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阅读与表达是分离的——把语文课分“语文”和“作文”两种。这样,最大的危害就是把阅读与作文分离开来。结果学生上了语文课之后,只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却不知课文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更多的只关注了内容,而不关注表达内容的形式,使学生表达成了一句空话。
“表达”——语文学科的本质,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不断总结。但我相信:关注语言表达不一定能上出一节“好”的语文课,但不关注表达一定不是一节“好”的语文课。从“语言表达”角度去考虑使用教材,占据这个语文教学的“制高点”,将会给我们语文教学打开一个完全不同的天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将指日可待。
一、善于发现,感受词句表達之秘
文章的词句是打开文本表达的钥匙。我们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词句写的是什么意思,更重要的是作者为什么用此而非彼。在表情达意、画面渲染等方面有着什么样的作用。
如教学《水》这篇文章时,文中写道: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水多吗?水流的速度快吗?明明是一勺水,为什么带给作者如此奇妙的感受?通过此类问题的讨论,抓住“滑动、滑过、张开”等词的体味,让学生感受到为了写出水带给作者的畅快,作者将水的速度明显放慢,是为了尽量留住那畅快的一刻,由缺水带来的对水的珍惜一览无遗。同时,作者极尽夸张的笔调,将模糊的感受写得具体,将浅显的感觉写的深刻,实在是为数不多的表达之典范。
二、注重引领,体会段落表达之巧
曾记得有位老师在执教《燕子》这篇课文时,对燕子的外形进行了如下教学:
《燕子》第一自然段描写燕子的外形特点,为什么用了这样简短的句式?
语句简短,显得轻巧、轻快,与文本中燕子轻巧灵活的外形特点相合,否则会有拖沓笨重之感。
燕子身上的部位还有头、眼睛和爪子,为什么只写了羽毛、翅膀和尾巴?
其一,羽毛、翅膀和尾巴最能体现燕子俊俏轻快、活泼机灵的特点,不必面面俱到。
其二,这样写能为后文作好铺垫。没有“俊俏轻快的翅膀”和“剪刀似的尾巴”,第三自然段就很难写出燕子轻快优美的飞行姿态,第四自然段也很难写出燕子停歇时的静态美:“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
为什么用“乌黑光亮”“剪刀似的”来形容羽毛和尾巴,而不写成“黑乎乎的羽毛”和“树权似的尾巴”?
这样写能表达出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也更有美感。
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以老鹰、大象等动物与燕子对比,指导学生迁移运用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
师:如果要介绍凶猛的老鹰,你会选择它哪些部位具体介绍呢?
生:敏锐的眼睛。
师:好。老鹰的视觉非常敏锐,能在高空飞翔时看到地面上的猎物。
生:锋利的爪子。
师:老鹰爪子上有个弯弯的钩子,尖而锋利,可直插猎物的心脏。
生:老鹰钩子似的嘴巴。
生:还有强劲有力的翅膀。
师:如果要介绍大象,你想突出它哪些特点?
生:大、重。
师:得选择什么部位体现这些特点呢?
生:粗大的象鼻,蒲扇似的大耳朵,像堵墙一样的身子,还有粗大如桩的四条腿。
师:好,接下来,请你选择自己熟悉的一种动物,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选择最典型的部位,写出这种动物的外形特点。
至此,教师紧扣文章段落表达之“基”,以文本为例,在教学表达形式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如果再进行拓展性的表达训练设计,在可能的情况下,可设计的书面表达训练,尽量地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例如,我设计的项目是“三言两句”:1.三言两语“话”动物。请你仿照第一自然段,用三言两语描绘一种动物,按照一定的顺序,要抓住这种动物的特点。2.三言两语“话”课间。请你仿照第三自然段,用三言两语描绘课间同学们活动的场面,要写出有代表性的场面来,让读它的人感觉好像在看电影一样。3.三言两语“话”画面。请你静下心来,四处走一走,看一看,让眼睛“定格”一下,用三言两语把这个画面描绘出来。
三、聚焦整体,感悟文本整体之妙
进入高段学习,根据新课标要求,对文本需要整体性的把握,为学生的写作奠基,更要和初中的教学进行有效衔接。
以《夜晚的实验》为例:
1.《夜晚的实验》哪些地方是写斯帕拉捷所思所感的?画出有关语句。
2.《夜晚的实验》为什么用了一半的笔墨写斯帕拉捷的所思所感?不这样写行吗,为什么?
这样写,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和实验者一起猜想、惊讶、疑惑和惊喜;以斯帕拉捷心理变化的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思路更加清晰;突出斯帕拉捷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践,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形象。
3.同样写思考、感受,句式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些语句或告诉别人自己的判断和推理,或表明斯帕拉捷在边思考边问问题,或表达强烈的惊讶、惊喜,句末使用的标点符号不尽相同。目的就是表现斯帕拉捷的心理变化:肯定——惊讶——奇怪——疑惑—一惊喜。
至此,文章整体脉络在教者有效的引导中变得清晰。同时,作者对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是抓住不同的侧面来进行描写的,使得文章内容才如此打动人。
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要从表达的角度来阅读,不管是“表达本位”教学,还是“读写结合”策略,都要从关注言语形式开始,因为,“一定的言语内容生成于一定的言语形式,一定的言语形式实现一定的言语内容。”就特定的言语作品来说,其言语形式总是具体而独特的,言语的意义只能在特定的言语形式中生成出来。引导儿童关注语言表达,理解语言表达,诱发“语言表达的欲望”从“被表达”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作者单位:句容市华阳实验小学 江苏】
“表达”——语文学科的本质,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不断总结。但我相信:关注语言表达不一定能上出一节“好”的语文课,但不关注表达一定不是一节“好”的语文课。从“语言表达”角度去考虑使用教材,占据这个语文教学的“制高点”,将会给我们语文教学打开一个完全不同的天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将指日可待。
一、善于发现,感受词句表達之秘
文章的词句是打开文本表达的钥匙。我们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词句写的是什么意思,更重要的是作者为什么用此而非彼。在表情达意、画面渲染等方面有着什么样的作用。
如教学《水》这篇文章时,文中写道: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水多吗?水流的速度快吗?明明是一勺水,为什么带给作者如此奇妙的感受?通过此类问题的讨论,抓住“滑动、滑过、张开”等词的体味,让学生感受到为了写出水带给作者的畅快,作者将水的速度明显放慢,是为了尽量留住那畅快的一刻,由缺水带来的对水的珍惜一览无遗。同时,作者极尽夸张的笔调,将模糊的感受写得具体,将浅显的感觉写的深刻,实在是为数不多的表达之典范。
二、注重引领,体会段落表达之巧
曾记得有位老师在执教《燕子》这篇课文时,对燕子的外形进行了如下教学:
《燕子》第一自然段描写燕子的外形特点,为什么用了这样简短的句式?
语句简短,显得轻巧、轻快,与文本中燕子轻巧灵活的外形特点相合,否则会有拖沓笨重之感。
燕子身上的部位还有头、眼睛和爪子,为什么只写了羽毛、翅膀和尾巴?
其一,羽毛、翅膀和尾巴最能体现燕子俊俏轻快、活泼机灵的特点,不必面面俱到。
其二,这样写能为后文作好铺垫。没有“俊俏轻快的翅膀”和“剪刀似的尾巴”,第三自然段就很难写出燕子轻快优美的飞行姿态,第四自然段也很难写出燕子停歇时的静态美:“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
为什么用“乌黑光亮”“剪刀似的”来形容羽毛和尾巴,而不写成“黑乎乎的羽毛”和“树权似的尾巴”?
这样写能表达出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也更有美感。
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以老鹰、大象等动物与燕子对比,指导学生迁移运用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
师:如果要介绍凶猛的老鹰,你会选择它哪些部位具体介绍呢?
生:敏锐的眼睛。
师:好。老鹰的视觉非常敏锐,能在高空飞翔时看到地面上的猎物。
生:锋利的爪子。
师:老鹰爪子上有个弯弯的钩子,尖而锋利,可直插猎物的心脏。
生:老鹰钩子似的嘴巴。
生:还有强劲有力的翅膀。
师:如果要介绍大象,你想突出它哪些特点?
生:大、重。
师:得选择什么部位体现这些特点呢?
生:粗大的象鼻,蒲扇似的大耳朵,像堵墙一样的身子,还有粗大如桩的四条腿。
师:好,接下来,请你选择自己熟悉的一种动物,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选择最典型的部位,写出这种动物的外形特点。
至此,教师紧扣文章段落表达之“基”,以文本为例,在教学表达形式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如果再进行拓展性的表达训练设计,在可能的情况下,可设计的书面表达训练,尽量地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例如,我设计的项目是“三言两句”:1.三言两语“话”动物。请你仿照第一自然段,用三言两语描绘一种动物,按照一定的顺序,要抓住这种动物的特点。2.三言两语“话”课间。请你仿照第三自然段,用三言两语描绘课间同学们活动的场面,要写出有代表性的场面来,让读它的人感觉好像在看电影一样。3.三言两语“话”画面。请你静下心来,四处走一走,看一看,让眼睛“定格”一下,用三言两语把这个画面描绘出来。
三、聚焦整体,感悟文本整体之妙
进入高段学习,根据新课标要求,对文本需要整体性的把握,为学生的写作奠基,更要和初中的教学进行有效衔接。
以《夜晚的实验》为例:
1.《夜晚的实验》哪些地方是写斯帕拉捷所思所感的?画出有关语句。
2.《夜晚的实验》为什么用了一半的笔墨写斯帕拉捷的所思所感?不这样写行吗,为什么?
这样写,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和实验者一起猜想、惊讶、疑惑和惊喜;以斯帕拉捷心理变化的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思路更加清晰;突出斯帕拉捷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践,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形象。
3.同样写思考、感受,句式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些语句或告诉别人自己的判断和推理,或表明斯帕拉捷在边思考边问问题,或表达强烈的惊讶、惊喜,句末使用的标点符号不尽相同。目的就是表现斯帕拉捷的心理变化:肯定——惊讶——奇怪——疑惑—一惊喜。
至此,文章整体脉络在教者有效的引导中变得清晰。同时,作者对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是抓住不同的侧面来进行描写的,使得文章内容才如此打动人。
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要从表达的角度来阅读,不管是“表达本位”教学,还是“读写结合”策略,都要从关注言语形式开始,因为,“一定的言语内容生成于一定的言语形式,一定的言语形式实现一定的言语内容。”就特定的言语作品来说,其言语形式总是具体而独特的,言语的意义只能在特定的言语形式中生成出来。引导儿童关注语言表达,理解语言表达,诱发“语言表达的欲望”从“被表达”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作者单位:句容市华阳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