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之歌

来源 :诗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y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塞罕坝:世界的一面旗帜


  2017年12月5日
  在肯尼亚内罗毕
  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
  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
  获得了
  “地球卫士奖”
  从“黄沙遮天日
  飞鸟无栖树”的
  荒漠沙地
  到112万亩
  世界最大的
  人工林海
  塞罕坝三代建设者
  用55年的时间
  突破人类极限
  克服生态困境
  书写了一部动人的
  绿色史诗
  他们用事实
  告诉世界
  退化了的环境
  可以被修复
  他们用实践
  告诉人类
  人和自然
  可以和谐共存
  他们用实际行动
  诠释了
  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执行主任
  埃里克·索尔海姆
  这样评价
  “塞罕坝造林建设者
  已经把退化的土地
  变成了一片
  郁郁葱葱的天堂”
  塞罕坝的故事
  已深深打动了世界
  世界正在聆听
  塞罕坝的故事
  种下绿色
  就能收获美丽
  种下希望
  就能收获未来
  塞罕坝林场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成功的范例
  全球环境治理的
  “中国榜样”
  中国 展现了
  环保领域的
  全球领导力
  “美丽中国”
  赢得了
  世界的掌声

塞罕坝:用数字说话


  建国前
  在内蒙古高原
  浑善达克沙地南缘
  有一块
  “黄沙遮天日
  飛鸟无栖树”的
  荒芜苦寒之地
  1962年秋天
  369名林场创业者
  从全国天南地北
  集结于此
  这支队伍
  平均年龄24岁
  “一年一场风
  年始到年终”
  塞罕坝沙化严重
  气候恶劣
  最低气温零下43.3度
  年积雪时间7个月
  “渴饮沟河水
  饥食黑莜面
  白天忙作业
  夜宿草窝间”
  造林建设者
  不畏艰难
  顶风冒雪
  垦荒植树
  1962年
  种下1000亩树苗
  成活率不足5%
  1963年
  再种1240亩
  成活率不足8%
  1964年春天
  “马蹄坑大会战”
  造林516亩
  成活率达到96.6%
  1977年10月
  罕见“雨凇”来袭
  一棵3米高的落叶松
  挂着500斤重的冰坨
  57万亩林子被毁
  1980年
  正值生长期的树木
  遭遇3个多月的干旱
  12.6万亩落叶松
  悲怆倒下
  大自然屡屡施招
  塞罕坝人屡败屡战
  愈挫愈勇
  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
  塞罕坝高原上
  第一代务林人扎下了根
  第一批落叶松、樟子松
  云杉幼苗
  也扎下了根
  塞罕坝林场现有
  落叶松68万亩
  樟子松14万亩
  “美丽的高岭”
  重现生机
  森林覆盖率
  由建国前的12%
  提高到目前的80%
  如今塞罕坝
  林地面积
  从当年的24万亩
  增加到现在的112万亩
  塞罕坝林场的林木
  按1米株距排列
  可绕地球
  12圈
  如果把塞罕坝的树木
  分给全国人民
  平均每3个人
  可分到1棵树
  每生产1立方米的
  林木蓄积量
  吸收二氧化碳1.83吨
  释放氧气1.62吨
  112万亩森林
  每年吸收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74.7万吨
  每年产生氧气54.5万吨
  可供200万人
  呼吸一年
  森林中
  “空气维生素”
  负氧离子含量
  每立方厘米8.5万个
  塞罕坝的无霜期
  由52天
  增加到64天
  大风日数
  由83天
  减少到53天
  年均降水量
  由不足410毫米
  增加到460毫米
  林木蓄积
  由33万立方米
  增至1012万立方米
  每年为滦河、辽河   涵养水源
  净化水质
  1.37亿立方米
  这片林子
  涵养的水源
  相当于10个西湖的
  蓄水量
  塞罕坝林场
  栖息着陆生野生
  脊椎动物261种
  鱼类32种
  昆虫660种
  植物625种
  塞罕坝森林的
  生态价值
  是木材价值的39.5倍
  塞罕坝林场
  森林资源总价值
  已达200亿元
  如今塞罕坝
  百万亩林海
  构筑起了一道
  牢固的绿色屏障
  阻滞了
  浑善达克沙地南侵
  如今 塞罕坝
  苍翠连绵
  生机盎然
  绿草如茵
  百花斗艳
  曾经沧桑的塞罕坝
  已成为“华北绿宝石”
  那浓墨重彩的“中国绿”
  已成为全球
  生态文明建设的
  “中國样本”

刘琨:林场建设元勋


  1961年10月
  时任林业部 国有林场
  管理总局副局长的刘琨
  临危受命
  带着6位专家
  登上塞罕坝
  “美丽的高岭”
  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
  10月的坝上 正刮着
  遮天蔽日的白毛风
  在凛冽的寒风中
  他们踏查了3天
  一无所获
  刘琨写道:
  “尘沙飞舞烂石滚
  无林无草无牛羊”
  正当刘琨和专家们
  有些绝望时
  一棵落叶松
  在荒漠深处
  迎风屹立
  “你们看
  那是啥”
  瞬间 人们的眼睛亮了
  大家扑上去
  抱住树
  眼含泪水喊着
  “塞罕坝能种树
  能种出大树”
  “这是活的标本”
  “这棵松树
  少说也有150年”
  “今天有一棵松
  明天就会有亿万棵松”
  塞罕坝机械林场
  由此成立
  塞罕坝林场
  要感谢这棵“功勋树”
  更要感谢
  发现“功勋树”的功勋人
  ——刘琨和专家们
  2002年刘琨老人
  最后一次上坝
  望着满目青翠的树林
  久久不愿离去
  他来到红松洼
  与当年的“一棵松”
  再次合影
  看到40年前的愿望
  变成了现实
  他老泪纵横
  2013年他走完了
  90年的人生
  按照遗愿
  家人把他的骨灰
  撒在了亮兵台
  那里有他种下的树
  有他对故人
  无尽的思念
  亮兵台下
  一棵棵笔直的落叶松
  像一个个绿色的卫士
  坚毅地守护着
  塞罕坝的绿色疆土

刘军、齐淑艳:夫妻瞭望员


  阴河林场
  大光顶子山
  海拔1940米
  孤独地伫立着
  一座五层的“望海楼”
  望的是海
  观的是火情
  刘军、齐淑艳夫妻
  在这里坚持了11年
  每15分钟
  瞭望一次
  夜晚也不中断
  冬季大雪封山
  “望海楼”
  成了林海雪原中的
  “孤岛”
  半年见不到人
  孤独和寂寞
  是最大的魔鬼
  齐淑艳 没事时
  纳纳鞋底 排遣寂寞
  实在忍不住
  就躲到墙角
  哭上一场
  刘军跟着电视节目
  一笔一笔学画画
  孤独 将他逼成了
  一个“画家”
  刘军的父亲刘海云
  是第一代塞罕坝人
  做过饲养员、更夫、检查员
  担任过防火瞭望员
  刘军的儿子刘志钢
  是塞罕坝“林三代”
  在塞罕坝林场
  当一名扑火队员
  一家三代心甘情愿
  为这片绿色
  付出一切
  建场55年
  两万多个日日夜夜
  塞罕坝人
  睁大眼睛日夜守望
  塞罕坝人
  用心血浇灌苗木
  用责任瞭望绿色
  用生命呵护生态
  塞罕坝人
  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
  却干着感天撼地的
  千秋伟业
  茫茫林海
  缄默无声
  良好生态
  造福后代
其他文献
《大河》诗刊的高主编向我推荐诗人卫国强的诗。这个诗人的名字对于我,还较陌生。但我知道,卫国强是《大河》的签约诗人,足见《大河》主编对卫国强的重视。认真拜读卫国强的这些作品,我认为《大河》把卫国强列入签约诗人的行列,自有道理。卫国强在文坛,先以散文名世,近来又专攻诗歌,读过他的作品,总体的印象是:起点不低,天赋不错,写诗有潜质,今后的发展大可期待。  《大河》诗刊是一份值得关注的好诗刊,正如《大河》
期刊
从此你要容纳下三个女人  也许四个。年龄大小都有  会有人认真布置房间  会有炊烟升起  会有人清扫房间的每一个角落  会有一些绿色植物生长  会有佛音低垂  唐卡会挂在合适的地方  装净水的容器正远道而来  还有酥油灯  焚香的工具都备好了,香也是  这个家,是我们的后半生的庇护所  如果可以,我将日日愿請  希望妈妈不再腰疼  孩子能认真写字  祝愿自己身体健康  因为在这个新居之中  我是顶
期刊
天鹅  我们在世界里寻找温情  天鹅也是  初春的薄雾刚刚散去  黑暗中他们聚拢的翅膀,光影里又重新打开  一只天鹅的眼睛里,出现了另一只天鹅的眼睛  他們没有言语,似乎他们已经言语  当风吹过那片海域  一场巨大的蔚蓝淹没了他们内心的孤独  他们是,我们也是天使  桃花打在脸上,许多安静的词语心生火焰  二月兰,你乱了谁的心,谁的眼?  天使来到春天,我内心的潮湿已经越过栅栏  日子在纸上行走,
期刊
一座星级森林公园,古樟的袍子  被风掀起,踩高跷是生存的技能  一根藤,找到了直立的椎骨  树的高大,荣耀给了基因  不向上,刀斧手便会让他伏下  而藤,用蛇的专注、速度和毒囊  淘到了槐花和阳光  旅途中的藤越来越多,脖子  被越掐越紧,驻足的多是看客  对吸血的细管,不敢解剖  他的从一而终废墟上的音乐  扯下最后一块遮羞布  弹药已不需要犯罪的理由  石块从墙体崩裂,床是乱坟岗  被石油扶起
期刊
彝良街头开超市的川人潘二狗  两子一女  妻子美貌,为人厚道  二狗不会游泳  酷爱打鱼  用铝合金做了条简易渔船  约了二舅子王三,四舅子王五  前往50米深的水域  尽兴时  起风了  左颠右簸三五下  二狗没了影  王三施救  一去不归  王五扎挣上岸喘粗气  惊魂落魄  手脚瘫软  疯疯颠颠回到家  不停叨念起風了  六天后  重庆打捞队将二狗和王三送回家  王五还在叨念起风了川耗子  四
期刊
像雪一样温暖  我以为这个冬天,雪不会来  一些人,无数事  有的很轻,有的太重  有的来得很短,酒后烟灭就走掉了  有的,会来很久,遇见就是一生  雪,从一滴雨里分娩  如我期待的样子,于昨夜走近我  摊开左手,握住雪花的肋骨  雪一样温暖的诗句  就从我右手无名指端 突围出来向着你,投奔以雪  雪,终于来了  多好啊,这白茫茫的尘世  纯粹干净,像我的心  掐灭那些隐秘的黑  这白,一定是前世
期刊
季风才过一次  凤凰花就开了  满树花红,如晚霞烈焰  叶碎了一地  如母亲的忧伤  雨后,旧城的老屋前  凤凰花落了一地  母亲去看花,老屋也碎成一地  废墟上的瓦片碎石  沾满了母亲的不舍  搬迁后,母亲住在敞亮的新居  她总念叨,新房子亮堂啊  不会漏雨。却常站在17楼的阳台上  远眺老屋的方向  她的目光啊,穿越半生  越过半城,越过了老屋  和老屋前的凤凰花劳动的名义  地里鋤草的老汉,
期刊
如何抵达一首楚辞  斯人以方言,喋喋不休地打开了一种背景:  像沪上,像越人,像巴楚之地  像我姑姑腔调里的三个修辞:  绍兴,嵊泗,杭州  确乎很有来历,在纠纷与统一里:  好像吴越之争,楚越往事  在列车上,负重地举起乐观主义甚于  乐观主义地肩负着一种责任  速度像箭,心灵如困兽  但有时  又像有所前进,有所突破  终于在下车时,解放了一个城市  但也不那么长驱直入,依然  有许多停顿,迟
期刊
常有好梦  一些人睡着了,进入梦境  醒来后尚在慢慢回味。而另一些人  正将这梦中的情景付诸实践  有人还在唉声叹气  还在埋怨自己的处境。他们想不到  自己过的都是别人梦想的日子  有的人经常做梦,一旦睡下去  就美梦连连。不管现实如何  夜有好梦相伴,总能得到些许安慰  当然,也有时从恶梦中醒来  自己吓出了一身汗水  一个人常有好梦,身体可能康健  若老做恶梦,最好要寻医问药  一直没有梦的
期刊
风儿  风比村庄久远  它总是与草木、山岗、河流、尘土、云彩纠缠不清  她从不理会头颅高昂的太阳  有时显得鬼祟,有时显得轻飘……  像一个自由主义者,像一个没心没肺的人  像一个小偷,喜欢四处闲逛  常常趁村民不注意的时候  把花香勾引进村,并在进门时  弄出很大的声响方言里的禾  在我的老家,栽下水田后不久就返青的不叫水稻  叫禾子或者叫禾青子  在我的老家,返青不久后怀孕的不叫水稻  叫禾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