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融乡土 心思乡愁 饱含乡情 溢满乡味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c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曲艺,是一门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传统艺术,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如何使这颗明珠熠熠生辉,打造精品力作是重要的前提,是关键的第一步。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创作出拿得出、叫得响、继承传统、发扬光大、群众喜爱的曲艺精品呢?结合多年来的创作实践,笔者认为,切实做到身融乡土、心思乡愁、饱含乡情、溢满乡味,至关重要。
  一、身融乡土——获取好素材的主路径
  素材是创作的“粮食”,素材不真、不实、不全、不好,就做不出“美味佳肴”。要获取好的素材,必须身融乡土,亲临亲为。身融乡土,关键在于“融”,就是要面向基层,深入群众,在乡村跌爬滚打;就是要放下身段,敞开心扉,与群众心贴心交流;就是要扑下身子,一门心思,同老百姓打成一片;就是要扎下根子,心无旁鹜,在实践中感同心受。
  ——源头活水在乡土。曲艺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艺术的集萃,有其形成的独特语言条件,代表着当地的经济、文化特色,承载着该地区文字记录之外的人文生态、道德标准、审美取向与社会的发展次序。曲艺具有"涵容万象,吐纳万端"的特质,将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岁月留痕、民风民俗,信手拈来,尽情演绎。就拿山西长治来说,长治市古称“上党”,总人口300多万,只有13个县市区,说唱的曲种就有潞安大鼓、襄垣鼓书、长子鼓书、沁州三弦书、武乡琴书、屯留道情、黎城鼓儿词、武乡瞽鼓、干板书等37个曲艺曲种,可谓是三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在这里,我们随处可以看到这种情景:村庄田野、城市学校、哨所军营无不活跃着民间艺人的身影,一把琴、一副板、一面鼓、一张嘴,不要布景、无需道具,板式丰富、旋律动听、韵味独特。庙会、赶集、婚丧、庆典,茶余饭后,摇扇纳凉,各俱特色的曲艺曲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所以说,曲艺本身就是一种乡土艺术,源头活水在乡土,真金白银在民间。
  ——创作资源在生活。“地域文化的书写,大多都有一方水土作为创作资源和文化支撑,其特色与气质,是独特的东西,是寻常不见却又无处不在的,并且是可以真切感受的,于表象存在,于深层抽象”。地方曲种都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是属于这个地区别具特色的“文化名片”。要把这张名片打好,曲艺作家就要沉到生活的底层,探源文化脉络,梳理曲艺内涵,挖掘基层鲜活的语言,对传统文化做好保护与发展,把传统的东西保留下来,给予它新的生命。
  一切艺术都是源于生活,生活是我们的老师,生活是我们的源泉,掘得越深,泉水才越香甜。如果割裂生活这个大熔炉,闭门造车,胡编乱造,市场不买账,观众不认账。没有生活,不会用形象的生活语言表现所应表现的生活,就写不出感悟生活的词句,这是曲艺创作致命的弱点。
  ——灵感显现在积累。曲艺创作的灵感不是挖苦心思,而是长期积累,靠生搬硬造,造不出群众的语言。创作要写自己熟悉的题材,自己熟悉的题材更容易发挥想象的功效,生活细察细问,创作反复推敲,好比顺着一条筋往前捋,沿着一条藤往上攀,把经络捋清,把枝蔓摸准。我在创作长子鼓书《腊月天儿》时,脑海里总是挥之不去对美好童年的记忆,过年的情景总是牵扯着我的神经。
  小时候过年,那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又是一幅多么值得留恋的画卷。老百姓过年期盼是和睦幸福。从腊月二十三到除夕夜的欢聚,蒸黄蒸、备年货、扫灰尘、剪窗花、贴对联、放鞭炮、挂灯笼、拜大年——一个个红红火火的场景,一个个热热闹闹的场面。全家人兴奋,孩子们欢欣,处处洋溢在幸福的年味中。这些无不是我对生活的感受和积累,无不是我对生活的回味和感悟。
  二、心思乡愁——探求最美最纯的智慧历程
  作品要有思想,有主线,有价值,是创作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前提。如何达到这一点,关键就是要依靠深入思考,深入分析,真正弄明白自己作品想要表达的、突出的主题,想要体现的价值取向。心思乡愁,关键在于“思”,就是头脑始终要清醒,不盲目,不随意,把握中心,抓住主线,有的放矢;就是要肯动脑筋,善于思考,理性分析,靠智慧去谋划去创作;就是要聚焦乡愁这个中心点,寻求乡愁中的闪光点,展示乡愁中最美最纯最真最有价值的最亮点;就是要深接地气,以小见大;描景细腻,绘俗生动,状物机巧,写人传神。事儿、趣儿、情儿、理儿,清新蕴藉,话儿、语儿、音儿、调儿,沁人心脾。
  ——寻找最美的“原生态”。曲艺作为一种文艺形式,她大众化、通俗化的特质,决定了与广大受众的亲切关系,有着强烈的亲民情结。语言灵动,情语和节奏的变化能造出新的语境。用家常语写词,用口语化表达,读来朗朗上口,在创作中,崇尚自然美,自然无雕琢。我始终认为,创作的根基在基层,群众的语言最灵动,唱词还要为演员服务,把节奏写活,才能如鱼得水,相得益彰。自然界的物体用艺术构思链条,用审美情趣的连缀,把生活的画面通过时间的顺序连接起来,读者感到不空,读来也有厚度。
  ——挖掘最感人的“人之常情”。选材的时候,不是越大越好,应是生活中的小事、小情、小人、小理,身边的事,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事。这就是常形、常理、常情,常有的形象又都透示一个常理。把常形、常情、常理,贯穿在各个环境中,通过人物潜移默化的行动,通过一幕幕场景的再现描绘出来。长子鼓书唱本《常回家看看》,这是一个前些年被一首同名歌曲唱遍大江南北的题材:常回家看看,和父母团圆。表达的意味,似乎不用再说。但创作就是对生活的回应。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和现代化步履的不断加快,包括交通与通讯的日益便利,人们的生活似乎应当更加美满才对。然而,恰恰是这些看似便利的生活方式,正在剥夺着我们的幸福,异化着我们的内心。于是,常回家看看,便成为一种奢侈甚至艰难。因此,用曲艺的原生态寻找失落的亲情。正是为了找回应有的幸福,唤醒生活的自觉,我们才有了对此题材不厌其烦的关切与咏叹。把动人的亲情让说书人唱给群众听,听了能让人信服,让人信服才能让人受感动。让人受感动,必须入情入理,有情有理。在这里,“理”是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是现实生活的逻辑反映。理,是艺术形象给以真实感的重要因素。   ——提炼最有价值的“正能量”。 曲艺作品的根基应建立在广阔的地域文化基础上,做到思想性小中见大,浅中出厚,平中见奇,见微知著;艺术性有情有趣,雅俗共赏,文情并茂,内涵丰富;观赏性有情有理,入情入理,拍案叫绝,耐人回味。在过去漫长的历史与文化发展长河中,曲艺艺术不仅以其自身的独特魅力,滋育和涵养着我们祖先的精神与心灵,而且以其深厚蕴藉的文化传统,孕育催生了富有鲜明中国气派与特色的文学体裁样式和几乎所有的地方戏曲剧种。我们每天接触各色各样的人和事,每件事情经过提炼和加工,就能写出有生活实感的故事来,让人们感到日常生活的真实亲切,让读者以不同的方式亲历、体味,并从中探寻生活的美好甘泉。
  三、饱含乡情——链接真情实感的心灵纽带
  创作必须带着感情,饱含深情,只有爱党爱国爱家爱人民,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作品来。饱含乡情,关键在于“情”,就是要带着对百姓、对农村、对曲艺浓浓的爱主动去创作;就是带着担当和责任,带着报负和理想积极去创作;就是怀揣一颗赤诚的心,带着感情、带着深情忘我去创作。
  ——有爱才有深情。曲本的创作,字里行间贯穿一个“情”字,是对乡风乡韵的深深思念之情,是对普通百姓的拳拳眷恋之情。我的老家在农村,每逢周末我就回到老家,回到老爷爷、老奶奶的身边用心和他们交流,用情感亲自体验,用独有的生活的眼睛和嗅觉捕捉生活的气息,用艺术的眼光发现题材,挖掘题材,感悟题材,感受到地地道道的地方方言里散发出浓郁的馨香。这些充实到曲本中,尽管曲本叙述的是小事、小情、小人、小理,但都是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事情。字字句句,点点滴滴,注入生命的情感,化入生命的永恒。晶莹剔透,闪闪发亮,让人信服,令人感动。
  ——有情才能鲜活。曲艺作品强调有情和有趣,强调艺术的独创性。有情有趣,雅俗共赏,文情并茂,既富于时代生活的特征,又不失传统形式之美。中国曲协主席、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说:“我们当年为创作一个段子,专门深入基层体验生活,有时一去就是几个月甚至半年,可是现在很多作者总习惯把自己关进书斋或文艺沙龙中顾影自怜,而不是深入生活挖掘第一手的创作素材,结果创作出来的作品要么是粉饰太平、寻艳猎奇,要么是插科打诨,既远离生活,又毫无新意。”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董耀鹏说:“曲艺的本质是说唱艺术,曲艺的语趣、意趣、理趣、情趣,都是由语言带来的。曲艺的创新要注重守住说唱的本体,保持语言魅力。”两位曲协领导真正道出了曲艺创作的真谛。有情才能鲜活,有情才起涟漪。
  ——有责任才有动力。中华民族灿烂悠远的文化是每一个华夏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曲艺艺术是每一个曲艺人责无旁贷,义无反顾的责任和义务。原中国曲协主席刘兰芳曾说“曲艺是一门艺术,是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不仅需要发扬光大,而且在发展中需要借鉴,但是本土艺术不能丢掉,好的曲艺作品只有和民间接地气、和人民接地气,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艺术家的切身感受和实践体验无疑对我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很好的启发作用。
  把生活作为创作的第一源泉,把大众的审美作为评判作品生命力的标准,带着责任和使命穿行于曲艺的魅力之中,带着一颗感恩的心走进生活,带着一颗求知的心热爱生活,你的心无不受感染,你的曲艺才情就会得到渲染和迸发。
  四、溢满乡味——走进群众心底的一道门槛
  味是曲艺的生命,有味的曲艺蕴含着美感,曲艺有味,犹如立锥之意,广涵之气,表演之趣,产生美感,水到渠成。溢满乡味,关键在于“味”,就是作品要有乡土气息,有泥土的芬芳,真正接地气;就是要原汁原味,百姓口味;就是就是芳香四溢,历久弥新,经久不衰,让人回味无穷。
  ——适合群众口味是硬杠杠。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努力创造出反映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每当一个作品问世后,母亲是第一个读者,她识字多、阅历深,经历了坎坷和曲折,对生活有很多感悟。她每次都认真看我的作品,如果表情木然,毫无反应,我就知道,我的作品肯定失败了,要么离群众的语言远了。如果看到她开怀大笑时,我感到作品得到了她的认可,这就增加了我创作的积极性。
  ——做出味道是硬功夫。曲艺受众关键在曲本的质量,曲艺要唱给百姓的,就要适合百姓的口味,大众的情怀。在讲述故事的时候,文字要讲究,它一定是按说唱的基本要求往下进行,即:文字的自行规律通畅,字节的结构便于编曲和演唱。“有缝和有空”是文本不能写满,满则溢,要有包袱抖落。包袱抖得恰到好处,要形象化不是意向化,要水到渠成,不要刻意雕琢,要给观众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只有掌握语言的丰富性,色彩的鲜明性,形象的灵动性,结构的严谨性,作品才能被群众接受。
  ——发展才是硬道理。文化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如何更好地让其在历史长河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既是历史传承给我们的一项艰巨任务,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文化使命。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文艺家,伟大的人民期盼伟大的文艺作品。在新的世纪,曲艺工作者要将自己的艺术追求和时代的发展、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把中国梦作为自己的创作主题,坚定文化立场、坚守文化理想、坚持文化追求,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用艺术的形式来讴歌时代、讴歌国家、讴歌人民,推动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艺的繁荣。
  身融乡土、心思乡愁、饱含乡情、溢满乡味。置身于曲艺的百花园中,要肩负时代的责任,捧出曲艺的爱心,酿造醇厚的曲香,挖掘曲艺的精髓,用心、用情、用爱拥抱时代,讴歌人民!
其他文献
世间万事都有生存发展的内在规律,这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曲艺事业,迫切需要大力建设和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曲艺生态。曲艺生态是对曲艺艺术发展的环境氛围和现实生存状态的反映,是由曲艺作品、创演者、消费者、传播媒介等方面要素有机构成的综合体现。时下,曲艺生态呈现出发展不平衡不适应不协调的现象,值得关注。评书、相声、快板等曲种受各方面关注和支持,有较完备的传承机制和固定的展示平台;区域性较强的
期刊
从坚持了一年有余的《创作谈》到本期第一次与读者见面的《艺镜》,不是一次头脑一热从“1.0”到“2.0”的技术性升级,而是思考许久,并且征求编、作、读者三方意见的考量。原因很简单,由最初认为“制约曲艺发展最突出的症结在于创作”,经过一段时间与各位前辈、从业者深入交流,越来越深切地感到影响棋局的因素并不单一,是多方面的。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旧唐书·魏征传》载唐太宗李世民感慨:“夫以铜为镜,可
期刊
说真的,看了几十年的春晚,从没有像今年这样看得仔细,连嗑瓜子的时候,目光也很少游离电视画面,尤其是语言类的节目,因受人之邀写点评论什么的,所以,还真的努力用心去欣赏,用情去体验,尽量使自己对作品的感受与演员的表演融入到一块去。  每届春晚过后,人人都是评论家。但要是真去细细地评,还真难,特别是评论今年春晚的语言类节目,更难。因为,在我看来,今年春晚的小品、相声,效果不好不坏、立意不深不浅、故事不新
期刊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要求,切实加强曲艺学科建设,提高曲艺理论学术研究水平,研究解决曲艺艺术和曲艺事业面临的一系列现实性、紧迫性问题,中国曲艺家协会根据当前曲艺工作实际和发展现状,坚持导向性、突出应用性、确保规范性,设立中国曲艺艺术研究基金(以下简称基金),面向社会发布若干研究课题(附件
期刊
2月24日至28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研讨班(会员轮训第一期)暨2016年全国曲协工作会议在陕西省西安市成功举办。会议学习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道德模范故事汇丛书》《中国曲协曲艺维权手册》等。会议总结了2015年中国曲协和各地曲协工作情况,部署了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分析形势,交流经
期刊
2016年猴年的央视春晚上只有一段相声,这是非常珍贵的一段相声。这段相声告诉人们,相声这门艺术还在。  这是一段“现挂”的相声。零点钟声敲响时,按习俗这是人们放鞭炮驱赶那个叫年的怪兽的时间。李寅飞、李丁两位初登春晚舞台的青年相声演员就事说事,就说放鞭炮。由此入题,说环保意识、演环保行为、论不环保现象。不能不说,这段相声胆子够大。  说胆子大,就大在零点之后是春晚欣赏最疲劳的时间,这也是看完大歌大舞
期刊
作为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打开世界的一把钥匙,曲艺往往以带有表演动作的说唱,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因而,曲艺应给予人们乐的愉悦、情的熏陶、智的启迪、美的享受。曲艺艺谚有云,“评书无评如目无睛”。曲艺评论是曲艺创演的一面镜子和一剂良药,是对曲艺创演的审美评价和曲艺发展实践的理性观照。曲艺评论是揭示曲艺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应做到是其是,非其非,辩证思考,客观公正,健康理性,向
期刊
案头摆放的是即将出版的《黄伯亨曲艺精品选》,仿佛矍铄清瘦、目光炯炯的黄老就挺立在我面前。他清了清嗓子,开始朗诵他的作品,那掷地有声的铿锵,那行云流水的柔和,那烂熟于心的流畅,那金戈铁马的呐喊……让作为他的精神弟子,多年来沿着他开拓的“唱词诗化”之路努力前行的我心驰神往,如沐春风。  黄伯亨(1925.12-2015.06)四川省成都市金堂人。才女姑母为他启蒙,七岁读诗、八岁写诗;小学、中学,国文名
期刊
曲艺评论是以理性的眼光对曲艺创演进行客观理论阐述,基本的做法是运用曲艺的基本理论、美学原理等为理论支撑,对曲艺创演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审美评价,反映出多重的价值和意义。曲艺评论既能够帮助创演者总结经验,推动理论建设,又能促进实践自觉和艺术的健康发展。曲艺评论者要具备一双慧眼,表达观点应当掷地有声,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应学会运用正确的理论及方法,力争遵守正确的标准和原则。做到这些的前提是要
期刊
话说一九三九年,  地点就在山西南。  六月六日凌晨三点半,  爆发了中条山的大决战。  战役持续十三天,  惨烈程度非一般。  日军兵力有三万,  我军兵力近两万。  这还只是一方面,  武器装备敌人也把优势占。  占优势,由它占,  我军官兵等闲看,  不怕强敌不惧险,  谁人如此有肝胆?  告诉你,你听显,  这帮军人清一色是咱老陕!咱老陕,有特点,  天生善良不欺软。  狠劲全给硬茬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