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英语教学,如何提高高中生的英语能力和英语教学质量成为教育界关注的一个课题。但长期以来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不仅使教学质量受到了影响,高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受到了极大影响,从而导致高中生应有的分析并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创新精神严重匮乏。要改变这一现象,最根本方法就是改变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本文从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特征出发,具体对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一番深刻的研究,为推进我国高中英语教学的完善与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高中英语 教学 探讨 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特征
自主性不仅是现代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还是研究性学习最根本的特征,是决定个体学习差异的决定性因素。自主性是区分研究性学习和传统学习的根据之一,研究性学习是自主性学习,而传统学习方式是被动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具体表现为“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我要学”是对学生内在学习需求的一种表达。高中生的内在学习需求有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只有学生积极看待学习活动,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把学习和娱乐等同对待,学习的效果才会事半功倍;另一方面表现为对学习的负责态度,不是为了家长和老师学习,是为了自己而学,把学习和自己的生活和成长过程联系到一起,让学习变得有意义。不管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研究,都需要学生主动参与才能取得成效。教师必须充分调动高中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来建立和谐的师生教学关系,提高教学质量。
二、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英语教学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有多种实现方法,以下主要从小组合作学习和“任务型”教学两个方面来分析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的概述。小组合作学习第一次出现在70年代的美国,在各大中小学教学中应用广泛。小组合作学习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不仅活跃了课堂上的学习气氛,还因此提高了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研究性学习就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一种创新与改革,体现出教育领域的新教育观念。因为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格格不入,唯有更为开放、灵活、有效的教学组织模式才能适应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老师需要将个人学习、班级集体学习以及小组合作学习合理整合,在合适的时候使用合适的方式来教学。高中英语教学注重的就是“听说读写”,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说的环节,要让学生们开口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给学生较多的语言实践机会,让学生们能通过说来提升英语能力,但是国内的教育以班级集体学习为主,而且大多数学校都是一个老师面对40~50名學生,学生人数严重超标,高中生并没有太多的语言交流机会,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提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首先在全班所有人中挑选出7名成绩优异,有领导能力并且能被同学们信服的同学担任小组组长,然后根据学习成绩和能力为每个组挑选5-6名组员,小组与小组之间在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不能有太大的差异,这样方便小组之间和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在上课前要求小组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在课堂上给学生安排时间交流,在课后给每个组布置学习任务,可以是多个组布置同一个任务,也可以每个组都有单独的学习任务,这样课堂交流时学生们就可以取百家之长,完善自身,谋求英语学习的发展,经过小组合作的学习,学生们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而老师要做的就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评价。
2.“任务型”教学。
(1)“任务型”教学的教学目的。研究性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教学模式就是“任务型”教学,就是让学生们通过做任务的方式学习,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成长。在完成老师所布置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充分运用思考与讨论、研究与调查、合作与交流的方法,“任务型”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培养了生合作精神。
(2)“任务型”教学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从英语教学的教学目地出发,在结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这样可以使教学设计具有生活气息,从而吸引学生参与进来。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老师应当留意一下几点:首先,活动的目标不但要明确,还要有可操作性;其次,要从高中生的趣味点和生活经历出发,内容上要尽量选择真实题材,形式要灵活多变,活动能够向课外学习和生活延伸,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学;然后,活动要立足于一切高中所学学科,应踊跃促成英语学科和其余学科之间的关联,借机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再次,活动要能促使学生主动去获取、处理并使用信息,学生也要借助活动平台主动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自身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发展;最后,能够设计课堂活动型,课外活动型和课内外联合型等不一样的“任务型”教学活动。
通过对研究性学习理论和实践的了解,我发现研究性学习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及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转变上均表现出一定的教学效果,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及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有一定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在高中生英语教学中提倡研究性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旭达,张捷.新课程应用课堂教学艺术[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高中英语 教学 探讨 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特征
自主性不仅是现代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还是研究性学习最根本的特征,是决定个体学习差异的决定性因素。自主性是区分研究性学习和传统学习的根据之一,研究性学习是自主性学习,而传统学习方式是被动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具体表现为“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我要学”是对学生内在学习需求的一种表达。高中生的内在学习需求有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只有学生积极看待学习活动,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把学习和娱乐等同对待,学习的效果才会事半功倍;另一方面表现为对学习的负责态度,不是为了家长和老师学习,是为了自己而学,把学习和自己的生活和成长过程联系到一起,让学习变得有意义。不管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研究,都需要学生主动参与才能取得成效。教师必须充分调动高中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来建立和谐的师生教学关系,提高教学质量。
二、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英语教学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有多种实现方法,以下主要从小组合作学习和“任务型”教学两个方面来分析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的概述。小组合作学习第一次出现在70年代的美国,在各大中小学教学中应用广泛。小组合作学习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不仅活跃了课堂上的学习气氛,还因此提高了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研究性学习就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一种创新与改革,体现出教育领域的新教育观念。因为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格格不入,唯有更为开放、灵活、有效的教学组织模式才能适应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老师需要将个人学习、班级集体学习以及小组合作学习合理整合,在合适的时候使用合适的方式来教学。高中英语教学注重的就是“听说读写”,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说的环节,要让学生们开口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给学生较多的语言实践机会,让学生们能通过说来提升英语能力,但是国内的教育以班级集体学习为主,而且大多数学校都是一个老师面对40~50名學生,学生人数严重超标,高中生并没有太多的语言交流机会,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提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首先在全班所有人中挑选出7名成绩优异,有领导能力并且能被同学们信服的同学担任小组组长,然后根据学习成绩和能力为每个组挑选5-6名组员,小组与小组之间在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不能有太大的差异,这样方便小组之间和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在上课前要求小组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在课堂上给学生安排时间交流,在课后给每个组布置学习任务,可以是多个组布置同一个任务,也可以每个组都有单独的学习任务,这样课堂交流时学生们就可以取百家之长,完善自身,谋求英语学习的发展,经过小组合作的学习,学生们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而老师要做的就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评价。
2.“任务型”教学。
(1)“任务型”教学的教学目的。研究性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教学模式就是“任务型”教学,就是让学生们通过做任务的方式学习,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成长。在完成老师所布置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充分运用思考与讨论、研究与调查、合作与交流的方法,“任务型”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培养了生合作精神。
(2)“任务型”教学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从英语教学的教学目地出发,在结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这样可以使教学设计具有生活气息,从而吸引学生参与进来。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老师应当留意一下几点:首先,活动的目标不但要明确,还要有可操作性;其次,要从高中生的趣味点和生活经历出发,内容上要尽量选择真实题材,形式要灵活多变,活动能够向课外学习和生活延伸,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学;然后,活动要立足于一切高中所学学科,应踊跃促成英语学科和其余学科之间的关联,借机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再次,活动要能促使学生主动去获取、处理并使用信息,学生也要借助活动平台主动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自身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发展;最后,能够设计课堂活动型,课外活动型和课内外联合型等不一样的“任务型”教学活动。
通过对研究性学习理论和实践的了解,我发现研究性学习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及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转变上均表现出一定的教学效果,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及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有一定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在高中生英语教学中提倡研究性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旭达,张捷.新课程应用课堂教学艺术[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