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高考越来越倾向于考查能力,这抽象的能力培养使中学政治课不仅面临不断更新知识的挑战,重要的是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的考验,传统做法为提高能力,在高三阶段大搞题海战术,试图通过集中训练获得能力,但效果往往不佳。原因非常简单,能力内涵丰富,八种能力决非短时间内形成。因此很多老师主张:从高一开始把时政引入课堂。有人说,基础年级学习时政没用,高考时新闻都成旧闻了,殊不知,时政虽然过时但用时政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却留下来了。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分析、综合、归纳、评价等高层次的能力.基于上述思路,积极的进行了一系列培养能力的实践,从高考的效果来看,基本满意。现将一些做法总结如下:
一、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利用课堂教学有的放矢的引入时政
直到目前为止,政治课给人的印象始终是讲大道理、背死教条、死记硬背、枯燥无味。这里有历史原因、社会原因、也有我们政治课自己的原因,如果教学与学生实际相脱节,与学生认识水平相脱节,结果学生听起来必然索然无味。要使学生学有所获,知行统一,就必须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有目标的入时政。这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处理教材,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用精练的语言准确的传授基础知识,揭示知识内在联系,教会学生在体系中把握知识。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课本事例,恰当引入时政。从而使政治课教学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为了使引入的时政事例具有针对性,教师要注意博采,广泛选材,电视、广播、报纸、网络都是选材的常用信息渠道,要注意精挑细选、归类存档。一般来说这些材料最好是学生熟知的,别总搞独家报道。独家报道虽可以引一时之趣,却会使学生感觉到距离千里。因此应常从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经济半小时、生活、本市晚报等学生熟悉的材料中选择。学生常有“怎么我没有想到?”“原来个中竟有如此奥妙!”的感慨。渐渐也在日常生活中去寻找这种平凡中寓神奇的感觉,这种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政治课对生活的指导性,由此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和求知欲,并培养了良好兴趣下的自主学习精神。这比传授知识本身具有更大的意义。
二、在预习中引入时政,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本的精神,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预习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引导学生搞好预习,设置“预习通知单”,一般预习通知单的设置要讲究方法,否则预习变成了家庭作业,会使学生感到厌烦。根据教材合理设置问题,巧妙引入时政是设置预习通知单的关键。如讲到“纸币和通货膨胀”时可以设置这几个问题:(1)你手中有五圆假币,你会怎么办?这么做的原因?(2)若你父母明天都涨一级工资,你认为一定是好事吗?(3)物价是不是越低越好?
这样,从基础知识出发,小到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大到对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恰到好处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实践证明,学生希望得到这样的预习通知单,他们感到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未知世界在等着他们探索、发掘,而基础知识是采掘机。
三、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政治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往往造成“一言堂”的结果,为提高参与意识,应主张积极进行教学形式的改革。变政治课的“引人入睡”为“引人入胜”,使学生活中求获。具体的说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在日常教学中加强时政训练。
(1)知识点评。指在预习通知单的基础上,先让学生结合自己实际发表观点,列于副板书。然后,通过传授分析掌握新知识提高学生认识能力,课堂小结之后,请学生点评先列的观点,教师予以总结。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基本理论的目的性和趣味性,培养了,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下作业再设置拓展型的“学而用之”:你还能用这些知识分析那些现象?从而顺利完成知识迁移。
(2)时政快讯。政治课不仅要重视课内所学,还要不断开阔学生视野。如果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其结果是非但圣贤书没读明白,窗外事也一无所知,学生视野狭窄,能力低下可想而知。为此特设置了时政快讯栏目。时间一般是一周一次,但不确定,若重大事件发生时,甚至可以一天两次及时报道,组织者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内容可以是国内外大事也可以是班内或学校的新闻。期末评选出反映知识点、热点的最佳新闻和典型材料的报道,对报道事件及时准确、报道效果反映很好的通讯员予以奖励。时政快讯活跃了课堂气氛,开阔了学生视野,使学生树立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思想。
(3)自由论坛。我们常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在具体的操作中,由于课时所限、教学内容多的原因,真正让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并不多。因此,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了自由论坛栏目。在这个自由的时间里,学生就某个问题畅所欲言,或辩论、或演说、或私语,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论题的确立、会场的组织都是学生,教师是配角。回顾一下,曾有许多热点问题我们讨论过,以政治为主,也有别的方面的,如:家庭投资与股票、再就业、大学生不包分配,科学幻想、以及中学生早恋等,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合理评价他人的观点,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水平和能力,教师可以发表意见,但话不宜多,重引不重论,否则,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在自由论坛里,学生感到自己是生活的主人,主动发现问题,明是非、辨美丑,不经意中形成了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高层次的能力。
(4)课本剧。课本剧是指为强化教学内容,根据课本题材组织学生编演的舞台剧的一种活动形式。一般来说,语文课的小说单元、外语课的口语训练常采用这种形式。为提高政治课的参与意识,在立足政治教材的基础上,改进了这种形式以适合本学科教学的要求。具体作法是以教材知识点或某一社会热点为内容,借鉴成功电视栏目的形式如: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新闻调查等,由学生担任记者、主持人、嘉宾,编演案例。在讲解《税收及其基本特征》《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框题时,采取这种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小组为单位,评比出最佳主持人奖、最佳构思奖、最佳表演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强化了基础知识,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了全方面的素质。
实践证明,把以上多种教学形式灵活运用于课内、课外,彻底地改变了传统政治课给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探索,拓宽了视野,发展了能力,带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抓住时机,提前开设热点专题课
传统做法一般都是在高三下学期开设热点专题课,但由于学生以前很少接触时政,或知识零散,突然整整一本热点书都要在短时间消化,学生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都很大,知识接受效果差,更别说活学活用了。有人说,基础年级开设热点课实属浪费时间,到高考时热点都变冷点了,毫无意义。其实,我们讲哲学常说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应该明白,昨日的‘旧闻’和今天的新闻往往有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了解历史才能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更深层次的把握知识,更重要的是用知识分析实际的能力是决不会过时的。记得九六年至九九年设置了一些专题都没有白设,如:软着陆与宏观调控、国企改革、农村问题、亚洲金融危机、国际关系现状等,都很好的促进了九九高考的热点专题课。由于学生对事物的前因后果明了,理解新问题既深刻又轻松。节省了关键时期的学习时间,提高了复习效率。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统一考虑。常言道:“教无定法,教贵有法。”素质教育要求全方面的能力培养,实践证明,从基础年级引入时政教育,积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促进学生能力形成,体现了教改与考改的一致性,是提高政治课实效、完成政治课素质教育目标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利用课堂教学有的放矢的引入时政
直到目前为止,政治课给人的印象始终是讲大道理、背死教条、死记硬背、枯燥无味。这里有历史原因、社会原因、也有我们政治课自己的原因,如果教学与学生实际相脱节,与学生认识水平相脱节,结果学生听起来必然索然无味。要使学生学有所获,知行统一,就必须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有目标的入时政。这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处理教材,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用精练的语言准确的传授基础知识,揭示知识内在联系,教会学生在体系中把握知识。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课本事例,恰当引入时政。从而使政治课教学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为了使引入的时政事例具有针对性,教师要注意博采,广泛选材,电视、广播、报纸、网络都是选材的常用信息渠道,要注意精挑细选、归类存档。一般来说这些材料最好是学生熟知的,别总搞独家报道。独家报道虽可以引一时之趣,却会使学生感觉到距离千里。因此应常从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经济半小时、生活、本市晚报等学生熟悉的材料中选择。学生常有“怎么我没有想到?”“原来个中竟有如此奥妙!”的感慨。渐渐也在日常生活中去寻找这种平凡中寓神奇的感觉,这种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政治课对生活的指导性,由此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和求知欲,并培养了良好兴趣下的自主学习精神。这比传授知识本身具有更大的意义。
二、在预习中引入时政,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本的精神,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预习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引导学生搞好预习,设置“预习通知单”,一般预习通知单的设置要讲究方法,否则预习变成了家庭作业,会使学生感到厌烦。根据教材合理设置问题,巧妙引入时政是设置预习通知单的关键。如讲到“纸币和通货膨胀”时可以设置这几个问题:(1)你手中有五圆假币,你会怎么办?这么做的原因?(2)若你父母明天都涨一级工资,你认为一定是好事吗?(3)物价是不是越低越好?
这样,从基础知识出发,小到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大到对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恰到好处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实践证明,学生希望得到这样的预习通知单,他们感到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未知世界在等着他们探索、发掘,而基础知识是采掘机。
三、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政治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往往造成“一言堂”的结果,为提高参与意识,应主张积极进行教学形式的改革。变政治课的“引人入睡”为“引人入胜”,使学生活中求获。具体的说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在日常教学中加强时政训练。
(1)知识点评。指在预习通知单的基础上,先让学生结合自己实际发表观点,列于副板书。然后,通过传授分析掌握新知识提高学生认识能力,课堂小结之后,请学生点评先列的观点,教师予以总结。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基本理论的目的性和趣味性,培养了,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下作业再设置拓展型的“学而用之”:你还能用这些知识分析那些现象?从而顺利完成知识迁移。
(2)时政快讯。政治课不仅要重视课内所学,还要不断开阔学生视野。如果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其结果是非但圣贤书没读明白,窗外事也一无所知,学生视野狭窄,能力低下可想而知。为此特设置了时政快讯栏目。时间一般是一周一次,但不确定,若重大事件发生时,甚至可以一天两次及时报道,组织者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内容可以是国内外大事也可以是班内或学校的新闻。期末评选出反映知识点、热点的最佳新闻和典型材料的报道,对报道事件及时准确、报道效果反映很好的通讯员予以奖励。时政快讯活跃了课堂气氛,开阔了学生视野,使学生树立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思想。
(3)自由论坛。我们常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在具体的操作中,由于课时所限、教学内容多的原因,真正让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并不多。因此,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了自由论坛栏目。在这个自由的时间里,学生就某个问题畅所欲言,或辩论、或演说、或私语,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论题的确立、会场的组织都是学生,教师是配角。回顾一下,曾有许多热点问题我们讨论过,以政治为主,也有别的方面的,如:家庭投资与股票、再就业、大学生不包分配,科学幻想、以及中学生早恋等,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合理评价他人的观点,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水平和能力,教师可以发表意见,但话不宜多,重引不重论,否则,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在自由论坛里,学生感到自己是生活的主人,主动发现问题,明是非、辨美丑,不经意中形成了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高层次的能力。
(4)课本剧。课本剧是指为强化教学内容,根据课本题材组织学生编演的舞台剧的一种活动形式。一般来说,语文课的小说单元、外语课的口语训练常采用这种形式。为提高政治课的参与意识,在立足政治教材的基础上,改进了这种形式以适合本学科教学的要求。具体作法是以教材知识点或某一社会热点为内容,借鉴成功电视栏目的形式如: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新闻调查等,由学生担任记者、主持人、嘉宾,编演案例。在讲解《税收及其基本特征》《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框题时,采取这种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小组为单位,评比出最佳主持人奖、最佳构思奖、最佳表演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强化了基础知识,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了全方面的素质。
实践证明,把以上多种教学形式灵活运用于课内、课外,彻底地改变了传统政治课给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探索,拓宽了视野,发展了能力,带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抓住时机,提前开设热点专题课
传统做法一般都是在高三下学期开设热点专题课,但由于学生以前很少接触时政,或知识零散,突然整整一本热点书都要在短时间消化,学生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都很大,知识接受效果差,更别说活学活用了。有人说,基础年级开设热点课实属浪费时间,到高考时热点都变冷点了,毫无意义。其实,我们讲哲学常说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应该明白,昨日的‘旧闻’和今天的新闻往往有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了解历史才能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更深层次的把握知识,更重要的是用知识分析实际的能力是决不会过时的。记得九六年至九九年设置了一些专题都没有白设,如:软着陆与宏观调控、国企改革、农村问题、亚洲金融危机、国际关系现状等,都很好的促进了九九高考的热点专题课。由于学生对事物的前因后果明了,理解新问题既深刻又轻松。节省了关键时期的学习时间,提高了复习效率。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统一考虑。常言道:“教无定法,教贵有法。”素质教育要求全方面的能力培养,实践证明,从基础年级引入时政教育,积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促进学生能力形成,体现了教改与考改的一致性,是提高政治课实效、完成政治课素质教育目标的一种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