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塞罕坝:世界的一面旗帜
2017年12月5日
在肯尼亚内罗毕
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
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
获得了
“地球卫士奖”
从“黄沙遮天日
飞鸟无栖树”的
荒漠沙地
到112万亩
世界最大的
人工林海
塞罕坝三代建设者
用55年的时间
突破人类极限
克服生态困境
书写了一部动人的
绿色史诗
他们用事实
告诉世界
退化了的环境
可以被修复
他们用实践
告诉人类
人和自然
可以和谐共存
他们用实际行动
诠释了
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执行主任
埃里克·索尔海姆
这样评价
“塞罕坝造林建设者
已经把退化的土地
变成了一片
郁郁葱葱的天堂”
塞罕坝的故事
已深深打动了世界
世界正在聆听
塞罕坝的故事
种下绿色
就能收获美丽
种下希望
就能收获未来
塞罕坝林场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成功的范例
全球环境治理的
“中国榜样”
中国 展现了
环保领域的
全球领导力
“美丽中国”
赢得了
世界的掌声
塞罕坝:用数字说话
建国前
在内蒙古高原
浑善达克沙地南缘
有一块
“黄沙遮天日
飛鸟无栖树”的
荒芜苦寒之地
1962年秋天
369名林场创业者
从全国天南地北
集结于此
这支队伍
平均年龄24岁
“一年一场风
年始到年终”
塞罕坝沙化严重
气候恶劣
最低气温零下43.3度
年积雪时间7个月
“渴饮沟河水
饥食黑莜面
白天忙作业
夜宿草窝间”
造林建设者
不畏艰难
顶风冒雪
垦荒植树
1962年
种下1000亩树苗
成活率不足5%
1963年
再种1240亩
成活率不足8%
1964年春天
“马蹄坑大会战”
造林516亩
成活率达到96.6%
1977年10月
罕见“雨凇”来袭
一棵3米高的落叶松
挂着500斤重的冰坨
57万亩林子被毁
1980年
正值生长期的树木
遭遇3个多月的干旱
12.6万亩落叶松
悲怆倒下
大自然屡屡施招
塞罕坝人屡败屡战
愈挫愈勇
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
塞罕坝高原上
第一代务林人扎下了根
第一批落叶松、樟子松
云杉幼苗
也扎下了根
塞罕坝林场现有
落叶松68万亩
樟子松14万亩
“美丽的高岭”
重现生机
森林覆盖率
由建国前的12%
提高到目前的80%
如今塞罕坝
林地面积
从当年的24万亩
增加到现在的112万亩
塞罕坝林场的林木
按1米株距排列
可绕地球
12圈
如果把塞罕坝的树木
分给全国人民
平均每3个人
可分到1棵树
每生产1立方米的
林木蓄积量
吸收二氧化碳1.83吨
释放氧气1.62吨
112万亩森林
每年吸收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74.7万吨
每年产生氧气54.5万吨
可供200万人
呼吸一年
森林中
“空气维生素”
负氧离子含量
每立方厘米8.5万个
塞罕坝的无霜期
由52天
增加到64天
大风日数
由83天
减少到53天
年均降水量
由不足410毫米
增加到460毫米
林木蓄积
由33万立方米
增至1012万立方米
每年为滦河、辽河 涵养水源
净化水质
1.37亿立方米
这片林子
涵养的水源
相当于10个西湖的
蓄水量
塞罕坝林场
栖息着陆生野生
脊椎动物261种
鱼类32种
昆虫660种
植物625种
塞罕坝森林的
生态价值
是木材价值的39.5倍
塞罕坝林场
森林资源总价值
已达200亿元
如今塞罕坝
百万亩林海
构筑起了一道
牢固的绿色屏障
阻滞了
浑善达克沙地南侵
如今 塞罕坝
苍翠连绵
生机盎然
绿草如茵
百花斗艳
曾经沧桑的塞罕坝
已成为“华北绿宝石”
那浓墨重彩的“中国绿”
已成为全球
生态文明建设的
“中國样本”
刘琨:林场建设元勋
1961年10月
时任林业部 国有林场
管理总局副局长的刘琨
临危受命
带着6位专家
登上塞罕坝
“美丽的高岭”
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
10月的坝上 正刮着
遮天蔽日的白毛风
在凛冽的寒风中
他们踏查了3天
一无所获
刘琨写道:
“尘沙飞舞烂石滚
无林无草无牛羊”
正当刘琨和专家们
有些绝望时
一棵落叶松
在荒漠深处
迎风屹立
“你们看
那是啥”
瞬间 人们的眼睛亮了
大家扑上去
抱住树
眼含泪水喊着
“塞罕坝能种树
能种出大树”
“这是活的标本”
“这棵松树
少说也有150年”
“今天有一棵松
明天就会有亿万棵松”
塞罕坝机械林场
由此成立
塞罕坝林场
要感谢这棵“功勋树”
更要感谢
发现“功勋树”的功勋人
——刘琨和专家们
2002年刘琨老人
最后一次上坝
望着满目青翠的树林
久久不愿离去
他来到红松洼
与当年的“一棵松”
再次合影
看到40年前的愿望
变成了现实
他老泪纵横
2013年他走完了
90年的人生
按照遗愿
家人把他的骨灰
撒在了亮兵台
那里有他种下的树
有他对故人
无尽的思念
亮兵台下
一棵棵笔直的落叶松
像一个个绿色的卫士
坚毅地守护着
塞罕坝的绿色疆土
刘军、齐淑艳:夫妻瞭望员
阴河林场
大光顶子山
海拔1940米
孤独地伫立着
一座五层的“望海楼”
望的是海
观的是火情
刘军、齐淑艳夫妻
在这里坚持了11年
每15分钟
瞭望一次
夜晚也不中断
冬季大雪封山
“望海楼”
成了林海雪原中的
“孤岛”
半年见不到人
孤独和寂寞
是最大的魔鬼
齐淑艳 没事时
纳纳鞋底 排遣寂寞
实在忍不住
就躲到墙角
哭上一场
刘军跟着电视节目
一笔一笔学画画
孤独 将他逼成了
一个“画家”
刘军的父亲刘海云
是第一代塞罕坝人
做过饲养员、更夫、检查员
担任过防火瞭望员
刘军的儿子刘志钢
是塞罕坝“林三代”
在塞罕坝林场
当一名扑火队员
一家三代心甘情愿
为这片绿色
付出一切
建场55年
两万多个日日夜夜
塞罕坝人
睁大眼睛日夜守望
塞罕坝人
用心血浇灌苗木
用责任瞭望绿色
用生命呵护生态
塞罕坝人
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
却干着感天撼地的
千秋伟业
茫茫林海
缄默无声
良好生态
造福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