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人类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工具,也是人类了解自己历史的工具。作为世界现存的历史最悠久的汉语言,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为根基,是一种文化底蕴异常深厚的语言,稳定性强,变化较少。新时期,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网络语言正严重冲击现代汉语言,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中小学生对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近些年,不少学生沉湎于互联网上交流,语文修养水平不尽如人意。即便是大学生,其语文修养和语文水平也有每况愈下的趋势。因此,科学地审视汉语言面临的严峻形势,公正地看待网络语言,客观地评价网络语言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冲击,积极地寻求对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网络语言流行已成趋势
2015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48.8%;手机网民5.94亿。其中,初中学历占比为36.5%,高中(含中专、技校)学历占比为30.5%,大学本科学历占比11.8%,网民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
从这组数据中不难看出: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电脑已逐渐深入到普通百姓家庭当中;在中国的网民中,中小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于是,伴随的便是网络语言的流行。网络语言其实就是用某些字母、数字和符号来表示自己的意思。由于网络的特点,网友之间几乎所有的交流都需要通过键盘输入来完成。基于需要快速输入的原因,网络语言的特点就是要快速、便于理解、沟通方便。如今,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已经越来越多的介入我们的生活,掌握和使用网络语言的人也越来越多,中小学生更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这样,不可避免地给中小学的语文教学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不少语文教师反映,他们在批改作文时常常看到“虾米”“GG”“哇塞”之类文字,这些不得不让人“皱起眉头猜测”的词语,使得教育工作者为学生不规范、不纯洁的用语深感忧虑。
网络语言的特点
网络语言的兴起,人们始料未及。笔者认为,网络语言流行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原因:
简单便捷,幽默诙谐 为节约时间和上网费用。用寥寥几个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就可将意思表达清楚了。于是,“MM(美女)”“GG(哥哥)”“88(拜拜)”“657(对不起)”等,成了网络常用语。
直观形象,随意性强 把符号作为汉字、英文字母、数字之后的第四种语言,运用到网络语言中,给人们的思维环境提供一个更开阔的视野。它可以传递微妙的感觉,使表达手段更丰富,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有时看见那惟妙惟肖的符号,会哑然失笑。
蔑视传统、崇尚创新 网友不仅主动地使用网络语言,而且积极创作网语。比如“大虾”是指网上高手,或乐于助人者。最早的形式据说是“大侠”,后改作“大虾”。这种写法,很能表现弓背于电脑前的网络高手形象,幽默、生动。
张扬个性以引起别人重视 要在网上脱颖而出,就必须与众不同。而使用风趣幽默、新奇生动的网络语言,往往能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自然很快成为许多学生的“新宠”,于是“MM”“菜鸟”“恐龙”“粉丝”……这些俏皮的网络语言一下子得到许多年轻人的认同。特别是近些年来,网络语言已经“跳”出了网络,频频在电视、广播、报刊亮相,也常在学生的日记、作文中现身。
掩饰个人身份、年龄、性别和语言习惯 互联网上没有身份、年龄、性别门槛。只要自己愿学或者心态年轻,就可以像年轻人一样“神侃”。
当然,和其他新鲜事物一样,网络语言的出现也注定引发争议。爱它的人,能说出一大堆的理由;而恨它的人,也言之凿凿,认为它不伦不类,不能登大雅之堂,对传统语言文字的纯洁性和规范性是一种戕害。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如今的小学生,从三年级起就开设了信息课,其实,有更多的孩子此前就已经接触电脑。上网聊天、游戏,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常态。到了小学高年级,则有更多的学生,打着上网查阅资料的幌子,堂而皇之地上网聊天、游戏。他们对于网络语言的运用已经得心应手,如果不加制止,不仅使许多学生无心学习,也对学生学习传统的正规语言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在孩子们看来,上网是一件很有吸引力的事情,网上的一切都很形象、新奇、刺激,而且在网上不用那么一本正经地交流,是他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自我解压、尽情宣泄的一种方式。再加上小孩子缺乏自控能力和辨别善恶的能力,来者不拒,有的学生开口“哇噻”,闭口“酷毙”,让人不知所云,甚至于有许多脏话、粗话成为他们的口头禅。更可怕的是,这些网络流行语已不时现身在学生的周记、作文,甚至班级墙报中。而对网络语言的影响,学校、家庭和社会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这是很令人担忧的。事实上,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已越来越凸现。
其一,中国文字博大精深,造就了许多优美的词句。有人提出:如此简单直接的网络语言,不就糟蹋了汉字的内涵和美感了吗?青少年正是接受教育的阶段,如果长期使用网络语言,会造成学生读、写、算等能力的相对下降,沉醉于与网络的交流,阅读书本时间相对缩短。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下降,并进而影响语言的运用能力,最终导致学生对阅读产生厌倦情绪。
其二,网络语言用词新潮,具有私密性——往往只在网民内部交流使用;用语简短、破碎,喜欢将精密的汉语分解开来,不依照传统的语法规范重新组合,显得别有心意却又不合规范。大量网络简语和专业术语的应用,使其词汇意义得以拓展和延伸,赋予词汇新的内涵。但在拓展词汇外延的同时,也引起了汉语结构的混乱。
其三,在段落处理上,他们往往不分段落或滥用段落;在标点符号使用上,不用、滥用或乱用;导致段落功能失效,语法功能混乱。
此外,根据调查表明:按照学习、娱乐、交友、聊天作为分类,学生上网的主要动机是以娱乐为主。而家庭买电脑主要是为了帮助孩子学习,老师对学生的上网态度也是希望孩子用于学习的比例最高。可以说,成人社会都是希望孩子通过网络加强学习,不落伍,但又不要沉溺其中,荒废学业。这与孩子们的兴趣不完全相符,这是一对矛盾。
客观、公正、理解、包容
网络语言的流行,导致学生母语修养的普遍下降,也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重视。很多人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深表忧心,甚至是责难频频。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性,作为“双刃剑”,网络语言也有利弊。作为一种充满争议的新鲜事物,也不必对它产生恐惧乃至排斥的心理。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已经来到人们的面前。这是时代的产物,新时代必须有新语言与之对应。网络语言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体现了新世纪的语言方向。任何社会上的语言创新、文体变革、符号新生,都是以人们暂时不习惯的变体,代替已经习以为常的正体。面对不懂,应是学习。网络语言的使用和流行,加上改革开放后语言环境的巨大变化,外来词的大量引进,使当代汉语面临着自“五四运动”以来最大最深刻的一次变革,我们应该积极呼唤迎接它的到来。
语言也存在“物竞天择”。不能否认,网络语言虽然给汉语言带来某些负面影响,但同时也给汉语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用公正、客观、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网络语言的影响,用平和、包容、理解的态度加以引导。既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不加甄别地全部拿来;而应始终保持冷静客观的头脑,及时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动,积极寻求对策。具体来讲,一是对过分依赖网络的学生进行个别教育,使他们能够正确利用网络所提供的条件为自己的学习服务。要求他们在借助网络进行学习的同时,进行一定量的必要的阅读、写作训练。网络学习与传统学习交叉使用,取长补短,以弥补网络学习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之不足。二是用行政、技术、法律等手段加强网络信息管理,实施推广“防火墙”技术,把外来的“文化糟粕”拒之门外,维护网络整洁、有序、高效的环境,加强网络语言的规范性、纯洁性,提高网上中文信息质量。三是加强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守护精神和深厚感情。
结束语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网络语言已经真切地走进了日常生活,也应该走进课堂。作为教师,如果能积极引导,趋利避害,那么,网络语言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肯定是有用的。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柯灵小学)
网络语言流行已成趋势
2015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48.8%;手机网民5.94亿。其中,初中学历占比为36.5%,高中(含中专、技校)学历占比为30.5%,大学本科学历占比11.8%,网民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
从这组数据中不难看出: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电脑已逐渐深入到普通百姓家庭当中;在中国的网民中,中小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于是,伴随的便是网络语言的流行。网络语言其实就是用某些字母、数字和符号来表示自己的意思。由于网络的特点,网友之间几乎所有的交流都需要通过键盘输入来完成。基于需要快速输入的原因,网络语言的特点就是要快速、便于理解、沟通方便。如今,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已经越来越多的介入我们的生活,掌握和使用网络语言的人也越来越多,中小学生更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这样,不可避免地给中小学的语文教学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不少语文教师反映,他们在批改作文时常常看到“虾米”“GG”“哇塞”之类文字,这些不得不让人“皱起眉头猜测”的词语,使得教育工作者为学生不规范、不纯洁的用语深感忧虑。
网络语言的特点
网络语言的兴起,人们始料未及。笔者认为,网络语言流行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原因:
简单便捷,幽默诙谐 为节约时间和上网费用。用寥寥几个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就可将意思表达清楚了。于是,“MM(美女)”“GG(哥哥)”“88(拜拜)”“657(对不起)”等,成了网络常用语。
直观形象,随意性强 把符号作为汉字、英文字母、数字之后的第四种语言,运用到网络语言中,给人们的思维环境提供一个更开阔的视野。它可以传递微妙的感觉,使表达手段更丰富,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有时看见那惟妙惟肖的符号,会哑然失笑。
蔑视传统、崇尚创新 网友不仅主动地使用网络语言,而且积极创作网语。比如“大虾”是指网上高手,或乐于助人者。最早的形式据说是“大侠”,后改作“大虾”。这种写法,很能表现弓背于电脑前的网络高手形象,幽默、生动。
张扬个性以引起别人重视 要在网上脱颖而出,就必须与众不同。而使用风趣幽默、新奇生动的网络语言,往往能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自然很快成为许多学生的“新宠”,于是“MM”“菜鸟”“恐龙”“粉丝”……这些俏皮的网络语言一下子得到许多年轻人的认同。特别是近些年来,网络语言已经“跳”出了网络,频频在电视、广播、报刊亮相,也常在学生的日记、作文中现身。
掩饰个人身份、年龄、性别和语言习惯 互联网上没有身份、年龄、性别门槛。只要自己愿学或者心态年轻,就可以像年轻人一样“神侃”。
当然,和其他新鲜事物一样,网络语言的出现也注定引发争议。爱它的人,能说出一大堆的理由;而恨它的人,也言之凿凿,认为它不伦不类,不能登大雅之堂,对传统语言文字的纯洁性和规范性是一种戕害。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如今的小学生,从三年级起就开设了信息课,其实,有更多的孩子此前就已经接触电脑。上网聊天、游戏,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常态。到了小学高年级,则有更多的学生,打着上网查阅资料的幌子,堂而皇之地上网聊天、游戏。他们对于网络语言的运用已经得心应手,如果不加制止,不仅使许多学生无心学习,也对学生学习传统的正规语言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在孩子们看来,上网是一件很有吸引力的事情,网上的一切都很形象、新奇、刺激,而且在网上不用那么一本正经地交流,是他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自我解压、尽情宣泄的一种方式。再加上小孩子缺乏自控能力和辨别善恶的能力,来者不拒,有的学生开口“哇噻”,闭口“酷毙”,让人不知所云,甚至于有许多脏话、粗话成为他们的口头禅。更可怕的是,这些网络流行语已不时现身在学生的周记、作文,甚至班级墙报中。而对网络语言的影响,学校、家庭和社会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这是很令人担忧的。事实上,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已越来越凸现。
其一,中国文字博大精深,造就了许多优美的词句。有人提出:如此简单直接的网络语言,不就糟蹋了汉字的内涵和美感了吗?青少年正是接受教育的阶段,如果长期使用网络语言,会造成学生读、写、算等能力的相对下降,沉醉于与网络的交流,阅读书本时间相对缩短。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下降,并进而影响语言的运用能力,最终导致学生对阅读产生厌倦情绪。
其二,网络语言用词新潮,具有私密性——往往只在网民内部交流使用;用语简短、破碎,喜欢将精密的汉语分解开来,不依照传统的语法规范重新组合,显得别有心意却又不合规范。大量网络简语和专业术语的应用,使其词汇意义得以拓展和延伸,赋予词汇新的内涵。但在拓展词汇外延的同时,也引起了汉语结构的混乱。
其三,在段落处理上,他们往往不分段落或滥用段落;在标点符号使用上,不用、滥用或乱用;导致段落功能失效,语法功能混乱。
此外,根据调查表明:按照学习、娱乐、交友、聊天作为分类,学生上网的主要动机是以娱乐为主。而家庭买电脑主要是为了帮助孩子学习,老师对学生的上网态度也是希望孩子用于学习的比例最高。可以说,成人社会都是希望孩子通过网络加强学习,不落伍,但又不要沉溺其中,荒废学业。这与孩子们的兴趣不完全相符,这是一对矛盾。
客观、公正、理解、包容
网络语言的流行,导致学生母语修养的普遍下降,也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重视。很多人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深表忧心,甚至是责难频频。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性,作为“双刃剑”,网络语言也有利弊。作为一种充满争议的新鲜事物,也不必对它产生恐惧乃至排斥的心理。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已经来到人们的面前。这是时代的产物,新时代必须有新语言与之对应。网络语言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体现了新世纪的语言方向。任何社会上的语言创新、文体变革、符号新生,都是以人们暂时不习惯的变体,代替已经习以为常的正体。面对不懂,应是学习。网络语言的使用和流行,加上改革开放后语言环境的巨大变化,外来词的大量引进,使当代汉语面临着自“五四运动”以来最大最深刻的一次变革,我们应该积极呼唤迎接它的到来。
语言也存在“物竞天择”。不能否认,网络语言虽然给汉语言带来某些负面影响,但同时也给汉语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用公正、客观、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网络语言的影响,用平和、包容、理解的态度加以引导。既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不加甄别地全部拿来;而应始终保持冷静客观的头脑,及时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动,积极寻求对策。具体来讲,一是对过分依赖网络的学生进行个别教育,使他们能够正确利用网络所提供的条件为自己的学习服务。要求他们在借助网络进行学习的同时,进行一定量的必要的阅读、写作训练。网络学习与传统学习交叉使用,取长补短,以弥补网络学习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之不足。二是用行政、技术、法律等手段加强网络信息管理,实施推广“防火墙”技术,把外来的“文化糟粕”拒之门外,维护网络整洁、有序、高效的环境,加强网络语言的规范性、纯洁性,提高网上中文信息质量。三是加强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守护精神和深厚感情。
结束语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网络语言已经真切地走进了日常生活,也应该走进课堂。作为教师,如果能积极引导,趋利避害,那么,网络语言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肯定是有用的。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柯灵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