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首先分析成语的特征,并通过总结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学习成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分析,通过设置情景环境、提升学生口语水平以及掌握成语的故事语境等方式提升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学习成语的技巧。
关键词 对外汉语 学习 成语 技巧
一、成语的语言特征分析
《现代汉语词典》将汉语成语定义为“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义精辟的、定型的词组与短语。”《辞海》称之为“习用的固定词组”。许多成语词典或其他工具书,如倪宝元的《成语辨析》、《成语例示》,对成语都没有下定义,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决定取舍。我们虽不准备对成语下一个精确的定义,但选用的都是成语词典或其他工具书上收录的成语,是大家普遍认为比较典型的成语。
(一)成语的主要外部特征是四字格
四字格的成语更符合现代汉语发展的规范——双音节化,更符合几千年来用洗练、确切、明晰的语言表达思想的传统习惯。而且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日常使用过程中,使用双音节的词语由于朗朗上口好记,因此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汉语中也存在类似“不费吹灰之力”等多于或少于四字的成語,但所占比例很小。
(二)词汇、语句的对偶是汉语成语固有的特征
汉语成语常使用叠字、双声、叠韵和押韵的方式来构成成语的对仗,从词汇构成的角度来分析,我们的古人在研究和创造成语的时候,想到的首先是好记,朗朗上口以便民间百姓村夫民妇能够记住并广为传播,这是原始初衷,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大量使用对仗成语。例如:不伦不类、铜墙铁壁、老当益壮、人山人海、人面兽心。使用这种对偶的方法刻意加重成语语气,增强语言效果,读起来铿锵有力、节奏分明。
(三)成语还具有强烈感情色彩
我们的古人在研究、学习和创造成语的过程中,将成语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进行了紧密结合,通过成语的创造将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现象以及我们的感受通过成语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这些成语在传词达意方面通常具备了强烈的感情色彩,通常具有褒意和贬义的意思。最常见的例子比如马马虎虎说明对事情或者人的态度不是很好,在感情上对其是贬义的;而百里挑一在说明某个人在一群人中具有鲜明的特色或者具备十分超强的能力,能够被挑选出来;而狐假虎威作则说明生活中的狐狸没有真本事,而老虎则没有脑子被人利用。
二、对外汉语学习过程中成语学习的困难
(一)成语和普通词组的区别所在
成语是固定的词汇,而且具有相对固定的语义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成语的过程中一定要专词专记,成语的构词成分不能任意移植、拆分或替换,一旦被替换了成语也就不复为成语了,因此对于成语的记忆一定要深刻而且不能混淆。
(二)成语具有的多义性
虽然成语的狗此结构是独一无二不能替换和更替的,但我们在学习过程却发现很多成语却具有两个意思,也就是我们在语文学习过程常说的一词多义: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百发百中这个成语,学习中文的都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有两个,一个是表面意思,也就是剑法或者枪法好,能够准确击中目标,但其还有一个更深层的意思就是其比喻意义,就是人们对事情的估计和猜测,能够做大百发百中,料事如神,指的是准确的估量等。与之类似的还有其他类似的成语如稳如泰山、口若悬河等。
(三)成语使用具有口语惯用方式
口语是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变种,口语具有高度浓缩的特点,通对外汉语专业在学习的过程中,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以及课堂所学的都是汉语的正规文字和词组,这些都是标准用语,但实际生活中为了方便,对语言进行了简化和浓缩,简化和浓缩的目的是为了语言距离生活更近,使用更加方便,因此口语是群众最常使用的方式,而成语中的很多词汇和口语很接近,比如“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这就是一句典型的口语,当然也是成语,说明的就是一种尴尬的状态或者境地,两边不靠,什么都得不到,这种状态常常是人们自我解嘲的一种方式。
(四)对古典汉语的不掌握导致对成语的意思理解困难
成语很多都是古典文学尤其是古代故事的浓缩,比如守株待兔,这就是一个生动而且寓意深刻的小故事,说一个人不知道变通,好逸恶劳守着一个树桩等待自动上门的兔子,这个人有过一次偶然的经验,却把偶然当成必然,因此必将受到必然的愚弄,饿死在树桩而不知悔改。
三、提升对外汉语专业学习成语的对策
(一)设置模拟情景学习成语
学习成语一定要放在语言环境中进行慢慢的研究和揣摩,甚至是搞懂一个小故事,就学会了一个成语。比如学习守株待兔,先弄清楚这个故事的意思,就像学习西方的寓言故事一样,弄明白故事的含义,再通过形象思维的方式进行记忆,成语的学习就会变得相对简单一些。否则,学习成语就会变成干巴枯燥的差事,可以在学习成语的过程中,让班上的几个学生组成一个故事组,通过设置故事情境,或者模拟生活中的一段场景,现编现学,通过演绎和模拟,掌握成语的语言魅力和使用技巧。
(二)强化成语所在语境的理解
从某种意义上讲,成语的学习和掌握就是通过语境来记忆和深化的,因为成语都是来自于特定的故事背景,虽然具有表面意义和引申意义,而且引申意义对于对外汉语的学习者而言具有很大的困哪,但只要通过引导和启发,掌握成语所在的语境,并且通过分析语境所代表的意义,是不难掌握成语的真正含义的。
参考资料:
[1]张琳.成语研究的两个问题[J].语言文字2009,(4)
关键词 对外汉语 学习 成语 技巧
一、成语的语言特征分析
《现代汉语词典》将汉语成语定义为“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义精辟的、定型的词组与短语。”《辞海》称之为“习用的固定词组”。许多成语词典或其他工具书,如倪宝元的《成语辨析》、《成语例示》,对成语都没有下定义,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决定取舍。我们虽不准备对成语下一个精确的定义,但选用的都是成语词典或其他工具书上收录的成语,是大家普遍认为比较典型的成语。
(一)成语的主要外部特征是四字格
四字格的成语更符合现代汉语发展的规范——双音节化,更符合几千年来用洗练、确切、明晰的语言表达思想的传统习惯。而且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日常使用过程中,使用双音节的词语由于朗朗上口好记,因此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汉语中也存在类似“不费吹灰之力”等多于或少于四字的成語,但所占比例很小。
(二)词汇、语句的对偶是汉语成语固有的特征
汉语成语常使用叠字、双声、叠韵和押韵的方式来构成成语的对仗,从词汇构成的角度来分析,我们的古人在研究和创造成语的时候,想到的首先是好记,朗朗上口以便民间百姓村夫民妇能够记住并广为传播,这是原始初衷,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大量使用对仗成语。例如:不伦不类、铜墙铁壁、老当益壮、人山人海、人面兽心。使用这种对偶的方法刻意加重成语语气,增强语言效果,读起来铿锵有力、节奏分明。
(三)成语还具有强烈感情色彩
我们的古人在研究、学习和创造成语的过程中,将成语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进行了紧密结合,通过成语的创造将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现象以及我们的感受通过成语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这些成语在传词达意方面通常具备了强烈的感情色彩,通常具有褒意和贬义的意思。最常见的例子比如马马虎虎说明对事情或者人的态度不是很好,在感情上对其是贬义的;而百里挑一在说明某个人在一群人中具有鲜明的特色或者具备十分超强的能力,能够被挑选出来;而狐假虎威作则说明生活中的狐狸没有真本事,而老虎则没有脑子被人利用。
二、对外汉语学习过程中成语学习的困难
(一)成语和普通词组的区别所在
成语是固定的词汇,而且具有相对固定的语义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成语的过程中一定要专词专记,成语的构词成分不能任意移植、拆分或替换,一旦被替换了成语也就不复为成语了,因此对于成语的记忆一定要深刻而且不能混淆。
(二)成语具有的多义性
虽然成语的狗此结构是独一无二不能替换和更替的,但我们在学习过程却发现很多成语却具有两个意思,也就是我们在语文学习过程常说的一词多义: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百发百中这个成语,学习中文的都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有两个,一个是表面意思,也就是剑法或者枪法好,能够准确击中目标,但其还有一个更深层的意思就是其比喻意义,就是人们对事情的估计和猜测,能够做大百发百中,料事如神,指的是准确的估量等。与之类似的还有其他类似的成语如稳如泰山、口若悬河等。
(三)成语使用具有口语惯用方式
口语是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变种,口语具有高度浓缩的特点,通对外汉语专业在学习的过程中,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以及课堂所学的都是汉语的正规文字和词组,这些都是标准用语,但实际生活中为了方便,对语言进行了简化和浓缩,简化和浓缩的目的是为了语言距离生活更近,使用更加方便,因此口语是群众最常使用的方式,而成语中的很多词汇和口语很接近,比如“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这就是一句典型的口语,当然也是成语,说明的就是一种尴尬的状态或者境地,两边不靠,什么都得不到,这种状态常常是人们自我解嘲的一种方式。
(四)对古典汉语的不掌握导致对成语的意思理解困难
成语很多都是古典文学尤其是古代故事的浓缩,比如守株待兔,这就是一个生动而且寓意深刻的小故事,说一个人不知道变通,好逸恶劳守着一个树桩等待自动上门的兔子,这个人有过一次偶然的经验,却把偶然当成必然,因此必将受到必然的愚弄,饿死在树桩而不知悔改。
三、提升对外汉语专业学习成语的对策
(一)设置模拟情景学习成语
学习成语一定要放在语言环境中进行慢慢的研究和揣摩,甚至是搞懂一个小故事,就学会了一个成语。比如学习守株待兔,先弄清楚这个故事的意思,就像学习西方的寓言故事一样,弄明白故事的含义,再通过形象思维的方式进行记忆,成语的学习就会变得相对简单一些。否则,学习成语就会变成干巴枯燥的差事,可以在学习成语的过程中,让班上的几个学生组成一个故事组,通过设置故事情境,或者模拟生活中的一段场景,现编现学,通过演绎和模拟,掌握成语的语言魅力和使用技巧。
(二)强化成语所在语境的理解
从某种意义上讲,成语的学习和掌握就是通过语境来记忆和深化的,因为成语都是来自于特定的故事背景,虽然具有表面意义和引申意义,而且引申意义对于对外汉语的学习者而言具有很大的困哪,但只要通过引导和启发,掌握成语所在的语境,并且通过分析语境所代表的意义,是不难掌握成语的真正含义的。
参考资料:
[1]张琳.成语研究的两个问题[J].语言文字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