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海海高园(石岛管理区)的海洋经济优势已久、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特别是海洋生物创新承载能力显著,这是地方特有的优势,也是高质量海上粮仓建立的基础。随着对海洋的深度开发,科技必然在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出关键的作用。依托地方特有优势,提炼科技催化剂,促进经济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发生,是对科技兴农、国家粮食安全、全面乡村振兴的补充和完善,也是建设国家海上粮仓新的尝试。
一、目前的实践成果
一是突出专业运作,激发园区体制机制新活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于2016年正式起步建设,在主导产业、科技创新、新城建设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优势。以此为基础,采取“管委会+公司”的体制机制,以运营公司为主体进行专业化运作,在市场化推进园区建设、企业化开展项目股权合作,以及兑现优惠政策等方面建立了机制灵活的顶层框架。2018年,以全省第二名的成绩通过省级农高区评估,获得“创新驱动,运行良好型”园区称号;2019年,以全国第二名的成绩通过了第七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验收。
二是突出平台支撑,汇集科技创新资源显著。建成了总投资3亿元的科技研发、人才服务、企业孵化和产业加速四大创新平台,统筹集聚海洋生物科研、教育、人才、金融等协同创新要素资源。①科技研发平台。总面积1.5万平方米,配备生物类尖端设备600多台,涵盖了生物领域的所有研发中试需求。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共建了海洋生物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与鲁东大学合作共建了特医食品检测与研发中心。②人才服务平台。总面积5000平方米,配套餐饮、公寓、办公、休闲等服务设施,获批威海市首个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与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学院共建海洋食品学院,选派食品系在校生入驻园区,加强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③企业孵化平台。建设了总面积8000平方米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为涉海优质项目提供专业保障服务,同步搭建科技成果网上交易平台,已储备科技成果和专利500多个,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级星创天地。
三是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承载服务能力。以建设“科技园区、产业新城”为目标,坚持“一心一环·三区两带”的空间发展格局,通过专业开发运营,加快产业·城市·科技深度融合发展。区内已建成总投资2亿元的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4万吨,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建成省水发集团热电联产项目,实现民用供热、工业蒸汽供应和热源厂一体化运营,年供汽355万吨,发电4.6亿度。建成“六纵五横”道路路网,配套40公里管网管线,实现水、电、汽、暖等“七通一平”。园区20平方公里海域内建有远通、朱口、鑫发、蚧口、院夼、和兴、宝马、大渔岛、明泰等多个渔港,其中,和兴、朱口、鑫发、远通是一类开放作业港,在全国临海产业园区中开放港口最多、开放岸线最长、开放密度最大。
二、制约因素
一是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群主不强。近年来,在威海市、荣成市的人才、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的倾斜与支持下,园区科研技术成果转化日益增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总体来看,刺参、鲍鱼、海带、牡蛎优等海产品初级加工业仍占较大比重,海产品精深加工、海洋生物新材料、海洋新型生物醫药等产业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很多企业有体量,产品也有数量,但缺少质量和升级能量。全区仅52家涉海企业有研发投入、占24.8%,年营收过1000万元企业中,仅爱尔斯、鸿德2家研发投入比达到6.5%。全区规模以上企业105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仅为21家。
二是平台利用不充分,集聚创新能力需进一步加强。园区在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和涉海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还存在不足。33个海洋科创平台中,60%以上集中在加工工艺等环节,真正从事生物科技等高端研发领域比重较低,且平台之间缺乏互联互通,同质化问题突出。
三是品牌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石岛管理区海洋资源丰富,产品量大质优,但品牌建设相对滞后,而且市场影响力与国内外同类知名品牌产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海产品在山东省乃至全国的品牌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海洋产业的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尚未转变成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限制了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相关建议
一是整合创新平台,优化科技引领态势。按照“搭建平台、整合资源、联合攻关”的思路,依托海创实业海洋生物技术创新中心,整合区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打造海洋生物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创业共同体,实现平台仪器设备面向企业开放。同时引进武汉理工大学、中科院黄海所等科研单位到园区建立研发基地,围绕生物科技、海工装备、特医食品等产业,开展系统性、集成性研究与工程化开发,构建海洋高新技术集成创新体系和应用示范平台,把创新平台,真正打造成吸引高端人才、集聚各类创新要素的“强磁场”。
二是推动新兴产业聚集壮大,完善全产业链条创新生态。园区作为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东部海洋生物产业引领区,以打造高端海洋产品品牌为核心,以促进海洋生物产业新旧动能持续转换为手段,以海洋生物功能食品为主导,整合国内外一流高端要素资源,集成创新,加大对泰祥海洋功能食品重点实验室、海洋医用食品研发平台、海洋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的支持力度,培育产业领军科研机构、骨干企业,集聚区域创新资源,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推进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三是突出龙头企业带动,助推生物科技企业发展。园区内龙头企业数量在威海海洋生物龙头企业占比约60%。现有鑫发集团、荣成泰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山东明鑫集团、广信食品等省级龙头企业8家,山东蓝润水产、山东波德隆集团等市级龙头企业17家,要坚持龙头企业机制创新,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对龙头企业进行改制,实行产、供、销一体化,将海洋农业生产者与龙头企业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名特优新产品,根据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发展不同档次的特色产品,形成高、中档多种化的格局,扩大特色的产品市场覆盖面,改变一般海洋农产品“资源型、趋同性、低度化”的劣势,从深加工中创出特色,创出品牌,从而增强园区产品的附加价值和竞争能力。
作者简介:夏英华,1983年,男,汉族,山东荣成,研究生,就职于石岛管理区农业和海洋发展局,264300,经济师(农业经济)职称,从事农业经济工作。
一、目前的实践成果
一是突出专业运作,激发园区体制机制新活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于2016年正式起步建设,在主导产业、科技创新、新城建设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优势。以此为基础,采取“管委会+公司”的体制机制,以运营公司为主体进行专业化运作,在市场化推进园区建设、企业化开展项目股权合作,以及兑现优惠政策等方面建立了机制灵活的顶层框架。2018年,以全省第二名的成绩通过省级农高区评估,获得“创新驱动,运行良好型”园区称号;2019年,以全国第二名的成绩通过了第七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验收。
二是突出平台支撑,汇集科技创新资源显著。建成了总投资3亿元的科技研发、人才服务、企业孵化和产业加速四大创新平台,统筹集聚海洋生物科研、教育、人才、金融等协同创新要素资源。①科技研发平台。总面积1.5万平方米,配备生物类尖端设备600多台,涵盖了生物领域的所有研发中试需求。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共建了海洋生物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与鲁东大学合作共建了特医食品检测与研发中心。②人才服务平台。总面积5000平方米,配套餐饮、公寓、办公、休闲等服务设施,获批威海市首个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与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学院共建海洋食品学院,选派食品系在校生入驻园区,加强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③企业孵化平台。建设了总面积8000平方米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为涉海优质项目提供专业保障服务,同步搭建科技成果网上交易平台,已储备科技成果和专利500多个,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级星创天地。
三是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承载服务能力。以建设“科技园区、产业新城”为目标,坚持“一心一环·三区两带”的空间发展格局,通过专业开发运营,加快产业·城市·科技深度融合发展。区内已建成总投资2亿元的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4万吨,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建成省水发集团热电联产项目,实现民用供热、工业蒸汽供应和热源厂一体化运营,年供汽355万吨,发电4.6亿度。建成“六纵五横”道路路网,配套40公里管网管线,实现水、电、汽、暖等“七通一平”。园区20平方公里海域内建有远通、朱口、鑫发、蚧口、院夼、和兴、宝马、大渔岛、明泰等多个渔港,其中,和兴、朱口、鑫发、远通是一类开放作业港,在全国临海产业园区中开放港口最多、开放岸线最长、开放密度最大。
二、制约因素
一是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群主不强。近年来,在威海市、荣成市的人才、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的倾斜与支持下,园区科研技术成果转化日益增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总体来看,刺参、鲍鱼、海带、牡蛎优等海产品初级加工业仍占较大比重,海产品精深加工、海洋生物新材料、海洋新型生物醫药等产业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很多企业有体量,产品也有数量,但缺少质量和升级能量。全区仅52家涉海企业有研发投入、占24.8%,年营收过1000万元企业中,仅爱尔斯、鸿德2家研发投入比达到6.5%。全区规模以上企业105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仅为21家。
二是平台利用不充分,集聚创新能力需进一步加强。园区在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和涉海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还存在不足。33个海洋科创平台中,60%以上集中在加工工艺等环节,真正从事生物科技等高端研发领域比重较低,且平台之间缺乏互联互通,同质化问题突出。
三是品牌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石岛管理区海洋资源丰富,产品量大质优,但品牌建设相对滞后,而且市场影响力与国内外同类知名品牌产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海产品在山东省乃至全国的品牌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海洋产业的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尚未转变成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限制了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相关建议
一是整合创新平台,优化科技引领态势。按照“搭建平台、整合资源、联合攻关”的思路,依托海创实业海洋生物技术创新中心,整合区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打造海洋生物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创业共同体,实现平台仪器设备面向企业开放。同时引进武汉理工大学、中科院黄海所等科研单位到园区建立研发基地,围绕生物科技、海工装备、特医食品等产业,开展系统性、集成性研究与工程化开发,构建海洋高新技术集成创新体系和应用示范平台,把创新平台,真正打造成吸引高端人才、集聚各类创新要素的“强磁场”。
二是推动新兴产业聚集壮大,完善全产业链条创新生态。园区作为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东部海洋生物产业引领区,以打造高端海洋产品品牌为核心,以促进海洋生物产业新旧动能持续转换为手段,以海洋生物功能食品为主导,整合国内外一流高端要素资源,集成创新,加大对泰祥海洋功能食品重点实验室、海洋医用食品研发平台、海洋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的支持力度,培育产业领军科研机构、骨干企业,集聚区域创新资源,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推进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三是突出龙头企业带动,助推生物科技企业发展。园区内龙头企业数量在威海海洋生物龙头企业占比约60%。现有鑫发集团、荣成泰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山东明鑫集团、广信食品等省级龙头企业8家,山东蓝润水产、山东波德隆集团等市级龙头企业17家,要坚持龙头企业机制创新,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对龙头企业进行改制,实行产、供、销一体化,将海洋农业生产者与龙头企业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名特优新产品,根据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发展不同档次的特色产品,形成高、中档多种化的格局,扩大特色的产品市场覆盖面,改变一般海洋农产品“资源型、趋同性、低度化”的劣势,从深加工中创出特色,创出品牌,从而增强园区产品的附加价值和竞争能力。
作者简介:夏英华,1983年,男,汉族,山东荣成,研究生,就职于石岛管理区农业和海洋发展局,264300,经济师(农业经济)职称,从事农业经济工作。