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书记不仅要以决战决胜的勇气“肯干”,还要以百战不挠的韧劲“苦干”,更要以多谋善断的智慧“巧干”。
2016年7月,张全财被通化县委组织部选派至西江镇岔信村任第一书记。2021年6月28日,他被评为吉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5年间,张全财把“第一”当成使命和责任,努力争做各个方面和各项工作的第一,时刻走在前面。5年间,岔信村党支部从软弱涣散党组织转变为引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村民的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样样都不比城里差。全国绿色村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文明村、市级生态村、县级标杆村等荣誉纷至沓来。张全财将全部精力奉献给岔信村,像一把火炬照亮了自己,照亮了村民,成为振兴发展的“第一先锋”。
从软弱涣散到先進标杆
岔信村位于通化县西江镇北部,总面积13.46平方公里,下辖3个自然屯、7个居民组,居民226户、764人。2016年的岔信村是西江镇的一个基层党建软弱涣散村,村集体经济基本没有收入,除了包保局帮助建了一个不足100平方米的村部外,没有一亩机动田、一亩林地、一点资产。
当时张全财刚退休不到4个月,老伴身体不好,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正想退休之后好好照顾老伴、回报她多年对家里的辛苦付出时,组织部找到了他,希望他能担任岔信村的第一书记。面对家里人的反对和组织的需要,张全财选择了服从组织安排。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一个坚强的基层组织,村级各项事业都谈不上发展。有着37年党龄的张全财,到村任职后,牢牢地将党建抓在手中,带头学习和落实相关制度。他认为,人的思想积极进步了,工作才能有干劲。到任后,他对党支部班子成员逐人逐事进行传帮带。当过多年“一把手”的他,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于是他就利用这一优势,亲自给村班子成员和党员上党课,组织开展党组织活动,亲自走遍每户村民家,带领班子成员和广大党员为群众解难题,不断增强党组织服务意识。他注重发现人才,培养后备力量。经过历练,2名后备人才被选入村班子,新一届的班子团结和谐,战斗力强,群众反响较好。村里的工作,大家一起研究、出主意、想办法。不到半年,村党支部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
2019年7月,县委组织部组织部分村党支部书记到山东烟台考察学习当地先进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发展农村产业的经验。张全财受到很大启发,当场下定决心一定要通过党建引领,带动乡村振兴,想尽一切办法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在他的带领下,岔信村党支部连续多年被镇党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从“穷山区”到“米粮川”
岔信村受地势影响,多年来以种植玉米为主要产业,没有致富项目,多数村民都比较贫困,曾经流传着“岔信村是漏底河,平地少来山地多,种大苞米不挣钱,要想致富没有辙”的顺口溜。
张全财到村里上任后,得知村里欠债200多万元,便多次召开会议,分析村情、商讨发展。为了让村集体经济有收益,老百姓尽快富起来,就得从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业效益、土地效益上做文章。张全财调研后,与班子成员反复研究,决定发展平欧大榛子产业。他先后组织村班子成员、党员和村民共计140多人到辽宁省桓仁县五里甸镇老黑山村参观学习当地“一村一品”发展平欧大榛子的经验,最终采取“两委+两社+公司+农户”的模式,组织成立了“通化县果香平欧大榛子专业合作社”,协调苗木资金350万元,发展平欧大榛子4200多亩,辐射了9个村400多户,实现榛农年收益4000元左右。
张全财协调资金560万元,用于大榛子深加工项目,促进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大榛子深加工项目被纳入国家批准的西江镇“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项目”。通过发展大榛子产业,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并总结了一段新的顺口溜:“岔信村是漏底河,平地少来山地多,种大苞米不挣钱,要想致富得想辙。村里成立合作社,一亩榛子5000多,一茬受益30年,百姓心里乐呵呵。”
从“垃圾成堆”到“江南风韵”
张全财一上任,就召开了村党支部会议、党员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全面征求意见,进一步了解村民的意愿,明确村党支部应该抓好的重要工作。村民们最想改变“路面是牛粪、屯边柴草垛、路旁是圈舍、巷道垃圾多”的脏乱差环境。
根据西江镇提出的要把西江镇打造成一个“梦里水乡、贡米小镇”的总体思路,他决定首先解决水的问题。岔信村地势高,水留不下,因此素有“漏底河”之称。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象,他带领村民在村屯上游新建蓄水池,通过管道把水引到村屯的一个长方形小广场旁边,又把小广场改造成一个船型广场,在船型广场下面又建了一个直径6米的水车,泉水顺着船型广场的船边而下,冲转了大水车。
为解决脏的问题,他组织村民全部清理了村屯边的柴草垛、路两旁的牛圈、巷道里的垃圾,在广场路旁设置垃圾箱。为解决美的问题,他把主街旁的围墙都改造成了白墙灰瓦的水乡风格,并绘上小桥流水、花草树木、红顶大鹅、喜鹊迎宾等图画 ,建设了村标大门、凉亭、广场等村民休闲娱乐场所。从此岔信村有了“江南风韵画雕墙,船舶扬帆正远航,水车滚滚财运旺,喜鹊迎宾掠水乡”的美好景象。
人们常常认为,“人老求闲,志满求安”,张全财却没有去享受晚年应有的安逸,而是执着地选择了他钟爱的事业,勇做振兴发展的第一先锋。他牢记党的宗旨,站在群众的立场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走进群众、融入群众,在润物无声中积淀了强大的号召力,为建设美丽乡村贡献了自己的余热,成为第一书记群体的典范。他曾荣获全国绿化奖章、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16年7月,张全财被通化县委组织部选派至西江镇岔信村任第一书记。2021年6月28日,他被评为吉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5年间,张全财把“第一”当成使命和责任,努力争做各个方面和各项工作的第一,时刻走在前面。5年间,岔信村党支部从软弱涣散党组织转变为引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村民的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样样都不比城里差。全国绿色村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文明村、市级生态村、县级标杆村等荣誉纷至沓来。张全财将全部精力奉献给岔信村,像一把火炬照亮了自己,照亮了村民,成为振兴发展的“第一先锋”。
从软弱涣散到先進标杆
岔信村位于通化县西江镇北部,总面积13.46平方公里,下辖3个自然屯、7个居民组,居民226户、764人。2016年的岔信村是西江镇的一个基层党建软弱涣散村,村集体经济基本没有收入,除了包保局帮助建了一个不足100平方米的村部外,没有一亩机动田、一亩林地、一点资产。
当时张全财刚退休不到4个月,老伴身体不好,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正想退休之后好好照顾老伴、回报她多年对家里的辛苦付出时,组织部找到了他,希望他能担任岔信村的第一书记。面对家里人的反对和组织的需要,张全财选择了服从组织安排。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一个坚强的基层组织,村级各项事业都谈不上发展。有着37年党龄的张全财,到村任职后,牢牢地将党建抓在手中,带头学习和落实相关制度。他认为,人的思想积极进步了,工作才能有干劲。到任后,他对党支部班子成员逐人逐事进行传帮带。当过多年“一把手”的他,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于是他就利用这一优势,亲自给村班子成员和党员上党课,组织开展党组织活动,亲自走遍每户村民家,带领班子成员和广大党员为群众解难题,不断增强党组织服务意识。他注重发现人才,培养后备力量。经过历练,2名后备人才被选入村班子,新一届的班子团结和谐,战斗力强,群众反响较好。村里的工作,大家一起研究、出主意、想办法。不到半年,村党支部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
2019年7月,县委组织部组织部分村党支部书记到山东烟台考察学习当地先进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发展农村产业的经验。张全财受到很大启发,当场下定决心一定要通过党建引领,带动乡村振兴,想尽一切办法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在他的带领下,岔信村党支部连续多年被镇党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从“穷山区”到“米粮川”
岔信村受地势影响,多年来以种植玉米为主要产业,没有致富项目,多数村民都比较贫困,曾经流传着“岔信村是漏底河,平地少来山地多,种大苞米不挣钱,要想致富没有辙”的顺口溜。
张全财到村里上任后,得知村里欠债200多万元,便多次召开会议,分析村情、商讨发展。为了让村集体经济有收益,老百姓尽快富起来,就得从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业效益、土地效益上做文章。张全财调研后,与班子成员反复研究,决定发展平欧大榛子产业。他先后组织村班子成员、党员和村民共计140多人到辽宁省桓仁县五里甸镇老黑山村参观学习当地“一村一品”发展平欧大榛子的经验,最终采取“两委+两社+公司+农户”的模式,组织成立了“通化县果香平欧大榛子专业合作社”,协调苗木资金350万元,发展平欧大榛子4200多亩,辐射了9个村400多户,实现榛农年收益4000元左右。
张全财协调资金560万元,用于大榛子深加工项目,促进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大榛子深加工项目被纳入国家批准的西江镇“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项目”。通过发展大榛子产业,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并总结了一段新的顺口溜:“岔信村是漏底河,平地少来山地多,种大苞米不挣钱,要想致富得想辙。村里成立合作社,一亩榛子5000多,一茬受益30年,百姓心里乐呵呵。”
从“垃圾成堆”到“江南风韵”
张全财一上任,就召开了村党支部会议、党员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全面征求意见,进一步了解村民的意愿,明确村党支部应该抓好的重要工作。村民们最想改变“路面是牛粪、屯边柴草垛、路旁是圈舍、巷道垃圾多”的脏乱差环境。
根据西江镇提出的要把西江镇打造成一个“梦里水乡、贡米小镇”的总体思路,他决定首先解决水的问题。岔信村地势高,水留不下,因此素有“漏底河”之称。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象,他带领村民在村屯上游新建蓄水池,通过管道把水引到村屯的一个长方形小广场旁边,又把小广场改造成一个船型广场,在船型广场下面又建了一个直径6米的水车,泉水顺着船型广场的船边而下,冲转了大水车。
为解决脏的问题,他组织村民全部清理了村屯边的柴草垛、路两旁的牛圈、巷道里的垃圾,在广场路旁设置垃圾箱。为解决美的问题,他把主街旁的围墙都改造成了白墙灰瓦的水乡风格,并绘上小桥流水、花草树木、红顶大鹅、喜鹊迎宾等图画 ,建设了村标大门、凉亭、广场等村民休闲娱乐场所。从此岔信村有了“江南风韵画雕墙,船舶扬帆正远航,水车滚滚财运旺,喜鹊迎宾掠水乡”的美好景象。
人们常常认为,“人老求闲,志满求安”,张全财却没有去享受晚年应有的安逸,而是执着地选择了他钟爱的事业,勇做振兴发展的第一先锋。他牢记党的宗旨,站在群众的立场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走进群众、融入群众,在润物无声中积淀了强大的号召力,为建设美丽乡村贡献了自己的余热,成为第一书记群体的典范。他曾荣获全国绿化奖章、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