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否发现生活中“隐藏”着的美,需要审美个体具备感知“美”的能力。这种在“审美”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积累、体验和感受“美”的能力,是每个美术教师的责任。本文主要是笔者在初中美术教学中通过渗透、感受、认识、发现美的训练,帮助学生积累审美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一些尝试。
【关键词】渗透美;感受美;认识美;发现美
简单的说,审美能力就是一种认识美、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综合能力。美是客观存在的,但许多学生身在“美”中不知“美”,其原因就在于他缺少发现美的能力。审美能力需要在不断地认识、体验、感受美的过程中积累。重视美术课堂上的审美教育,才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笔者发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言传身教,渗透美的规范
“示范”是美术课常规教学方法之一,它是广义的概念:不仅仅包括作品的示范,教师的言行举止中所隐含的审美观、价值观都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些同样具有示范作用。所以,教师还应发挥引导学生直观的掌握美术技能以外的“审美示范”作用。例如:一,注意评论准确精到、客观公正,谈吐风趣幽默、抑扬顿挫、富有情感。让学生能感受到语言本身的魅力;二,精心布局板书设计,字体工整。让学生感受到蕴含其中的设计美、书法美,引导学生注意字体和格式的重要性,在作业中创造力所能及的美;三,温雅的形象、得体的服饰、大方的举止,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无做作的美。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学生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提高综合素质,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渗透美的规范来影响学生。
二、优化教学,感受美的氛围
多媒体教学课件所营造的声、光、色,刺激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着教师所预设的美的情景和元素,并在感知中提高审美能力。例如在上中国画作品的欣赏课时,除了示范作品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中国画挥洒自如、虚实相生、水色淋漓,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选择与画意相辉映的中国古典音乐,适时地穿插画面内容的原景原貌,让学生在画面与实景的虚实对比、音乐烘托的情境之下,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情趣、意蕴和形式美。
此外,借助学生们熟悉的诗歌、故事,依托诗歌中的意境或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与情节,将学生带进教师所营造的氛围,感受教学内容中美的内涵;由认识熟悉事物的美的方法,主动发现陌生事物的美;运用迁移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教学内容的美。
三、走近大师,认识美的真谛
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能集中反映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大师们进步的审美观念。初中学生的审美有其特殊性与局限性,对于他们来说,写实绘画作品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教学中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地选择这类作品来开启学生认识美、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理解美、交流美的活动,进而引导他们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不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自觉。
我们还可以尝试让学生运用自己积累的色彩、线条、构图、笔触等美术知识对表现主义美术作品进行简单地美术评论:在题材上选择一些较容易理解的美术作品:如后印象派梵高的《向日葵》、立体派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等,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观察、判断和想象,慢慢的走近作者、走进画意,尝试理解作品反映的情感,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体现个体审美精神。
美术欣赏是一项审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始终是“美”的甄选者、引导者。学生通过大量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美术欣赏活动,逐渐发现、感受艺术作品中的审美趣味,他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能力都能得到不断地提高。
四、体验自然,发现美的规律
晨光暮色、花草树木、贝壳昆虫,或者熙攘人群、家庭聚会、街边小吃……美,无处不在。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去发现、欣赏、体验自然、生活中的美。例如在上初一年级美术教材中《多变的颜色》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到公园或者野外去寻找漂亮的石头、树叶等一些色彩丰富的小玩意儿拍摄或者收集回来。学生在“找”的过程中,会自觉的观察、对比。那些平时看来很不起眼的石头、树皮、各种不同色彩的树叶、各式各样的蔬菜等在学生交流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美感来。学生在“熟悉”又“陌生”的大自然、生活中找到了许多被忽略的美。
在中西方的美术实践中不论写实还是表现,大师们都会不约而同的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向大自然学习,发现自然事物的美的形式、美的规律,进而转化为主动表现美的能力。大自然是一位毫不吝啬的老师,让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大自然的规律、法则,发现和感受大自然中蕴含的美,是开启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术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来创造美,养成良好的、高尚的审美趣味,不断地提高和完善他们的审美能力,而这些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会使学生们终生受益。这些能力的达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多种方式不断地引导、渗透;引导他们感知美、体验美,鼓励他们发现美、创造美,让他们在美的熏陶下,不断地积累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学习美术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解读》
[2]《美术教育研究》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
【关键词】渗透美;感受美;认识美;发现美
简单的说,审美能力就是一种认识美、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综合能力。美是客观存在的,但许多学生身在“美”中不知“美”,其原因就在于他缺少发现美的能力。审美能力需要在不断地认识、体验、感受美的过程中积累。重视美术课堂上的审美教育,才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笔者发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言传身教,渗透美的规范
“示范”是美术课常规教学方法之一,它是广义的概念:不仅仅包括作品的示范,教师的言行举止中所隐含的审美观、价值观都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些同样具有示范作用。所以,教师还应发挥引导学生直观的掌握美术技能以外的“审美示范”作用。例如:一,注意评论准确精到、客观公正,谈吐风趣幽默、抑扬顿挫、富有情感。让学生能感受到语言本身的魅力;二,精心布局板书设计,字体工整。让学生感受到蕴含其中的设计美、书法美,引导学生注意字体和格式的重要性,在作业中创造力所能及的美;三,温雅的形象、得体的服饰、大方的举止,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无做作的美。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学生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提高综合素质,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渗透美的规范来影响学生。
二、优化教学,感受美的氛围
多媒体教学课件所营造的声、光、色,刺激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着教师所预设的美的情景和元素,并在感知中提高审美能力。例如在上中国画作品的欣赏课时,除了示范作品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中国画挥洒自如、虚实相生、水色淋漓,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选择与画意相辉映的中国古典音乐,适时地穿插画面内容的原景原貌,让学生在画面与实景的虚实对比、音乐烘托的情境之下,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情趣、意蕴和形式美。
此外,借助学生们熟悉的诗歌、故事,依托诗歌中的意境或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与情节,将学生带进教师所营造的氛围,感受教学内容中美的内涵;由认识熟悉事物的美的方法,主动发现陌生事物的美;运用迁移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教学内容的美。
三、走近大师,认识美的真谛
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能集中反映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大师们进步的审美观念。初中学生的审美有其特殊性与局限性,对于他们来说,写实绘画作品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教学中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地选择这类作品来开启学生认识美、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理解美、交流美的活动,进而引导他们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不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自觉。
我们还可以尝试让学生运用自己积累的色彩、线条、构图、笔触等美术知识对表现主义美术作品进行简单地美术评论:在题材上选择一些较容易理解的美术作品:如后印象派梵高的《向日葵》、立体派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等,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观察、判断和想象,慢慢的走近作者、走进画意,尝试理解作品反映的情感,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体现个体审美精神。
美术欣赏是一项审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始终是“美”的甄选者、引导者。学生通过大量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美术欣赏活动,逐渐发现、感受艺术作品中的审美趣味,他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能力都能得到不断地提高。
四、体验自然,发现美的规律
晨光暮色、花草树木、贝壳昆虫,或者熙攘人群、家庭聚会、街边小吃……美,无处不在。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去发现、欣赏、体验自然、生活中的美。例如在上初一年级美术教材中《多变的颜色》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到公园或者野外去寻找漂亮的石头、树叶等一些色彩丰富的小玩意儿拍摄或者收集回来。学生在“找”的过程中,会自觉的观察、对比。那些平时看来很不起眼的石头、树皮、各种不同色彩的树叶、各式各样的蔬菜等在学生交流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美感来。学生在“熟悉”又“陌生”的大自然、生活中找到了许多被忽略的美。
在中西方的美术实践中不论写实还是表现,大师们都会不约而同的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向大自然学习,发现自然事物的美的形式、美的规律,进而转化为主动表现美的能力。大自然是一位毫不吝啬的老师,让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大自然的规律、法则,发现和感受大自然中蕴含的美,是开启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术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来创造美,养成良好的、高尚的审美趣味,不断地提高和完善他们的审美能力,而这些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会使学生们终生受益。这些能力的达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多种方式不断地引导、渗透;引导他们感知美、体验美,鼓励他们发现美、创造美,让他们在美的熏陶下,不断地积累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学习美术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解读》
[2]《美术教育研究》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