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达到增强数学教学效果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有效的方法是“问题教学法”,问题的灵活设计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身体力行地讨论,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程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初中数学 问题教学 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具有特殊的学科特点——知識点细化,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最能反映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数学知识要通过数学问题反映,数学问题要通过数学思想利用数学知识展示。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中心,数学思想是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通过人们意识反映,是思维活动产生的。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文就问题教学法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1 3 X”式问题教学模式
“1”指在课堂教学模式中,自始至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备课中,要求学生完成三道书面作业,在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中,必须渗透教师讲、学生练习的模式,小组之间进行互动,在同学们的亲自感知中练习一遍,很自然避免同学们抄袭作业、完成任务的陋习。
“3”指自主、合作、探究,课堂上设计的问题遵循由简到难、由易到繁的原则。每节课的知识点要细化到问题中,对于问题的设置,简单的自己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积极性;稍有难度的同桌之间合作解决,提高边缘生的能力;对于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小组之间共同探究,让同学们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重视尖子生的培养,让他们上讲台演示探究结果。
“X”指形式多样的变式训练,每节课我坚持至少留给学生十分钟时间安安静静的进行练习,练习题的设计不超过五道,其中有一道题是有难度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再啰嗦,静静等待,然后让同学们展示变式训练的结果,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二、依托问题,激活课堂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完善自己的思维结构、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目前检验数学学习效果仍旧以解决书面问题为主,高效课堂需要加强解题技能训练,让学生做一题、会一题、通一片,达到此目的的重要途径是依托问题、激活课堂。
例:如图,BO、CO分别平分∠ABC和∠ACB。
①若∠A=60°,求∠BOC的度数。
②若∠A=100°或120°,求∠BOC分别是多少度?
③由①和②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当∠A的度数发生变化时,你的结论仍然成立吗?
(本题第①小题的解题思路很关键,显然∠BOC=180°-(∠OBC ∠OCB)=180°-1∕2(∠ABC ∠ACB)=180°-1∕2(180°-∠A)=180°-1∕2(180°-60°)=180°-60°=120°,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第二小题的解题思路并得出答案:∠BOC=180°-1∕2(180°-100°)=180°-40°=140°,同样当∠A=120°时为150°,根据学生的计算过程,让同学们自主合作探究第三小题的答案,并请学生自己验证所发现的规律,调动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老师进一步做好变式训练:如当∠A=40°时,∠BOC的度数是多少?以此类推。这样就可以借助问题激活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例题设计“生活化”,体会“生活数学化”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石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生活与数学之间联系的精彩描述,我们在课堂上讲述的精彩问题无一例外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时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让例题设计“生活化”,使学生的生活“数学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实现数学服务于生活的重要价值,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勇气。
在一元一次方程应用中,有这样一道生活味很浓的问题:“某商贩在一次买卖中,同时卖出两件上衣,每件都以135元出售,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本25%,在这次买卖中,该商贩的盈亏情况是赚了,亏了,还是不赚不亏?”学生的答案很可能是不赚也不亏,此时老师要提醒学生关键是搞清楚在什么基础上赚或亏,必须搞清楚两件衣服的成本价,求成本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设第一件的成本为X元,则有X 25%X=135,则有X=108。同理让学生解出另一件的成本为180元,两件衣服的成本价为288元,共卖了270元,显然亏了18元,这时学生恍然大悟,让学生在亲自经历后体会到生活中数学的价值。
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数形结合”的问题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的定位非常重要,弄明白是重在让学生体会知识,还是教师倾心传授知识。新课标提倡教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反对一言堂,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方法,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按照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需要建立在学生基础水平之上,学生能够自主解决,或借助几何图形完成。初中数学知识中存在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点,教师应采取合适方法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从而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问题。
七年级接触简单的几何图形,在学习线段和角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如下图:
图中分别包含多少条线段和几个角,如果用传统方法,数着数着很容易会出错,甚至出现与教师答案不统一而互相争执的情况。相反,如果教师告诉学生解题方法,把每段间隔都标上数字,然后相加得出的结果便是正确答案。又如“一段时间后,时针和分针的夹角是多少度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利用钟表盘进行形象讲解:时针每小时(即60分钟)走30度,那么每分钟走多少度?同学们能够很容易求出0.5度。接着让同学们按照相似的思路,求出分针每分钟所走的度数,然后用分针走的角度减去时针走的角度即可。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如在反比例函数图像上一点P,过该点做X轴(或Y轴)的垂线,垂足为A,则三角形OPA的面积为多少等。面对这些问题,运用数形结合方法可使问题迎刃而解,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问题,而问题设计离不开生活,生活处处皆数学。问题教学法成为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先进教学方法,应该进一步尝试和推广。
本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2015年度课题《“问题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批准号[GS[2015]GHB0783课题研究成果]。
关键词: 初中数学 问题教学 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具有特殊的学科特点——知識点细化,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最能反映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数学知识要通过数学问题反映,数学问题要通过数学思想利用数学知识展示。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中心,数学思想是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通过人们意识反映,是思维活动产生的。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文就问题教学法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1 3 X”式问题教学模式
“1”指在课堂教学模式中,自始至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备课中,要求学生完成三道书面作业,在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中,必须渗透教师讲、学生练习的模式,小组之间进行互动,在同学们的亲自感知中练习一遍,很自然避免同学们抄袭作业、完成任务的陋习。
“3”指自主、合作、探究,课堂上设计的问题遵循由简到难、由易到繁的原则。每节课的知识点要细化到问题中,对于问题的设置,简单的自己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积极性;稍有难度的同桌之间合作解决,提高边缘生的能力;对于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小组之间共同探究,让同学们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重视尖子生的培养,让他们上讲台演示探究结果。
“X”指形式多样的变式训练,每节课我坚持至少留给学生十分钟时间安安静静的进行练习,练习题的设计不超过五道,其中有一道题是有难度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再啰嗦,静静等待,然后让同学们展示变式训练的结果,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二、依托问题,激活课堂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完善自己的思维结构、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目前检验数学学习效果仍旧以解决书面问题为主,高效课堂需要加强解题技能训练,让学生做一题、会一题、通一片,达到此目的的重要途径是依托问题、激活课堂。
例:如图,BO、CO分别平分∠ABC和∠ACB。
①若∠A=60°,求∠BOC的度数。
②若∠A=100°或120°,求∠BOC分别是多少度?
③由①和②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当∠A的度数发生变化时,你的结论仍然成立吗?
(本题第①小题的解题思路很关键,显然∠BOC=180°-(∠OBC ∠OCB)=180°-1∕2(∠ABC ∠ACB)=180°-1∕2(180°-∠A)=180°-1∕2(180°-60°)=180°-60°=120°,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第二小题的解题思路并得出答案:∠BOC=180°-1∕2(180°-100°)=180°-40°=140°,同样当∠A=120°时为150°,根据学生的计算过程,让同学们自主合作探究第三小题的答案,并请学生自己验证所发现的规律,调动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老师进一步做好变式训练:如当∠A=40°时,∠BOC的度数是多少?以此类推。这样就可以借助问题激活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例题设计“生活化”,体会“生活数学化”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石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生活与数学之间联系的精彩描述,我们在课堂上讲述的精彩问题无一例外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时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让例题设计“生活化”,使学生的生活“数学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实现数学服务于生活的重要价值,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勇气。
在一元一次方程应用中,有这样一道生活味很浓的问题:“某商贩在一次买卖中,同时卖出两件上衣,每件都以135元出售,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本25%,在这次买卖中,该商贩的盈亏情况是赚了,亏了,还是不赚不亏?”学生的答案很可能是不赚也不亏,此时老师要提醒学生关键是搞清楚在什么基础上赚或亏,必须搞清楚两件衣服的成本价,求成本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设第一件的成本为X元,则有X 25%X=135,则有X=108。同理让学生解出另一件的成本为180元,两件衣服的成本价为288元,共卖了270元,显然亏了18元,这时学生恍然大悟,让学生在亲自经历后体会到生活中数学的价值。
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数形结合”的问题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的定位非常重要,弄明白是重在让学生体会知识,还是教师倾心传授知识。新课标提倡教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反对一言堂,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方法,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按照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需要建立在学生基础水平之上,学生能够自主解决,或借助几何图形完成。初中数学知识中存在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点,教师应采取合适方法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从而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问题。
七年级接触简单的几何图形,在学习线段和角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如下图:
图中分别包含多少条线段和几个角,如果用传统方法,数着数着很容易会出错,甚至出现与教师答案不统一而互相争执的情况。相反,如果教师告诉学生解题方法,把每段间隔都标上数字,然后相加得出的结果便是正确答案。又如“一段时间后,时针和分针的夹角是多少度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利用钟表盘进行形象讲解:时针每小时(即60分钟)走30度,那么每分钟走多少度?同学们能够很容易求出0.5度。接着让同学们按照相似的思路,求出分针每分钟所走的度数,然后用分针走的角度减去时针走的角度即可。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如在反比例函数图像上一点P,过该点做X轴(或Y轴)的垂线,垂足为A,则三角形OPA的面积为多少等。面对这些问题,运用数形结合方法可使问题迎刃而解,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问题,而问题设计离不开生活,生活处处皆数学。问题教学法成为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先进教学方法,应该进一步尝试和推广。
本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2015年度课题《“问题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批准号[GS[2015]GHB0783课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