然语言加工过程中影响机器翻译产出的两大问题,要解决以上问题,除了技术的提升,更应改善机器翻译模型的运行机制.《翻译、人脑与电脑——神经语言学对机器翻译中歧义和复杂性问题的解决方案》一书是Springer出版社《机器翻译:技术与应用》系列丛书的第二部,于2018年6月出版.作者Bernard Scott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从事机器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带领团队研发了逻各斯机器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