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机构介入精准扶贫的实证分析

来源 :社会与公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ailov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将着重从机构的视角去看待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成效,主要通过调研重庆×社会工作机构介入农村精准扶贫的现状,分析其介入的优势及其困境,从链接资源、需求评估、三大工作方法等方面探究社会工作机构作为中间平台以及作为一个资源的集合中心、人才的管理和培育中心,该如何有效发挥作用,切实助力精准扶贫。
  关键词:社会工作机构;精准扶贫;本土人才
  贫困问题是当今中国社会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它关系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安定。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调研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2015年,他在贵州考察时,进一步就扶贫开发工作提出“六个精准”的基本要求。“六个精准”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关键内涵。
  一、“精准扶贫”及相关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消除贫困差距,改善民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中央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思想,社会各界积极投入精准扶贫。但要助力贫困人口脱离贫困迈向小康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这注定是一场由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持久“战役”。冉昊提出政府治理下精准扶贫的基本思路是“绣花”功夫与“组合拳”并用。“绣花”功夫是通过对贫困户建档立卡来识别贫困的最重要途径;“组合拳”是通过精准扶贫的“输血”模式与“造血”模式相结合,以完成中央制定的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的目标。黄斯螈网在探究广西精准扶贫模式时提出,瞄准偏误、逆向激励、欠缺公平是贫困人口脱贫的主要阻力。而关于贫困主体的研究,卫小将提出“贫困的责任主体经历了一个由内到外、从个体到社会的转变过程,贫困群体的情感生活相应经历了羞惭内疚、自我排斥、自我接纳及合理化等阶段”。王晓辉、颜安认为,精准扶贫的困境在于扶贫资源瞄准偏离、精准帮扶机制不健全、扶贫实践与社会治理社会建设脱节、扶贫数据生产的非理性化。201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指出:“坚持政府主导,增强社会合力……实施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贫困地区计划。”至此,社会工作成为精准扶贫新的力量,以其特有专业视角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工作方法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二、社会工作机构介入精准扶贫——“嵌入系统”
  社会工作作为舶来品,在世界许多发达国家早有百余年历史,且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体系。社会工作传入我国之后,努力走的是一条本土化的道路,但由于我国起步晚、社会认可度低、薪資水平低、人才流动率大,社会工作机构要想存活下来必须探索出自己的发展道路。而此次探究的×社会工作机构就利用了重庆特有的“本土人才”计划对接村民委员会本土人才,将社会工作嵌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之中。×社会工作机构是以“接受捐赠,慈善义卖,兑现慈善救助基金”为业务目的,以“助人自助、汇聚善缘”为服务宗旨,主要参与到各类困境人群救助帮扶、儿童及孤老社会服务、慈善义卖救助基金落实等服务活动中。近年来,慈善超市围绕社会服务项目化、社会联动广泛化、义卖平台精准化等逐渐搭建起本土困境人群的支持性服务网络。而上文所说的嵌入村自治组织系统其实就是将村民委员会本土人才发展为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利用其双重身份加快社会工作的乡村融入,让当地村民更快地了解社会工作,认同社会工作者,为后期的服务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社会工作机构介入精准扶贫的优势
  社会工作机构作为社会工作者的管理中心、资源的链接中心,在介入精准扶贫时以独特的工作模式为扶贫工作注入新的生命力。
  (一)本土人才助力精准的需求评估
  需求评估是社会工作机构制定服务计划之前必须做的事情,目的是根据案主的真实需求,针对案主的困境为其提供最精准的服务与帮助。需求评估往往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尤其是在偏远的贫困地区开展服务,农户分散且对外来者具有排斥感,评估难度更大。但是本土人才作为村委会工作人员,手上掌握全村人员的精确资料,如村民的家庭收入、家庭成员的身体状况以及家庭成员的就业状况。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以上资料进行基础的需求分类,资料不全的可由本土人才带领成熟的社会工作者进行人户需求评估,这样可以极大缩减工作量,并且弥补本土人才在评估贫困人口需求时的不足,最终根据不同贫困人口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服务。
  (二)资源链接助力“民企合作”经济脱贫
  当前,我国的扶贫工作已经摆脱传统的单纯“输血”模式而是逐步倾向于“造血”模式。之前,许多社会组织包括政府在做扶贫工作或者帮助陷入困境的人士时喜欢直接为其提供物质或者经济上的帮扶,但是这样的方式往往会助长其惰性,助长其“求贫”心理。因此,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时要在需求评估的基础上对帮扶对象的优势做出基本分析,如对有耕地的农户,可种植优质稻谷等粮食作物,而有的农户会传统竹艺编织,或者可以进行中小规模的养殖,社会工作机构将这些农户和社会企业直接对接起来,可以让农户将自己的产品直接卖给企业,这样一来,企业获得了优质的产品,农户的经济收入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三)三大模式助力脱贫服务多样化
  社会工作的三大模式是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它们被广泛运用于各项服务中。由于社会工作机构的资金来源多样化,各个资金提供者的要求也会不一样,开展服务的形式也就更加多样化,资助或捐赠方往往在意的是贫困农户的反馈,不会过多干预服务的执行过程,为此,社会工作机构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做新的尝试与创新。例如:个案的入户帮扶、小组的留守儿童暑假兴趣班、社区老人生日会、社区趣味运动会、社区的隔代亲子活动、基础设施方面的儿童家园、文化教育方面的四点半课堂,在为帮扶对象提供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脱贫服务的同时保证了趣味性,能够使村民对扶贫的传统看法有所改变,让他们积极参与其中,共享新时代的经济文化发展成果。
  四、社会工作机构介入精准扶贫的困境   由于我国社会工作起步晚、社会认可度不高、工资水平低等因素,社会工作机构在介入精准扶贫时往往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
  (一)资源有限使服务难以持续进行
  扶贫攻坚是一场持久战,各地的扶贫服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而社会工作机构在筹取资助或赞助时往往拿到的是短期支持且资金或物资都是相当有限的,服务常常做到中期就无法继续或者需要大费周章地去寻找新的资源。所以,社会工作在精准扶贫服务开展中主要是短期项目。
  (二)专业人才流动率大
  偏远贫困地区条件艰苦、工作繁杂、薪资水平低,这对于入驻社会工作者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大部分社会工作者被机构委派到偏远地区做扶贫工作时都是拒绝的,常常在刚开始熟悉该地区工作内容时就会选择离开,这就导致机构留不住人才,不断更换工作者也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服务项目进度缓慢等问题出现。专业人才的流失是社会工作机构在精准扶贫中面临的重要困境之一。
  (三)本土人才缺乏专业的社会工作知识
  本土人才是指本地户籍毕业的大学生回乡助力乡村发展的各类专业人才。由于其在村委工作多年,其思维和行事方式都会受所处地域和环境的影响,要他们重新接触—个新的领域,还要区分清楚社会工作者和村委会工作人员这两個身份,有一定难度,容易导致角色混淆。虽然机构在对接本土人才时会为他们提供专业的辅导,帮助他们通过社会工作助理师的考试,但是在最终进行实务服务时,本土人才还是很难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日常工作中,无法独立地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总是由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制定好服务计划后再由本土人才去实施。
  五、社会工作机构介入精准扶贫的发力点
  (一)确保服务的持续性
  精准扶贫是一项长期服务,为了确保服务的持续性,最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工作机构在介入精准扶贫时应该有始有终,不求扶贫面覆盖有多广,应该注重的是扶贫成效,帮助贫困人口从真正意义上摆脱贫困。同时,应加强本土人才的培育,使其能够独立扛起社会工作服务的大旗,以减少因为社会工作者的流失而导致服务中断带来的影响。
  (二)加强本土人才专业知识培育
  由于委派的专业社会工作者流动性大、成本投入高、融入期长,培育本土人才成为社会工作机构的最佳选择,但是在发展本土人才时应该更加注重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及专业素养的培养,让本土人才能够真正将社会工作知识运用到扶贫过程中、嵌入村委会扶贫工作中。
  (三)广泛运用三大工作模式助力再生产能力脱贫
  笔者认为,再生产能力脱贫是指脱贫人口持续生产的能力以及在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和帮助其他贫困人口脱贫的能力。要实现再生产能力的脱贫对社会工作机构而言是一个强劲的挑战,对精准扶贫而言却是治本之道。为此,可以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开展相应活动,培养贫困人口独自或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避免脱贫人口在一段时间后重返贫困,并帮助其他贫困人口脱贫,实现良性循环。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了解随迁老人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市社区融入的情况,本文对泰安市高新区HB小区进行实地调查。结果发现:随迁老人融入泰安市城市生活的过程中,由于新环境的变化,部分老人存在语言困境、闲暇缺位、社会支持网络匮乏,以及身份认同、心理认同上的疏离感等问题,表明随迁老人社区融入水平不高。针对随迁老人的社区融入问题,提出引入社会工作方法,呼吁全社会关注随迁老人群体,激发老年人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社区要创造
期刊
摘 要:随着乡村经济和城镇化发展,人口老龄化趋势越发严重,农村社会养老服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当前,由于诸多原因,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还存在家庭养老方式不断弱化、社会力量参与不足、养老院管理水平低、专业人才缺乏、“三大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为此,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家庭养老为主体,居家养老为基础,并通过必要的法律援助等途径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不断完善,实现农民老有所养的基本目标。  
期刊
摘 要:城市住宅小区业主自治不仅成为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新时代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鲜明趋势。通过对合肥市Q小区的业主自治发展历程展开分析,发现城市住宅小区业主自治面临着业委会成立难、业委会成员老龄化倾向、自治管理体制不成熟、对“关键群体”缺少激励机制以及开发商历史遗留问题突出等一系列现实困境。基于此,提出城市住宅小区业主自治的有效实现方式,即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优化业委会的工作运行机制、
期刊
摘 要:本文就“90后”志愿参与对其社会认同的影响效应进行探讨。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和社会信任理论,文章提出相关假设,构建志愿参与、政府信任、社会认同和政府回应之间的关系模型,利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7年的数据资料,运用SPSS 25.0_Process3.3进行实证研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性别、政治面貌和受教育程度方面,“90后”志愿参与对其社会认同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为导向,结合大学生实际心理问题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处理过程、总结经验的方法,落实“三全育人”要求,以期为进一步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出贡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应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
期刊
摘 要:“互联网+公益”虽然已经进入3.0时代,但对留守儿童进行帮扶更多是线下物质上的,没有很好地利用网络资源。本文即针对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心理失衡、学习失范等问题,分析我国留守儿童公益组织的现状,旨在打造一个“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留守儿童公益心理教育平台——“候鸟之家”,并结合多方面分析其建设的优势与可行性,探索公益创业平台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留守儿童;公益组织;心理教
期刊
◢ 疫情前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  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人际互动主要集中在社区、公园、茶馆或是养老机构等地方,子女多忙于工作,一家人也很少有聚在一起畅聊的时间;打牌、下棋、跳广场舞、散步、聚集聊天和代子女照看孙辈等,是许多老年人的日常消遣活动。  随着疫情的逐步加重,老人们的活动范围受到了限制。独自在家的老年人被劝导尽量不要出门,许多养老机构也陆续实施了封闭式管理,停止了老年人各种主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失智老人群体进一步扩大,我国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支撑、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格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且现有关于失智老人的政策无法满足老人及其家属日益增长的多方面需求,亟待更新与完善。基于此,调查团队从针对失智老人的日托中心的发展现状及其满意度出发,运用问卷调查、人物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基于数字时代的行为消费模型(SICAS)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发现失智老人更倾向
期刊
摘要:在当前国务院和民政部高度重视困境儿童保护工作的现实背景下,笔者以社工机构为依托,对智障儿童这一困境儿童中的特殊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开展调查。社会支持网络分为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两种类型:正式支持的具体表现以机构托养支持为主,其他正式支持的力量比较薄弱且流于形式;非正式支持具体表现在个体支持、家庭支持和同辈关系支持的断裂。正式支持多从宏观上考虑和把握,导致支持缺乏个性化,使智障儿童处于被动地位,
期刊
摘要:抗击疫情不仅需要面对病毒与疾病,维护心理健康也同样重要。在疫情期间恢复工作和生产,企事业机关要积极开展心理建设工作。单位的心理建设包括员工和团队两个层面:员工心理建设的主要目标为理性认知、调节情绪、增强意志和积极行动,团队心理建设的主要目标是达成共识、鼓舞士气、制定共同目标和协同行动。因此建议企事业机关管理者与基层员工加强对心理相关知识的学习,积极有效地开展心理建设工作,提升员工心理能力和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