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阐述了操作欲望的含义及在实习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提出激发、维持和引导学生的操作欲望,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学习和训练的观点。
关键词:实习教学;心理因素;操作欲望
实习教学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构成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活动的总体。实习教学主要是借助学生个体活动形式进行的,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安排计划、演示和辅导练习上。与课堂教学形式的不同点是:学习者更多主动、具体、直接地参与学习活动。因此,这便决定了影响实习教学活动的心理因素更集中地体现在学习者身上。当然,无论哪一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都存在着师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某些心理因素同样也影响着实习教学活动。本文仅就实习教学活动特有的影响因素——操作欲望与大家进行讨论。
操作欲望的含义
操作欲望是个体主动探索环境以及主体同环境产生相互作用的一种心理需要倾向,它是学生在生产实习活动中求知欲的具体表现。其具体表现为:个体有一种通过操弄物件(如机器等)进行探索的强烈愿望和需求,它的产生不仅表现在注意范围缩小、思维指向单一,而且还表现在常常伴有某种程度的情绪冲动。学生在进行新课题的操作之前,那种“跃跃欲试”的情绪状态就是一种典型的表现。
操作欲望在职业培训中蕴含着深刻的意义。首先,操作欲望的唤起,一方面可以促使学习者以更积极的态度、饱满的情绪投入到训练中,但另一方面也可能由它所带来的认知或情绪上的干扰(冲动),使操作者难以进入正常的操作状态(导致某种蛮干)。其次,操作欲望的延续与维持不仅能推动该训练的成功完成,而且也是操作者的成功程度的客观标志之一。因为在培训中的屡屡失败,往往导致操作欲望的丧失。再次,操作欲望作为人的一种需要倾向,通过教育者的引导和塑造,升华为一种更稳定、更具有高层含义的动机,或者形成对工作、职业方面的更为积极的态度。而这一点对于培训者来说,则是更重要的。
操作欲望作为一种变量对实习教学的影响,是通过集中注意、强烈的情感、意志努力和对操作的积极准备状态而实现的,它所起到的作用犹如“催化剂”。虽然它不能直接影响操作技能及其形成,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确实为获得操作技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动机状态。
操作欲望的唤起
个体的操作欲望本无需他人唤起,就青少年而言更是如此。但就职业技术培训工作而言,我们把它作为一种推动训练顺利进行的动力因素来看待,在其指向性和强度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在多种操作训练的实习场地上,学生的操作欲望必须指向本专业、本课题,而且无论新课题还是熟悉的课题,学生操作欲望的强度基本保持一致,显然,这就不是靠学生自发产生的操作欲望可以达到的了。唤起学生操作欲望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一)在情境作用下的直接参与意识
当个体一旦意识到技能的学习关键在于直接参与时,操作欲望就有可能被唤起。当这种意识越清晰或越接近现实时,操作欲望也会越发强烈起来。例如,在理论课上讲锉削,学生很难产生什么操作欲望,但是当他们进入实习车间,身临其境时,其操作欲望油然而生。显然,这是在情境的作用下,参与意识不断发展的结果。
(二)通过操作可达到具体、真实、有标准的目标
有经验的实习指导教师都很清楚,在新课题演示之前,即学生对下一步将要做什么、怎样做还处于朦胧状态时,他们的操作欲望几乎很少有所显现,一旦演示过后,情况就不同了,那种“骚动”或“跃跃欲试”的情况便出现了。这是演示使他们得到了一个具体、真实且有标准的目标和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目标的吸引与未知之间的矛盾,正是此刻激发学生操作欲望的原因所在。因此,演示教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要精心设计。
(三)寻求实际的验证
实际观察表明,许多学生操作欲望的产生,往往是为了对理论进行实际的验证。他们要对教师所提供、所描述的情景、原理和概念进行实际“考查”,以尽早看到事实真相。因此,善于制造悬念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操作欲望。由此可知,学生操作欲望的产生并非完全自发的,它包含着有意识的认知成分。因此,以积极的态度唤起操作欲望也是教师的职责之一。
(四)寻求自我实现
寻求真正的自我实现将体现在个体社会化的全过程中,然而这个全过程是由若干个成就所组成。用这种观点去剖析学生的操作欲望,就会不难发现,操作欲望本身包含着人们对自我存在价值的探索成分,这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一件产品的制成,一种技能的获得,甚至一个简单动作的掌握,都立刻向操作者生动地展示了他所获得的成就,信心也会油然而生,显示了自我存在的价值。虽然有些学生并未清晰地意识到这点,但都曾深刻地体验过成功的喜悦或失败时的沮丧。因此,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在操作前澄清有关的概念、进行操作程序的介绍及有关的演示,这对激发和促进他们提高自我内驱力以及唤起操作欲望都是非常有益的。
操作欲望的维持
(一)操作的成效性
操作活功本身的成效将使操作者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将反过来影响操作者的操作欲望。因为操作欲望是引起积极操作的原因,又是操作的结果,操作欲望与操作的成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为因果。因此,我们在实习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这两方面的关系,利用二者的关系来维持、调节和升华个体的操作欲望。
(二)明确而具体的操作作业目标
作业目标是衡量操作活动成功与否和成就水平的客观依据,它对操作欲望起着强化作用。尤其是那些属于基本功训练的作业,除指出掌握这种技能的重要性以及与其他训练课题的关系之外,还必须明确而具体地指出全部练习的各个子目标,以避免单调的操作活动所带来的心理疲劳对操作欲望维持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三)唤起求知的好奇心
用吸引注意的材料进行气氛渲染,以引起探求操作奥妙的好奇心。例如,进行刃磨车刀课题的训练,不妨可以先介绍“刀具大王”的事迹,以激发学生对操作技术的探索欲望。
(四)安排适合于个体能力水平的作业
这样做的目的是尽可能避免失败或挫折。能力是掌握技能的基础,能力的个别差异是存在的。学生在学习上的失败往往是学习积极性不能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按照不同的能力水平安排不同难度的作业,恰恰是保护、维持和提高操作欲望的良好措施之一。
(五)不断修正和提出新的目标
这是对系列操作训练的要求。其目的在于使目标及时符合个体发展水平。它本身既是对个体在系列操作训练中过去成就的反馈,又是引起后继活动的刺激。
总之,操作欲望是影响实习教学活动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对学生技能的形成以及培养他们对学习和未来工作的积极态度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必须考虑到个体操作欲望的发展变化和个别差异,正确地引导他们的操作欲望,使他们能更自觉、更积极地进行学习和训练。
参考文献:
[1]刘德恩.职业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张爱卿.现代教育心理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李建国(1965—),男,安徽淮南人,安徽省机械工业学校讲师,安徽师范大学物电学院教育专业在读硕士。
(本文责任编辑:戴红)
关键词:实习教学;心理因素;操作欲望
实习教学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构成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活动的总体。实习教学主要是借助学生个体活动形式进行的,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安排计划、演示和辅导练习上。与课堂教学形式的不同点是:学习者更多主动、具体、直接地参与学习活动。因此,这便决定了影响实习教学活动的心理因素更集中地体现在学习者身上。当然,无论哪一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都存在着师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某些心理因素同样也影响着实习教学活动。本文仅就实习教学活动特有的影响因素——操作欲望与大家进行讨论。
操作欲望的含义
操作欲望是个体主动探索环境以及主体同环境产生相互作用的一种心理需要倾向,它是学生在生产实习活动中求知欲的具体表现。其具体表现为:个体有一种通过操弄物件(如机器等)进行探索的强烈愿望和需求,它的产生不仅表现在注意范围缩小、思维指向单一,而且还表现在常常伴有某种程度的情绪冲动。学生在进行新课题的操作之前,那种“跃跃欲试”的情绪状态就是一种典型的表现。
操作欲望在职业培训中蕴含着深刻的意义。首先,操作欲望的唤起,一方面可以促使学习者以更积极的态度、饱满的情绪投入到训练中,但另一方面也可能由它所带来的认知或情绪上的干扰(冲动),使操作者难以进入正常的操作状态(导致某种蛮干)。其次,操作欲望的延续与维持不仅能推动该训练的成功完成,而且也是操作者的成功程度的客观标志之一。因为在培训中的屡屡失败,往往导致操作欲望的丧失。再次,操作欲望作为人的一种需要倾向,通过教育者的引导和塑造,升华为一种更稳定、更具有高层含义的动机,或者形成对工作、职业方面的更为积极的态度。而这一点对于培训者来说,则是更重要的。
操作欲望作为一种变量对实习教学的影响,是通过集中注意、强烈的情感、意志努力和对操作的积极准备状态而实现的,它所起到的作用犹如“催化剂”。虽然它不能直接影响操作技能及其形成,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确实为获得操作技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动机状态。
操作欲望的唤起
个体的操作欲望本无需他人唤起,就青少年而言更是如此。但就职业技术培训工作而言,我们把它作为一种推动训练顺利进行的动力因素来看待,在其指向性和强度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在多种操作训练的实习场地上,学生的操作欲望必须指向本专业、本课题,而且无论新课题还是熟悉的课题,学生操作欲望的强度基本保持一致,显然,这就不是靠学生自发产生的操作欲望可以达到的了。唤起学生操作欲望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一)在情境作用下的直接参与意识
当个体一旦意识到技能的学习关键在于直接参与时,操作欲望就有可能被唤起。当这种意识越清晰或越接近现实时,操作欲望也会越发强烈起来。例如,在理论课上讲锉削,学生很难产生什么操作欲望,但是当他们进入实习车间,身临其境时,其操作欲望油然而生。显然,这是在情境的作用下,参与意识不断发展的结果。
(二)通过操作可达到具体、真实、有标准的目标
有经验的实习指导教师都很清楚,在新课题演示之前,即学生对下一步将要做什么、怎样做还处于朦胧状态时,他们的操作欲望几乎很少有所显现,一旦演示过后,情况就不同了,那种“骚动”或“跃跃欲试”的情况便出现了。这是演示使他们得到了一个具体、真实且有标准的目标和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目标的吸引与未知之间的矛盾,正是此刻激发学生操作欲望的原因所在。因此,演示教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要精心设计。
(三)寻求实际的验证
实际观察表明,许多学生操作欲望的产生,往往是为了对理论进行实际的验证。他们要对教师所提供、所描述的情景、原理和概念进行实际“考查”,以尽早看到事实真相。因此,善于制造悬念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操作欲望。由此可知,学生操作欲望的产生并非完全自发的,它包含着有意识的认知成分。因此,以积极的态度唤起操作欲望也是教师的职责之一。
(四)寻求自我实现
寻求真正的自我实现将体现在个体社会化的全过程中,然而这个全过程是由若干个成就所组成。用这种观点去剖析学生的操作欲望,就会不难发现,操作欲望本身包含着人们对自我存在价值的探索成分,这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一件产品的制成,一种技能的获得,甚至一个简单动作的掌握,都立刻向操作者生动地展示了他所获得的成就,信心也会油然而生,显示了自我存在的价值。虽然有些学生并未清晰地意识到这点,但都曾深刻地体验过成功的喜悦或失败时的沮丧。因此,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在操作前澄清有关的概念、进行操作程序的介绍及有关的演示,这对激发和促进他们提高自我内驱力以及唤起操作欲望都是非常有益的。
操作欲望的维持
(一)操作的成效性
操作活功本身的成效将使操作者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将反过来影响操作者的操作欲望。因为操作欲望是引起积极操作的原因,又是操作的结果,操作欲望与操作的成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为因果。因此,我们在实习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这两方面的关系,利用二者的关系来维持、调节和升华个体的操作欲望。
(二)明确而具体的操作作业目标
作业目标是衡量操作活动成功与否和成就水平的客观依据,它对操作欲望起着强化作用。尤其是那些属于基本功训练的作业,除指出掌握这种技能的重要性以及与其他训练课题的关系之外,还必须明确而具体地指出全部练习的各个子目标,以避免单调的操作活动所带来的心理疲劳对操作欲望维持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三)唤起求知的好奇心
用吸引注意的材料进行气氛渲染,以引起探求操作奥妙的好奇心。例如,进行刃磨车刀课题的训练,不妨可以先介绍“刀具大王”的事迹,以激发学生对操作技术的探索欲望。
(四)安排适合于个体能力水平的作业
这样做的目的是尽可能避免失败或挫折。能力是掌握技能的基础,能力的个别差异是存在的。学生在学习上的失败往往是学习积极性不能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按照不同的能力水平安排不同难度的作业,恰恰是保护、维持和提高操作欲望的良好措施之一。
(五)不断修正和提出新的目标
这是对系列操作训练的要求。其目的在于使目标及时符合个体发展水平。它本身既是对个体在系列操作训练中过去成就的反馈,又是引起后继活动的刺激。
总之,操作欲望是影响实习教学活动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对学生技能的形成以及培养他们对学习和未来工作的积极态度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必须考虑到个体操作欲望的发展变化和个别差异,正确地引导他们的操作欲望,使他们能更自觉、更积极地进行学习和训练。
参考文献:
[1]刘德恩.职业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张爱卿.现代教育心理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李建国(1965—),男,安徽淮南人,安徽省机械工业学校讲师,安徽师范大学物电学院教育专业在读硕士。
(本文责任编辑:戴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