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印度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贫困人口的近70%也集中在农村。近些年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成为印度政府关注的焦点之一。政府农村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基层自治机构积极动员民众参与政府制定的各项工程。农村工程的重点在于促进就业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饮用水、环境卫生、住房、教育和道路建设等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将就业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是其特征之一。
印度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据印度政府200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人口总数为10.27亿,其中农村人口为7.41亿,占人口总数的近70%。总劳动力人口4.02亿,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人口为2.34亿,占总劳动力人口的58%,其中男性劳动力为1.4273亿,占男性劳动力总数的51.9%,女性劳动力为0.9133亿,占女性劳动力总数的71.8%①。上述数据显示,印度劳动力人口的一半以上从事农业生产,但其农业产值只占约1/4。有近3亿人口即人口总数的1/4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如果按照1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计算,则贫困人口约为3.9亿。由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显著,3/4的贫困人口集中在农村地区,其中近一半集中在社会发展指标最差的北方邦、比哈尔邦和中央邦。与此相关的是,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生存环境、教育和医疗等社会保障程度都大大落后于城市。
为了平衡发展,印度政府近十年制定了许多有关农村发展的工程和计划,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因而农村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政府的农村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强调的是,通过自治机构动员民众积极参与政府设立的各项工程,改变过去的项目和工程都是自上而下地由政府设立和执行,没有群众参与而效果不佳的状况。具体办法是,政府将权力下放给自治机构,通过自治机构协调政府政策和民众的愿望与需求。
1992年印度议会通过了宪法第73、74修正案,修正条例于1993年4月24日正式实施。该法案催生了完整的自治机构体系的建立。中央政府将权力下放给自治机构成为加速农村建设的转折点。政府有关农村发展的各项工程自此由自治机构负责实施。修正条例赋予原有的自治机构以更大的权力,使之成为正式的地方自治组织。自治机构为三级,分别是县(district)、区(intermediate)和村,每5年进行一次选举。各级自治机构都须为表列种姓、表列部族和妇女保留席位,其中妇女席位不得少于1/3。县级机构设立财政委员会和选举委员会。各级自治机构根据政府的政策和计划以及地方民意制定本地的发展计划并负责具体实施。政府各种惠民工程受益者资格的认定、项目的选择、监督等都依赖于自治机构。中央政府的自治机构部负责自治机构的相关事务。
将权力下放的同时,印度政府加大财政投入,连续几年“农村发展工程”项目下的预算都有较大增加②。印度政府的农村建设工程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就业,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主要包括:饮用水、环境卫生、住房、教育和道路建设等。2005年,印度政府提出“建设印度”计划。这是一个为期四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该计划的主要目标为:为新增加的1000万公顷土地提供灌溉设施;为自然村修建农村公路;为贫困群体再建600万座住房;为7.4万个聚居点建造饮用水设施;为尚未通电的12.5万个村庄的2300万个家庭送电;为6.6822万个村庄连通电话。
一、农村就业
《2005-06年度联邦财政预算》有关农村的指导思想是以减轻贫困、增加就业为具体目标,来加速社会发展如教育、医疗保健诸方面的发展。该预算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政府努力实现“最低共同纲领”的愿望,即“坚决消除贫困,使贫困人口脱贫”。
在从事农业生产的2亿多劳动力人口中,有近一半的人被政府称为农业工人,实质上指的是无地或少地农户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由于无地或所拥有的土地不足以满足家庭生存最低需求,这些农户主要以出卖劳动力,为其他农户耕种或帮工维持生计。
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是政府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也是减轻农村贫困的重要途径。中央政府的有关部门如农村发展部、劳动部、农业部等,都有一些相关工程。这些工程主要有:
1.普遍农村就业计划(Sampoorna Gramin Rozgar Yojaria)又被称作普遍以工代赈工程(Universal Food for Work Programme)。这一工程宣布于2001年8月15日,在全国所有的邦和地区实施,促进或创造各种形式的就业机会。在这一计划下,每年有500万吨粮食免费拨给各邦政府,涉及资金为500亿卢比。这个工程的设计思想是,通过在农村地区修建持久耐用的社区基础设施,加强政府对农村的投入,一方面可以使农民获得额外就业机会,获得工资性收入,保证贫困人口的最低粮食需求,同时也可以改变农村落后的经济、社会基础设施面貌。该工程的受益人群主要为表列种姓和部族、妇女及领回从事有害工种童工的家长①。
基层自治委员会根据当地需要制定具体计划同时上报获得批准。纳入该工程的土木工程必须是劳动密集型的,建设的重点是持久耐用的基础设施,如水土保持、小流域开发治理、水源保护、造林、村庄道路、村小学校校舍、卫生站或集贸市场等。其原则是除了增加就业之外,还要能够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严格禁止修建宗教性建筑、纪念性标志性建筑、大型建筑物或桥梁以及政府办公用建筑物。
该工程每年大约产生10亿人/日的就业机会。每人/日可获得最低5公斤的粮食(实物),各邦同时可根据各自情况自行制定给付额外现金报酬,报酬必须直接支付给劳动者本人。该工程严格禁止任何承包商或中间人介入。出于尽可能多增加就业机会的目的,该工程同时禁止使用机械作业,以防机械代替人力劳动。
2.乡村自我就业计划(Swarnjayanti Gram Swarozgar Yojana)是目前正在进行中的主要的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就业工程。由开始于1999年的农村综合发展工程(IRDP)及其附属工程如农村青年自我就业培训、农村地区妇女儿童发展计划以及水井计划等合并重组而成。
该工程通过商业信贷和政府资助的组合贷款方式向贫困线以下家庭提供小额资金扶持,用于帮助他们形成可以产生收入的资产。政府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依靠贫困人口自身的能力在农村地区形成大量的微型企业,主要为手工加工业,以此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使贫困人口脱贫。采取的方式主要是动员贫困人口自我组织起来,形成自我帮助小组。在非政府组织的帮助下,目前已经建立了 114万个自我帮助小组,大约有1/10的小组已经开始了经济活动。除此之外,自我帮助小组的成员,主要是妇女,通过勤俭持家,将节省下来的零用钱放在小组的集体账户中,用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不时之需和生产资金周转,这一形式使得自我帮助小组同时发挥着微型民间信贷组织的作用。
可以获得该工程贷款的受益群体主要为贫困线以下群体,尤其是表列种性、表列部族和妇女等人群。受助名额的50%保留给表列种姓和表列部族,40%保留给妇女,3%保留给残障群体。
自我就业计划重点开发和扶助的是贫困群体的经济自立能力。具体做法是由社区自我就业委员会和村自治委员会共同挑选或开发出具有市场潜力和资源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当地的传统手工加工业等,经过与银行、工商业组织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协商后确定。所确定的优势经济活动不得超过10项。
3.国家以工代赈工程(National Food for Work Programme)于2004年10月13日开始在全国150个最落后的县实施,其中大部分县为部落民聚居地。这个工程的目标是,向符合标准的受益家庭中最少一人获得一年100天的就业机会,保证其获得最低标准工资。所提供的工作种类主要是能够增加社区资产的劳务。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生活环境治理:生活环境治理方面的主要工程是1999年开始的“总体环境卫生运动”(To-tal Sanitation Campaign)。由于农村普遍存在的饮用水和卫生设施缺乏的状况,政府启动了这样一项工程,目标是在2015年前彻底解决农村的饮用水和环境卫生问题。
a.饮用水
饮用水工程目前已经取得很大成效。全国60万个居民点中,大约还剩下1%的居住点没有完成该工程。解决饮用水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打井并安装手压泵;二是建造小型水塔,安装管道实现管道供水,即自来水;三是修建集雨池等集雨设施。工程达标的标准为:每人每日安全的可饮用水达到40升;每250人拥有一个手压泵井或水站;在平原地区水源应在居住地1.6公里之内,在山区,水源应不超过居住地海拔正负100米。
早在独立初期,政府就比较重视饮水问题。从1972年开始,政府启动了农村饮水加速工程,重点解决饮水困难的村庄。1999年,农村发展部内设立了饮用水供应局,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内,用5年的时间解决农村安全饮用水问题。几十年里,饮水工程数次改版,中央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农村的饮水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目前的问题是,一方面要继续解决1%村庄的饮水水源问题,另一方面是提高水质,实现饮用水的安全。由于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地表植被遭破坏后引起水源枯竭,水质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政府目前已经提出饮用水可持续性目标。这一目标还包括供水设施的完好运转和维护,延长其使用寿命。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的对策是通过村委会发动群众积极参与。
为了更有效地实现饮用水工程的可持续性发展,1999年在一些地方试行水务改革,继而从2002年开始在全国农村推行饮水供应改革。这一工程被命名为水务自我管理(swajaldhara)。政府希望通过这一工程,使农村的饮用水系统能够得到长期和稳定的发展。其模式是在非政府组织的帮助下,提高农村社区的自我管理能力,由社区自己计划、实施和维护饮用水设施系统。
b.环境卫生和家庭卫生设施
据2001年的人口普查,农村人口中只有22%的居民拥有基本的卫生设施,如厕所。由于卫生条件差,每年大约有70万名儿童死于腹泻。农村的学校里因为没有厕所,以致成为女童辍学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糟糕的环境卫生状况导致由受污染的土壤和水源传播的疾病流行。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印度80%的疾病,如腹泻、霍乱、疟疾等,是由于缺少安全饮用水和卫生设施而引起的。
1999年,政府实施的“总体环境卫生运动”整合了1986年开始的农村厕所工程,建造厕所,改变居民的卫生习惯成为这一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环境卫生运动”的主要目标包括:加快厕所在农户家中的覆盖率;在所有的学校和儿童活动中心建造卫生设施;修建公共厕所、排水系统和堆肥池;采取切实措施有效预防水源性疾病,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生活质量。
1986年的农村厕所工程在开始时,政府采取的是直接拨款给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包办的简单方式来推行建造厕所的计划。工程没有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一厢情愿地推行单一模式,即每户建造两个蹲位的可冲洗厕所。这种厕所显然造价较高,政府补贴低而农村居民又无力负担。同时由于水资源短缺,最终导致工程不了了之。1999年的“总体环境卫生运动”中,政府摈弃过去一贯的“给与”观点和做法,改为从发动、教育群众入手,使居民产生变革的愿望和要求,然后引导其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同时政府向每一农户提供最高2250卢比的资金补助,用于建造厕所等卫生设施。建造厕所的工程同时还在全国594个行政区中的400个行政区中的35万所公立小学中全面展开。政府计划到2005-06年度实现所有的农村学校和儿童活动中心建有厕所卫生设施和供水设施,而且特别强调要为女童建造独立的厕所,因为这关系到女童接受初等教育是否便利的问题。
2.交通和通讯:2000年底开始实施“农村道路计划”(Pradhan Mantri Gram Sadak Yo—jana-一总理农村道路计划),这是中央政府完全负责的工程。工程目标是到2008-09年度,全天候道路连通所有1000人以上的农村居民点。在东北部及其他山区、沙漠地区和一些表列部族地区,全天候道路将连通500人以上的居民点。届时道路总长将达到146185公里。根据调查,目前农村地区还有17万个500人以上的居民点不通这类道路。
在2005年宣布的“建设印度”(Bharat Nir—man)计划中,通讯与信息技术部的电讯局提出的目标是,到2007年11月,为目前尚没有村公共电话的66822个村子接通有线电话,其中14183个偏远村庄将设置数字卫星电话终端机。
三、农村住宅建设
1985年政府启动了农村住宅工程(Indira Awaas Yojana),目标是解决部分贫困线以下农村居民的住房问题。工程的受益者主要为贫困线以下的表列种姓、表列部族和被免除债务的契约劳工中的无房可居者。该工程全部资金的40%用来资助上述群体。具体受益户由村委会决定,必须以夫妻两人的名义获得分配,在以女性为户主的家庭,则以女性的名义获得受益资格。这显示了政府历来主张提高女性社会地位的一贯政策。政府提供资金并制定房屋标准,在指定或允许的土地上由受益者自己建造房屋。建造的房屋面积虽然不大,但根据政府的标准,必须同时建造厕所和无 烟炉灶。2004年时,在平原地区,建造一座房屋所需资金为20000卢比,山区等地区则需22500卢比。中央政府根据1991年人口普查时各邦农村无房户数量和计划委员会划定的贫困率向各邦政府划拨资金。
此外,其他农村居民可以通过“信贷加补助计划”(Credit-Cure-Subsidy Scheme)获得政府一定数额的扶助资金用于住房的建造或改造。政府规定,年收入在32000卢比以下的农户,可以获得最高10000卢比的补助和最高40000卢比的贷款用于住房建造和改造。
2004-05年度,农村住宅建设工程的目标是建造156万余套住房,实际建造和改造了152万余套住房,完成了计划的97.37%①。其中表列种姓和部族占受益者总数的61.68%,妇女占受益者总数的47.5%,残障人占受益者总数的1.08%。截止到2004年3月底,“农村住宅工程”项目下共建造了约1147.8万套农村住宅,耗资约2002亿卢比。
政府同时还采取措施鼓励创新,目的是激励企业开发环境友好型、低成本的建材,改革和创新建造技术和设计。
四、教育和妇女
1.基础教育
普及基础教育是国家目标。独立后的几十年里,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一直保持较高的比例。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普及基础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初等教育的入学率、保持率和完成率。经过不懈努力,到2003年,已经实现94%的居民点周围1公里之内有小学校;84%的居民点周围3公里之内有初中学校②。政府为降低辍学率、提高完成率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动员社团力量参与教育宣传,提高学生家长的意识;给予经济激励;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农村基础教育的工程主要有:地区基础教育工程;基础教育营养支持工程;教育保证计划和替代教育等。普及基础教育的近期目标是到2007年使所有6-14岁学龄儿童完成五年的初级基础教育;到2010年完成8年基础教育。同时提出到2007年,在基础教育阶段,消除性别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
为激励贫困家庭子女到校学习,降低基础教育阶段的辍学率,政府在1995年开始实施基础教育营养支持工程,民间称之为日餐计划。计划的目的除了改善和增加入学率、到校率和保持率,同时希望藉此改善1—5年级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全国所有政府公立的、地方机构设立的和政府资助的小学校都在这个计划覆盖范围内。2001-02年度,全国76.9万个学校中的1.035亿小学生被包括在这个计划中。日餐计划采取直接补助到校上学学生的方式。补助标准是每生每学日100克粮食做熟后的食物,要保证300卡路里的热量和8—12克的蛋白质。每个小学生每年至少要保证200天的日餐供应,同时每月额外补助3公斤的粮食,小麦或稻米,一共是10个月。
2.妇女能力的培养
印度农村妇女在农业劳动领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在农村贫困人口中占很大比重。提高妇女的各种能力,增强妇女的经济自立,帮助以妇女为户主的家庭摆脱极端贫困状况,成为近年来政府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妇女和儿童发展部以及农村发展部都有许多增强妇女能力、提高妇女地位和保护妇女儿童的相关工程。农村发展部的农村就业计划、乡村自我就业计划、住宅建设计划、农村厕所工程和饮用水工程都强调充分动员妇女的参与,注重妇女能力的提高和促进妇女经济自立。如农村就业计划规定,该工程中30%的就业机会应保留给妇女。自我就业计划规定,一半的自我帮助小组建制必须保留给妇女。住宅建设工程中,以女性为户主的贫困家庭可以优先获得受益资格。农村厕所工程(CRSP)规定,该项工程资金的10%要用于女性公共厕所的建造和维护。
1987年,妇女和儿童发展部就开始了妇女培训和就业计划。目标在于使贫困而且没有任何家庭资产的妇女获得谋生技能,鼓励和帮助她们在传统就业领域,如农业、小型家畜家禽养殖业、奶业、鱼类养殖、手工纺织等方面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就业方式。这一工程通过61个子项目已使大约33万名妇女获益。
结论:近些年来,印度政府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越来越重视。除了上述的物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经济基础建设如基础教育、妇女儿童的发展与福利等也受到重视,甚至农村公共医疗和保健、社会保障等领域也引起政府的重视。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摸索,印度政府目前在制定各项政策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和强调群众的动员和参与。地方自治机构,尤其是基层自治机构,如村委会,在农村各项建设工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央政府下放权力给基层自治机构,是各项工程得以顺利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注解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印度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据印度政府200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人口总数为10.27亿,其中农村人口为7.41亿,占人口总数的近70%。总劳动力人口4.02亿,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人口为2.34亿,占总劳动力人口的58%,其中男性劳动力为1.4273亿,占男性劳动力总数的51.9%,女性劳动力为0.9133亿,占女性劳动力总数的71.8%①。上述数据显示,印度劳动力人口的一半以上从事农业生产,但其农业产值只占约1/4。有近3亿人口即人口总数的1/4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如果按照1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计算,则贫困人口约为3.9亿。由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显著,3/4的贫困人口集中在农村地区,其中近一半集中在社会发展指标最差的北方邦、比哈尔邦和中央邦。与此相关的是,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生存环境、教育和医疗等社会保障程度都大大落后于城市。
为了平衡发展,印度政府近十年制定了许多有关农村发展的工程和计划,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因而农村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政府的农村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强调的是,通过自治机构动员民众积极参与政府设立的各项工程,改变过去的项目和工程都是自上而下地由政府设立和执行,没有群众参与而效果不佳的状况。具体办法是,政府将权力下放给自治机构,通过自治机构协调政府政策和民众的愿望与需求。
1992年印度议会通过了宪法第73、74修正案,修正条例于1993年4月24日正式实施。该法案催生了完整的自治机构体系的建立。中央政府将权力下放给自治机构成为加速农村建设的转折点。政府有关农村发展的各项工程自此由自治机构负责实施。修正条例赋予原有的自治机构以更大的权力,使之成为正式的地方自治组织。自治机构为三级,分别是县(district)、区(intermediate)和村,每5年进行一次选举。各级自治机构都须为表列种姓、表列部族和妇女保留席位,其中妇女席位不得少于1/3。县级机构设立财政委员会和选举委员会。各级自治机构根据政府的政策和计划以及地方民意制定本地的发展计划并负责具体实施。政府各种惠民工程受益者资格的认定、项目的选择、监督等都依赖于自治机构。中央政府的自治机构部负责自治机构的相关事务。
将权力下放的同时,印度政府加大财政投入,连续几年“农村发展工程”项目下的预算都有较大增加②。印度政府的农村建设工程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就业,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主要包括:饮用水、环境卫生、住房、教育和道路建设等。2005年,印度政府提出“建设印度”计划。这是一个为期四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该计划的主要目标为:为新增加的1000万公顷土地提供灌溉设施;为自然村修建农村公路;为贫困群体再建600万座住房;为7.4万个聚居点建造饮用水设施;为尚未通电的12.5万个村庄的2300万个家庭送电;为6.6822万个村庄连通电话。
一、农村就业
《2005-06年度联邦财政预算》有关农村的指导思想是以减轻贫困、增加就业为具体目标,来加速社会发展如教育、医疗保健诸方面的发展。该预算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政府努力实现“最低共同纲领”的愿望,即“坚决消除贫困,使贫困人口脱贫”。
在从事农业生产的2亿多劳动力人口中,有近一半的人被政府称为农业工人,实质上指的是无地或少地农户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由于无地或所拥有的土地不足以满足家庭生存最低需求,这些农户主要以出卖劳动力,为其他农户耕种或帮工维持生计。
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是政府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也是减轻农村贫困的重要途径。中央政府的有关部门如农村发展部、劳动部、农业部等,都有一些相关工程。这些工程主要有:
1.普遍农村就业计划(Sampoorna Gramin Rozgar Yojaria)又被称作普遍以工代赈工程(Universal Food for Work Programme)。这一工程宣布于2001年8月15日,在全国所有的邦和地区实施,促进或创造各种形式的就业机会。在这一计划下,每年有500万吨粮食免费拨给各邦政府,涉及资金为500亿卢比。这个工程的设计思想是,通过在农村地区修建持久耐用的社区基础设施,加强政府对农村的投入,一方面可以使农民获得额外就业机会,获得工资性收入,保证贫困人口的最低粮食需求,同时也可以改变农村落后的经济、社会基础设施面貌。该工程的受益人群主要为表列种姓和部族、妇女及领回从事有害工种童工的家长①。
基层自治委员会根据当地需要制定具体计划同时上报获得批准。纳入该工程的土木工程必须是劳动密集型的,建设的重点是持久耐用的基础设施,如水土保持、小流域开发治理、水源保护、造林、村庄道路、村小学校校舍、卫生站或集贸市场等。其原则是除了增加就业之外,还要能够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严格禁止修建宗教性建筑、纪念性标志性建筑、大型建筑物或桥梁以及政府办公用建筑物。
该工程每年大约产生10亿人/日的就业机会。每人/日可获得最低5公斤的粮食(实物),各邦同时可根据各自情况自行制定给付额外现金报酬,报酬必须直接支付给劳动者本人。该工程严格禁止任何承包商或中间人介入。出于尽可能多增加就业机会的目的,该工程同时禁止使用机械作业,以防机械代替人力劳动。
2.乡村自我就业计划(Swarnjayanti Gram Swarozgar Yojana)是目前正在进行中的主要的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就业工程。由开始于1999年的农村综合发展工程(IRDP)及其附属工程如农村青年自我就业培训、农村地区妇女儿童发展计划以及水井计划等合并重组而成。
该工程通过商业信贷和政府资助的组合贷款方式向贫困线以下家庭提供小额资金扶持,用于帮助他们形成可以产生收入的资产。政府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依靠贫困人口自身的能力在农村地区形成大量的微型企业,主要为手工加工业,以此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使贫困人口脱贫。采取的方式主要是动员贫困人口自我组织起来,形成自我帮助小组。在非政府组织的帮助下,目前已经建立了 114万个自我帮助小组,大约有1/10的小组已经开始了经济活动。除此之外,自我帮助小组的成员,主要是妇女,通过勤俭持家,将节省下来的零用钱放在小组的集体账户中,用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不时之需和生产资金周转,这一形式使得自我帮助小组同时发挥着微型民间信贷组织的作用。
可以获得该工程贷款的受益群体主要为贫困线以下群体,尤其是表列种性、表列部族和妇女等人群。受助名额的50%保留给表列种姓和表列部族,40%保留给妇女,3%保留给残障群体。
自我就业计划重点开发和扶助的是贫困群体的经济自立能力。具体做法是由社区自我就业委员会和村自治委员会共同挑选或开发出具有市场潜力和资源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当地的传统手工加工业等,经过与银行、工商业组织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协商后确定。所确定的优势经济活动不得超过10项。
3.国家以工代赈工程(National Food for Work Programme)于2004年10月13日开始在全国150个最落后的县实施,其中大部分县为部落民聚居地。这个工程的目标是,向符合标准的受益家庭中最少一人获得一年100天的就业机会,保证其获得最低标准工资。所提供的工作种类主要是能够增加社区资产的劳务。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生活环境治理:生活环境治理方面的主要工程是1999年开始的“总体环境卫生运动”(To-tal Sanitation Campaign)。由于农村普遍存在的饮用水和卫生设施缺乏的状况,政府启动了这样一项工程,目标是在2015年前彻底解决农村的饮用水和环境卫生问题。
a.饮用水
饮用水工程目前已经取得很大成效。全国60万个居民点中,大约还剩下1%的居住点没有完成该工程。解决饮用水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打井并安装手压泵;二是建造小型水塔,安装管道实现管道供水,即自来水;三是修建集雨池等集雨设施。工程达标的标准为:每人每日安全的可饮用水达到40升;每250人拥有一个手压泵井或水站;在平原地区水源应在居住地1.6公里之内,在山区,水源应不超过居住地海拔正负100米。
早在独立初期,政府就比较重视饮水问题。从1972年开始,政府启动了农村饮水加速工程,重点解决饮水困难的村庄。1999年,农村发展部内设立了饮用水供应局,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内,用5年的时间解决农村安全饮用水问题。几十年里,饮水工程数次改版,中央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农村的饮水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目前的问题是,一方面要继续解决1%村庄的饮水水源问题,另一方面是提高水质,实现饮用水的安全。由于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地表植被遭破坏后引起水源枯竭,水质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政府目前已经提出饮用水可持续性目标。这一目标还包括供水设施的完好运转和维护,延长其使用寿命。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的对策是通过村委会发动群众积极参与。
为了更有效地实现饮用水工程的可持续性发展,1999年在一些地方试行水务改革,继而从2002年开始在全国农村推行饮水供应改革。这一工程被命名为水务自我管理(swajaldhara)。政府希望通过这一工程,使农村的饮用水系统能够得到长期和稳定的发展。其模式是在非政府组织的帮助下,提高农村社区的自我管理能力,由社区自己计划、实施和维护饮用水设施系统。
b.环境卫生和家庭卫生设施
据2001年的人口普查,农村人口中只有22%的居民拥有基本的卫生设施,如厕所。由于卫生条件差,每年大约有70万名儿童死于腹泻。农村的学校里因为没有厕所,以致成为女童辍学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糟糕的环境卫生状况导致由受污染的土壤和水源传播的疾病流行。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印度80%的疾病,如腹泻、霍乱、疟疾等,是由于缺少安全饮用水和卫生设施而引起的。
1999年,政府实施的“总体环境卫生运动”整合了1986年开始的农村厕所工程,建造厕所,改变居民的卫生习惯成为这一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环境卫生运动”的主要目标包括:加快厕所在农户家中的覆盖率;在所有的学校和儿童活动中心建造卫生设施;修建公共厕所、排水系统和堆肥池;采取切实措施有效预防水源性疾病,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生活质量。
1986年的农村厕所工程在开始时,政府采取的是直接拨款给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包办的简单方式来推行建造厕所的计划。工程没有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一厢情愿地推行单一模式,即每户建造两个蹲位的可冲洗厕所。这种厕所显然造价较高,政府补贴低而农村居民又无力负担。同时由于水资源短缺,最终导致工程不了了之。1999年的“总体环境卫生运动”中,政府摈弃过去一贯的“给与”观点和做法,改为从发动、教育群众入手,使居民产生变革的愿望和要求,然后引导其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同时政府向每一农户提供最高2250卢比的资金补助,用于建造厕所等卫生设施。建造厕所的工程同时还在全国594个行政区中的400个行政区中的35万所公立小学中全面展开。政府计划到2005-06年度实现所有的农村学校和儿童活动中心建有厕所卫生设施和供水设施,而且特别强调要为女童建造独立的厕所,因为这关系到女童接受初等教育是否便利的问题。
2.交通和通讯:2000年底开始实施“农村道路计划”(Pradhan Mantri Gram Sadak Yo—jana-一总理农村道路计划),这是中央政府完全负责的工程。工程目标是到2008-09年度,全天候道路连通所有1000人以上的农村居民点。在东北部及其他山区、沙漠地区和一些表列部族地区,全天候道路将连通500人以上的居民点。届时道路总长将达到146185公里。根据调查,目前农村地区还有17万个500人以上的居民点不通这类道路。
在2005年宣布的“建设印度”(Bharat Nir—man)计划中,通讯与信息技术部的电讯局提出的目标是,到2007年11月,为目前尚没有村公共电话的66822个村子接通有线电话,其中14183个偏远村庄将设置数字卫星电话终端机。
三、农村住宅建设
1985年政府启动了农村住宅工程(Indira Awaas Yojana),目标是解决部分贫困线以下农村居民的住房问题。工程的受益者主要为贫困线以下的表列种姓、表列部族和被免除债务的契约劳工中的无房可居者。该工程全部资金的40%用来资助上述群体。具体受益户由村委会决定,必须以夫妻两人的名义获得分配,在以女性为户主的家庭,则以女性的名义获得受益资格。这显示了政府历来主张提高女性社会地位的一贯政策。政府提供资金并制定房屋标准,在指定或允许的土地上由受益者自己建造房屋。建造的房屋面积虽然不大,但根据政府的标准,必须同时建造厕所和无 烟炉灶。2004年时,在平原地区,建造一座房屋所需资金为20000卢比,山区等地区则需22500卢比。中央政府根据1991年人口普查时各邦农村无房户数量和计划委员会划定的贫困率向各邦政府划拨资金。
此外,其他农村居民可以通过“信贷加补助计划”(Credit-Cure-Subsidy Scheme)获得政府一定数额的扶助资金用于住房的建造或改造。政府规定,年收入在32000卢比以下的农户,可以获得最高10000卢比的补助和最高40000卢比的贷款用于住房建造和改造。
2004-05年度,农村住宅建设工程的目标是建造156万余套住房,实际建造和改造了152万余套住房,完成了计划的97.37%①。其中表列种姓和部族占受益者总数的61.68%,妇女占受益者总数的47.5%,残障人占受益者总数的1.08%。截止到2004年3月底,“农村住宅工程”项目下共建造了约1147.8万套农村住宅,耗资约2002亿卢比。
政府同时还采取措施鼓励创新,目的是激励企业开发环境友好型、低成本的建材,改革和创新建造技术和设计。
四、教育和妇女
1.基础教育
普及基础教育是国家目标。独立后的几十年里,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一直保持较高的比例。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普及基础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初等教育的入学率、保持率和完成率。经过不懈努力,到2003年,已经实现94%的居民点周围1公里之内有小学校;84%的居民点周围3公里之内有初中学校②。政府为降低辍学率、提高完成率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动员社团力量参与教育宣传,提高学生家长的意识;给予经济激励;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农村基础教育的工程主要有:地区基础教育工程;基础教育营养支持工程;教育保证计划和替代教育等。普及基础教育的近期目标是到2007年使所有6-14岁学龄儿童完成五年的初级基础教育;到2010年完成8年基础教育。同时提出到2007年,在基础教育阶段,消除性别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
为激励贫困家庭子女到校学习,降低基础教育阶段的辍学率,政府在1995年开始实施基础教育营养支持工程,民间称之为日餐计划。计划的目的除了改善和增加入学率、到校率和保持率,同时希望藉此改善1—5年级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全国所有政府公立的、地方机构设立的和政府资助的小学校都在这个计划覆盖范围内。2001-02年度,全国76.9万个学校中的1.035亿小学生被包括在这个计划中。日餐计划采取直接补助到校上学学生的方式。补助标准是每生每学日100克粮食做熟后的食物,要保证300卡路里的热量和8—12克的蛋白质。每个小学生每年至少要保证200天的日餐供应,同时每月额外补助3公斤的粮食,小麦或稻米,一共是10个月。
2.妇女能力的培养
印度农村妇女在农业劳动领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在农村贫困人口中占很大比重。提高妇女的各种能力,增强妇女的经济自立,帮助以妇女为户主的家庭摆脱极端贫困状况,成为近年来政府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妇女和儿童发展部以及农村发展部都有许多增强妇女能力、提高妇女地位和保护妇女儿童的相关工程。农村发展部的农村就业计划、乡村自我就业计划、住宅建设计划、农村厕所工程和饮用水工程都强调充分动员妇女的参与,注重妇女能力的提高和促进妇女经济自立。如农村就业计划规定,该工程中30%的就业机会应保留给妇女。自我就业计划规定,一半的自我帮助小组建制必须保留给妇女。住宅建设工程中,以女性为户主的贫困家庭可以优先获得受益资格。农村厕所工程(CRSP)规定,该项工程资金的10%要用于女性公共厕所的建造和维护。
1987年,妇女和儿童发展部就开始了妇女培训和就业计划。目标在于使贫困而且没有任何家庭资产的妇女获得谋生技能,鼓励和帮助她们在传统就业领域,如农业、小型家畜家禽养殖业、奶业、鱼类养殖、手工纺织等方面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就业方式。这一工程通过61个子项目已使大约33万名妇女获益。
结论:近些年来,印度政府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越来越重视。除了上述的物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经济基础建设如基础教育、妇女儿童的发展与福利等也受到重视,甚至农村公共医疗和保健、社会保障等领域也引起政府的重视。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摸索,印度政府目前在制定各项政策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和强调群众的动员和参与。地方自治机构,尤其是基层自治机构,如村委会,在农村各项建设工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央政府下放权力给基层自治机构,是各项工程得以顺利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注解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