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课堂是实现课程育人目标的主阵地。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以“玩中学”为主要特征,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以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任务引导快乐学习,在此过程中实现课程育人目标。
一、利用信息技术课堂,实现育人目标
(一)教学设计要体现育人的意识
学科教案既是教学也是育人的蓝本。小学阶段要求学生逐步形成使用信息技术的感性经验和健康负责的良好习惯,培养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逐步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支持日常学习和解决简单问题。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时,就要深刻理解教材编写时在育人方面的思想。确定三维教学目标时,既重视K,也不忽略A与P。例如,在广州市小学信息技术教科书(下称“广版教材”)的“素材大搜罗”一课中,在资料的搜集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传授学生获取网上信息的基本技能技巧外,还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网上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网络信息,自觉抵制和排斥不健康的网络信息。
(二)教学组织要严谨、规范,努力创造育人环境。
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总能以“无声胜有声”的育人效果,丰富净化学生的灵魂。如在广版教材的“初识新朋友——信息技术与计算机”一课中,教师可以化身为道德修养的榜样。以己及人,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活动行为习惯,能够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规范,健康地、安全地、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以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按照规范进行教学组织,规范学生行为,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行为规范要求是必要的。如在广版教材的“文件与文件夹的保存”中,就通过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相关知识、组织结构和基本操作的教学,让学生养成对文件分类管理的习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组织与普通文化课程不同,中高年级的教学大量在特定的网络环境下开展。
(三)教学内容安排要渗透思想教育
信息技术是能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广东省内广州、中山等地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都注意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和信息处理任务出发,提供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同时,任务设计应避免停留在机械的信息复制和粘贴操作,以免学生形成经常性复制的不良习惯以及不求甚解的思维惰性。这样的教材利于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结合学生的特点渗透思想教育的内容。就信息的基本含义而言,在信息的传递和处理时都能有思想教育的内容可以渗透。如在制作PPT时,可以引导学生如何结合广府文化、有艺术含量、有教育意义等主题开展学习活动。
二、普及信息技术课外活动,提升育人价值
(一)依托学科教育竞赛活动
1.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科竞赛有学生自主参与、依托兴趣、培养创新的特点,优良的竞赛平台可以结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创作作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实践中追求创新。如依托“电脑制作活动”,搭建校际、班际活动平台,让全体学生能参与其中。在近三年的实践中发现,这些竞赛能满足孩子的兴趣爱好、创新欲和成就感的追求,超过70%的孩子愿意付出课余时间,能坚持到创作出成品的则超过40%。
2. 融合学科教学,体现综合育人价值。教育竞赛活动的开展更能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与应用性,以项目形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课程所培养的基本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能力。活动中更凸现生活与应用的问题,包括整合各学科学习需要信息技术支撑的学习任务。强调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技能,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融和整合中开阔视野,积累应用经验,提高应用能力。如学生进行电子小报创作时,就必须要充分借助语文、科学、英语、音乐等人文学科的学科特点,领会内涵丰富的主题之立意、文化底蕴及意境,将竞赛自然地转化为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自己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审美情趣。
(二)依托课外实践任务
信息技术课外作业多为实践性任务,其意义在于可以检查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技能的运用。如布置发送电子贺卡、搜集与管理学习资料等活动,让学生应用网络开展学习,进一步加深对网络应用的体验。有教育意义的课外作业能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快乐学习,在学习与生活的应用中认识信息技术的影响和作用,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应用技术的意识。如结合母亲节开展的“电子贺卡送母亲”活动,学生的作业尽管各式各样,但每张贺卡都体现了同学发自内心对妈妈浓浓的爱和感激。这份作业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word的知识与技能,也让家长增进了与孩子、与老师的三边关系,提升了学科的育人价值。
三、营造和谐关系,实现立德树人
相对于其他学科,信息技术的课堂习惯比其他学科更难规范。俗话“3岁定80”,一个好习惯可以让孩子终身受益,从小教导孩子什么是正确的信息技术学习规范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康负责的良好习惯。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行为规范与操作流程,让孩子知道计算机的使用要求,遵守使用守则,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无规矩不成方圆,参照小学日常行为规范,根据校情制订管理规章,在每学期初第一节课宣讲规章内容及其对孩子的好处。家校协同教育更能防微杜渐,如日常在家、在校都要求孩子把垃圾放到电脑桌的周边空隙、不用显示器挡住偷做其它事情、关机不直接按电源等虽是“微”事,却能培养学生讲卫生、懂礼貌、敢作敢当的勇气。
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的课堂需要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首先,教师要能自树课堂或端庄大方,或平易近人的良好形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学生都要真诚关心、热爱,让教师的“传道授业”通过孩子感情的“催化”转化为孩子的需求和行动。对学困与问题学生多一分关怀,对犯错学生晓理、动情、导行,以正确、正面的评价让学生对老师心存好感,逐步达到师生和谐、教学相长的境界。教师要培养团结友爱的学生关系。学生是教学环境的主人,信息技术等专科课堂亟需良好的教学环境。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提倡以实践探究任务为主线,运用协作学习等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这利于提倡同学之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进步,逐步形成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集体氛围。当师生、生生在产生感情共鸣形成互尊互爱的氛围时,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能真正建立起来。
责任编辑邱丽
一、利用信息技术课堂,实现育人目标
(一)教学设计要体现育人的意识
学科教案既是教学也是育人的蓝本。小学阶段要求学生逐步形成使用信息技术的感性经验和健康负责的良好习惯,培养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逐步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支持日常学习和解决简单问题。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时,就要深刻理解教材编写时在育人方面的思想。确定三维教学目标时,既重视K,也不忽略A与P。例如,在广州市小学信息技术教科书(下称“广版教材”)的“素材大搜罗”一课中,在资料的搜集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传授学生获取网上信息的基本技能技巧外,还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网上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网络信息,自觉抵制和排斥不健康的网络信息。
(二)教学组织要严谨、规范,努力创造育人环境。
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总能以“无声胜有声”的育人效果,丰富净化学生的灵魂。如在广版教材的“初识新朋友——信息技术与计算机”一课中,教师可以化身为道德修养的榜样。以己及人,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活动行为习惯,能够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规范,健康地、安全地、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以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按照规范进行教学组织,规范学生行为,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行为规范要求是必要的。如在广版教材的“文件与文件夹的保存”中,就通过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相关知识、组织结构和基本操作的教学,让学生养成对文件分类管理的习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组织与普通文化课程不同,中高年级的教学大量在特定的网络环境下开展。
(三)教学内容安排要渗透思想教育
信息技术是能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广东省内广州、中山等地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都注意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和信息处理任务出发,提供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同时,任务设计应避免停留在机械的信息复制和粘贴操作,以免学生形成经常性复制的不良习惯以及不求甚解的思维惰性。这样的教材利于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结合学生的特点渗透思想教育的内容。就信息的基本含义而言,在信息的传递和处理时都能有思想教育的内容可以渗透。如在制作PPT时,可以引导学生如何结合广府文化、有艺术含量、有教育意义等主题开展学习活动。
二、普及信息技术课外活动,提升育人价值
(一)依托学科教育竞赛活动
1.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科竞赛有学生自主参与、依托兴趣、培养创新的特点,优良的竞赛平台可以结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创作作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实践中追求创新。如依托“电脑制作活动”,搭建校际、班际活动平台,让全体学生能参与其中。在近三年的实践中发现,这些竞赛能满足孩子的兴趣爱好、创新欲和成就感的追求,超过70%的孩子愿意付出课余时间,能坚持到创作出成品的则超过40%。
2. 融合学科教学,体现综合育人价值。教育竞赛活动的开展更能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与应用性,以项目形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课程所培养的基本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能力。活动中更凸现生活与应用的问题,包括整合各学科学习需要信息技术支撑的学习任务。强调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技能,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融和整合中开阔视野,积累应用经验,提高应用能力。如学生进行电子小报创作时,就必须要充分借助语文、科学、英语、音乐等人文学科的学科特点,领会内涵丰富的主题之立意、文化底蕴及意境,将竞赛自然地转化为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自己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审美情趣。
(二)依托课外实践任务
信息技术课外作业多为实践性任务,其意义在于可以检查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技能的运用。如布置发送电子贺卡、搜集与管理学习资料等活动,让学生应用网络开展学习,进一步加深对网络应用的体验。有教育意义的课外作业能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快乐学习,在学习与生活的应用中认识信息技术的影响和作用,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应用技术的意识。如结合母亲节开展的“电子贺卡送母亲”活动,学生的作业尽管各式各样,但每张贺卡都体现了同学发自内心对妈妈浓浓的爱和感激。这份作业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word的知识与技能,也让家长增进了与孩子、与老师的三边关系,提升了学科的育人价值。
三、营造和谐关系,实现立德树人
相对于其他学科,信息技术的课堂习惯比其他学科更难规范。俗话“3岁定80”,一个好习惯可以让孩子终身受益,从小教导孩子什么是正确的信息技术学习规范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康负责的良好习惯。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行为规范与操作流程,让孩子知道计算机的使用要求,遵守使用守则,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无规矩不成方圆,参照小学日常行为规范,根据校情制订管理规章,在每学期初第一节课宣讲规章内容及其对孩子的好处。家校协同教育更能防微杜渐,如日常在家、在校都要求孩子把垃圾放到电脑桌的周边空隙、不用显示器挡住偷做其它事情、关机不直接按电源等虽是“微”事,却能培养学生讲卫生、懂礼貌、敢作敢当的勇气。
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的课堂需要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首先,教师要能自树课堂或端庄大方,或平易近人的良好形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学生都要真诚关心、热爱,让教师的“传道授业”通过孩子感情的“催化”转化为孩子的需求和行动。对学困与问题学生多一分关怀,对犯错学生晓理、动情、导行,以正确、正面的评价让学生对老师心存好感,逐步达到师生和谐、教学相长的境界。教师要培养团结友爱的学生关系。学生是教学环境的主人,信息技术等专科课堂亟需良好的教学环境。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提倡以实践探究任务为主线,运用协作学习等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这利于提倡同学之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进步,逐步形成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集体氛围。当师生、生生在产生感情共鸣形成互尊互爱的氛围时,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能真正建立起来。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