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余华是当代文坛著名的先锋派作家,其作品以精致见长,并将叙事精细化,打破日常语言秩序,用自足的话语体系,建构一个奇异怪诞、隐秘残酷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文本,实现了文本的真实。《兄弟》正是如此。本书分上、下两部,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重新组合成的家庭在文革劫难中的崩溃过程。
【关键词】余华;《兄弟》;文革;人性
“这一生都只为你,情愿为你划地为牢”。余华划了一个牢,在这牢里,李光头和宋钢为“情”字煎熬,我也被他们兄弟的大情大爱深深折服了。
一、小说时代背景及其情节介绍
这是两个时代相遇后出生的小说,前者是一个文化大革命的故事,它是一种狂热的精神,压抑和命运的悲剧时代,超过中世纪的欧洲。后者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放纵的万象时代,更甚于今天的欧洲。连接这两个时代的纽带就是这兄弟两人,他们的生活在裂变中裂变,他们的悲喜在爆发中爆发,他们的命运和这两个时代一样地天翻地覆,最终他们必须恩怨交集地自食其果。
读完整本书,我感到压抑与悲哀、感动与荒谬。我很少有这种矛盾的心情,或许这个故事原本的构造就是极其矛盾的,导致读者也不得释然。
小说里有很多真情的描写,特别是上部,让我多次感动得流泪。宋凡平的乐于助人、善良的形象,对李兰的挚爱;李兰的忍辱负重,对宋凡平的爱,对非亲生的儿子宋钢的爱;李光头与宋钢在苦难和艰难的岁月相依为命的至深情感;林红与宋钢的彼此深爱……这些都是真情实感的描写,让我多次边读边流泪。
本书的故事背景是文革时期,男主人公李光头的爸爸因在厕所偷看女生而掉进厕所被淹死,捞他上来的宋凡平成了李家的恩人。几年之后,宋的妻子病逝,李光头的母亲李兰改嫁到宋家,從此,宋的儿子宋刚和李光头成了兄弟。
可在余华的小说里,幸福的感觉总是转瞬即逝,李兰去上海看病,文革开始,那个有着宽阔肩膀的爸爸,却因造反派的蹂躏再也没有办法保护他的两个儿子了。
于是,从那一刻开始,我心中难过的情绪便慢慢开始积累放大。
二、对人性的分析
以往的余华,他的笔是冷静客观的,把一个故事娓娓道来,只叙述故事本身,《兄弟》依然是这样,故事却越发的细腻和煽情。文中经常大段大段地叙述一件本可几笔代过的文字。比如宋凡平被反动派活活打死后,两兄弟哭着央求周围的人把他们的爸爸救活并带回家;还有李兰在医院苦苦等着她的丈夫。一天的时间,用了快一个章节来描述。
所以,就像看电影一样,那些幸福是鲜活的,那些苦难却也残酷的展现。
作者在细节方面的描述很有意思,细节上的描写是附着在情节骨架上的血肉,能引起我们关注的不是一个梗概的波澜壮阔,却是细微处的彼此共鸣。而《兄弟》一篇于我是有很多触发点的,很多忍俊不禁的地方,也是值得深思之处。
在本书里,只有一个绝对化了的人格,就是两兄弟的父亲宋凡平。他作为一个理想人格出现,代表了人性中的真善美,具备所有可歌颂的品质。小说里所有有关宋凡平的情节,无一不增添了这个人物的魅力。这也就使他后来在文革中遭受的种种苦难和屈辱更显悲壮苍凉。对宋凡平陨落的描写,是书中揭露文革对人性的毁灭、对人的迫害的一个主要方面——没有用任何遮羞的布缕,只有赤裸裸的真实。在《兄弟》中,人性的阴暗面亦被用近乎荒诞离奇的讽刺笔调鞭挞入骨,更加令人触目惊心。
我不得不佩服余华的细节描写以及对人物的个性塑造的功力,他用他犀利精湛的语言将一个个充满温馨而又催人泪下的小事情描写的淋漓尽致,让我自觉深陷其中,被兄弟童年时那份真挚的情谊深深打动。
即使到了文化大革命以后,李光头去南方发展失败而归。兄弟间的情谊依旧为我们所见。李光头将捡破烂捡到的、自己舍不得戴的高级手表送给宋钢;宋钢瞒着妻子每天将吃中饭的两毛钱给李光头,自己饿肚子。兄弟间的情感让读者为之感动,并无比羡慕。余华说,他的文章写的是对苦痛的承受能力以及对世界的乐观态度。也许看到这里,我依然觉得他确是如此,兄弟在文革前后经历了如此惨痛的人生,尽管离散,却仍然将那份情谊存留下来。
三、人性的转变及其命运的发展
人性最难揣摩之处,在于它的易变。因为易变,所以既无比迷人,又令人胆寒。在《兄弟》中,林红的变最让人瞠目。从最初那个美丽清纯、一心沉浸在爱情中的少女,到后来背弃丈夫、与李光头疯狂偷情的妇人,再到最后操办皮肉生意、庸俗不堪的皮条客,这样的转变不得不说是非常惊人的。环境因素固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决定性因素还是在于人心。我们民族千百年来提倡“气节”、“操守”,正是希望人们能够有足够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污泥之中保持自身的信仰和坚持。然而无论是在小说中还是在现实中,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始终只占少数。因为难以达成,才愈见其重要性。
从情节发展上看,林红的变送上了压倒男主角宋钢的最后一根稻草,并将书中所有人事推入了光怪陆离之中。《兄弟》的下部就这样在荒诞中走向了结局。
在书中,性格对命运的决定作用是扭曲的。善良诚实正直导致潦倒甚至凋亡,而阿谀奉承则引向财富、地位和成功。这种微妙的作用似乎已经了成为人人心明如镜却绝口不提的潜规则,但是余华却偏偏放大了给读者看,甚至是逼读者直面。他的笔触是狠辣的,态度却轻浮调笑;除了偶然流露出的沉重情绪,全书的描写似乎都过于轻狎和荤腥,在视觉上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冲击,也加强了讽刺力度。
四、结语
如余华先生所说,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如何在一片浮躁中把握自己的心灵,从容地走好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才是余华先生的《兄弟》给广大活在富与穷之间的人们的启示。
参考文献:
[1]余华.兄弟[M].作家出版社(第三版),2012.
[2]许丙泉.论余华《兄弟》的非常岁月[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5.
[3]关峰.论《兄弟》的复调结构[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4.
【关键词】余华;《兄弟》;文革;人性
“这一生都只为你,情愿为你划地为牢”。余华划了一个牢,在这牢里,李光头和宋钢为“情”字煎熬,我也被他们兄弟的大情大爱深深折服了。
一、小说时代背景及其情节介绍
这是两个时代相遇后出生的小说,前者是一个文化大革命的故事,它是一种狂热的精神,压抑和命运的悲剧时代,超过中世纪的欧洲。后者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放纵的万象时代,更甚于今天的欧洲。连接这两个时代的纽带就是这兄弟两人,他们的生活在裂变中裂变,他们的悲喜在爆发中爆发,他们的命运和这两个时代一样地天翻地覆,最终他们必须恩怨交集地自食其果。
读完整本书,我感到压抑与悲哀、感动与荒谬。我很少有这种矛盾的心情,或许这个故事原本的构造就是极其矛盾的,导致读者也不得释然。
小说里有很多真情的描写,特别是上部,让我多次感动得流泪。宋凡平的乐于助人、善良的形象,对李兰的挚爱;李兰的忍辱负重,对宋凡平的爱,对非亲生的儿子宋钢的爱;李光头与宋钢在苦难和艰难的岁月相依为命的至深情感;林红与宋钢的彼此深爱……这些都是真情实感的描写,让我多次边读边流泪。
本书的故事背景是文革时期,男主人公李光头的爸爸因在厕所偷看女生而掉进厕所被淹死,捞他上来的宋凡平成了李家的恩人。几年之后,宋的妻子病逝,李光头的母亲李兰改嫁到宋家,從此,宋的儿子宋刚和李光头成了兄弟。
可在余华的小说里,幸福的感觉总是转瞬即逝,李兰去上海看病,文革开始,那个有着宽阔肩膀的爸爸,却因造反派的蹂躏再也没有办法保护他的两个儿子了。
于是,从那一刻开始,我心中难过的情绪便慢慢开始积累放大。
二、对人性的分析
以往的余华,他的笔是冷静客观的,把一个故事娓娓道来,只叙述故事本身,《兄弟》依然是这样,故事却越发的细腻和煽情。文中经常大段大段地叙述一件本可几笔代过的文字。比如宋凡平被反动派活活打死后,两兄弟哭着央求周围的人把他们的爸爸救活并带回家;还有李兰在医院苦苦等着她的丈夫。一天的时间,用了快一个章节来描述。
所以,就像看电影一样,那些幸福是鲜活的,那些苦难却也残酷的展现。
作者在细节方面的描述很有意思,细节上的描写是附着在情节骨架上的血肉,能引起我们关注的不是一个梗概的波澜壮阔,却是细微处的彼此共鸣。而《兄弟》一篇于我是有很多触发点的,很多忍俊不禁的地方,也是值得深思之处。
在本书里,只有一个绝对化了的人格,就是两兄弟的父亲宋凡平。他作为一个理想人格出现,代表了人性中的真善美,具备所有可歌颂的品质。小说里所有有关宋凡平的情节,无一不增添了这个人物的魅力。这也就使他后来在文革中遭受的种种苦难和屈辱更显悲壮苍凉。对宋凡平陨落的描写,是书中揭露文革对人性的毁灭、对人的迫害的一个主要方面——没有用任何遮羞的布缕,只有赤裸裸的真实。在《兄弟》中,人性的阴暗面亦被用近乎荒诞离奇的讽刺笔调鞭挞入骨,更加令人触目惊心。
我不得不佩服余华的细节描写以及对人物的个性塑造的功力,他用他犀利精湛的语言将一个个充满温馨而又催人泪下的小事情描写的淋漓尽致,让我自觉深陷其中,被兄弟童年时那份真挚的情谊深深打动。
即使到了文化大革命以后,李光头去南方发展失败而归。兄弟间的情谊依旧为我们所见。李光头将捡破烂捡到的、自己舍不得戴的高级手表送给宋钢;宋钢瞒着妻子每天将吃中饭的两毛钱给李光头,自己饿肚子。兄弟间的情感让读者为之感动,并无比羡慕。余华说,他的文章写的是对苦痛的承受能力以及对世界的乐观态度。也许看到这里,我依然觉得他确是如此,兄弟在文革前后经历了如此惨痛的人生,尽管离散,却仍然将那份情谊存留下来。
三、人性的转变及其命运的发展
人性最难揣摩之处,在于它的易变。因为易变,所以既无比迷人,又令人胆寒。在《兄弟》中,林红的变最让人瞠目。从最初那个美丽清纯、一心沉浸在爱情中的少女,到后来背弃丈夫、与李光头疯狂偷情的妇人,再到最后操办皮肉生意、庸俗不堪的皮条客,这样的转变不得不说是非常惊人的。环境因素固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决定性因素还是在于人心。我们民族千百年来提倡“气节”、“操守”,正是希望人们能够有足够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污泥之中保持自身的信仰和坚持。然而无论是在小说中还是在现实中,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始终只占少数。因为难以达成,才愈见其重要性。
从情节发展上看,林红的变送上了压倒男主角宋钢的最后一根稻草,并将书中所有人事推入了光怪陆离之中。《兄弟》的下部就这样在荒诞中走向了结局。
在书中,性格对命运的决定作用是扭曲的。善良诚实正直导致潦倒甚至凋亡,而阿谀奉承则引向财富、地位和成功。这种微妙的作用似乎已经了成为人人心明如镜却绝口不提的潜规则,但是余华却偏偏放大了给读者看,甚至是逼读者直面。他的笔触是狠辣的,态度却轻浮调笑;除了偶然流露出的沉重情绪,全书的描写似乎都过于轻狎和荤腥,在视觉上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冲击,也加强了讽刺力度。
四、结语
如余华先生所说,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如何在一片浮躁中把握自己的心灵,从容地走好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才是余华先生的《兄弟》给广大活在富与穷之间的人们的启示。
参考文献:
[1]余华.兄弟[M].作家出版社(第三版),2012.
[2]许丙泉.论余华《兄弟》的非常岁月[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5.
[3]关峰.论《兄弟》的复调结构[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