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流动教师由于地域文化、语言、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的差异,在入职再适应过程中面临教师角色重新适应的问题。他们中的有些教师能迅速胜任流动后的职业角色,有些教师适应期较长,还有个别教师因无法顺利适应新岗位工作最终转岗。因此,探索流动教师如何在入职后较短的时期内胜任新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将成为必然。
【关键词】教师流动;流动原因;问题分析
近年来,包括我国在内的不少国家出现了教师流动的高潮,从一个侧面体现出,随着当代社会的急速变迁,社会的开放程度和民主程度在提升,教师市场在不断扩大和繁荣;同时也表明,教师流动率的增加是当代社会急剧变迁而出现的必然现象,它彰显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师流动是教师在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位置的移动。它或许是职业水平流动,或许是一种以人才流动为特征的向上性职业流动,但是无论何种性质,流动教师由于地域文化、语言、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的差异,都会因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而带来职业角色的转换和社会关系的重建,在入职再适应过程中会面临教师角色重新适应的问题。本文就引起教师的流动的原因和流动教师在新的工作岗位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帮助流动教师顺利进入新的角色环境。归纳而言,当前引起教师流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制度因素。现代社会立足于有序的管理,依赖制度化的运作。教师流动是否正常有序,流动是否畅通,反映了社会制度的开放程度、自由度和灵活度,与人事聘任制、户籍制、劳动合同制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与国家教育政策,地区的条例规定关系更为密切。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社会流动的速度极慢,教师的任职和流动由国家统一调控,个人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家政策的放宽、经济的发展,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流动。通常情况下,教师自主流动的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条件差的学校流向条件优越的学校,也有一些教师从教师岗位转到其它的行业。
②社会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结构的分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因素的变迁也牵引着社会的演变,这些都将以社会需求的方式推动职业结构的变动,引起社会的职业流动。因此,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社会需求规定了该特定时期社会流动的方向、规模、流速。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多样化办学方式的兴起,教育方式、教师收入水平的差异等因素加速了教师流动的速度和规模。教师流动也出现了多样化的格局:教育系统和非教育系统的流动,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之间的流动,不同地区教师之间的流动。
③经济因素。经济结构状况是影响社会流动的根本因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用人机制的改革,教师行业的流动也应用而生。经济收入主导了教师流动的方向。具体表现为,教师职业与其它行业间的流动,不同区域之间教师的流动。美国教师联合会主席桑德拉•费尔德门(SandraFeldman)说:“低工资阻止了优秀人才进入和留在教师行业”。我国自改革开放后,随着教育的不断繁荣,教师希望通过流动来寻求合适的生存环境和最大限度的实现个人价值;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流动为家人创造优越的生活环境。因而在选择工作环境时经济因素成为重要的指标之一,所以教师流动的基本趋势是从西北部经济不发达地区流向东南地区较高收入水平和经济较为活跃的地区。
④个人因素。商品经济条件下,教师劳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谋生的手段,是一种经济活动,带有一定的商品性,受价值规律的制约。教师流动为改变教师的社会地位提供了机会,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善原有的社会关系,提高社会地位,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因为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个人价值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因而就不断地追求适宜的发展环境,实现某种志向,试图在事业上有所建树。但是由于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为了减少外在环境对个人发展的影响,人们必然会转向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空间。因此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教师流动也成为一种社会的需要。
流动教师进入新的工作岗位要有再社会化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形成共性的过程,也有发展个性的过程。他们在新的工作岗位在工作、学习、生活等诸方面都会遭遇一系列问题。归纳而言,教师流动中的职业角色重适问题之成因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
1区域文化差异
文化是社会学,人类学的一个基本概念。社会学的文化,可以包括作为个人的举止行为、待人接物等,还包括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思想、态度、信仰、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区域文化是一种独特的亚文化,是某一区域的人们在语言、习俗、价值观、行为规范上所共享的文化模式。进入流动程序的教师往往是社会化程度比较高的成年人,他在某种区域文化熏陶和制约下成长,其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已深深印刻了区域文化的特征。当他从一个区域跨入另一个新的区域,他就必然遭遇到新的区域文化的挑战,并且他只能扬弃旧观念,遵从新区域文化模式,以便顺利进入新的工作角色。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涉及到待人接物、礼仪习俗、价值评判等方面的具体操作,影响到其职业角色的实现。很多流动教师在流动之前已经成绩卓著,并形成了各自的主观理论,即流动教师进入新的工作岗位之后,他们已形成的有些主观理论与新的工作环境所需的教学观念发生的冲撞。但是由于先入为主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在短期内要对原有的教育、教学理论的调整需要一个过程。再者,当流动教师进入新的工作环境,他们的社会地位、职位等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承单角色的主体也需适应的过程。
2教学管理方式和教育对象的差异
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政府部门一系列有关办学体制改革政策和条例的出台,我国出现了办学体制多样化的局面。各种不同体制、不同类型的学校纷纷涌现,不同学校的管理模式和评价体系也不相同,因而对教师的教学要求也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尤其向上性教师流动带来了对职业角色的高期望,教师必将面临更高的教学要求,以及来自学校、社会、家长的更高、更严格的教学评价。同时,流动教师也要面对与自己原来不同的学生,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学业基础的差异、智力水平的差异、学习能力的差异、学习动机的差异、学习期望的差异、家庭社会地位的差异、文化视野的差异、价值判断的差异等。
3社会网络的差异
社会网络由个人之间复杂的联系所组成。许多网络是人们一生中都自然的结成的。在步入成年时,我们成为各种网络的成员,如亲戚网络、邻居网络、校友网络、以及父母的朋友和同事的网络。流动教师踏上新的工作岗位,人际关系的压力是他们经常要面临的问题。首先面临的便是新的校园文化以及渗透着该亚文化特质的综合人际关系网,同时又由于他承担了重要的职业角色而使这一人际关系网的价值凸显了出来,结果将会促进、抑或阻碍其角色的胜任。从校长、行政管理人员、业务领导到本学科及其它学科的同事,流动教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人际环境,在待人接物、交往礼仪、思维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都会表现出与以往的经验的巨大差异性,这就要求他迅速调整自己,融入新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顺应角色使命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社会学概论新编,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洪哲:《论教师流动》,《教育理论和实践》,1995年第三期
[4]陆学艺:《研究社会流动的意义》,《中国政党干部的论谈》,2004年第8期
[5]吴华:《让市场机制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1999年11期
【关键词】教师流动;流动原因;问题分析
近年来,包括我国在内的不少国家出现了教师流动的高潮,从一个侧面体现出,随着当代社会的急速变迁,社会的开放程度和民主程度在提升,教师市场在不断扩大和繁荣;同时也表明,教师流动率的增加是当代社会急剧变迁而出现的必然现象,它彰显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师流动是教师在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位置的移动。它或许是职业水平流动,或许是一种以人才流动为特征的向上性职业流动,但是无论何种性质,流动教师由于地域文化、语言、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的差异,都会因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而带来职业角色的转换和社会关系的重建,在入职再适应过程中会面临教师角色重新适应的问题。本文就引起教师的流动的原因和流动教师在新的工作岗位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帮助流动教师顺利进入新的角色环境。归纳而言,当前引起教师流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制度因素。现代社会立足于有序的管理,依赖制度化的运作。教师流动是否正常有序,流动是否畅通,反映了社会制度的开放程度、自由度和灵活度,与人事聘任制、户籍制、劳动合同制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与国家教育政策,地区的条例规定关系更为密切。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社会流动的速度极慢,教师的任职和流动由国家统一调控,个人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家政策的放宽、经济的发展,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流动。通常情况下,教师自主流动的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条件差的学校流向条件优越的学校,也有一些教师从教师岗位转到其它的行业。
②社会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结构的分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因素的变迁也牵引着社会的演变,这些都将以社会需求的方式推动职业结构的变动,引起社会的职业流动。因此,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社会需求规定了该特定时期社会流动的方向、规模、流速。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多样化办学方式的兴起,教育方式、教师收入水平的差异等因素加速了教师流动的速度和规模。教师流动也出现了多样化的格局:教育系统和非教育系统的流动,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之间的流动,不同地区教师之间的流动。
③经济因素。经济结构状况是影响社会流动的根本因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用人机制的改革,教师行业的流动也应用而生。经济收入主导了教师流动的方向。具体表现为,教师职业与其它行业间的流动,不同区域之间教师的流动。美国教师联合会主席桑德拉•费尔德门(SandraFeldman)说:“低工资阻止了优秀人才进入和留在教师行业”。我国自改革开放后,随着教育的不断繁荣,教师希望通过流动来寻求合适的生存环境和最大限度的实现个人价值;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流动为家人创造优越的生活环境。因而在选择工作环境时经济因素成为重要的指标之一,所以教师流动的基本趋势是从西北部经济不发达地区流向东南地区较高收入水平和经济较为活跃的地区。
④个人因素。商品经济条件下,教师劳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谋生的手段,是一种经济活动,带有一定的商品性,受价值规律的制约。教师流动为改变教师的社会地位提供了机会,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善原有的社会关系,提高社会地位,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因为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个人价值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因而就不断地追求适宜的发展环境,实现某种志向,试图在事业上有所建树。但是由于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为了减少外在环境对个人发展的影响,人们必然会转向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空间。因此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教师流动也成为一种社会的需要。
流动教师进入新的工作岗位要有再社会化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形成共性的过程,也有发展个性的过程。他们在新的工作岗位在工作、学习、生活等诸方面都会遭遇一系列问题。归纳而言,教师流动中的职业角色重适问题之成因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
1区域文化差异
文化是社会学,人类学的一个基本概念。社会学的文化,可以包括作为个人的举止行为、待人接物等,还包括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思想、态度、信仰、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区域文化是一种独特的亚文化,是某一区域的人们在语言、习俗、价值观、行为规范上所共享的文化模式。进入流动程序的教师往往是社会化程度比较高的成年人,他在某种区域文化熏陶和制约下成长,其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已深深印刻了区域文化的特征。当他从一个区域跨入另一个新的区域,他就必然遭遇到新的区域文化的挑战,并且他只能扬弃旧观念,遵从新区域文化模式,以便顺利进入新的工作角色。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涉及到待人接物、礼仪习俗、价值评判等方面的具体操作,影响到其职业角色的实现。很多流动教师在流动之前已经成绩卓著,并形成了各自的主观理论,即流动教师进入新的工作岗位之后,他们已形成的有些主观理论与新的工作环境所需的教学观念发生的冲撞。但是由于先入为主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在短期内要对原有的教育、教学理论的调整需要一个过程。再者,当流动教师进入新的工作环境,他们的社会地位、职位等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承单角色的主体也需适应的过程。
2教学管理方式和教育对象的差异
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政府部门一系列有关办学体制改革政策和条例的出台,我国出现了办学体制多样化的局面。各种不同体制、不同类型的学校纷纷涌现,不同学校的管理模式和评价体系也不相同,因而对教师的教学要求也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尤其向上性教师流动带来了对职业角色的高期望,教师必将面临更高的教学要求,以及来自学校、社会、家长的更高、更严格的教学评价。同时,流动教师也要面对与自己原来不同的学生,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学业基础的差异、智力水平的差异、学习能力的差异、学习动机的差异、学习期望的差异、家庭社会地位的差异、文化视野的差异、价值判断的差异等。
3社会网络的差异
社会网络由个人之间复杂的联系所组成。许多网络是人们一生中都自然的结成的。在步入成年时,我们成为各种网络的成员,如亲戚网络、邻居网络、校友网络、以及父母的朋友和同事的网络。流动教师踏上新的工作岗位,人际关系的压力是他们经常要面临的问题。首先面临的便是新的校园文化以及渗透着该亚文化特质的综合人际关系网,同时又由于他承担了重要的职业角色而使这一人际关系网的价值凸显了出来,结果将会促进、抑或阻碍其角色的胜任。从校长、行政管理人员、业务领导到本学科及其它学科的同事,流动教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人际环境,在待人接物、交往礼仪、思维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都会表现出与以往的经验的巨大差异性,这就要求他迅速调整自己,融入新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顺应角色使命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社会学概论新编,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洪哲:《论教师流动》,《教育理论和实践》,1995年第三期
[4]陆学艺:《研究社会流动的意义》,《中国政党干部的论谈》,2004年第8期
[5]吴华:《让市场机制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1999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